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宝灯▪P5

  ..续本文上一页也修持密宗和净土宗)为代表的很多人又大力弘扬这个汇集本,而且在很多论典中也赞叹《大乘无量寿经》是前所未有的善说。黄念祖老居士认为:虽然夏居士是在家人,但共同参与这件事的还有一位公认的高僧大德(好像是明惠法师),他应该有汇集经书的资格。大家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以前还有一位王居士也作了一个汇集本,但遭到了印光大师的驳斥,说你们这些人没有理由将佛经断章取义地汇集在一起。)

  后来,净空法师在国外大量印制了夏老的这个汇集本,也继续遭到很多人的驳斥。净空法师说:以前三国时期神开的那个版本比较古老,现在夏老的这个版本比较易懂,所以两个版本我都不排斥。虽然这样说,但实际上他也是大力弘扬支持汇集本的。

  这个汇集本我以前也看过,名称是《大乘无量寿经平等清净庄严经》,题目上并没有说明是汇集本,而直接说是《大乘无量寿经》。

  我个人认为:虽然很多大居士对佛教作过一定贡献,但如果真正要汇集经书的话,还是应该对不同时期的版本予以详细说明,将每个不同版本原原本本地保留,然后汇集一处。如果只是将这个版本的内容加在那个版本上,再将那个版本的内容加在这个版本上,这样东拼西凑以后,虽然读起来很完整,但可能不大合适。

  不过,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示现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也不好说什么是合适不合适,我这样的人可能没有资格去作评价,在相信自己分别念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造下很严重的罪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慎重,最好三缄其口为妙。

  藏文中也有《大乘无量寿经》,93年上师如意宝也给我们念过《大乘无量寿经》的传承。我曾想:如果将这部经翻译出来,可能很多人的争论会自然消失,但也许他们不一定承认,而认为藏文的这个经典也是伪造的,因为这个经典与现在的经典内容也有一些出入。如果这样,也许我的译本就成了有些人造作舍法罪的因,那就更麻烦了!

  神开法师在三国时期也是非常有名的,虽然他的译本比较古涩,但也不可轻易否定。

  佛教当中还有一个问题也曾争论得十分激烈,就是出家人和在家人究竟谁应护持佛法。

  这个问题现在好像没有太多争议,但在太虚大师和欧阳靖无时代,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欧阳居士的观点是依法不依人,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只要有智慧、有修证,就可以护持道场,也有权利给别人讲经说法。

  而太虚大师就特别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在释迦牟尼佛的别解脱戒中,他的眷属层次是从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样一直排下来,最后才是居士,居士是没有资格主持出家人的道场的。这个争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迄今为止,仍然有一些出家人道场是由居士来主持的。

  不过我认为,如果出家人有能力,还是应该由出家人来主持道场,否则会有很多与戒律相违的地方。如果居士有能力,可以自己建立一些居士道场,如居士林等等,在这种场合,居士就可以担任主持,有必要时也可以讲经说法。佛陀在世时,也有这种情况。

  对佛教各宗派之间的一些敏感问题,或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应该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根据佛经和论典的内容进行剖析。我认为,像欧阳居士以“依法不依人”来断定的结论,其推理并不一定成立,断章取义地以佛经中的一句话来推断所有的事是不合理的。

  所以,在类似问题上,大家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否则,如果别人问你或是学院对汇集本的看法,你却环顾左右而言他:我们学院对这个汇集本的看法是很好的,嗯,今天会不会下雨呢,我看这几天我们生活过得很好,各方面地利益众生、发菩提心啊……这样的回答恐怕就不太适合。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现在佛教界有哪些焦点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详加思维,不能以自己所贪著的宗派观点为依据,而应该以诸佛菩萨的教证、理证,和传承上师的教言、理论为依据,再加上以自己的智慧分析的结果,然后建立自己的观点,再给别人提出建议。

  如果没有非常可靠的论据,就不要轻易断定一个问题。如果今天认为这个问题肯定是对的,但明天也可能觉得自己的分别念也不可信。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在没有得地之前,凡夫人的分别念是不可靠的,会经常发生改变,我们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被这些分别念所欺骗。

  比如,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曾经认为,自己的玩具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后来看见一些小朋友的遥控汽车等玩具时,又认为,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玩具了,但年纪大了以后,无论看见多么高级的遥控汽车,也觉得没什么好玩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觉得这个答案非常可靠,任何教证理证都不可能破斥,但到了一定的时候,也不一定会这样认为。法王如意宝也一再强调,除了圣者菩萨外,凡夫人是很难建立一种观点的。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在说话时,尽量不要毁谤他人,如果自己没有可靠的依据,就不要随意驳斥他宗。

  一方面,实修很重要;另一方面,在理论上,我们也要加以重视。要了知该如何区分鉴别不同的观点,否则,不要说弘法利生,可能在自己的修行中,也会有很多疑惑,比如,为什么《心经》版本那么多?到底哪个版本是合理的?……所以,佛法需要长期闻思。

  有个法师曾经告诉我说,在他出家五、六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对佛经是半信半疑的,有些经典他看,而有些却不看,有些高僧大德的论典他接受,而有些他又不接受,心里始终对佛法有一些怀疑。然而,过了十几年以后,他开始接受所有的佛法和经典,认为佛经所说都是对的。在座的道友当中,可能也有这种情况吧!

