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旅途腳印▪P9

  ..續本文上一頁法的人與快樂時刻相隨,只可惜心存希憂之人卻沒有發現;知足少欲的人財富常伴左右,只可惜欲火中燒的人卻始終難以發現。

  現在的人們爲聲色犬馬、功名利祿所誘。整日爲一箪食、一勺飲而忙忙碌碌、殚精竭慮,卻常令自己深陷痛苦憂慮之境地,不能不令人深感可惜。

  舍棄世間吧,歡樂將與你長相厮守!

  壬午年二月十四日  

  2002年3月27日  

  月  光

  夕陽收盡了西邊的最後一抹余晖。四下沈寂,我等待著“林竹翳如”的夜幕降臨,使我得以在黑暗中獨享南方春夜的悠然。然而,我徒勞了。一輪皓月懸挂虛空,清幽的月色給房屋、樹林、花園,鍍上了一層銀白。真是“千

  

  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

  池塘中、臉盆裏、甚至下雨積下的水坑中,都無一例外地盛著那圓圓的、光亮的臉,仿佛撈之可得。難怪世人有“猴子撈月”的傳說了。

  的確,無論地上有多少水器,只要水面平靜,水質清淨,皆能顯現皎潔月影。同樣,無論多少人,若能以淨心觀想佛陀,佛也會立即來至彼前,爲其加持,排其苦惱,令其安樂。

  《寶積經》雲:“何人作意佛,能仁住彼前,恒時賜加持,解脫一切罪。”可見如此做法有很大功德。《叁摩地王經》曰:“散步安住站立臥,何人憶念能仁尊,本師恒時住彼前,彼者將獲廣大果。”也許有人會疑惑,爲何佛陀會在轉瞬之間來至我們面前呢?其原因是因爲自己的心無絲毫垢染,加上智悲尊者的大悲力顯現而致。《大圓滿心性休息》雲:“觀想彼臨極應理,此爲自心清淨力,智悲尊主大悲力,佛說如意成所願。”

  如果一個佛教徒,每天一次也不觀想釋迦牟尼佛,應該感到慚愧。我們應思維經典中的金剛語,這樣對我們消除魔障、獲得信心、增加智慧,均有無邊利益。當然,如果信心的器皿倒扣,則永遠也不會顯現佛光月影。

  壬午年二月十五日  

  2002年3月28日  

  

  

  無  窮

  有些人認爲,佛教中說一切衆生皆作過自己父母之理,既不現實也不可能,且不論是否有前世,即使有,但世間衆生如此之多,如此之喻如何得以窮盡?

  然而,以一般世間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來衡量之結果並非正量。《叁昧王經》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彼等爲量,聖道複益誰?”只有究竟之智慧,方可照見世間萬事萬物之本性。若未依甚深佛智,僅依凡夫之分別念,實難徹見紛纭繁雜的現有表象之本質。

  

  無始的概念,一般凡夫的六根是很難揣度的。《親友書》雲:“過去一一生身骨,輾轉積若妙高山,地土丸爲酸棗核,數己形軀豈盡邊。”無始以來,每一衆生流轉輪回的次數,世間的數字是無法表示的。爲業力所轉而互爲親怨的數字也同樣難記其數。《聖者涅槃經》中雲:“此大地土抟成豌豆許丸用以衡量一有情爲自父母之數,則可數盡,然一有情爲自父母之數卻不可勝數。”

  所以,在未對佛經進行精讀、思維前,切不可對佛教之說法妄加評論。對經論進行精研以後再下結論乃爲智者之所爲。

  壬午年二月十六日  

  2002年3月29日  

  無  求

  夏沃工巴格西(班瑪香秋)是噶當派的叁大弟子之一。他一生舍棄世間法,精進修持,終于獲得大成就。示現圓寂時身體化爲舍利,留與後人,在佛教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他在對弟子的教言中說道:“如果相信我的話,立時就可獲得安樂,即使相信我,也沒

  

  有其他的高招,沒有其他的訣竅,就是令其舍棄今生。”又說,“使我們今生來世蒙受痛苦的一切根源,就是對今生的貪執,所以必須削減對今生的貪執,如果喪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樂,其心就絕對不會快樂,即使忙忙碌碌、東奔西跑、疲憊不堪也于事無補。甚至痛苦、罪業、惡言也會不約而同地降臨。因此,應當將泛濫成災的貪欲之念驅之門外,如果能將貪念趕盡殺絕的話,幸福安樂的生活將從此拉開帷幕。因此,若想讓今生來世都獲得快樂,至少應從心底生起什麼也不貪求、什麼也不蓄積的心念。不欲獲得是最殊勝的獲得,不念名聲是最殊勝的名聲,不趨贊譽是最殊勝的贊譽,不求眷屬是最殊勝的眷屬。如果誠心想修法,就必須讓心依于貧窮,貧窮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種念頭,則無論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遺余力地算計今生,則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嘗自己釀成的苦酒,還要承受他人的譏諷,來世還須奔赴惡趣去感受無邊無際的痛苦。”

  基確巴(名森丹華,潘地加紮法王的弟子,精通教法,證悟圓滿,創建果莫亞寺,度生事業廣大無邊,培養造就了雅得班欽等一大批名聲卓著的大弟子,被人們尊稱爲基確法王)雲:“若以風掃此生念,即可稱爲厭離者,何亦不需念頭生,美名廣傳遍大地,爲修法故舍身壽,和風吹送稱贊語。”

