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自己的所作所爲也願意苦行。
我們應該觀察一下,自己接觸的道友具不具足這些法相?如果已經具足的話,那依止這樣一位道友,即使原本沒有功德,久而久之,自己的功德也會與他相同,甚至超勝他。
與此相反,倘若交往一位秉性惡劣、心不入法、與衆同修道友格格不入的友人,那自己甚至很有可能會變成一位比他更下劣的罪人。
反之,接觸的人性格不好、與任何道友都格格不入,到頭來,你也會變成與他同等甚至比他更下劣的人。
甯瑪巴、噶當派等很多高僧大德都要求我們,接觸的人一定要是個好人,不是好人的話,凡夫人非常容易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漸漸地,你自己也會墮落爲非常下劣的一個人。
我們這些人善妙的習氣可謂少之又少,而罪惡的習氣多之又多,所以從賢德的好上師、好道友的身上吸取善妙的功德難之又難,而從凡夫惡友的身上沾染不良的過患可謂易之又易,就如同破衣爛衫投在塵屑中,它不會粘上優質的金銀之粉,反而卻會粘滿汙穢不堪的毛發、灰塵等。
凡夫衆生無始以來的習氣非常嚴重,善妙的習氣少、惡業的習氣多,想要獲得上師、道友的功德很困難,但接受不良習慣卻非常快,不需要接觸很長時間,他身上所有的不良習氣就會全部沾染在你的相續當中。
就好像破爛的衣服放在地上時,雜質、灰塵很快就會沾到上面,但金粉等根本不會沾上。人的習氣也是這樣,社會中不好的習氣很容易染上,然而學習善妙的高尚行爲時,卻像爬山一樣非常困難。
《因緣品》中雲:“何時何地交,如敵凡愚苦,不見不聽聞,不依凡愚妙。”
《因緣品》中說:何時何地都不要結交像怨敵一樣的凡愚之人,否則一定會非常痛苦的。對于這種惡友,既不見面也不聽聞,更不應該依靠他們。
又如《入行論》中雲:“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喜處亦生嗔,凡夫取悅難。”
所謂的惡友,一刹那對你特別好,視你爲最親密的朋友,但一會兒就開始不高興,跟你變成仇敵一樣,對于值得歡喜的對境,他反而生起嗔恨心,像這樣的凡夫愚人,想讓他高興非常困難,因此修行人最好不要與他們接觸。
因此,我們有必要知道如何棄離作惡多端的惡友以及結交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同修摯友。
首先要舍棄惡友,之後了知如何接觸志同道合的善道友。
假使自己對結交摯友一竅不通,那麼即便是一位賢良的好朋友,也難對你有任何利益。
如果對結交道友的方式和竅訣一點兒不懂,那你的朋友即使戒律、智慧各方面非常好,對你來說也得不到絲毫利益。
會不會交友的差別就在于是觀察朋友的過失還是注重對方的功德。
應該了知,觀察朋友的功德,對自己有利;觀察朋友的過失,那不管什麼人都不會對自己有利。
無論與任何友人交往,如果總是以審視的目光觀察他的缺點過失,對他的優點功德卻熟視無睹、視而不見,並且在其他人的面前也是口若懸河地說他有如是如是的缺點,談論朋友的許多過失。這種人就根本不懂得如何交友。
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你在其他人身上看到的到底是功德還是過失?如果經常將目光放在別人的過失上,那是不合理的。
人還是有一種差別,有些人雖然修行不是很好,但對于說別人的過失特別不喜歡;有些人一開口就是別人的過失,除此之外似乎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每一個人都會有很多功德,也有一些過失,我們不應該對別人的功德視若無睹,對他的過失卻津津樂道,假設別人根本沒有這種過失,那你隨便誹謗會産生很大過患,而且你的清淨心也會逐漸退失。因此希望各位道友最好不要說別人的過失,聽者也不要聽,這對你來說沒有很大意義。
劄嘎仁波切說:這些經常口若懸河說別人過失的人,根本不懂結交道友的方法。我們畢竟生存在人群當中,應該與人和睦相處,不要經常到處宣揚別人的過失。一些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跟這個不和、跟那個不和,最後自己生存的天地越來越狹窄了,這樣唯一是在危害你自己,因爲到一定時間,所有人都看不慣你的行爲,人人都把你當成敵人,人人都對你恨之入骨,那時你肯定會特別苦惱的。
所以,希望大家不論在學院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尤其作爲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與其他人和合共處,這一點非常重要。
擅長交友的人則與之恰恰相反,即使明明看見對方的過錯,也會立即想到這不是別人的過錯,而是我自己的錯覺。
真正比較好的、擅長交友的人,雖然親眼目睹了別人的不如法行爲,但是他認爲這根本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己的過錯。
舉個例子來說,自己照鏡子時,面容會清清楚楚地現于鏡中,如果看到眼睛瞎盲、滿面皺紋等缺陷,理應知道那顯然不是鏡子的錯,而是自己面部的缺陷。
這個比喻的意義非常深。劄嘎仁波切在這裏的很多比喻與以前很多經論中的說法不太相同,因爲他老人家對這些比喻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作了解釋,真正思維時,感覺確實是受益匪淺。
這裏說,看見別人的過失時,不要認爲這是別人的過失,其實就像照鏡子一樣,由于自己心不清淨的緣故,見到外面的一切都是有過失的;如果自己的心很清淨,見到外面的衆生也都是佛菩薩,非常清淨。由此可以了知,自己所見到的一切過失,都是自己的缺陷,是自己心不清淨造成的,根本不是別人的過失。
這樣觀清淨心,對你具有非常大的利益,不會産生任何危害。但我們很多人一開口就說:“這個人是壞人、那個人是壞人……”好像全世界除了他老人家以外沒有一個好人,這時候口才、辯才等各方面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但是讓他解釋《入菩薩行》或者《大圓滿前行》的時候就開始結結巴巴,好像舌頭已經用繩子系住了一樣。不要這樣,大家應該打開有關經論方面的智慧,如果提到別人的過失,就應該關著嘴巴、閉著眼睛,什麼都不知道了。
如若自己從不去尋視朋友的過患,而唯一觀察他的功德,那麼就決定不會出現不恭敬的態度,如此也就會避免惱羞成怒、生競爭心以及瞧不起對方等類事情的發生。
如果整天觀察別人的功德,就不會出現對別人不恭敬的態度。
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應當懂得如何才能使自己與摯友的情意長久、始終不渝。
這個道理,只要是稍微有點兒知識的人就應該懂。但是,本來很多人從人格、智慧各方面還算不錯,可在交友過程中,跟任何人都合不來,隔壁的人都不願意跟你說話,這樣的話,你的修行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呀!
