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然会生起信心,因为一般人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事的影响。金刚手菩萨赐予我们的教言是:上师与第二大佛陀无有差别,如若对其无有信心、恭敬心,就更应该好好依止上师,千万不要轻易离开。
也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住在与上师隔一定距离的寂静山中,只要将上师观想在头顶上修清净心就可以了,守在上师身旁又有什么必要呢?
学院的有些人说是到附近的某某神山修行,但你到了那里以后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我也略有耳闻,这时你们怀念上师的金刚歌也已经“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不是自讨苦吃嘛!
在上师健在的时候,不论修行好或不好,最好不要离开上师,在上师面前聆听法要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人也实属愚昧无知、智慧浅薄之徒。如果不住在上师身边,怎么能听受上师的讲经说法?如果听闻不到上师的讲经说法,怎么能断除对教言的满腹怀疑?如果没有断除对教言的满腹怀疑,又怎么能生起五道十地的功德?
现在很多人的心里都会存有很多疑惑,这是因为学习佛法的时间不长、自己的精进程度不够导致的。如果依止上师的时间越来越长,相续中的怀疑也会自然而然断除。在座的老修行人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刚来的时候——怀疑满腹、矛盾重重,而现在,相续中的怀疑是不是已经越来越减少了?你们可以比较一下,现在的心态是不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这都是听经闻法的原因,否则根本不可能断除怀疑。
再说,如果我们要杜绝上师不欢喜的一切事情、对于上师欢喜之事尽力而为的话,那么住在与上师遥隔千里之外的地方怎么会知道什么是上师欢喜的、什么是上师不欢喜的呢?
按理说,应该对上师欢喜的事情努力行持、不欢喜的事情尽力断除,假设一直呆在上师身边,就可以了知哪些事情会使上师欢喜,哪些事情上师不欢喜,但如果离开了上师,又如何知道呢?
如果说需要以三供养令师欢喜,无论是哪一种供养都必须亲近上师才能做到。
对于上师,应该依靠三种供养使之欢喜,而所谓的三种供养都必须亲近依止上师才可以,否则根本无法实现。
供养财物必须要面见上师前而供养;
首先是供养财物令师生喜。不过,这也不是很困难,现在通过银行汇款、邮局投递都是可以的,除非是一些饮料想寄过来恐怕有点儿困难……
恭敬承侍也必须住在上师身边,才能办到;
其次是以恭敬承侍令师欢喜。这一点确实要在上师身边才能做到,不然你人在大城市里,然后说:“上师你要不要做什么事情?”在大城市里没什么事情需要做,我也不想在那里办工厂……
依教修行的供养也是同样,要遣除修法的歧途障碍必须向上师请教,方能成就。
能够令上师真正欢喜的就是依教修行,但是修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歧途障碍,这只有在上师跟前请教之后才能遣除,如果离上师特别远,你又如何请教呢?
所以说,只有在上师身边才能以这三种供养令师生喜。如若与上师遥遥相隔,那以三供养令上师欢喜就成了痴心妄想,根本是无法办到的。
希望各位道友不要轻易离开上师。
舍近求远
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很多修行人的行为都不如法——对于本该依止的却没有很好依止,这种做法绝对不合理。
当然了,如果自己与上师天各一方、遥不可及,或者上师已不在人间,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没有真身的上师在前,我们不得不通过忆念观想上师在头顶或心间等处而修清净心,并猛厉祈祷。
如果上师已经离开人间,或者以某种因缘对上师遥不可及,而不是自己故意离开,比如上师在印度、尼泊尔等地,你虽然曾经依止过,但现在真正想要去亲近也很困难,或者亲近上师的各种因缘不具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得不依靠观想——白天将上师观在头顶、晚上观在心间,这在佛经中也是开许的。
可是现在自己本来与上师近在咫尺,有直接参见上师机会的此时,却不对上师真身进行祈祷以求得加持,反而矫揉造作地将上师观想在头顶上来修持,这样舍近求远的做法又有何必要呢?
但是,你本来距离上师特别近,也有直接拜见上师的机会,仍然依靠观想的方式就非常不合理。
有些人确实这样的,在上师身边没有信心、恭敬心,自己的行为也不如法,因此说:“听法的时候在上师前听法,平时只要在其他地方观想祈祷就可以了。”这种现象在藏族人、汉族人中都有,以前我们刚来的时候,有人说:“对上师经常观想也可以,与在上师身边没有差别。”法王如意宝听到这种说法之后,在课堂上作了非常严厉的批评。曾经有位堪布去印度之后给法王如意宝写了一封信,说:“在上师身边很担心犯密乘戒,因此暂时离开,而且上师身边的一些人经常提醒我:很多人在上师前告你的状,所以你最好离开,不然会跟上师发生矛盾的。”法王如意宝看了这封信特别伤心,法王说:“依靠我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些人不应该这样说。”像这样在金刚上师和弟子之间挑拨是非非常的不合理。
上述这些情况都是修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有人对佛经密意根本不了解,单单依靠佛经中的只言片语就开始胡思乱想、自作主张,不应该这样。
即使是上师色身已离开人世,我们也要真切发愿生生世世不离上师并诚挚祈祷赐予加持,那么上师健在之时又怎敢轻易扬长而去呢?
