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修持密宗和淨土宗)爲代表的很多人又大力弘揚這個彙集本,而且在很多論典中也贊歎《大乘無量壽經》是前所未有的善說。黃念祖老居士認爲:雖然夏居士是在家人,但共同參與這件事的還有一位公認的高僧大德(好像是明惠法師),他應該有彙集經書的資格。大家也是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以前還有一位王居士也作了一個彙集本,但遭到了印光大師的駁斥,說你們這些人沒有理由將佛經斷章取義地彙集在一起。)
後來,淨空法師在國外大量印製了夏老的這個彙集本,也繼續遭到很多人的駁斥。淨空法師說:以前叁國時期神開的那個版本比較古老,現在夏老的這個版本比較易懂,所以兩個版本我都不排斥。雖然這樣說,但實際上他也是大力弘揚支持彙集本的。
這個彙集本我以前也看過,名稱是《大乘無量壽經平等清淨莊嚴經》,題目上並沒有說明是彙集本,而直接說是《大乘無量壽經》。
我個人認爲:雖然很多大居士對佛教作過一定貢獻,但如果真正要彙集經書的話,還是應該對不同時期的版本予以詳細說明,將每個不同版本原原本本地保留,然後彙集一處。如果只是將這個版本的內容加在那個版本上,再將那個版本的內容加在這個版本上,這樣東拼西湊以後,雖然讀起來很完整,但可能不大合適。
不過,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的示現也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也不好說什麼是合適不合適,我這樣的人可能沒有資格去作評價,在相信自己分別念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會造下很嚴重的罪業,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需要慎重,最好叁緘其口爲妙。
藏文中也有《大乘無量壽經》,93年上師如意寶也給我們念過《大乘無量壽經》的傳承。我曾想:如果將這部經翻譯出來,可能很多人的爭論會自然消失,但也許他們不一定承認,而認爲藏文的這個經典也是僞造的,因爲這個經典與現在的經典內容也有一些出入。如果這樣,也許我的譯本就成了有些人造作舍法罪的因,那就更麻煩了!
神開法師在叁國時期也是非常有名的,雖然他的譯本比較古澀,但也不可輕易否定。
佛教當中還有一個問題也曾爭論得十分激烈,就是出家人和在家人究竟誰應護持佛法。
這個問題現在好像沒有太多爭議,但在太虛大師和歐陽靖無時代,這個問題也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歐陽居士的觀點是依法不依人,不管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只要有智慧、有修證,就可以護持道場,也有權利給別人講經說法。
而太虛大師就特別反對這種觀點,他認爲:在釋迦牟尼佛的別解脫戒中,他的眷屬層次是從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樣一直排下來,最後才是居士,居士是沒有資格主持出家人的道場的。這個爭論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迄今爲止,仍然有一些出家人道場是由居士來主持的。
不過我認爲,如果出家人有能力,還是應該由出家人來主持道場,否則會有很多與戒律相違的地方。如果居士有能力,可以自己建立一些居士道場,如居士林等等,在這種場合,居士就可以擔任主持,有必要時也可以講經說法。佛陀在世時,也有這種情況。
對佛教各宗派之間的一些敏感問題,或是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我們應該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根據佛經和論典的內容進行剖析。我認爲,像歐陽居士以“依法不依人”來斷定的結論,其推理並不一定成立,斷章取義地以佛經中的一句話來推斷所有的事是不合理的。
所以,在類似問題上,大家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否則,如果別人問你或是學院對彙集本的看法,你卻環顧左右而言他:我們學院對這個彙集本的看法是很好的,嗯,今天會不會下雨呢,我看這幾天我們生活過得很好,各方面地利益衆生、發菩提心啊……這樣的回答恐怕就不太適合。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現在佛教界有哪些焦點問題,然後對這些問題詳加思維,不能以自己所貪著的宗派觀點爲依據,而應該以諸佛菩薩的教證、理證,和傳承上師的教言、理論爲依據,再加上以自己的智慧分析的結果,然後建立自己的觀點,再給別人提出建議。
如果沒有非常可靠的論據,就不要輕易斷定一個問題。如果今天認爲這個問題肯定是對的,但明天也可能覺得自己的分別念也不可信。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在沒有得地之前,凡夫人的分別念是不可靠的,會經常發生改變,我們不能人雲亦雲、隨波逐流,被這些分別念所欺騙。
比如,我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曾經認爲,自己的玩具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後來看見一些小朋友的遙控汽車等玩具時,又認爲,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好的玩具了,但年紀大了以後,無論看見多麼高級的遙控汽車,也覺得沒什麼好玩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覺得這個答案非常可靠,任何教證理證都不可能破斥,但到了一定的時候,也不一定會這樣認爲。法王如意寶也一再強調,除了聖者菩薩外,凡夫人是很難建立一種觀點的。大家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尤其是在說話時,盡量不要毀謗他人,如果自己沒有可靠的依據,就不要隨意駁斥他宗。
一方面,實修很重要;另一方面,在理論上,我們也要加以重視。要了知該如何區分鑒別不同的觀點,否則,不要說弘法利生,可能在自己的修行中,也會有很多疑惑,比如,爲什麼《心經》版本那麼多?到底哪個版本是合理的?……所以,佛法需要長期聞思。
有個法師曾經告訴我說,在他出家五、六年的時間裏,基本上對佛經是半信半疑的,有些經典他看,而有些卻不看,有些高僧大德的論典他接受,而有些他又不接受,心裏始終對佛法有一些懷疑。然而,過了十幾年以後,他開始接受所有的佛法和經典,認爲佛經所說都是對的。在座的道友當中,可能也有這種情況吧!