如果在與道友相處的過程中,一直將注意力放在對方的功德上,那麼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會倍加慎重、格外嚴謹,處處小心翼翼而不敢毫無顧忌爲所欲爲,因爲深怕同修道友恥笑譏諷。
將全部注意力放在觀想別人的功德上,你也就會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對于所作所行了知爲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樣一來,對自己的修行會産生極大幫助。
真正的好朋友能解除自己叁門罪業的酷惱,好似妙樹的涼蔭一樣,給自己帶來受之不盡的利益。
真正的好友可以遣除自己叁門的煩惱,如同妙樹一般,能夠給自己帶來暫時和究竟不可思議的利益。
反過來說,如果自己的目光總是盯著道友的毛病,那即便自己的朋友是一位慈悲爲懷的大菩薩,他也不會對你起到一絲一毫的有利作用。
相反,你的目光一直盯在別人的過失上,如同善星比丘一樣,依止釋迦牟尼佛25年卻沒有見到佛陀絲毫的功德,這樣一來,即使佛陀對你也不會有任何利益。
因此,見到別人的過失或不良行爲,應該了知:“這是我自己的眼根不清淨、意根不清淨,這都是我自己的過錯。”由此馬上觀清淨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爲自己只是一味地用刻薄的語言羞辱譏笑好友,而內心從來未顧慮過如此也同樣會遭受對方的羞辱。
他一直肆無忌憚地說別人的過失,從來沒考慮過自己也會因此受到別人的羞辱。這是非常愚笨的做法,稍微有一點智慧的人就應該考慮到:在這個世界中,任何人都無法獨自一個人生存下去,所以我不應該對其他人百般指責。
確實,每個人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我們也是這個生存大環境中的一分子,因此不要經常與同修道友産生矛盾、抵觸。雖然凡夫人相續中有很多世俗的習氣,但自己要盡量改正,不要讓大家都認爲你這個人很壞,不然,不管做什麼事,可能每個人都不願意與你合作。一般人有一種習慣,某某人做了一次好事,大家都認爲他真是個好人;如果做了一次壞事,大家都會覺得他就是個壞人。因此作爲修行人,不要將以前社會上各種不好的習氣帶到學院裏來,這樣非常不好。這是我對你們好心好意的勸告。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若是一位精通與道友和睦相處、關系融洽的修行人會常常將自己看作是有缺點過錯之人,而將道友視爲是有優點功德之人。
從另一個角度,能夠與道友和睦相處、關系融洽的人,經常會把自己看作有過錯、有缺陷的人,而其他道友都是有優點、功德的人,這就是交友的真正竅訣。
如何將自己看作有過失的人呢?心裏應當如是觀想:自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每一天煩惱的熊熊烈火都是彌天漫地,焚燒了所有善業的妙樹,罪惡滔天的毒海洶湧澎湃,淹沒了通向解脫與佛果的大道,如此下劣的我每一日裏各種煩惱惡業接連不斷地紛紛湧現,長此以往,毋庸置疑後世必然會下墮惡趣,哪裏還有像我這樣渾渾噩噩、庸庸碌碌、無所事事惡貫滿盈的人呢?
心裏經常觀想:我相續中的煩惱如同熊熊烈火,已經焚燒了自己所有善妙的善業;罪業也是非常深重,就像洶湧澎湃的大海,已經完全淹沒了自己暫時、究竟的解脫大道,像我這樣的惡人,整個世界都無法找到,我每天煩惱如是的嚴重、惡業如是的深重,行爲也是渾渾噩噩、忙忙碌碌、沒有任何實義,像我這樣惡劣的人,還有什麼資格去說別人的過失呢?
假設能經常如此內省自己的過失,那麼自相續中的貢高我慢、驕傲自滿的情緒就會崩潰瓦解,也不會對好朋友輕視怠慢。
經常這樣反省自己,那在朋友面前不會出現輕視怠慢的態度,自己貢高傲慢的…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