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有很大利益但别人供养也能如幻境般对待,这时接受供养以及他人的爱戴恭敬也未尝不可。

  札嘎仁波切的这种回答特别好,修行人平时就应观察自心:对事物财物特别贪著,就说明自心非常不清净,如果是仅仅维持自己的生活、其他财物有也可无也可的态度,对财物等供养视为幻境一般,那也无须拒绝。

  然而,我们这些人从无始以来对妙欲贪恋强烈,不知满足,久远串习,牢不可破。追名求利、贪执妙欲等只能像干渴之人痛饮盐水般无有厌足。所以,倍受恭敬、利养丰厚、穷奢极欲对我们这些人来说,显然是修持妙法的一大违缘。

  没有执著确实可以接受,但凡夫众生无始以来的恶劣习气根深蒂固,对于名闻利养、妙欲享用等如同干渴之人饮用盐水般从来不知满足,在受到他人恭敬、获得丰厚利养时很难保持一颗清净之心,因此最好杜绝诸如此类的外缘。

  否则最初可能是非常好的修行人,但财物利养越来越丰厚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心也会越来越增上,如此一来,所谓的财源滚滚已经成为修行上的一个最大违缘了。

  一般,修行人在最初的时候都是说“我要终生住在寂静处”而与上师同修道友和睦共处,也没有任何施主等前来探望,心情安乐。

  最初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信誓旦旦地说:“没有成就之前,我会一直住在寂静圣地……”但没有两天,如此这般的誓言早已抛向脑后,他自己也已经坐在某大城市中的“妙高法座”上,开始他“弘法利生”的事业了。

  凡夫人的想法都是不稳固的,藏族有句俗语:晚上睡觉时的想法,到早上起床时已经不复存在。前几天有个喇嘛说:“我非常想长期住在这里闻思修行,所以能不能借点钱给我买个房子……”我当时看他非常可怜,于是想尽办法借了一点钱给他。但昨天他又站到我门口上,说是:“这里我不想住了,房子还给你还是怎么办?……”真的,有些人心情不稳定,最初的时候发愿要终生住在静处,与谁也不接触,生活似乎也很清净,但用不了几天,他的想法已经完全转变了。

  独自一人住在一处静静的神山中,首先是和谁也不相接触,似乎还过得很好。久而久之,渐渐地施主以及熟悉的人越来越多,在施主面前,顾其情面、虚伪狡诈等,通过世间法以及经忏佛事、讲经说法等出世间法五花八门的欺骗手段取得利养恭敬,如此而行之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可以精进修持,生活也比较简单,但慢慢地,随着认识的施主越来越多,他也会依靠经忏、打卦等五花八门的手段欺骗这些施主,这类人在当今时代随处可见。

  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首先未通达上师所传授的教言实义,其次相续中没有断除对妙欲的强烈贪执,于是便如饥似渴永不满足地饮起欲妙名利地位等邪命的毒水,铸成大错,这种修行人连自己的名称也已丢失了。他的下场比世间人还惨痛,后世将堕入地狱中。

  他们刚刚来到寂静地时,如果能够依靠上师的教言精进修持,经常身体力行、反观内心,也就不会出现上述不如法的行为。但他们对这些殊胜教言根本不屑一顾,整天浑浑噩噩、虚耗时间,根本不思维如何断除对人、物的贪执,把原本应该修行的时间全部消耗在世间八法上,将修行的本义完全忘得一干二净,唯一追求今生的名闻利养,他们不但连所谓修行人的名称都不具足,而且由此成就了今生来世无量无边的痛苦。

  这种下场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作为修行人应该发下坚定的誓言:生生世世不离上师,宁可冻僵而死也不做非法之事。这样一来,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在你的生活上,也决定不会出现很大困难。

  大家应该发这样的誓言,不然有些人刚开始出家、修行时特别特别激动,甚至磕大头的时候把额头都磕破了,希望能够马上获得成就。昨天有个年轻人说:“上师,我要马上获得成就,你给我传一个明心见性的法。”当时我对他说:“你《大圆满前行》听了没有?五十万加行修了没有?成佛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是上师给你打一针就马上成佛的!”这也可以理解,很多人最初的时候非常激动,希望能够马上成佛,不然也不会出家。一方面心情激动非常好,是对佛陀具足信心的一种表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表面看来似乎成佛很简单——今天出家明天就成佛,但是第二天发现根本没有成佛的时候,就把袈裟挂在树枝上,自己远走高飞了,这样非常不好。

  大家一定要稳固自己的信心,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对个别高僧大德来说,确实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修行成就,但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严重,次第性的修持正法才是最关键的。

  

  

  四 依师方式

  勿离上师

  对于修行人来说,暂时与究竟的一切功德之源泉就是上师,大格西博朵瓦是这样说的:“摄集一切窍诀的基础就是不舍弃殊胜的善知识。”

