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衷之前,应该努力修行,断除三毒。
一般猛兽以肉食为生,在它面前摆放青草的话,它根本没有兴趣,连看都不会看的。作为修行人,对于世间的名声、地位、财产等如果一点贪执都没有,也可以离开上师、道友,这是佛经、论典中都开许的。但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轻易离开上师是很危险的。我们应该仔细衡量自相续,看自己对世间的名利地位是不是已经断除了贪著,有没有猛兽面前放置青草的境界?
也有些高僧大德以狗面前放置青草作为比喻,狗一般是不吃草的,有人说狗吃草非常的不吉祥。不管怎么样,狗也好猛兽也好,你是否已经达到了它们那种对于面前放置的青草视若无睹的境界,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最好先不要离开上师。
离开上师道友、独自避隐山中的修行人,必须是犹如狮子一样完全具有独立自主之境界的人。
狮子长年累月呆在山林中不会出来,我们当中的部分人可能已经得到了这种境界,这从语言、行为等各方面能够看得出来,但有些人,不要说狮子一样的境界,可能牦牛一样的境界都没有。牦牛在一心一意吃草的时候,根本不会往山下跑,但你们,在山上紧张地闻思修行的同时,还在心里想着到处乱跑……
因此,真正要离开上师、离开道友,那你的境界必须达到像狮子那样,完全具有独立自主的境界,这时你可以离开上师。法王如意宝说:“不管是堪布活佛还是普通僧人,你们最好不要离开。”这是高僧大德们一致的说法。
修行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依止上师几年就随意离开不合理,大家一定要注意。但现在很多人在上师跟前呆几天,之后就离开上师到山里去修行,这样你修什么?一点境界也没有,肯定不会成功的。最初也许会在山里住一两个月或一两年,但结果不会很好,最后可能又想回到学院,回来之后自己又有点儿不好意思……
既然如此,佛经中说“像日月般逍遥自在的云游”,又是什么意思呢?札嘎仁波切说:
所谓的如日月般逍遥自在周游各处,并非是指在匆匆忙忙之中于上师前闻受教言后就像丢弃擦屁股的石头一样舍弃上师与同修道友而到处游走之义。
所谓如日月般逍遥自在的云游,意思并不是叫你在上师面前匆匆忙忙听完一个教言,之后便把上师、道友们全部像擦屁股的石头一样舍弃。由于他们只想到处闲逛,在上师面前听一点儿法,之后既不给上师写信也不拜见上师,就好像擦屁股的石头再不会捡起来一样,这种人想要得到加持是不可能的。
虽然我也不算什么上师,但你们有些人在我面前听过一些法,之后就离开再也不回来了,不回来也不要紧,对于以前听过教言的上师和学院大概了解一下情况也是应该的,但他们就像擦屁股的石头一样给彻底舍弃了。对于上师和学院来说,你回来或者不回来都无关紧要,然而对你个人来说,修法的传承、仪轨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你如果舍弃他们,那就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加持。有些人可能是没有机会住下来,即便如此,通过写信或者其他方法沟通也是可以的,这一点大家应该记住。
它的意思是说,独自住在寂静处时因害怕受到欲妙的诱惑而不固定居于一地,也不执著任何一处,犹如日月运行般云游。
所谓的像日月一样逍遥自在、到处云游,是由于住在一个地方会受到很多世间贪欲、亲朋好友的打扰,因此不愿固定居于某处,而且他也不执著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像佛经所说那样,如同日月一般到处云游。
换句话说,像日月那样周游的时间并非是指我们对妙欲利养心怀极大贪执、深受引诱的此时,而是指通过长期依止上师与道友断除对教言的增益疑问,得到了真修实证的较高境界之时。
然而,没有任何境界,对世间的妙欲、利益、名闻利养等还存在很大贪执的你,由于会被外界的种种诱惑深深吸引,根本还没到可以四处云游的时候。
相反,通过长期依止善知识,已经断除了经论教言的所有疑问,并且获得了非常高的真修实证的境界,任何外缘以及世间贪恋都不会影响你,这时的你,就如雪山狮子一般自由自在,如日月一样可以独立运行,那么,无论你走到何处,都不会有任何人阻拦你。
到那时候即使一些大施主、大官员、大人物们对自己毕恭毕敬、顶礼膜拜,供养如天界的受用般令人眼花缭乱的财物,但自己却能毫无贪执地拒绝,并能像见到不祥之噩兆一样将这一切弃如敝屣潇洒而去。
这时,即使大施主、大官员们对你倍加恭敬、供养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财物,你对它们也会如同对不净粪一样没有一点贪执,并且把这些财物看作不吉祥的恶兆,像放弃破烂的鞋一样全部舍弃,潇洒而去。
如果已经得到这样的境界,你就可以像日月一样逍遥云游。但我们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啊,现在到处云游的这些人,不要说面对丰厚的财产,即使少量的金钱也会使你喜笑颜开,这样肯定不行的。
很多修行人都想找一个寂静的地方修行,认为“我已经在两三年中听受过一些教言,现在还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住下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对世间的贪恋是什么样?达到上述境界没有?如果没有,就最好不要离开上师,不然一定会出现违缘的。
这部《札嘎山法》真的非常重要,尤其依止上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不然到时你落得一个非常可怕的下场才明白,但这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在尚未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却如此而行,自己独居一处,对于丰富多彩的财物以及众星捧月般的尊敬爱戴贪执强烈、不知满足,以此毁坏自相续,到那时不用说如日月般周游,甚至会沦落到我执大得连世间人也不如而在碌碌无为中庸俗惨死的地步。
如果早早离开上师,先不说究竟的修行成功,可能世间人都没有的贪执你也会在心里生起来,到最后跟世间凡夫人没有一点差别,从而死在城市或者其他地方,修行人落到这种地步真的非常可惜。
在座很多人,刚来时可能不会想到某某处去修行,因为他们好多传承都没得过,但住了两三年之后,觉得“该得的法已经得了,现在该到寂静地方修行了”,实修当然非常好,但你对自相续详详细细地观察过没有?恐怕你还没到可以独立自主的时候吧!
