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教言如理行持,這樣一來,雖然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但也與爲上師做事情一樣,會獲得極大功德。
並以此可將以往所造的一切罪業悉皆淨除,自己的叁門一切所爲不致于放蕩無度,也不會重新累積身語意的罪業。因此說,依教奉行的意義格外重大。
我們的一切行爲既不能違越上師的言教,又要與同修道友們始終持久和睦相處。依照加行中所說的在上師面前聽受包括道次第修心等自己所實修的法門在內的一切教授,必須像蜜蜂享受花蜜的甘美味道一樣以聞思斷除增益懷疑。
如同蜜蜂在花叢中津津有味地享受花蜜,不受任何外界幹擾一樣,我們應該恭恭敬敬地在上師前聽受包括道次第在內的一切法門,與金剛道友和睦相處,一心一意享用圓滿殊勝的佛法妙味,不要被外界環境誘惑,依靠聞思修行斷除相續中的所有增損懷疑。
既然說不要離開上師,那麼,在拜見上師時應該怎麼做呢?
晉見上師
如果自己有教言上的疑問要請教或者有事彙報,需要去晉見上師前,就必須搞清楚上師此時是否在百忙之中,是否心情愉悅,在上師悠閑自得、舒心悅意時可以前去討教,
在自己有事情找上師或者想去見上師之前,應該首先打聽:上師是否特別繁忙?上師心情是否愉快?詳細觀察之後,如果發現上師不是很忙,正在悠閑地曬太陽,心情也正好不錯,這時,你可以小心謹慎地前去問候,並且提出自己的疑惑。
而在上師事務繁忙、心緒不佳時萬萬不可莽撞去打擾,就像小馬駒或小狗崽對待它們的母親那樣。
可是,上師特別忙、心情也不太好,那你最好立刻離開,不要去打擾上師,因爲即使你去詢問,上師也不一定會仔細回答,這樣一來,你回去之後可能會說:“今天上師都沒理我,真是個壞人……”
弟子對待上師就應該像小馬駒或小狗崽對待母親那樣。一般來說,母馬在草原上吃也吃飽了、喝也喝足了,心情特別愉快的時候,小馬會很快發現並且立刻前去吸吮奶汁;如果母馬正在吃草飲水或者心緒不佳,那小馬根本不會接近它。藏族有種說法:小馬比小孩子還聰明。因爲小馬非常善于觀察母馬的情緒,小孩子卻沒有這樣的本事。小狗也是這樣,一般母狗沒什麼事情、心情不錯時,小狗會馬上過去吸吮母奶,但要是發現自己的母親心情不好或者正在咬人,那不要說吸吮母奶,根本靠都不會靠近,只是遠遠地在一邊乖乖看著。
在未得到上師的開許之前,自己不管叁七二十一大搖大擺地來到上師面前,由于根本不知曉此刻上師是否心情很好,倘若正巧趕上上師心情不好,那麼就會導致對上師不敬以及擾亂上師的心這兩種極其嚴重的過失。
但是我們當中的個別人連小馬、小狗都不如,根本不會觀察上師的心情,隨隨便便跑到上師跟前,這樣一來,對上師不恭敬以及擾亂上師心這兩方面的過失也就隨之出現了,這對自己非常不利。因此,在拜見上師前,一定要仔細觀察。
因此,首先應當到上師的侍者前詢問可不可以前去拜見,了解上師心情好不好的狀況,再以晉見上師尊容比獲得如意寶還難的心態來到師前,對上師毫無怠慢之心、謙虛謹慎、畢恭畢敬,如此可得到廣大的功德。所以,到上師的面前時,先讓侍者去請示上師獲准後, 方可前往,這一點是極爲重要的。
而且,見上, 師時不要像見普通人那樣隨隨便便,應該以比獲得如意寶還難得的心情恭恭敬敬地拜見。
可是,有些人對此卻不以爲然,他們說:我們既然已經依止上師,所以隨意到上師跟前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可以隨便去見,那麼依止上師有什麼用呢?
個別人對上述教言根本不屑一顧:“你也是上師弟子,我也是上師弟子,既然你可以去見上師,那我也要去……”于是大搖大擺地來到上師跟前,對上師根本不具足應有的恭敬心與信心,將自己目中無人的醜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說明他們壓根不懂依止善知識的方式。
這是非常愚笨的一種行爲。上師如意寶在成都中央花園的時候,本來見上師的時間已經過了,但有個人一定要見上師,他沖過好幾個侍者非要闖進去……這種人就是不懂如何拜見上師的道理。
一般精神有問題的話,經常會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但如果精神沒有問題,這樣做是絕對不合理的。
例如,世間上那些官員所屬的百姓們也沒有說“因爲他是長官所以什麼時候想去都可以”而隨便前去見,
即使是世間的普通官員,也不是隨便想見就能夠去見的,更何況拜見如真佛一般、具足一切功德的大恩上師,怎麼能如此隨隨便便呢?
