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很大利益但別人供養也能如幻境般對待,這時接受供養以及他人的愛戴恭敬也未嘗不可。
劄嘎仁波切的這種回答特別好,修行人平時就應觀察自心:對事物財物特別貪著,就說明自心非常不清淨,如果是僅僅維持自己的生活、其他財物有也可無也可的態度,對財物等供養視爲幻境一般,那也無須拒絕。
然而,我們這些人從無始以來對妙欲貪戀強烈,不知滿足,久遠串習,牢不可破。追名求利、貪執妙欲等只能像幹渴之人痛飲鹽水般無有厭足。所以,倍受恭敬、利養豐厚、窮奢極欲對我們這些人來說,顯然是修持妙法的一大違緣。
沒有執著確實可以接受,但凡夫衆生無始以來的惡劣習氣根深蒂固,對于名聞利養、妙欲享用等如同幹渴之人飲用鹽水般從來不知滿足,在受到他人恭敬、獲得豐厚利養時很難保持一顆清淨之心,因此最好杜絕諸如此類的外緣。
否則最初可能是非常好的修行人,但財物利養越來越豐厚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貪心也會越來越增上,如此一來,所謂的財源滾滾已經成爲修行上的一個最大違緣了。
一般,修行人在最初的時候都是說“我要終生住在寂靜處”而與上師同修道友和睦共處,也沒有任何施主等前來探望,心情安樂。
最初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信誓旦旦地說:“沒有成就之前,我會一直住在寂靜聖地……”但沒有兩天,如此這般的誓言早已抛向腦後,他自己也已經坐在某大城市中的“妙高法座”上,開始他“弘法利生”的事業了。
凡夫人的想法都是不穩固的,藏族有句俗語:晚上睡覺時的想法,到早上起床時已經不複存在。前幾天有個喇嘛說:“我非常想長期住在這裏聞思修行,所以能不能借點錢給我買個房子……”我當時看他非常可憐,于是想盡辦法借了一點錢給他。但昨天他又站到我門口上,說是:“這裏我不想住了,房子還給你還是怎麼辦?……”真的,有些人心情不穩定,最初的時候發願要終生住在靜處,與誰也不接觸,生活似乎也很清淨,但用不了幾天,他的想法已經完全轉變了。
獨自一人住在一處靜靜的神山中,首先是和誰也不相接觸,似乎還過得很好。久而久之,漸漸地施主以及熟悉的人越來越多,在施主面前,顧其情面、虛僞狡詐等,通過世間法以及經忏佛事、講經說法等出世間法五花八門的欺騙手段取得利養恭敬,如此而行之人比比皆是,隨處可見。
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可以精進修持,生活也比較簡單,但慢慢地,隨著認識的施主越來越多,他也會依靠經忏、打卦等五花八門的手段欺騙這些施主,這類人在當今時代隨處可見。
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爲首先未通達上師所傳授的教言實義,其次相續中沒有斷除對妙欲的強烈貪執,于是便如饑似渴永不滿足地飲起欲妙名利地位等邪命的毒水,鑄成大錯,這種修行人連自己的名稱也已丟失了。他的下場比世間人還慘痛,後世將墮入地獄中。
他們剛剛來到寂靜地時,如果能夠依靠上師的教言精進修持,經常身體力行、反觀內心,也就不會出現上述不如法的行爲。但他們對這些殊勝教言根本不屑一顧,整天渾渾噩噩、虛耗時間,根本不思維如何斷除對人、物的貪執,把原本應該修行的時間全部消耗在世間八法上,將修行的本義完全忘得一幹二淨,唯一追求今生的名聞利養,他們不但連所謂修行人的名稱都不具足,而且由此成就了今生來世無量無邊的痛苦。
這種下場是每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作爲修行人應該發下堅定的誓言:生生世世不離上師,甯可凍僵而死也不做非法之事。這樣一來,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力,在你的生活上,也決定不會出現很大困難。
大家應該發這樣的誓言,不然有些人剛開始出家、修行時特別特別激動,甚至磕大頭的時候把額頭都磕破了,希望能夠馬上獲得成就。昨天有個年輕人說:“上師,我要馬上獲得成就,你給我傳一個明心見性的法。”當時我對他說:“你《大圓滿前行》聽了沒有?五十萬加行修了沒有?成佛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不是上師給你打一針就馬上成佛的!”這也可以理解,很多人最初的時候非常激動,希望能夠馬上成佛,不然也不會出家。一方面心情激動非常好,是對佛陀具足信心的一種表現;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表面看來似乎成佛很簡單——今天出家明天就成佛,但是第二天發現根本沒有成佛的時候,就把袈裟挂在樹枝上,自己遠走高飛了,這樣非常不好。
大家一定要穩固自己的信心,修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對個別高僧大德來說,確實可以在很短時間內修行成就,但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非常嚴重,次第性的修持正法才是最關鍵的。
四 依師方式
勿離上師
對于修行人來說,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功德之源泉就是上師,大格西博朵瓦是這樣說的:“攝集一切竅訣的基礎就是不舍棄殊勝的善知識。”
舍棄善知識根本不會獲得殊勝成就。這一點宗喀巴大師在《事師五十頌釋》中也是如此宣說的,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講誓言部分時也說到:如果舍棄上師,不要說獲得解脫,連善趣果報都不會得到。因此應該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識。