  舍弃善知识根本不会获得殊胜成就。这一点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也是如此宣说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誓言部分时也说到:如果舍弃上师,不要说获得解脱,连善趣果报都不会得到。因此应该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

  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如影随形般依止、一刹那间也不离开上师,

  依止上师不是一两天、一两年的事情,应该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依止上师十几年、二十几年,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必须经过长期精进地苦行才能获得,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

  格西又说:“如果不离上师恒时追随,那么此人已经拥有了一切佛法。”

  博朵瓦格西说:“若谁恒时追随上师、一切随顺上师,此人即已拥有了一切佛法。”

  当然具有法相的上师也很重要,若是名义上的上师,对佛法的基本含义根本不懂、《入菩萨行》也不重视的话,就不是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师,对这种上师,即使依止多长时间也很难获得利益。

  依此而言,我们必须恒常不离上师。

  我总觉得这部《山法宝鬘论》非常相合自己的根基,里面所说的一字一句、一点一滴很容易浸入自己的心间,其中的很多场景似乎就是说我们一样。

  札嘎仁波切摄受了很多男众女众弟子,当时肯定也看到了许多不如法的行为,因此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这样一部《山法宝鬘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修行人的过失,尤其与当今时代存在的心和行为非常相应,对于应该注意的诸多不足也已经毫不留情地一一阐明了。

  可是,我们中的有些人最初在上师前只求得零零星星的传承,马上口出狂言说“我要去寂静的神山了”。

  在上师前只呆了一两天、一两个月,所得传承并不圆满,所求得的法也只是零零星星的简单法要,这时,他们就口口声声说“要去寂静神山修行”。

  其实他根本不能独立自主地修行,却一意孤行,这种现象也是极为普遍的。

  札嘎仁波切说:这些人刚刚依止上师一两天,就马上到某某处独自修行,其实他根本不具足这种能力。

  一般来说,对刚到学院的人,法王如意宝根本不会同意他们去修行,上师经常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闻思,尤其不要离开上师、金刚道友。但有些人根本不管上师说什么,一意孤行地跑到某某地方去修行,结果没两天就开始在繁华的都市里抛头露面了……

  当上师健在期间,我们这些初学者应当像谚语中所说的“小孩拉着母亲的衣襟”一样瞬间也不离开上师。

  我们都是初学者,还没有得到真正稳固的境界,这时应该像谚语中说的“孩子拉着母亲的衣襟 ”一样,始终跟随在上师身边。

  也就是说,熙熙攘攘的人流当中,孩子片刻也不能离开母亲,如果松开抓住衣襟的手,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迷失方向。因此,上师健在时不应离开上师,一定要紧紧抓住上师衣襟,否则你自认为已经具足独立自主的能力,实际上你还根本没有成长,离开上师的话,一定会在茫茫轮回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的。

  前段时间开极乐法会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小孩与母亲走散了,他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妈妈……”法会上人特别多,真的有点儿担心。当时我马上想起了札嘎仁波切的这个比喻——确实,与母亲走散真是很可怜!因此,我们这些小孩儿,在上师健在的此刻,一定要紧紧抓住上师如意宝的衣襟,千万不要离开!

  那么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必要呢?

  整天不离开上师又有什么必要呢?

  第一通过闻思教言可以断除增益;

  如果不离开上师,就可以经常听闻佛法,这样就会断除自相续的疑惑。

  第二言行举止庄严如法,不放逸。

  由于一直呆在上师、道友的身边,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如理如法,不会散乱放逸。

  长久依止上师便可对所有好的品德言行都一清二楚、了如指掌,随学上师极为重要。

  在长期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对上师所有的功德品行必定会耳濡目染,进而善加随学。

  我们在随学上师的过程中,尽力做到清心寡欲,不为欲望所恼,最终达到像日月运行那样逍遥自在地周游神山静处的境界时,不固定住于一境,也不要说这个地方是我的地方而执为我所,像野兽一样对任何地方都毫无贪执。

  上师健在时,应该静静地依止在上师身边,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当达到一定境界时,就如日月一样逍遥自在,在虚空中到处云游,这时也就不用固定住于某一处了。但你的境界没有得到稳固之前不能乱跑,否则无有任何境界,最初一两天可能会住在寂静深山当中,之后,你的行为举止恐怕就很难保持一种修行人的风范了。

  最初依止上师,在师前安住之时,要以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上师之心态恭敬依止,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不能擅自做主,要谨遵师言,一切威仪十分庄重。

  在上师前应该恭敬依止,将上师作为真正的佛陀看待,即使没有“将上师作佛想”的心境,也应以“这位善知识非常了不起”的心态虔诚依止。

  所有事情均需请问上师,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自作主张,草率而行。

  如此一来,你肯定会获得很大功德,自己的心行也不会与正法背道而驰。

  如此一来,自己的所作所为均成了依教奉行,功德利益很大,

  应该了知,由于你的所作所为已经得到上师的开许,一切事情都依照上…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