即使上师的色身已经离开,也应该诚挚祈祷:生生世世不离上师。更何况上师健在的此时,为什么要自作主张、随随便便离开呢?这样你不是已经违背自己所发的誓言了吗?!
我们在多生累世中也难得有机缘幸遇如此贤德上师,如今幸运值遇一次,本应当像盲人抓住象尾片刻不放那样,寸步不离、紧紧跟随上师左右,
按理来说,我们在多生累劫中能够遇到这样的上师非常困难,这一世依靠前世积累的福报以及各种各样的因缘已经遇到了殊胜善知识,那就应该像盲人抓住大象的尾巴一样紧紧不放,我们在无始以来的茫茫轮回旷野中遇到了这样的善知识非常不容易,既然已经遇到就千万不要轻易离开。
有些人依靠上师批评等非常简单的理由,随随便便就离开了,认为这样呆在上师身边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你离开之后有没有获得真正的利益呢?我觉得札嘎仁波切所说“孩子抓住母亲衣襟”的比喻非常贴切,如果小孩子因为母亲打他就轻易离开的话,那他自己怎么生活呢?同样道理,我们很多人智慧的身体还没有成熟之前,最好不要依靠小小因缘离开上师,尽量呆在上师身边,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
可偏偏有些人就是不能稳重持久地安住,他们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也会断然离开上师,到遥远的地方去住,这种胆大妄为之人难道不是鬼使神差、恶魔入心了吗?
有些人为了离开上师,对上师打妄语甚至根本不跟上师打招呼就离开了。其实你的离开对上师来说没有任何影响,真正具足法相的上师面前肯定会有很多弟子,你一个人离开对上师来说无利无害,但对你个人来说却存在着很大的危害性。
有些上师在听到弟子要离开时,从表情上也可以看出上师非常的不高兴,那是不是上师非常需要你,没有你就做不了事情呢?不是这样的。上师明明知道你这个人在智慧、悲心等各方面根本不成熟,这时候断然离开非常危险,所以才表现出这种不满的情绪。
所以奉劝大家,不要因为小小的理由轻易离开,像我们这里经常停电,有些人就因为很苦、很冷、很黑等各种微不足道的理由想要离开,这样有点可惜。我们刚来的时候根本没有电、没有蔬菜,也没有公路,但那个时候我们都是特别开心的。人都有一种适应能力,不论好条件、坏条件,渐渐习惯之后不会觉得很困难,只要不影响闻思修行就可以了,因此不要轻易离开上师。修行人如果远离上师,自己的修行境界根本无法得到增上,那真的和街头与父母走散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非常可怜。
这些大胆的人无缘无故地轻易离开上师,那与着魔了没有什么差别,真的已经走火入魔了。有些人说:“我晚上睡不着,是不是着魔了?”这倒没什么,不必担心,但随随便便打妄语离开上师,魔鬼就真的已经进入你的心间了。
如果现在无有任何必要的情况下随随便便离开上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断掉后世值遇上师的习气缘分,良言规劝你不要故意积累使自己许多生世中都遇不到这样能讲经示道之上师的深重恶业。
对自己来说,本来现在遇到上师已经种下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气种子,但因为你的随便离开而完全断根,还给来世种下了不好的习气种子。希望你们千万不要造下长时间遇不到善知识的恶业!
上师如意宝也说:“你们不要因为小小的物资受用失去自己的悲心、戒律,你到城市里去没有任何利益,人身非常难得,我们现在遇到了如此难得的传承上师的珍贵法宝非常不容易,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这个机会。”
札嘎仁波切也劝我们千万不要故意造下这样的恶业,如果是各方面因缘不具足而不得不离开,那是恶业现前也没有办法,但个别人却认为随随便便离开上师无所谓,结果自己的智慧、悲心也就根本没有办法成长了。
如果自己能持之以恒长久亲近上师,则可获得广大的利益。相反,如若做不到日久岁深地长期依止上师,那么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正如《蓝色手册颂》中所说:“恒时不离依上师,成办诸事片刻非。”
《蓝色手册》中说:“恒时不要离开上师,否则,任何事情都将无法成办。”
《蓝色手册释》中这样写道:“贵族的两兄弟其一虽然智慧高超,并具有信心,却因不亲近上师而沦落成一位商人,最终惨遭横死;另一人虽然既无信心也无智慧,但因亲近上师而成了闻名遐迩的好修行人。
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有些人原本智慧等各方面都不错,但后来渐渐远离上师,结果,有的成为商人、有的成为售票员……他们最初可能认为自己有一定境界,觉得自己的信心、见解都不会退失,智慧也会增上,似乎很有把握,但按照他们现在的行为来看,一年当中可能都不会忆念一次上师三宝。相反,以前智慧等各方面都不如…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