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20

  ..續本文上一頁心態也會全部土崩瓦解。

  每個人每天都會産生很多煩惱,這一點別人不一定知道,但你自己肯定非常清楚,在自己生貪心、嗔心或者癡心傲慢等煩惱時,有智慧的人在審察自己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現:像我這樣惡劣的人哪裏還有呢?看看我的行爲如是的不清淨,我的內心如是的肮髒,我怎麼還有權力說別人的過失?

  這樣一來,別人的功德自然而然會顯露出來,自己的過失也就逐步得以認識,你的修行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如果發現道友的缺點毛病,也要如此想:我的這位善良仁慈的法友菩薩不可能會有這樣的過失,肯定是由于自己的心不清淨所造成的一種錯覺。

  在看到別人做壞事或者不如法的言行時,自己心裏這樣想:他是真正的菩薩,是真正的佛陀,他根本不會出現這類過失,這完全是我自己的錯覺,我的分別念是完全迷亂的,依此判斷的事物也肯定不會客觀,根本不是真正的實相。

  只憑自己的主觀感受妄自斷定事物的本質就該如此,那比方說,一千個僧人的團體裏,單單憑據他們的身體全部是濁骨凡胎的血肉之軀,說起話來也是大聲嚷嚷並且所說的盡是些世間庸俗嘈雜的閑言碎語、無稽之談,心中也具有貪嗔癡的煩惱,那麼很顯然,在這些人當中讓你用手指一一來點,說這位是大慈大悲的菩薩、這位是功德圓滿的佛陀、這位是大名鼎鼎的聖者,恐怕一個也找不出來。

  比如說,在一千個僧人當中,依靠你的分別念想要看到佛和菩薩的化身也很困難,他們念經也好說話也好,似乎全部都是閑言碎語、無稽之談;貪心、嗔心、癡心的煩惱異常嚴重;他們的身體也是一般的血肉之軀,結果一千個人中連一個真正的聖者都找不到。

  你們也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會想:從學院整體來看,確實可以讓人生起很大信心,但是接觸每個人的時候,每個人只是普通僧人,這個不如我、那個也不如我,好像根本沒法與我相比一樣。其實這完全是自己的錯覺,是自己的心不清淨,對這一點一定要認識。

  這是現量可見的事實。

  這是很多迷亂分別念前現量可見的。

  如果說千數的僧衆當中一個佛菩薩也沒有,那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口業嗎?

  但事實上,一千個僧人中一個佛菩薩也沒有,這從因果方面來講也是最大的一種口業。

  以前阿底峽尊者說:“叁個僧人當中,肯定會有一個菩薩。”古人孔子也說:“叁人行必有我師。”沒有觀清淨心的時候,認爲別人身體不清淨、語言不清淨,甚至對于真正佛菩薩化現的金剛上師,你沒有接觸的時候:“某某上師真是了不起!”但真正接觸的話,可能認爲:他還不如我吧……

  我都經常想:我們這些人,即使在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身邊住下來,可能也觀不起清淨心,認爲他怎麼會是文殊菩薩的化現呢?其實這完全是我們自己的一種過失,對金剛上師和道友一定要觀清淨心,像法王如意寶,他就是真正的佛陀在世,對他的每一句金剛語都應該牢牢記住。

  同樣的道理,即便是親眼目睹了好朋友的過失,也無法完全斷定有這樣的過失。如此一定要滅盡觀察別人過失的分別念。請你好好想想:我們對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那些暴露在外、顯而易見的缺點也不能發現,怎麼能一眼就看出別人含而不露、隱藏在內的優點呢?

  人都有一種毛病,別人一個小小的缺點都可以馬上發現,自己很大的過失也絲毫不能察覺。其實仔細想一想:我自己身上有非常多的過患,卻一點都見不到,那我怎麼能看到別人隱藏的功德呢?不可能的。

  怎麼能妄下斷言一口咬定說他人無有功德呢?

  因此輕易說“某某人無有功德”等話語沒有任何理由,尤其是一些高僧大德,他真正內在的功德根本不會在人前輕易顯露,那怎麼能輕易下結論說他沒有功德呢?

  我們必須確定自己已能夠做到只見其德、不見其過,方可與道友進一步相互往來。

  我們應該以“只見功德不見過失”的方式與道友交往。

  了解了如何交友以後,無論與任何法友交往,關系也不能過于親密,甚至密切到依依不舍、難解難分的程度。

  不管是哪一個人,與他關系不能過于密切,甚至依依不舍、難解難分。

  倘若如此,在所有的法友中,就必然會有一位特別親密的摯友,隨之而出現的狀況就是將道友分爲和睦密切的一方與互不和睦的一方,以偏袒之心將法友分裂開來。

  因爲這樣必定會出現與自己關系特別緊密的一位道友,你也會對他非常執著。這時,與他關系特別好的緣故,即使他做了很多的壞事你也不承認;但某人與你關系不好,即使行爲非常如法,你還是一直看不慣。如此一來,所謂的道友已經被你分成了兩派——如同親友般貪執的一派和如同怨敵般嗔恨的一派。

  對親密的一方貪執愛戀,對不和的一方恨之入骨,與世間人的護親伏怨無有任何差別,這實在是修行人最大的過患。

  在道友中肯定會有與自己性格、脾氣和得來的人,但與他過分親密並不合理,保護親友、降伏怨敵是世間人的特征,修行人不應如此,否則就與世間人沒有任何差別了。

  此外,也不應滿懷厭惡地說我與這位法友合不來,便與此人老死不相往來,拒彼于千裏之外。由于對興致勃勃地觀察揣摩與自己不和睦法友的過失,才造成這種格格不入的現象,結果對道友僧衆也會吹毛求疵,尋視過患,從而態度上大爲不恭。

