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但是達成長遠的協議說“我是應供處,你是施主”,這是萬萬使不得的。
假設突然來了一些施主,暫時與他結上應供處與施主的關系也可以,但我們不能與他簽訂合同,做出協議:“你以後好好供養我,我就是你們的上師,你們有什麼佛事我來辦,我有什麼經濟、生活上的困難,你們來幫助我。這樣好不好?要不要簽字?……”不能這樣。
古代的賢德也曾說:“友人施主莫久約,鼻肉勿給任何人。”
修行人與友人、施主不能交往太長時間,不要做出約定,千萬不要將自己的鼻肉交給任何人。
一般牦牛的鼻子上會穿根繩子,這樣別人牽著它時,它就不得不規規矩矩地跟隨這個人了。作爲修行人,自己的鼻肉不能交給其他人,否則,不管出現什麼事:“你能不能幫助我們念經、超度……”這時你也不可能不管,因爲你的鼻肉已經完全掌握在別人手中了。
鼻肉萬萬不能交給任何人,這是許多高僧大德對我們的懇切教誨。
有了一位施主以後,就不可避免地要在照顧情面之類的事上費功夫。
這一點的確難以阻擋,有了施主的話,就經常會在這些事情上浪費功夫。
自己完全被人所製約,做什麼事都無法自主,只能聽人穿鼻、任人擺布了。
大家應該擺脫家裏的控製,不要與親戚朋友們聯系。有時爲了基本的生活不得不化一點緣,除此之外,如果關系特別密切就沒有自由了,這樣不但修行無法成功,自己也會非常苦惱。
因此,無論住在何處,如果利養越來越豐富,施主與熟人越來越多,那麼立即就要像小蟲被木棍兒觸碰頭部一樣急不可待地到其他無人察覺的另一寂靜處去。
修行人如果在某個地方利養越來越多、熟人越來越多,就應該像小蟲被木棍觸碰立即返回那樣,我們也應立刻離開這個地方。
你們都知道,小蟲在前進時,如果用木塊稍微接觸它的頭部,它會馬上往回跑的。同樣,在名聞利養特別嚴重的地方,修行人就應該立刻離開,到任何人也不察覺的地方去。
如果有具足法相的上師在,一般也不會出現這種不如法的事情,因此離開上師還是不行的。
能夠將這些欲妙視爲怨敵而離開的根本前提,必須要對欲妙有深惡痛絕的強烈厭煩心。
但是,應該了知,離開這種充滿欲妙的地方的最主要前提,就是對欲妙生起強烈的厭離之心。
相續中尚未生起這樣的厭惡心之前,不可一時沖動而離開上師與同修道友的集體。
有時,即使心中産生了一種厭離心,但可能也只是偶爾生起,並不穩固,這時輕易離開也沒必要。
你偶爾生起厭離心,然後說:“我現在對世間一點都不執著……”可是,沒過兩天,你的貪心可能又會生起,或許只是天氣比較冷,已經把你的貪嗔癡凍僵了,等到夏天來臨的時候,就全部會重新複活。所以,應該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不要輕易離開。
也有些自我標榜爲舍事修行者的人,哪裏有上師他們就會去拜訪,哪裏有寺廟他們都會去朝禮,就這樣在一邊乞討一邊四處流浪中走完了人生的曆程。這種現象也是屢見不鮮。這些人也同樣稱不上是舍事者。
這種現象在座的人中也有,他們不管東南西北,哪裏有上師都會馬上去拜見,哪裏有著名的寺院也會馬上去朝禮,而他自己還認爲“我是舍事者、修行人……”,就這樣一邊乞討一邊到處流浪。
這些人根本算不上什麼真正的修行人。
堪稱爲舍事者的修行人,必須在具備知足少欲功德的基礎上深深憶念死亡,也要具有這樣的緊迫感:甚至僅僅喝一碗茶都覺得耽擱了太長時間,並且認爲自己如此空耗人生實在很不好,于是立刻精進實修,需要有如此迫不及待的心情。
真正的修行人,最主要的前提就是要知足少欲,在這一基礎上深深地憶念死亡。由此生起一種緊迫感,即使僅僅喝一碗茶的時間,也會感覺白白空耗了太多時間,應該盡快修行。
有些修行人的境界確實非常不錯,即使跟別人稍微聊十幾分鍾的話,也認爲耽誤了太長時間。因此希望大家最好不要到處串訪,現在男衆女衆當中有一部分人特別珍惜自己的時間,但是往往有人來了也不好意思不理。如果自己實在沒辦法修行,就自己睡懶覺,把門窗全部關上,白天睡晚上也睡我都沒意見,但是你耽誤別人的時間就真的不太好。
我本人也有這種感覺,有熟人來的時候,看書覺得不好意思,不看又覺得太浪費時間。尤其有些人呆的時間特別長,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都沒有要走的意思,我總是想:這個人怎麼還不走?如果對他說讓他離開確實不太好意思,不說的話,又覺得自己的時間全部空耗了。其實他也沒什麼事情:“唉,你家裏還可以啊,你這個東西多少錢呀?你牛糞有沒有?……”本來這些事情都是無關緊要的,我也不想關心,所以聽他這樣閑聊還是很痛苦的。
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時間,我們這裏時間比較緊,大家最好不要互相影響。我聽說有些人今天到這裏去、明天到那裏去,已經成了“舍事雲遊者”。一般到其他地方的也沒有,只是今天去這個上師家、明天到那個上師家,有些上師好像也特別散亂,顯現上非常喜歡接待你,但有些上師不是這樣的,他有自己的聞思修行和講經說法等很多事情,你經常耽誤他的時間,過失也會很大的。
相反,經常遊手好閑在城市與寺院等各處逛來逛去,一會兒住在這裏,一會兒又跑到那裏,一會兒吃吃喝喝,一會兒又信口胡說,長期始終就是在這樣散漫觀光中蹉跎歲月,贻誤時機,毫無實義地耗盡人生,而且心裏對此沒有一絲一毫感受,那還有什麼資格聲稱自己是一位修行人。
有些人整天都不聞思修行,經常到這裏吃吃喝喝、到那裏走走看看,因爲不這樣的話,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知道該怎麼過。可是精進修行的人根本沒時間到外面閑逛,連自己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經常隨隨便便對付一下就可以了。
修行人當中確實有很大差別,從我們這裏很多人的行爲也可以看出來,有些人把該買的東西買了、該做的事情做了,之後一直坐在自己的屋子裏看書,對他們來說,一天二十四小時根本不夠用;有些人上午散亂、下午也散亂,他們認爲時間多得很,總是想著應該如何打發時光,你怎麼還好意思稱自己爲舍事修行人呢?