因此,我們必須做到如影隨形般依止、一刹那間也不離開上師,
依止上師不是一兩天、一兩年的事情,應該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樣依止上師十幾年、二十幾年,上師相續中的功德,必須經過長期精進地苦行才能獲得,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
格西又說:“如果不離上師恒時追隨,那麼此人已經擁有了一切佛法。”
博朵瓦格西說:“若誰恒時追隨上師、一切隨順上師,此人即已擁有了一切佛法。”
當然具有法相的上師也很重要,若是名義上的上師,對佛法的基本含義根本不懂、《入菩薩行》也不重視的話,就不是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師,對這種上師,即使依止多長時間也很難獲得利益。
依此而言,我們必須恒常不離上師。
我總覺得這部《山法寶鬘論》非常相合自己的根基,裏面所說的一字一句、一點一滴很容易浸入自己的心間,其中的很多場景似乎就是說我們一樣。
劄嘎仁波切攝受了很多男衆女衆弟子,當時肯定也看到了許多不如法的行爲,因此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這樣一部《山法寶鬘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許多修行人的過失,尤其與當今時代存在的心和行爲非常相應,對于應該注意的諸多不足也已經毫不留情地一一闡明了。
可是,我們中的有些人最初在上師前只求得零零星星的傳承,馬上口出狂言說“我要去寂靜的神山了”。
在上師前只呆了一兩天、一兩個月,所得傳承並不圓滿,所求得的法也只是零零星星的簡單法要,這時,他們就口口聲聲說“要去寂靜神山修行”。
其實他根本不能獨立自主地修行,卻一意孤行,這種現象也是極爲普遍的。
劄嘎仁波切說:這些人剛剛依止上師一兩天,就馬上到某某處獨自修行,其實他根本不具足這種能力。
一般來說,對剛到學院的人,法王如意寶根本不會同意他們去修行,上師經常要求我們一定要認真聞思,尤其不要離開上師、金剛道友。但有些人根本不管上師說什麼,一意孤行地跑到某某地方去修行,結果沒兩天就開始在繁華的都市裏抛頭露面了……
當上師健在期間,我們這些初學者應當像諺語中所說的“小孩拉著母親的衣襟”一樣瞬間也不離開上師。
我們都是初學者,還沒有得到真正穩固的境界,這時應該像諺語中說的“孩子拉著母親的衣襟 ”一樣,始終跟隨在上師身邊。
也就是說,熙熙攘攘的人流當中,孩子片刻也不能離開母親,如果松開抓住衣襟的手,用不了多久,孩子就會迷失方向。因此,上師健在時不應離開上師,一定要緊緊抓住上師衣襟,否則你自認爲已經具足獨立自主的能力,實際上你還根本沒有成長,離開上師的話,一定會在茫茫輪回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的。
前段時間開極樂法會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小孩與母親走散了,他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媽媽……”法會上人特別多,真的有點兒擔心。當時我馬上想起了劄嘎仁波切的這個比喻——確實,與母親走散真是很可憐!因此,我們這些小孩兒,在上師健在的此刻,一定要緊緊抓住上師如意寶的衣襟,千萬不要離開!
那麼這樣做到底有什麼必要呢?
整天不離開上師又有什麼必要呢?
第一通過聞思教言可以斷除增益;
如果不離開上師,就可以經常聽聞佛法,這樣就會斷除自相續的疑惑。
第二言行舉止莊嚴如法,不放逸。
由于一直呆在上師、道友的身邊,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會如理如法,不會散亂放逸。
長久依止上師便可對所有好的品德言行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隨學上師極爲重要。
在長期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對上師所有的功德品行必定會耳濡目染,進而善加隨學。
我們在隨學上師的過程中,盡力做到清心寡欲,不爲欲望所惱,最終達到像日月運行那樣逍遙自在地周遊神山靜處的境界時,不固定住于一境,也不要說這個地方是我的地方而執爲我所,像野獸一樣對任何地方都毫無貪執。
上師健在時,應該靜靜地依止在上師身邊,過一種知足少欲的生活,當達到一定境界時,就如日月一樣逍遙自在,在虛空中到處雲遊,這時也就不用固定住于某一處了。但你的境界沒有得到穩固之前不能亂跑,否則無有任何境界,最初一兩天可能會住在寂靜深山當中,之後,你的行爲舉止恐怕就很難保持一種修行人的風範了。
最初依止上師,在師前安住之時,要以他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上師之心態恭敬依止,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爲都不能擅自做主,要謹遵師言,一切威儀十分莊重。
在上師前應該恭敬依止,將上師作爲真正的佛陀看待,即使沒有“將上師作佛想”的心境,也應以“這位善知識非常了不起”的心態虔誠依止。
所有事情均需請問上師,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自作主張,草率而行。
如此一來,你肯定會獲得很大功德,自己的心行也不會與正法背道而馳。
如此一來,自己的所作所爲均成了依教奉行,功德利益很大,
應該了知,由于你的所作所爲已經得到上師的開許,一切事情都依照上…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