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他们的人,由于一直安心住在上师身边,唯一修持正法,现在从他们的所作所行来看,确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有人说:“我现在修法等各方面都没有成效,怎么办呢?”修法不那么容易,两三天就出现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很困难的,但是尽量呆在上师身边,尽量对治自相续的烦恼,这样你造的恶业就会很少,可是在外面的世界中就不好说了。所以有机缘的时候,应该长时间依止上师,不要离开,因为你无始以来的恶劣习气非常严重,而且现在的社会环境具有非常大的染污性,再加上,凡夫人的心没有自由,容易随外境转变,这样一来,没有一个正法的约束,你的心行也会很容易跑到非法轨道上去。

  这两位兄弟给我们指示了一条非常好的道路。

  如果能够做到恒时不离、始终如一地亲近上师,那么就会像那若巴一样相续中生起梦寐以求的一切功德。”

  相形见绌

  与以前的高僧大德相比,我们确实相差很远,真的应该自惭形秽。

  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人都认为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听受教言,因为必须在听闻教言的基础上才能实地修行,所以应当首先在一年或几个月当中依止上师,求得所有的教言后自己另找一处地方去修法,就可以了。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乏其数,到处可见。

  札嘎仁波切在世的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现在的人更不用说了,很多人认为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听受教言窍诀,但所谓的窍诀不是听一听就可以的,首先应该在上师身边获得加持、智慧,之后逐渐在自相续生起证悟,这样才可以,不是在一两天中听受教言,之后便可以远走他乡的。

  这些人求完教言后便像乌鸦衔着肉飞到别处去一样不顾一切地跑到其他地方去实修了。

  他们依止上师一两天,听受一两个教言就跑到其他地方去,再也不理上师了,但真正的依止不是这样,修学佛法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般乌鸦在某处找到一块肉之后,就再也不会到这里来,因为它害怕主人会打它,但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听了少许法就再也不理上师了,那就根本得不到上师的意传加持。

  可是,你这样做根本无法得到任何加持,恐怕只是徒劳无益而已。

  如果得不到加持,即使生起少许的境界也不会稳固,而且想要生起境界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此一来,你原来听受的教言已经成了徒劳无益。

  仲敦巴格西在依止色尊者上师期间,对其精心承侍,甚至包括放牧、清扫人粪马粪在内的事都尽心而做。后来拜见阿底峡尊者时,他心有疑虑地请问尊者:“先前我所做的善事中哪些最有意义?”尊者极为肯定地说:“在你做过的所有善事中再没有比你恭敬侍候色尊者上师更有意义的了。”

  格西仲敦巴在依止色尊者时,尽心尽力地承侍上师,包括马粪、人粪都会认认真真地打扫,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行为。

  如果以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上师、玛尔巴尊者依止那若巴上师、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上师那可歌可泣的事迹来衡量的话,现在的有些人从上师那里取得教言后,为了上师竟然连身上出点汗水的苦行都不能做,自己只身一人去修行当然不可能生起任何功德了。

  从以前高僧大德的行为衡量,现在的许多人,虽然在上师跟前听受了诸多教言,但为了上师,却连身上出点儿汗水的苦行也不曾做过,反而希望依靠这样的教授获得修行上的成就,那是绝对不现实的事情,在你相续中不会生起任何功德。

  前辈的大成就者们悉心毕力承侍上师,身语意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可以说是不惜粉身碎骨来积累福德资粮。

  前辈高僧大德为了积累资粮,对于恭敬承侍上师付出了何等代价!这一点从历代高僧大德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而现在的很多人不要说类似的苦行,在听完法要后,甚至不愿意在上师身边呆一小会儿,那所谓的证悟功德又要从何处生起呢?

  所以,三门不如理如法地令上师欢喜,反而隐居在另外的地方,仅仅凭着对教言的一知半解如何能生起功德,这样做的人到底又是为了什么呢?

  在对教言仅仅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擅自离开上师,你这样做到底是为了成就还是为了什么呢?

  即便已经对教言内容完全理解,也要长期在上师身边恭敬承侍,否则自相续的功德很难生起。

  倘若像讨债一样从上师那里收取甚深的教言随即便独断专行地到另一处去住,那么请问你一开始依止上师时已经供养了身语意这又作何解释呢?

  有些人确实就像讨债一样,只要求上师给自己传法,今天去求明天也去求,后来上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给你传了一些法,而你在求得法要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自以为是地独自修行去了。这样一来,你一开始说身口意全部供养,现在却自己做主跑到其他地方去,那上师做主的权力又在哪里呢?