這些人漂泊不定,沿途乞討,稱他們是果腹充饑的遊覽朝拜者倒是恰如其分,而與舍事修行人的名稱實在有些大相徑庭,換句話說,太名不副實了。
這種所謂的“舍事修行人”實在太名不副實了,如果說他們是“雲遊流浪者”倒還可以,或者說是“乞討者”也非常符合他的身份。
這種人確實有,在座的某些人,你們可能見過很多上師,青海、拉薩很多地方都去過,如果讓他畫地圖倒是可以,但一天也沒有真正的修行過,恐怕連《佛子行》也解釋不來。
真正的舍事修行人盡管需要乞食維生,但乞食的方式與前者卻截然不同,他們在城鄉中化緣到幾碗青稞,摻著荨麻 、大黃 而食用,僅僅勉強維持生命不至于死亡便可,穩定地住在寂靜聖地踏踏實實地修持。
如果得到一點兒青稞就馬上吃光實在有點可惜,應該加上些荨麻、大黃等野菜一起吃,只要勉強維持生命就可以了。
在自相續沒有獲得對欲妙毫無貪戀的境界之前若能穩重地住在上師與同參道友的行列中,只是依靠化緣得來的生活物品以及僧衆分發的資具維生,無有供養財物的施主,自然也就不必卑躬屈膝地維護他們的情面,對未曾得到的財物不去刻意尋求,也不對已有的財物心不滿足了。叁毒所生的多種罪惡也自然而然滅盡,所以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
自己化一點兒緣,再加上僧衆中分發的一些資具、財物,依靠這些維生就足夠了。由于沒有特意尋找供養的施主,對你個人來說也就沒有任何糾纏,更不會出現任何痛苦,這樣的生活非常清淨。
平時要外出去化緣也要得到上師的開許,事先心裏做好這樣的打算:此次外出不能超過十五天,如果化緣到這麼多的齋食,就可以解決這幾個月的生活問題。
中間生活有困難時,即使想到外面化緣,也必須經過上師開許,而且私下應該這樣想:我這次出去不應超過十五天。
其實生活真正有問題的話,出去十五天或一個月左右也可以,但在外面呆的時間太長肯定不行。有些人一出去就說要請兩個月的假,問他:“請兩個月假幹什麼?”他說:“去辦點兒事情。”“什麼事情?”“就是到家裏去住一會兒,見見父母……”
劄嘎仁波切說:出去太長時間沒有必要,如果出去,十五天當中應該回來,只要得到一點兒財物能夠在冬天維持生活就可以了。
如若非要尋找勝過這許多倍的財物不可而外出幾個月,那麼善法相應也會在這麼久的時間裏中斷。
如果想要得到很多財物,之後外出幾個月也不回來,那麼,你的聞思修行無疑會因此而中斷,在外面也可能會遇到違緣。
無論得到任何齋食財物,只要能維持身體就可以了。
只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可以了。
如果無有節製吃得過飽,則誠如經中所說“身體難以養育,且難以滿足”。
要求不用太高,戒律中說:你的肉身無論怎樣養育,都不容易得到滿足。
因此應當竭力克製,盡可能依賴于粗衣淡飯,克勤克儉,易養易飽。
只要過一種粗衣淡飯、知足少欲的生活就可以,這是修行人應該做的。如果要求太高,修行不一定非常成功。
當然,我們路途有點兒遠,要求你們十五天當中回來也有困難,但應該知道山裏真正的修行人應該以怎樣的方式過活,知道這一點的話,內心的貪欲自然而然會滅盡,做起事情來也比較方便,因此要通過各種方法調伏自心。
五 言行規範
交友竅訣
不管你的修行好還是不好,存在于這個世界上,就會經常接觸很多人,有人知道交友的竅訣,與任何人接觸時都會和睦相處;有些人卻根本不知道,自己經常生起煩惱的同時,也造下了許多惡業。
我們如果結交一位對上師與正法具有虔誠的信心和恭敬心,能吃苦耐勞、意志堅強、悲心切切、利他心大的道友,久而久之,自己的功德也會與他並駕齊驅或者勝過他(她)。
真正好友的法相,就是對上師叁寶有信心、對衆生有悲…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