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的人,由于一直安心住在上師身邊,唯一修持正法,現在從他們的所作所行來看,確實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有人說:“我現在修法等各方面都沒有成效,怎麼辦呢?”修法不那麼容易,兩叁天就出現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很困難的,但是盡量呆在上師身邊,盡量對治自相續的煩惱,這樣你造的惡業就會很少,可是在外面的世界中就不好說了。所以有機緣的時候,應該長時間依止上師,不要離開,因爲你無始以來的惡劣習氣非常嚴重,而且現在的社會環境具有非常大的染汙性,再加上,凡夫人的心沒有自由,容易隨外境轉變,這樣一來,沒有一個正法的約束,你的心行也會很容易跑到非法軌道上去。

  這兩位兄弟給我們指示了一條非常好的道路。

  如果能夠做到恒時不離、始終如一地親近上師,那麼就會像那若巴一樣相續中生起夢寐以求的一切功德。”

  相形見绌

  與以前的高僧大德相比,我們確實相差很遠,真的應該自慚形穢。

  在當今時代,大多數人都認爲依止上師的目的就是聽受教言,因爲必須在聽聞教言的基礎上才能實地修行,所以應當首先在一年或幾個月當中依止上師,求得所有的教言後自己另找一處地方去修法,就可以了。有這種想法的人不乏其數,到處可見。

  劄嘎仁波切在世的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現在的人更不用說了,很多人認爲依止上師的目的就是聽受教言竅訣,但所謂的竅訣不是聽一聽就可以的,首先應該在上師身邊獲得加持、智慧,之後逐漸在自相續生起證悟,這樣才可以,不是在一兩天中聽受教言,之後便可以遠走他鄉的。

  這些人求完教言後便像烏鴉銜著肉飛到別處去一樣不顧一切地跑到其他地方去實修了。

  他們依止上師一兩天,聽受一兩個教言就跑到其他地方去,再也不理上師了,但真正的依止不是這樣,修學佛法不是那麼容易的。

  一般烏鴉在某處找到一塊肉之後,就再也不會到這裏來,因爲它害怕主人會打它,但依止上師的過程中,聽了少許法就再也不理上師了,那就根本得不到上師的意傳加持。

  可是,你這樣做根本無法得到任何加持,恐怕只是徒勞無益而已。

  如果得不到加持,即使生起少許的境界也不會穩固,而且想要生起境界也是非常困難的,如此一來,你原來聽受的教言已經成了徒勞無益。

  仲敦巴格西在依止色尊者上師期間,對其精心承侍,甚至包括放牧、清掃人糞馬糞在內的事都盡心而做。後來拜見阿底峽尊者時,他心有疑慮地請問尊者:“先前我所做的善事中哪些最有意義?”尊者極爲肯定地說:“在你做過的所有善事中再沒有比你恭敬侍候色尊者上師更有意義的了。”

  格西仲敦巴在依止色尊者時,盡心盡力地承侍上師,包括馬糞、人糞都會認認真真地打掃,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行爲。

  如果以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上師、瑪爾巴尊者依止那若巴上師、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瑪爾巴上師那可歌可泣的事迹來衡量的話,現在的有些人從上師那裏取得教言後,爲了上師竟然連身上出點汗水的苦行都不能做,自己只身一人去修行當然不可能生起任何功德了。

  從以前高僧大德的行爲衡量,現在的許多人,雖然在上師跟前聽受了諸多教言,但爲了上師,卻連身上出點兒汗水的苦行也不曾做過,反而希望依靠這樣的教授獲得修行上的成就,那是絕對不現實的事情,在你相續中不會生起任何功德。

  前輩的大成就者們悉心畢力承侍上師,身語意付出了何等的代價,可以說是不惜粉身碎骨來積累福德資糧。

  前輩高僧大德爲了積累資糧,對于恭敬承侍上師付出了何等代價!這一點從曆代高僧大德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來,而現在的很多人不要說類似的苦行,在聽完法要後,甚至不願意在上師身邊呆一小會兒,那所謂的證悟功德又要從何處生起呢?

  所以,叁門不如理如法地令上師歡喜,反而隱居在另外的地方,僅僅憑著對教言的一知半解如何能生起功德,這樣做的人到底又是爲了什麼呢?

  在對教言僅僅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擅自離開上師,你這樣做到底是爲了成就還是爲了什麼呢?

  即便已經對教言內容完全理解,也要長期在上師身邊恭敬承侍,否則自相續的功德很難生起。

  倘若像討債一樣從上師那裏收取甚深的教言隨即便獨斷專行地到另一處去住,那麼請問你一開始依止上師時已經供養了身語意這又作何解釋呢?

  有些人確實就像討債一樣,只要求上師給自己傳法,今天去求明天也去求,後來上師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不得不給你傳了一些法,而你在求得法要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自以爲是地獨自修行去了。這樣一來,你一開始說身口意全部供養,現在卻自己做主跑到其他地方去,那上師做主的權力又在哪裏呢?