  如果你自我做主的话,那上师还有什么权利可言?这么说,原来你是在最初上师恩赐教言之前供养身语意,等教言已完全得到手中以后便强硬地夺了回来。

  一般人刚来的时候心情特别激动,说是“财物、房子、身口意全部供养……”,但是他们的心特别不稳固,没几天就全部要回去了……

  这实在是罪大恶极的举动。

  令师生喜极重要

  有些人根本未曾慎重观察上师高不高兴,一开始就心急如焚地对上师说:“希望上师尽快赐予我教言。”之后今天追着上师,明天也跟着上师,在一个月中就这样纠缠不休,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得受了完整的教言。但因为上师是在无可奈何、心不欢喜、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传授的,所以这样的教言不仅仅不能使他受益匪浅,反而会深受危害。

  由于他的百般纠缠,上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不得不给他传授教言,可是这样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存在很大危害。

  从前有一个人在博朵瓦格西毫无情绪时求得了不动佛的修法,结果事隔不久他就一命呜呼了。普穹瓦尊者对此表态说:“我认为他的死完全是由于在格西心情不悦的情况下求法的缘故。”

  普穹瓦尊者说:这个人的死亡,不是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博朵瓦格西在不高兴的情况下给他传授教言的缘故。我们也不敢这样说,但在上师不情愿的情况下求得教言确实没有利益。

  如《蓝色手册》中云:“一切大乘之教规,令师欢喜最重要,上师极为喜悦故,一切所为具大义。相反教言虽具全,然彼不会得加持,故当努力令师喜。”

  一切所作所为中,让上师欢喜是非常重要的。个别人在未得到教言之前,想尽一切办法让上师欢喜,但得受教言之后,不管上师高不高兴,无论做什么事情也不请示上师,这样的话,你就不可能获得加持,因为这其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缘起规律,大家应该注意。

  如果上师在满心欢喜、心甘情愿之下赐授教言,那么所传的教言即便是无头无尾,也会得到巨大的加持;

  上师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在上师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即使所传教言并不完整,你相续中也会获得真正的意传加持。

  有些人一直在上师身边恭敬承侍,根本没机会听闻佛法,但也会自然而然在相续中生起证悟的功德。你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是在上师身边发心、做事情,与其他人相比,看书、修行的时间相对少一点,表面似乎很难生起证悟功德,但实际上,上师的德行会在你相续中自然而然显现,而且上师无形的加持渐渐融入自心的时候,也会对上师三宝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从而获得比较高的境界和智慧。所以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有一颗清净心具有非常大的利益。

  上师在心绪不佳的时候,所传授给你的教言就算完整无缺、毫无错谬,你也不会得到丝毫的加持。

  在上师情绪不好的时候,虽然你想方设法得到了一些窍诀,但根本不会得到上师的加持,在得不到任何加持的情况下,即使听受多少教言都不一定获得利益。

  获得上师加持非常关键,尤其在证悟的功德方面,上师的加持非常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以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与此同时就是为了一两句教言也需要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专心致志地闻受。如果一心只想尽快获得教言,好去别的地方,这种恶心劣意只能断送一切善根功德,对此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谨慎提防,尽力避免。

  这一点应该提醒大家:仅仅为了去他处修行而希求教言是不会获得利益的。

  我们为了能够得到前所未闻的教言,此前要慷慨供养珍贵的财物并且为了侍奉上师,必须有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的忠诚。已经获得了教言后为报答上师的深恩厚德也能一如既往地供奉自己珍爱的财物,以不顾生命、粉身碎骨的精神承侍上师。

  如果想要听闻教言、获得加持,一方面将自己的所有财物全部供养上师,另一方面,应该对上师有一颗忠诚之心,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承侍上师。假设具备这样一种精神,你必定会很快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许多殊胜圆满的功德也就不难获得了。

  如果首先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再循序渐进修行教言,便可源源不断地填充福德资粮,从而自相续毫无费力就可以生起善妙的功德。

  在精进依止上师的条件下,自己的福德资粮也会逐渐圆满,从而生起善妙功德。

  掌握尺度

  佛经中有时说依止上师要身心不离,有时又说要住于寂静地方,那么,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分寸?

  最初依止上师以三种供养如理如法令师欢喜,

  修行人应该依靠三种供养令上师欢喜,一般上等供养是闻思修行,中等供养是恭敬承侍,下等供养是财物供养,如果三种供养都不具足,那上师不一定会欢喜,上师不欢喜,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加持。

  有个人在化缘时说:“我最欢喜的就是金钱供养,所以你们应该让我高兴,我高兴的话法王高兴,法王高兴的话阿弥陀佛就高兴,阿弥陀佛高兴了,你们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就不是很困难了。”这种说法不太好,真正的上师不会对钱财特别执著,这样直接要求供养的方式,阿弥陀佛也不一定很高兴……

  此后,自己在没有达到对于美不胜收的妙欲、利养恭敬如同猛兽面前摆放青草一样无动于衷丝毫不生世俗贪恋的境界之前,万万不可冒冒失失脱离上师与同修道友的群体。

  意思是说,自己还没有对世间欲妙做到猛兽面前放置青草那样无动…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