因此有些人说:“我到山洞里面去……”这时我的脸上自然而然会显露出不高兴的表情,我还是比较了解你们的一些境界和信心的,你如果住在学院当中、在上师身边的话,修行等各方面也算不错,但这么早就到山里修行恐怕还不行。有些人也许会想:“不是说闻思修行吗?我现在去修行你又不同意,你是不是魔知识呀?”但不管怎样,没达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轻易离开上师和道友,这一点至关重要。
当前多数修行人由于依赖于某位大官员、大人物、大富翁提供丰厚的闭关资粮,仰仗这些达官显贵得到名闻利养,于是非常内行地曲从这些人的情面、也善于运用虚伪狡猾诈现威仪的手段,口头上也是巧言令色、甜言蜜语地恭维奉承,最终就会像耶哦的生平那样白白地虚度了人生,这样的修行者大有人在。
在你闭关时,有些大施主对你供养了许多财物,这样一来,你也不得不护持他们的情面。有些人是迫不得已,也有人为了获得利养,经常显示狡诈行为、口头百般奉承,这类现象数不胜数。
“像耶哦的生平那样白白地虚度了人生”,这里应该有一个公案,但这个公案我也不太清楚,从文字的上下联系来看,可能耶哦以前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后来闭关期间经常有很多施主前来供养,于是为了护持他们的情面,耶哦已经空耗了自己的一生。
现在有些大寺院里的僧人整天搞接待、收门票,那已经白白虚度了自己的一生,没有意义。
如果这样做,那就与博朵瓦格西所说的“依靠化缘过人生,知足少欲心安乐”完全背道而驰了。
格西博朵瓦说:修行人应该依靠化缘度过人生,知足少欲的过一种安乐生活。但我们如果为了世间人的情面东奔西走,就已经与格西的说法完全背道而驰了。
我们应当深深省察自己究竟有没有如此荒废光阴。
每一个修行人都应观察:我在这个寂静地方,到底是不是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修行上?是不是已经荒废了宝贵的光阴?
作为修行人的我们理应唯一凭借化缘来度过此生,否则,随着利欲熏心、贪得无厌恶习的驱使,在居心叵测地妄加袒护施主情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人生的旅途已走到了尽头,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一幕啊!
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唯一依靠化缘维生,否则,整天为了没有意义的琐事,自己的人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尽头。因此,确实值得观察,看你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生非常短暂,是以如理如法的方式度过还是以不如法的方式度过?大家应该认真地思维一下。
真假舍事者
修行人也有真假之分,《大圆满前行》中讲到“高高座上的大法王、精美伞下的大上师、久居深山的苦行者、云游四海的舍事者……”,这些表面冠冕堂皇,实际根本未能调柔自相续的人,其实都是假修行人。所谓的舍事者,是指舍弃世间一切琐事,在寂静山中精进修行的人。或者非常好的修行人也可以称为舍事者。
还有许多修行人不住在自己的家乡,自命不凡地声称我是舍事修行者而来到异地他乡的一处山洞里安住,接着便几经周折地寻找很多熟悉的施主,他们怎么算得上是真正的舍事修行者呢?
这些修行人不住在自己的地方,而是离开家乡,在其他山洞或者树下安住下来,但在这里仍然费尽一切心思,找到许多施主,他们怎么算得上是真正的舍事修行者呢?真正的舍事修行人不是这样的。
我们很多人已经离开自己的大城市到了这里,这时就应该尽量舍弃一切琐事,不然算不上是真正的舍事修行人。
所谓的舍事修行者必须要做到已经彻首彻尾地断除了对妙欲的贪执,与任何人素不相识,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受任何人控制摆布。
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断除对世间妙欲的贪欲,不受任何人的控制摆布,完全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假设一位施主突如其来,那暂时与他结成施主与应供处的关系也未尝…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