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存所需,可以到城中與從未謀面的施主化緣少量飲食等物。
在藏地,出外化緣的大多是酥油、青稞;漢地化緣的主要是人民幣,不然坐火車也是很困難的……
隱居靜處山中時與花草葉果等合起來作爲苦行的食品,除了吃這些以外,絕對不能像世間的人們那樣飽食終日。
對于化緣得來的食物也應省吃儉用,否則很快就會消耗殆盡,只好再再地爲化緣而四處奔波,如此飽食終日不思修行是世間人的一種做法。
不過,糌粑越少的時候就越想吃,以前我讀小學的時候,每學期開始都會從家裏拿一些糌粑,叁四個月過去之後,看著口袋裏的糌粑越來越少,于是每天上課時都想著等一會兒下了課要回去吃糌粑……可能當時生活很困難的緣故吧!
不依靠苦行生活,而只求吃得好、穿得暖,就想成就佛果,可是,這種人不用說是佛果,就連人天的果報也是不可能成辦的。
像世間人那樣,每天想著吃得好一點兒、穿得好一點兒是不行的,作爲修行人,只要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就可以了,不要有太高要求。然而有些人根本不想苦行,只是想吃得好、穿得暖,但在吃飽穿暖的過程中,不要說“想成就佛果”,即使成就人天果位也非常困難。
如果你不盡力討好維護施主的情面等隨順迎合世間人,那麼想得到香噴噴的美味佳肴、暖暖和和的上等衣物也是異想天開的事。
確實如此,如果想要吃得好、穿得暖,那沒有維護世間人的情面怎麼可能辦到呢?絕對是異想天開,根本不可能辦到。
要通過隨順世間人的途徑來修行,就不可避免地要摻雜世間八法。
但是,在你不斷隨順世間人、與他們整日聯系的情況下,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雜染世間八法,這樣一來,你的修行也就日漸荒廢了。
這部《劄嘎山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易懂,但從內容上講,要想詳詳細細對照自相續、觀察自心可能還是很困難的,希望大家還是要仔細思維。
雜有世間八法的善業只能得到今生的利益而已,對于後世來說連人天果報也得不到,不僅得不到,甚至來世還會依此而下墮叁惡趣。
這樣做的後果非常嚴重。很多人聞思、修寺院的目的就是爲了得到別人的贊歎,或者得到一定的名聞利養,類似雜有世間八法的念頭非常容易産生。但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如果雜有世間八法,即使人天果報也無法得到,人天果報得不到倒也不要緊,假設依此“善事”反而導致墮落惡趣就實在有點兒劃不著。
格西仲敦巴曾經問阿底峽尊者:“凡是貪求現世的幸福安樂與利養恭敬而做事之人將會有什麼樣的果報呢?”尊者深感遺憾地說:“他們的果報也就僅此 而已。”
這裏的做事應該包括做善事、發心等等。格西問:“雜有世間念頭所做的善事,會有什麼樣的果報?”尊者回答說:“依靠緣起的規律,即生當中做什麼樣的善事,即生中也會獲得些微的此類果報。”
格西又進一步地問:“那來世將有什麼樣的果報呢?”尊者滿懷悲憫地說:“來世的下場將是慘墮地獄、餓鬼以及旁生界中。”
雜有世間八法的念頭,即使做善事,果報也是非常危險的。因此不論發心還是做事情,一定要以一顆不雜世間法的心攝持,尤其年輕人,人生還非常漫長,聞思修行也好弘揚佛法也好,首先要觀察自己的發心是否清淨?如果雜有世間八法的念頭,哪怕做善事也是墮落惡趣之因。這是劄嘎仁波切和阿底峽尊者的一致觀點。
《大圓滿前行》中引用《功德藏》的教證說:“樹根爲藥芽亦藥,根爲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假設一棵樹的根不清淨,那果也不會清淨,因此說發心清淨非常重要。
滾巴瓦格西也曾經這樣說過:“懷有搞世間八法 心態之人所作所爲若出現其中的四種稱心如意,那麼就是現世的果報,而對來世毫無益處;如若面臨四種事與願違的局面,那麼對今生也無有裨益。”
雜有世法所做之事,即使得到所謂的利、譽、稱、樂,對于來世也沒有絲毫利益可言;假設得到相反方面的衰、毀、譏、苦,即便對今生也不會有任何幫助。
如果修行人奢望今生豐衣足食、風光體面,而尋找一位腰纏萬貫的大施主,對其曲從逢迎,照顧情面,阿谀奉承,討好獻媚,這種人連自己的飯量多少都不清楚,竟然拿班做勢地在那裏打卦,還信口雌黃地授記將來會有甘苦、好歹之事,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妄言脫口而出,他們的戒律爲嚴重的過患所染汙,無慚無愧的行爲似是而非、極不清淨,這樣的人真不如死了爲好。
這些不知滿足的修行人,在見到大施主的時候,雖然連自己的情況怎樣都無法一清二楚,卻爲了迎合他們的胃口而百般作態。這種人對弘揚佛法不但沒有利益,反而會成爲毀壞佛教的敗類,還不如早點兒死了比較好,不要再做出如同小醜般的種種可笑表演了。
正合我意
作爲修行人的我們,就算是凍僵而死(也絕不能以非法手段過活)。只要能依照戒律中所說的少量資具維生,不好不壞就可以了,即使是以化緣的低劣齋食財物,加上草葉瓜果等作爲苦行的充饑之食,也該心滿意足。