據可靠史料得知,流傳最廣、最具權威的藏文《心經》,是從印度的梵文直接譯成藏文的,譯者是無垢友尊者,也就是密宗大圓滿傳承祖師中的布瑪莫紮,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譯師。
《心經》的講義在藏地也比較多,藏文《大藏經》的論著(也叫《丹珠爾》,是高僧大德解釋經典的論典)裏面,大概有八個講義,還有覺囊派的達 那塔、榮頓班智達等很多論師的解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國王赤松德贊因在修行等各方面進步神速而生起一些傲慢之想時,當時藏地非常有名的譯師貝若紮那爲了消除他的傲慢,就以密宗的方式解釋了《心經》,並將講義交給國王,結果收到了預期的功效。由此可知,在藏文的《心經》注解中,還有以密宗方式解釋《心經》的論典。
古印度的班智達們對《心經》也非常重視,曾寫下大量的《心經》釋文。在所有論師的講義中,布瑪莫紮所解釋的《心經》講義流傳最廣。
當然,漢傳佛教關于《心經》的講義,也是相當多的,比如憨山大師的《心經直說》、耦益大師的《心經釋要》、黃念祖老居士的《心經略說》等等。
據一些《心經》研究者的調查結果得知,漢傳佛教中研究、解釋《心經》的高僧大德或其他智者大概有一百多位。在整個佛教界,《心經》都是流傳很廣的一部經典。
玄奘大師所譯版本爲什麼與衆多版本不同呢?對此也是衆說紛纭。
很多人認爲:這是由于翻譯所用的梵文藍本不同所致。
黃念祖老居士則認爲:玄奘大師是爲了突出《心經》的重點內容——空性的見解,而故意沒有譯開頭和結尾的部分。
有些學者認爲:玄奘譯本的整段文字,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摘錄下來的;有些論師又認爲:玄奘譯本是衆般若經中的一部完整經典。我記得在元音老人的《心經》講義中,也認爲《心經》僅是《大般若經》中的一段,但我認爲這種說法可能有些牽強,大家可以翻閱一下《大般若經》,看看其中有沒有玄奘譯本的一段完整經文。我個人認爲,《心經》應該是一部完整的經典,不論按照藏傳的《心經》還是漢傳的《心經》廣本來看,確實都有前面的緣起和後面的結尾部分。
還有一種說法認爲:當年玄奘大師回國後,本來特別想重返印度,將他的譯本與梵文原版再作校對,但唐皇李世民已待之如國寶,舍不得放他出去。大家也清楚,當時出入邊境不像現在這樣開放,若沒有國君的允許,都屬于私自出國,而且當時的交通也不像現在這樣發達,路上有各種各樣的危險,唐皇擔心玄奘大師一去不複返,所以一直沒有放行。玄奘大師因此而沒能再去印度,但他所譯的《心經》,卻廣爲流傳了。
僅由此事,也可見當時政府與國王對出家人的尊敬與重視,不僅如此,而且,在唐玄奘圓寂時,唐王曾舉辦了空前盛大的法會,可以說在整個中國曆史上,都沒有再出現過那樣濃重的法會(我在《佛教科學論》後面“出家人對社會的貢獻”中也稍微提到過此事),所以不僅《心經》,唐玄奘翻譯的很多譯本上寫的都是“奉诏譯”,意思是說這些經典都是奉皇命而譯的。
我個人認爲,玄奘譯本與其他譯本不同,可能有叁個原因:第一,可能是梵文藍本的不同所導致的;還有一個原因是,佛所說的法,在每一個衆生聽來,可能都有所不同。比如,佛當時在靈鹫山轉*輪時,有十萬佛子在場,而且每個佛子都有不忘陀羅尼,但即便如此,每一個佛子所得到的法門都不盡相同。這並不是像我們現在記錄時因爲錄音機壞了,或筆壞了等等而導致的記錄內容不同,而是因爲佛會針對不同意樂根基的衆生,而宣說不同的法。喜歡簡略法門的衆生,受持了簡略法門;而喜歡廣大法門的衆生,又受持了廣的法門,這就是佛說法的特點。
第叁個原因,唐玄奘所用的這個梵文藍本,應該是觀世音菩薩親自交給他的。爲什麼這樣講呢?這要從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說起:
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經過添油加醋、隨心所欲的改編,早已變成了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西遊記》。作爲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很多對佛教一竅不通的人,都知道鼎鼎有名的唐玄奘。
當然,因爲作者的原因,其中的故事,已經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根本不符合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的真正曆史。從小說看來,似乎他之所以能夠西天…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