..續本文上一頁以後,寒毛聳立,熱淚盈眶,抑製不住內心的歡喜,則證明自己前世與空性法門有緣;否則,就與空性法門還有一定的距離。
在藏傳佛教中盛傳著一個故事:印度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智者叫阿底峽尊者,想必很多佛教徒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可不是一般的出名,在整個印度東西南北的各個地方,他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當時,有兩位修學南傳佛教的比丘慕名來到阿底峽尊者前請求傳法。阿底峽尊者先給他們講了四谛法門與人無我的見解,兩位比丘聽後,喜笑顔開、連連稱諾;阿底峽尊者接著又給他們講了法無我與《般若心經》的內涵,誰知兩位比丘聽後,惶恐至極,連忙製止道:“大尊者!大班智達!求求你不要再講了!我們覺得很害怕!”盡管他們一再要求,阿底峽尊者仍然不予理睬。最後,兩位比丘只得捂著耳朵逃命般地跑開了。
阿底峽尊者就此感慨道:僅僅受持一個小乘的清淨戒律並沒有太大的意義,一定要廣聞博學,特別是要通達般若波羅蜜多,否則,就無法精通佛的圓滿智慧。(這個公案我不一定說得非常圓滿,但大概是這個意思。)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印度佛教盛行的年代,都會有一些小乘根器之人,雖然他們也是佛門弟子,但卻只崇尚四谛法門與人無我見解,一聽到般若法門,就膽戰心驚,那麼,在末法時期,像我們這樣的人在聽到空性法門以後,感覺難以理解或匪夷所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能你們中有些人會想:雖然我現在沒有修加行,還無法修持大圓滿,但學《心經》肯定不在話下,因爲《心經》是很簡單的法。
按照《中觀根本慧論》的觀點,般若空性法門也需要一段時間的修煉,而且要在聽衆的根基、意樂等各方面稍微成熟的時候才可傳授,否則是不能傳授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心相續還沒有對空性生起信心,聽《心經》可能會有些困難,有的內容不一定能接受,就可以先聽《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或其他一些法門,等打好基礎後再聽《心經》,這樣可能要好一些。
比如,對剛學佛的人講《心經》,他們都會疑惑:爲什麼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爲什麼沒有色聲香味觸法?我有眼睛,這是我親自能感受到的,外面存在的色聲香味這些東西,也是我親自能感受得到的,佛教到底說的是什麼啊?很多人不僅不能從中得益,反而會生起邪見。這也是爲什麼密宗大圓滿的密法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訓練,如修加行等等,在打好基礎以後,才可進一步修持的原因。
一般說來,在剛開始學佛時,聽佛經中所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人天乘的法門比較容易接受。在學習《心經》等甚深空性法門時,就需要觀察自己的根基,不僅是大圓滿,般若空性法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不能接受,則不僅不能利益你,反而可能會害了你。對這個問題,大家要謹慎對待,認真反觀,觀察自己是否爲聽聞修習空性法門的法器。不過我想,在座諸位應當是與空性法門有緣的,要不然也不會坐在這間教室裏。
現在的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感情、財物等等非常執著,之所以全世界每年自殺的人數不斷上升,絕大多數都是因爲這些原因。如果這些人對《心經》的內容稍稍有點感悟:《心經》裏面講得多麼妙啊!這些東西都是一種幻覺,是不值得爲其傷神,更不必爲其付出寶貴生命的。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的實有執著,這都是我作繭自縛、自作自受的結果。如果能有這樣的覺悟,他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痛苦,也就不會選擇自殺了。換言之,如果能認真地聽聞、思維《心經》內容,對調伏自己的煩惱,增長自己的智慧,鏟除自己的痛苦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今天很榮幸,能把這個代表整個空性精華的經典介紹、傳授給你們,不管是在如今的印度還是漢地,這都是很稀有、很難得的。真正的佛法,需要有人去傳播,如果沒有人傳播佛法,佛法也不可能延續兩千多年。
比如,《心經》究竟講了些什麼?是佛陀親口講的,還是觀世音菩薩講的?舍利子又是什麼人物?在我講完之後,如果你們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我們可以坐下來互相交換意見;如果有什麼問題,也可以提出來,我能回答的就當場回答,不能回答的就一起研討,以便找到一個正確的答案。當然,我也會向你們提出一些問題,看你們是不是專心聽了,對我所講的內容是不是聽懂了,以期收到應有的效果。下面言歸正傳,開始講解《般若心經》。
二、《心經》版本及題義
一、關于《心經》版本的爭論
《心經》是非常完整的一部經典。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如果是一部完整的經典,那爲什麼在唐玄奘譯本的《心經》前面沒有“如是我聞”,後面結尾沒有“天人、羅刹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等內容呢?依此,這些人認爲,《心經》不是一部完整的經典。