那麼對于法主、法王、如意寶般妙法源泉之上師,懷有不敬之心,口出非禮之詞說“不管上師開不開許都要去見”便徑直而入,這是對上師的最大不敬。
這一點一定要注意,不管見哪一位上師,一定要首先請求開許,千萬不要擾亂上師的心。否則未得到上師開許,或者將上師看作普通道友那樣對待,這是絕對不合理的,對于這種做法,智悲光尊者也已經作出了嚴厲譴責。
再說,就算是要去拜訪世間的大官員、大人物們,也不能亂了方寸,而必須首先通過他的下屬,依次引見,否則也不能見到。
如果想見世間普通的官員,也要首先問詢他的秘書是否可以約見,直接闖進去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爲。
對于上師竟然都不能像世間人對待大官員、大人物那樣尊重敬仰,那還有什麼比這更不恭敬的態度呢?
在拜見上師的過程中,假使連對世間官員的態度都不具足,那還有什麼是比這更不恭敬的呢?上師是叁界導師,必須以恭恭敬敬的心態拜見,這一點千萬要注意。
自己只是私下認爲拜見上師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事,于是趾高氣揚地直入其內,這種草率舉動恰恰將他無有將上師視爲真佛的清淨觀之內相暴露無遺。
如果根本不理會上師是否繁忙、心情是否愉快而冒然出現,一味地將上師當作普通人一樣看待,那已經完全表露了他對上師沒有信心的一種心態。
真實作想
因此說,拜見上師時要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應該了知,見到上師和遇到上師是千載難逢的殊勝機緣,非常難得。但這種想法,很多人既做不到也想不到。
本來,我們應當有見一次上師的尊容、聽一次上師的言教就如同親睹佛陀的金顔、親聆佛語一般極爲稀罕難得的想法。如果沒有這樣想,那就是一大錯誤。
見到上師尊容或聆聽上師言教,應該像親見具足相好的如來、親聞佛陀谛實語一般,在心中生起一種極爲稀罕難得的心情。
當然,現在親自拜見上師有點兒困難,但每天都可以聽到上師如意寶的教言,這時候大家能不能觀想:上師的法音如此難以聽聞,在千百萬劫中都是難以遭遇的。進而生起稀罕之心恭敬聆聽。
但是,有些人不要說如理觀想,可能認爲上師每天給我們傳法,今天也傳明天也傳,對此已經習以爲常了,實際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應該從現在開始修正自己的觀念。
即使心中確實已生起了面見上師的身相與聽受上師的教言極爲不易的念頭,但是在去往上師面前的途中仍然需要如是憶念:我的上師的的確確就是真正的佛陀,我今雖有這樣的問題要請教,卻不知能否如願以償,假設有幸在上師面前討教,並獲得了滿意的答複,那真是太有福報了。
假使已經真正生起了面見上師、聽聞上師教言十分不易的念頭,在前往面見上師的途中也要作如是想:我的上師不是普通凡人,他是真正的佛陀,若能得以拜見那就真的太有福報了。
但有些人非常愚笨,已經依止上師好多年了,在上師面前也聽聞了諸多教言,他卻認爲還沒有依止上師。他們認爲:上師給一個加持品或者說你可以依止我之類的話才是依止上師。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你在上師前已經聽聞佛法、接受灌頂,這位上師從此以後已經攝受了你,之後只能靠你自己的精進修行才可以,釋迦牟尼佛曾經親口說:“吾爲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于自己。”所謂的攝受弟子,並不是像某些人認爲那樣——每天在你面前說個悄悄話或者給你取個法名,不是這樣的。
當然我們有些人剛來,有些人剛開始學佛,對上述問題根本不懂,這也情有可原。但個別人已經在上師如意寶跟前聽聞佛法五、六年了,仍然說:“我想依止法王如意寶,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見一次法王?”這種說法實在太可笑了,劄嘎仁波切說:這樣依止上師的心態是不合理的。
大家一定要在佛教的有關經論中好好聞思,不然連什麼叫依止上師都不懂。在座諸位已經早就被法王如意寶攝受了,其他已經聽聞過佛法的上師也已經依止了,因爲已經聽他傳過法,即使不想依止也沒有辦法了。但是很多人認爲,依止上師就應該像以前佛對弟子說的那樣:“我是你的導師,你是我的聲聞。”這才算依止上師,不是這樣的,類似“我已經在他面前聽聞了教言,但還未依止過他”的說法,在佛教當中根本不存在,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但這種現象應該不會有吧,也最好不要有。
面見一次上師的身相,就相當于親眼目睹了所有佛陀的身相。
不論從功德上還是教理上,拜見一次上師就好像真正見到了佛陀,沒有什麼差別。
如此可以清淨無始以來多生累劫中所積的一切罪障,實在具有廣大深遠的意義。
多生累劫當中積累的一切罪障,在見到上師如意寶後都可以得到清淨。去年在成都中央花園的時候,有幾個人本來已經買了飛機票,但他們說:“來一趟不容易,見到法王如意寶能夠遣除一切罪障、獲得無量功德,我們一定要去拜見。”當時問過法王如意寶後,上師也是特別開許他們拜見了。確實應該有這樣的想法,這對你自己也會産生巨大的利益。
之後,在侍者尚未通知上師是否准許之前一直耐心等待。
首先應該在侍者面前恭恭敬敬地詢問是否可以拜見,之後耐心等待。
一般侍者的態度也應該好一點兒,很多上師身邊的人的態度非常傲慢,這樣很容易讓別人生起邪見。以前開極樂法會的時候,學院這邊來了一位大活佛,他的侍者特別傲慢,當時見到活佛過來,他就一直推著旁邊的人說:“退回去、退回去……我們的上師來了!”當時很多人都不太高興,說…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