  据可靠史料得知,流传最广、最具权威的藏文《心经》,是从印度的梵文直接译成藏文的,译者是无垢友尊者,也就是密宗大圆满传承祖师中的布玛莫扎,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译师。

  《心经》的讲义在藏地也比较多,藏文《大藏经》的论著(也叫《丹珠尔》,是高僧大德解释经典的论典)里面,大概有八个讲义,还有觉囊派的达 那塔、荣顿班智达等很多论师的解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国王赤松德赞因在修行等各方面进步神速而生起一些傲慢之想时,当时藏地非常有名的译师贝若扎那为了消除他的傲慢,就以密宗的方式解释了《心经》,并将讲义交给国王,结果收到了预期的功效。由此可知,在藏文的《心经》注解中,还有以密宗方式解释《心经》的论典。

  古印度的班智达们对《心经》也非常重视,曾写下大量的《心经》释文。在所有论师的讲义中,布玛莫扎所解释的《心经》讲义流传最广。

  当然,汉传佛教关于《心经》的讲义,也是相当多的,比如憨山大师的《心经直说》、耦益大师的《心经释要》、黄念祖老居士的《心经略说》等等。

  据一些《心经》研究者的调查结果得知,汉传佛教中研究、解释《心经》的高僧大德或其他智者大概有一百多位。在整个佛教界,《心经》都是流传很广的一部经典。

  玄奘大师所译版本为什么与众多版本不同呢?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翻译所用的梵文蓝本不同所致。

  黄念祖老居士则认为:玄奘大师是为了突出《心经》的重点内容——空性的见解,而故意没有译开头和结尾的部分。

  有些学者认为:玄奘译本的整段文字,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摘录下来的;有些论师又认为:玄奘译本是众般若经中的一部完整经典。我记得在元音老人的《心经》讲义中,也认为《心经》仅是《大般若经》中的一段,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可能有些牵强,大家可以翻阅一下《大般若经》,看看其中有没有玄奘译本的一段完整经文。我个人认为,《心经》应该是一部完整的经典,不论按照藏传的《心经》还是汉传的《心经》广本来看,确实都有前面的缘起和后面的结尾部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年玄奘大师回国后,本来特别想重返印度,将他的译本与梵文原版再作校对,但唐皇李世民已待之如国宝,舍不得放他出去。大家也清楚,当时出入边境不像现在这样开放,若没有国君的允许,都属于私自出国,而且当时的交通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唐皇担心玄奘大师一去不复返,所以一直没有放行。玄奘大师因此而没能再去印度,但他所译的《心经》,却广为流传了。

  仅由此事,也可见当时政府与国王对出家人的尊敬与重视,不仅如此,而且,在唐玄奘圆寂时,唐王曾举办了空前盛大的法会,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再出现过那样浓重的法会(我在《佛教科学论》后面“出家人对社会的贡献”中也稍微提到过此事),所以不仅《心经》,唐玄奘翻译的很多译本上写的都是“奉诏译”,意思是说这些经典都是奉皇命而译的。

  我个人认为,玄奘译本与其他译本不同,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可能是梵文蓝本的不同所导致的;还有一个原因是,佛所说的法,在每一个众生听来,可能都有所不同。比如,佛当时在灵鹫山转*轮时,有十万佛子在场,而且每个佛子都有不忘陀罗尼,但即便如此,每一个佛子所得到的法门都不尽相同。这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记录时因为录音机坏了,或笔坏了等等而导致的记录内容不同,而是因为佛会针对不同意乐根基的众生,而宣说不同的法。喜欢简略法门的众生,受持了简略法门;而喜欢广大法门的众生,又受持了广的法门,这就是佛说法的特点。

  第三个原因,唐玄奘所用的这个梵文蓝本,应该是观世音菩萨亲自交给他的。为什么这样讲呢?这要从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说起:

  大家都知道,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经过添油加醋、随心所欲的改编,早已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很多对佛教一窍不通的人,都知道鼎鼎有名的唐玄奘。

  当然,因为作者的原因,其中的故事,已经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根本不符合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的真正历史。从小说看来,似乎他之所以能够西天…

《智慧宝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法醍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