這種說法是完全不對的。據史料記載,《心經》前後共有十多種譯本,但現在收藏于《大藏經》中的,卻只有七種,分別是:
1、《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姚秦天竺叁藏鸠摩羅什譯;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叁藏玄奘譯;
3、《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摩竭陀國叁藏法月譯;
4、《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阙賓國叁藏般若共利言譯;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叁藏智慧輪譯;
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叁藏法成譯;
7、《佛說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宋西天叁藏施護譯。
其中最早的漢譯本,爲鸠摩羅什所譯;第二個版本,則是玄奘大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代時,還有一位菩提流志所翻譯的譯本,但這個版本現在好像已經流失了,《大藏經》中並沒有這個版本的譯文。
在上述有些版本中,就包含了前面所說的內容。大概1994年我們去漢地時,在乾隆《大藏經》中就找到了與藏文版本一模一樣的《心經》。
另外,還有任傑老師(曾將藏文的《中觀寶鬘論》譯成中文)從藏文譯成漢文的《心經》,中央民院的王教老師、孫惠芬老師等翻譯的《心經》。不過我認爲,現代的有些譯本內容並不是從佛法的角度,而完全是從學術的角度來進行翻譯的。
雖然各種譯本的名稱不完全相同,內文也略有差異,但其基本要旨卻是一致的。存在爭論的,只是譯文的開頭序言和結尾部分,因爲其他的譯本中都有這兩部分內容,只有唐玄奘和鸠摩羅什的譯本中沒有。對這個問題,世間學術界的很多學者存有較大的爭論:有些人認爲唐玄奘和鸠摩羅什的譯本內容不全,並以此對這兩種版本予以遮破,稱此種版本爲《心經》略本,認爲這種略本版本不是很合理;還有一些人則認爲,有前後部分的廣本版本不合理。
韓延傑先生(一位大學教授,好像是濟南人)曾發表看法說,只有玄奘的譯本才合理。原因是,在日本的《大藏經》中有這種版本的譯本,而且在敦煌石窟發掘的唐代古書中,也發現了與玄奘譯本一模一樣的略本。據此,他認爲其他廣本不合理,並認爲其他廣本的前後部分,是譯師自己將廣般若或其他論典的內容加到《心經》裏面的,他曾公開發表文章表示:《心經》廣本是後人僞造或妄加的。可能這位韓先生後來又得到一種前後部分都完整的梵文廣本,故而又說這是印度古代的後人妄加的。
這些推理和說法肯定是不成立的,因爲他只知道日本的《大藏經》和敦煌的唐代古書中沒有廣本,但這兩個證據並不能證明廣本就是僞經。因爲《心經》在整個《大藏經》中是一部完整的經,它並不是《般若經》中的一品。而且,無論是誰,都不能毫無理由地下結論,認爲所有《大藏經》中的《心經》廣本,都是印度後人妄加的。顯而易見,這種理論肯定靠不住。
還有一位呂溦先生又認爲,有前後文的《心經》廣本是合理的。好像是在2001年香港一本佛教雜志上,他發表看法說,玄奘譯本不合理。原因是藏文版也有前後部分,按照梵文版本的名稱,應譯爲“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而玄奘譯本中沒有“聖”這個字,而且玄奘譯本中“除一切苦厄”一句,在梵文和藏譯本中都找不到等等,也列舉了很多理由來駁斥玄奘的略譯本。
但我個人認爲,在一個版本上不存在的內容,不一定在所有的版本上都必須不存在,我們無權以一個版本爲根據,來對照其他版本,然後得出某種結論。因爲印度的佛教也經曆了叁次毀滅,梵文版本也有可能互不相同,而且,佛陀在不同衆生面前,也會有各式各樣的顯現和說法。
比如,現在的南傳《大藏經》和北傳《大藏經》,就有很多部分是不同的;又比如,藏傳佛教關于小乘十八部戒律的內容,和南傳佛教裏面的戒律也有很多不同,但如果因爲不同,就說某個版本是僞經,是沒有任何理由和依據的,就是武斷自負的說法。
作爲專門修持佛法的人,對不同的說法抱持什麼樣的觀點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取舍,就很有可能會在接觸到倡導《心經》廣本這一派的理論以後,馬上認爲廣本非常合理,以後不能念誦修持玄奘的譯本;在遇到倡導略本的這一派的觀點時,又認爲只有《心經》略本合理,而所有廣本又不合理,這就會造下謗法的惡行。我們務必了知,佛陀的語言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示現,而且還要了知,很多大譯師們所取用的梵文藍本不一定是相同的,如果只是因爲所取版本不同就隨意舍棄的話,其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我們以後應當堅持這種觀點:既贊歎《心經》略本,也贊歎《心經》廣本,因爲這兩種版本沒有任何矛盾,沒有必要一取一舍。
在佛教界,這種類似的爭論還有很多,比如關于《大乘無量壽經》的爭論。
由于從唐代至今,漢文的《大乘無量壽經》始終沒有一個完整的版本,因此很多人都對此作過彙集。
夏蓮居居士也曾將《大乘無量壽經》的九個不同版本彙集一起。雖然淨土宗基本上支持夏蓮居居士這種做法,但到目前爲止,這個彙集本仍然是淨土宗內部爭論最大的一個焦點問題:有人認爲,夏蓮居居士不應該將不同版本的經典內容全部彙集于一處,因爲夏居士畢竟是一個在家人,在家人沒有資格彙集經書;而以黃念祖老居士(除了修持禅宗,他…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