  如果你自我做主的話,那上師還有什麼權利可言?這麼說,原來你是在最初上師恩賜教言之前供養身語意,等教言已完全得到手中以後便強硬地奪了回來。

  一般人剛來的時候心情特別激動,說是“財物、房子、身口意全部供養……”,但是他們的心特別不穩固,沒幾天就全部要回去了……

  這實在是罪大惡極的舉動。

  令師生喜極重要

  有些人根本未曾慎重觀察上師高不高興,一開始就心急如焚地對上師說:“希望上師盡快賜予我教言。”之後今天追著上師,明天也跟著上師,在一個月中就這樣糾纏不休,最後他終于如願以償,得受了完整的教言。但因爲上師是在無可奈何、心不歡喜、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傳授的,所以這樣的教言不僅僅不能使他受益匪淺,反而會深受危害。

  由于他的百般糾纏,上師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也不得不給他傳授教言,可是這樣不但沒有利益反而存在很大危害。

  從前有一個人在博朵瓦格西毫無情緒時求得了不動佛的修法,結果事隔不久他就一命嗚呼了。普穹瓦尊者對此表態說:“我認爲他的死完全是由于在格西心情不悅的情況下求法的緣故。”

  普穹瓦尊者說:這個人的死亡,不是其他原因,就是因爲博朵瓦格西在不高興的情況下給他傳授教言的緣故。我們也不敢這樣說,但在上師不情願的情況下求得教言確實沒有利益。

  如《藍色手冊》中雲:“一切大乘之教規,令師歡喜最重要,上師極爲喜悅故,一切所爲具大義。相反教言雖具全,然彼不會得加持,故當努力令師喜。”

  一切所作所爲中,讓上師歡喜是非常重要的。個別人在未得到教言之前,想盡一切辦法讓上師歡喜,但得受教言之後,不管上師高不高興,無論做什麼事情也不請示上師,這樣的話,你就不可能獲得加持,因爲這其中還是存在一定的緣起規律,大家應該注意。

  如果上師在滿心歡喜、心甘情願之下賜授教言,那麼所傳的教言即便是無頭無尾,也會得到巨大的加持;

  上師的加持是不可思議的,在上師心情愉悅的情況下,即使所傳教言並不完整,你相續中也會獲得真正的意傳加持。

  有些人一直在上師身邊恭敬承侍,根本沒機會聽聞佛法,但也會自然而然在相續中生起證悟的功德。你們當中有些人可能是在上師身邊發心、做事情,與其他人相比,看書、修行的時間相對少一點,表面似乎很難生起證悟功德,但實際上,上師的德行會在你相續中自然而然顯現,而且上師無形的加持漸漸融入自心的時候,也會對上師叁寶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從而獲得比較高的境界和智慧。所以依止上師的過程中,有一顆清淨心具有非常大的利益。

  上師在心緒不佳的時候,所傳授給你的教言就算完整無缺、毫無錯謬,你也不會得到絲毫的加持。

  在上師情緒不好的時候,雖然你想方設法得到了一些竅訣,但根本不會得到上師的加持,在得不到任何加持的情況下,即使聽受多少教言都不一定獲得利益。

  獲得上師加持非常關鍵,尤其在證悟的功德方面,上師的加持非常非常重要。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盡可能以叁種方式令上師歡喜,與此同時就是爲了一兩句教言也需要月複一月、年複一年專心致志地聞受。如果一心只想盡快獲得教言,好去別的地方,這種惡心劣意只能斷送一切善根功德,對此我們應當時時刻刻謹慎提防,盡力避免。

  這一點應該提醒大家:僅僅爲了去他處修行而希求教言是不會獲得利益的。

  我們爲了能夠得到前所未聞的教言,此前要慷慨供養珍貴的財物並且爲了侍奉上師,必須有粉身碎骨、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的忠誠。已經獲得了教言後爲報答上師的深恩厚德也能一如既往地供奉自己珍愛的財物,以不顧生命、粉身碎骨的精神承侍上師。

  如果想要聽聞教言、獲得加持,一方面將自己的所有財物全部供養上師,另一方面,應該對上師有一顆忠誠之心,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承侍上師。假設具備這樣一種精神,你必定會很快獲得上師的意傳加持,許多殊勝圓滿的功德也就不難獲得了。

  如果首先做到了這一點,那麼再循序漸進修行教言,便可源源不斷地填充福德資糧,從而自相續毫無費力就可以生起善妙的功德。

  在精進依止上師的條件下,自己的福德資糧也會逐漸圓滿,從而生起善妙功德。

  掌握尺度

  佛經中有時說依止上師要身心不離,有時又說要住于寂靜地方,那麼,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應該掌握一個怎樣的分寸?

  最初依止上師以叁種供養如理如法令師歡喜,

  修行人應該依靠叁種供養令上師歡喜,一般上等供養是聞思修行,中等供養是恭敬承侍,下等供養是財物供養,如果叁種供養都不具足,那上師不一定會歡喜,上師不歡喜,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加持。

  有個人在化緣時說:“我最歡喜的就是金錢供養,所以你們應該讓我高興,我高興的話法王高興,法王高興的話阿彌陀佛就高興,阿彌陀佛高興了,你們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也就不是很困難了。”這種說法不太好,真正的上師不會對錢財特別執著,這樣直接要求供養的方式,阿彌陀佛也不一定很高興……

  此後,自己在沒有達到對于美不勝收的妙欲、利養恭敬如同猛獸面前擺放青草一樣無動于衷絲毫不生世俗貪戀的境界之前,萬萬不可冒冒失失脫離上師與同修道友的群體。

  意思是說,自己還沒有對世間欲妙做到猛獸面前放置青草那樣無動…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