  有人說:“我對某某人特別看不慣,既不想見到他,也不想跟他說話。”而且,他也特別喜歡觀察與自己不和的這位道友,只要有一點點過失就馬上添枝加葉擴大好幾倍,就像用了放大鏡一樣。

  有些人反映問題也是這樣,希望不管是誰,反映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公正,如果不公正的話,上師也會覺得有點兒爲難,不知道應該怎樣處理。對任何問題,原先怎樣就是怎樣的,不然已經習慣說別人的過失了,這樣不好。

  我們除了僧衆之外哪還有其他的皈依處可尋?

  作爲佛教徒,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如果如此對待每位僧人,你的皈依境也就不複存在了。

  因此,對法友僧衆應當一視同仁、和平共處,對他們滿懷敬意、彬彬有禮,自己舉止應當莊嚴穩重,始終如一。

  這一點非常重要。

  誠如久負盛名的大智者吉貢巴曾說:“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雖住何處不應交親友,于誰相觸不怨亦不親,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所以,與任何人都長久保持一種不即不離的關系,也就是既不過于親近也不過于疏遠。

  這是全知無垢光尊者《叁十忠告論》中的一個偈頌。甯瑪巴當中沒有聽說無垢光尊者的名字叫吉貢巴,白瑪朗巴說無垢光尊者有八種名號,並將八種名號做成祈禱文,但裏面並沒有出現吉貢巴的字樣。無垢光尊者在自己的論典後面,有時說慈誠多傑,有時說龍欽繞降,也沒有見過吉貢巴。但吉貢巴的教言在《修行入門》和《劄嘎山法》當中都引用了。

  無論住在寺院還是村落,或是寂靜深山,都不要與朋友交往太過密切,修行人最好獨來獨往,即使與人接觸,關系也不要太親密,更不應産生怨恨,應該自己穩重地安住在禅房裏。

  這是無垢光尊者給我們的教言。作爲同修道友,能幫助時盡量幫助別人,不能幫助就以無親無怨的方式安住,這一點非常重要。以前我剛來的時候,學院人比較少,當時外面有個小喇叭,上師如意寶經常在中午11點左右放《叁十忠告論》的磁帶。上師如意寶經常對我們說:“無垢光尊者的《叁十忠告論》非常殊勝,對我們修行人來講至關重要。”尤其這個偈頌,上師如意寶特別特別重視。

  那麼怎麼掌握這種關系的分寸呢?如果你沒有任何關于佛法上的問題要研討,只是心血來潮想和言語投機的人漫無邊際地談論些無聊的話題、爲了尋開心而和別人玩耍嬉鬧,就不要到任何一位道友那裏去;

  假設有佛法上重要的問題需要請教,也可以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道友相互探討。如果是爲了開心、爲了散亂,就最好不要到別人家裏去。

  有些人不願意呆在自己家,一直跑到別人家裏去散亂,這樣不好。希望大家自己修自己的,不要打擾別人,有些人修行非常好,每天看書、背誦等很多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你去的話,不但別人的修行受到影響,對你來說也有一定過失。

  即便是有關于教言引導等佛法上的問題要請教或研討,解決完正法上的事情後也應當毫不遲疑地立即回到自己的禅房裏。

  解決完佛法上的問題之後,也不要一直留在別人家裏,非得吃上一頓中午飯,甚至連晚飯也在別人家裏一起解決,這樣沒有必要,你應該立即回到自己的禅房專心致志修行,或者睡懶覺也是可以的。

  舉止相合僧衆

  有的人說我要獨自專修,于是便與任何人都不說一句話;

  有些人說要自己獨修,與任何人也不說話。但有關這一點,一方面專心修行、不與任何人說話確實有一定好處,但另一方面,有些人發心不見得清淨,可能是以一種傲慢心不與任何人說話,也有這種現象。

  還有些修行人以我獨自修行爲借口,居然不參加僧衆平時從不間斷的四座瑜伽,別出心裁,搞特殊化,獨自閉關,真可謂是大門不出二門不入;

  有些人說:“我要閉關。”以此爲借口,從來不參加僧衆共同修持的四座瑜伽。當時劄嘎仁波切他們主要以修行爲主,每天都有四座瑜伽一起在經堂共修,但是有些人借口閉關,根本不去參加。

  另有些人在僧衆人人都悠閑自得地安住家中時,他卻跑到外面忙忙碌碌地接人待物、燒火提水等,總是與僧衆唱反調,這些都是極不應理的行爲。

  有些人在大家共同修行的時候,自己坐在家裏面,而大家安住家中的時候,他卻一個人在外面亂跑,總是與大衆的行爲不一致。

  僧衆閉關靜修時自己也閉關靜修,僧衆出關時自己也隨之出關,點火提水等做些日常生活事務,當僧衆聚集一堂誦經時,自己也步入衆會的行列中。總而言之,自己的所作所爲必須與僧衆步調一致、協調統一。

  自己的所作所爲應該與僧衆的步調一致。我們這裏,本來法王如意寶講《大圓滿前行》的時候,很多人都非常想呆在家裏,因爲經堂裏面特別冷、特別擠,也見不到法王,而聲音不管在哪裏都聽得到,但法王如…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