  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調服自己的心,希求太多,只能爲希求所累。所以,要想成就大事業,無欲無求極爲重要。

  壬午年二月十七日  

  2002年3月30日  

  

  

  記  住

  藏地近代的依科金剛上師(秋央讓卓),是公認的證悟大圓滿的瑜伽師。據說他是布瑪莫紮的化身。他平時對弟子要求十分嚴格,常常示現威嚴身相。想拜見他也十分困難,除非特殊開許。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在15歲時見過他。

  晚年時,他在色達的翁達鎮附近的山上修建閉關房,並爲100多位閉關者宣講佛法。弟子圓寂時都相繼示現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之相。

  一次,弟子索朗彭措曾向他求最殊勝的法,他說:“將吾等大恩上師觀于頭頂,時刻祈禱並受四灌頂,將心與智慧融爲一體。平時將外面一切色相觀爲上師的身體,一切聲音了知爲上師的語言,一切分別念抉擇爲上師的智慧。總之,一切器情之顯現皆爲上師相。吃飯的時候,將上師觀于喉間,進行飲食甘露供養,可遣除罪障,令飲食之舉成爲會供;睡眠的時候,將上師觀于心間,上師身體所發之光明周遍一切世界,自己化光融入上師;臨死的時候,不要焦急萬分,手忙腳亂,而應平靜地將上師智慧與自己的心觀想爲無二無別而安住。這是一切往生法的根本。即使你們依止我一百年,我也沒有更殊勝的教言了。希望你們能牢記!”

  這個教言真是很珍貴,世間的如意寶也難以比擬。任何人聽了這段凝聚著智慧精華的語言,都應該有新的感悟。如果沒有,則此人心中可能有“心結石”。

  壬午年二月十八日晚 

  2002年3月31日  

  

  

  法  樂

  世上最可靠、最穩固的安樂是通過修學佛法而獲得的大樂。它與世間安樂有很大的差別。藏地的無著菩薩,是《佛子行叁十七頌》與《入行論釋》的作者。任何人只要讀誦他的著作,相續中都會自然而然地生起無僞的菩提心。

  他在對弟子的言教中,曾將世間安樂與法樂進行了一番深入透徹的比較:“以智慧而生存所能感受之勝法妙用,以享受飲食、女人、歌舞所獲之樂受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爲什麼是這樣呢?“因爲享受飲食等所獲之樂受,不能周遍全身;需要依外緣而獲得;不能恒時隨心所欲而得,只是暫時性地偶爾獲之;並非遍布叁界;其後不能獲得聖財;享受之後即消耗殆盡;怨敵等能從中作梗;不能攜往來世;依之不能究竟滿足;並且滋長今生來世之一切痛苦;猶如麻風病人搔癢之樂一般僅僅是將息滅痛苦冠以快樂之名而已。由此衍生貪欲等各種煩惱,造作殺生等種種惡行。而享受妙法所獲之樂受,可以周遍全身;可以隨時獲得;遍布叁界;其後能獲得聖財;享受之後不但不會窮盡,反而

  

  日益增上;怨敵等不能從中作梗;可以攜往來世;依之能究竟滿足;並且不會滋長今生來世之一切痛苦;並非僅僅冠以快樂之名。且能摧毀一切煩惱及惡行。由此可見,佛法是極爲殊勝善妙的。”

  

  由此可知,法樂乃爲安樂之上品。經雲:“如若貪諸欲,欲念反將棄,若舍諸貪念,將獲勝妙樂。”斷除貪欲,是獲得極至安樂之唯一途徑。

  壬午年二月十九日  

  2002年4月1日  

  失  敗

  世間的人,不管是市井白丁還是朝廷命官,人人都希望爲一己之利而拼搏。凡事務求一帆風順,經不起半點挫折。其實,失敗也未必一無是處。有一句古訓說得好:“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漢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是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的才子,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恺、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真可謂風流倜傥,才華蓋世。出家後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被佛門弟子奉爲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爲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是中國絢麗至極而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他在《閩南十年之夢影》中說道:“我的心情是很特別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敗。因爲事情失敗和不完滿,這才使我發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養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無論什麼事情,總希望它失敗。失敗才會發大慚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我特別喜歡背誦這

  段文字,這種有悖常人的思維,正說明了法師的謙遜與大智大悟。

  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的最深要訣之一即是:“滅除我執恒自取失敗。”朗日塘巴尊者也有“虧損失敗我取受,勝利利益奉獻他”的遺訓,與弘一法師的話相比,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怕失敗,敢于失敗,真爲大丈夫之膽識。

  關于如何面對失敗,世間也積累了不少以辨證的眼光看問題的格言,如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而且,有不少的世間人,也懂得迂回的路必有其收獲。作家羅蘭曾說過:“在人生途中,你每走一步,就必定會得一步的經驗。不管這一步是對還是錯,“對”有對的收獲,“錯”有錯的教訓。繞遠路,走錯路的結果,你就恰如迷路走入深山,別人爲你的危險焦急惋惜之際,你卻采集了一些珍奇的花果,獲得了一些罕見的鳥獸。而且你多認了一段路,多…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