隨順前輩高僧大德修行的我們,絕不能以非法手段過活,只要有少量的吃穿就可以了,不應該有更高要求,這樣的生活才是最有意義、最快樂的。
與任何人互不結識、不相交往,也不進行打卦、算命、作經忏之類的瑣事,縱然當地所有的人們都爲此而不高興,以身體進行毆打,口中也是譏諷嘲笑,對我如此這般侮辱,那也是一件快事。
交往的人特別多、經常打卦算命,會使自己的修行生活趨于散亂,因此應該盡量杜絕類似事情的發生。
你既不給人打卦,也不爲人算命,更不會到施主家裏念經,這樣一來,可能很多人非常不高興,那也不要緊,這時你應該想:即使以此導致他們對我百般譏諷甚至毆打也無關緊要,因爲這對我的修行會有極大幫助。
因爲它可以成爲世間八法及贊則喜、謗則憂之惡分別念的最佳對治方法。如果他們對自己贊不絕口,尊敬擁戴,那麼自相續中的貢高我慢就會日漸增盛,如此便會導致不堪設想的後果。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說:“衆人不悅,正合心意。”
他們不高興也不必在意,博朵瓦尊者說:“別人不高興,是我最高興的事情。”
我們很多人在這裏出家、修行的時候,家裏人非常不高興,對你百般阻撓並且譏諷嘲笑,這時應該想:你們不高興正合我的心意。因爲這對自己的修行反而會成爲一種助緣,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一件事。
意思是說,人們對自己有不滿情緒,恰恰合乎自己的意願,應當心生歡喜。否則,僅僅爲了微薄美食、少量暖衣,便以詐現威儀、谄媚奉承等邪命方式來養活,到頭來將釀成後世在地獄、餓鬼、旁生界中感受嚴寒、酷熱、饑餓、幹渴的難忍苦果。恐怕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危害了。
別人對你特別好,你就會依靠他造下來世墮入叁惡趣的因,由此可知,爲迎合他人而百般奉承是對來世造成極大危害的根源。
所以,打卦、算命以及與世間人的緊密聯系都會給自己的修行生活造成危害,住山修行人一定要對此嚴厲製止。
自己貪得無厭,在現世中如果得到豐富的衣食,就心花怒放、喜不自禁,如若沒有得到就悶悶不樂、愁眉不展,而且一旦別人得到,那嫉妒心、競爭心、得失心、貪嗔心便自然而然在相續中滋生蔓延,心不愉快、倍感苦惱。
這些貪得無厭的人,得到財物時特別高興,得不到就心懷不滿。作爲修行人,應該放棄類似的執著,所謂的財物,得到不會心花怒放,得不到也不會痛苦不堪,長此以往,自己就有機會反觀內心、精進修行了。
相反,如果自己能夠將自心完全轉移到善法方面,居于隱逸的靜處時常反觀自心、知足少欲,僅僅依靠化緣所得之物度過人生,就絕對不可能爲了欲妙而生起貪婪、嗔恨、嫉妒之心等以至憂心如焚了。
真正的修行人,僅僅依靠化緣之物維持生活,知足少欲,也就絕對不會因此出現貪嗔等分別妄念。
正如古德所說的:“清貧寡欲,無憂無慮。”如此一來,必然會心情舒暢、修行增上、生活清淨。
漢地藏地都是這樣的,很多住山的高僧大德的生活都是以清心寡欲爲主,他們的生活無憂無慮、沒有任何煩惱。
在座很多人也是這樣吧,住在這樣寂靜的聖地,每天只要聞思修行就可以了,過的都是無憂無慮的生活。看一看現在世間人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心裏擔心各種各樣的事情,根本無法安心度日。劄嘎仁波切說:“世間上最英雄的人其實是最膽小的人,世間上最富裕的人其實是最貧窮的人。”因爲他們每天都要四處尋覓種種資具受用,可是我們山上的人每天吃點兒白菜、米飯就可以了,肉身原本就是假合的,即使對它百般重視也沒有很大意義,幾十年後必定要舍棄,而心卻並非如此,它還會在漫長的輪回生涯中繼續前進、漂泊。
大家應該仔細觀察一下整個輪回的真實景象,很多人對它的真實面目根本不了解,總認爲身心是一致的,實際上身心並不是一致的,有關這方面的道理在很多論典中都有闡述。所以對身體沒必要過分執著,每天依靠一些簡單的資具、無憂無慮地過生活就可以,不用像世間人那樣每天憂心忡忡。
依心抉擇
若有人想:如果自己既沒有維護施主等人的情面外出奔波尋找,也未曾從事打卦等,可是若當地的人們親眼目睹了某位修行人穩重持久安住、知足少欲等功德,便攜帶衣食來到他的面前供養,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呢,隨便接受沒有什麼不良後果吧?
如果自己既沒有爲了護持施主情面而四處奔波,也沒有給親戚朋友打卦算命,但施主們見到了你的諸多功德,仍然帶了許多財物前來供養,在這種情況下,是接受還是不接受呢?
這一點也需要觀察自心。
這個問題確實非常重要,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取舍,但無論如何,修行人對此都應反觀自心。
如果自己對所有的妙欲利養、恭敬贊歎等都能作如夢如幻之想,毫無貪圖世間之心,那就可以接受供養與愛戴。
應該對自己詳加觀察,對于別人的財物供養以及贊歎恭敬等若能視爲如夢如幻——得到不過分執著、沒有得到也不傷心痛苦,雖然無…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