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态也会全部土崩瓦解。
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烦恼,这一点别人不一定知道,但你自己肯定非常清楚,在自己生贪心、嗔心或者痴心傲慢等烦恼时,有智慧的人在审察自己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像我这样恶劣的人哪里还有呢?看看我的行为如是的不清净,我的内心如是的肮脏,我怎么还有权力说别人的过失?
这样一来,别人的功德自然而然会显露出来,自己的过失也就逐步得以认识,你的修行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如果发现道友的缺点毛病,也要如此想:我的这位善良仁慈的法友菩萨不可能会有这样的过失,肯定是由于自己的心不清净所造成的一种错觉。
在看到别人做坏事或者不如法的言行时,自己心里这样想:他是真正的菩萨,是真正的佛陀,他根本不会出现这类过失,这完全是我自己的错觉,我的分别念是完全迷乱的,依此判断的事物也肯定不会客观,根本不是真正的实相。
只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妄自断定事物的本质就该如此,那比方说,一千个僧人的团体里,单单凭据他们的身体全部是浊骨凡胎的血肉之躯,说起话来也是大声嚷嚷并且所说的尽是些世间庸俗嘈杂的闲言碎语、无稽之谈,心中也具有贪嗔痴的烦恼,那么很显然,在这些人当中让你用手指一一来点,说这位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这位是功德圆满的佛陀、这位是大名鼎鼎的圣者,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
比如说,在一千个僧人当中,依靠你的分别念想要看到佛和菩萨的化身也很困难,他们念经也好说话也好,似乎全部都是闲言碎语、无稽之谈;贪心、嗔心、痴心的烦恼异常严重;他们的身体也是一般的血肉之躯,结果一千个人中连一个真正的圣者都找不到。
你们也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会想:从学院整体来看,确实可以让人生起很大信心,但是接触每个人的时候,每个人只是普通僧人,这个不如我、那个也不如我,好像根本没法与我相比一样。其实这完全是自己的错觉,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对这一点一定要认识。
这是现量可见的事实。
这是很多迷乱分别念前现量可见的。
如果说千数的僧众当中一个佛菩萨也没有,那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口业吗?
但事实上,一千个僧人中一个佛菩萨也没有,这从因果方面来讲也是最大的一种口业。
以前阿底峡尊者说:“三个僧人当中,肯定会有一个菩萨。”古人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观清净心的时候,认为别人身体不清净、语言不清净,甚至对于真正佛菩萨化现的金刚上师,你没有接触的时候:“某某上师真是了不起!”但真正接触的话,可能认为:他还不如我吧……
我都经常想:我们这些人,即使在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身边住下来,可能也观不起清净心,认为他怎么会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呢?其实这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一种过失,对金刚上师和道友一定要观清净心,像法王如意宝,他就是真正的佛陀在世,对他的每一句金刚语都应该牢牢记住。
同样的道理,即便是亲眼目睹了好朋友的过失,也无法完全断定有这样的过失。如此一定要灭尽观察别人过失的分别念。请你好好想想:我们对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那些暴露在外、显而易见的缺点也不能发现,怎么能一眼就看出别人含而不露、隐藏在内的优点呢?
人都有一种毛病,别人一个小小的缺点都可以马上发现,自己很大的过失也丝毫不能察觉。其实仔细想一想:我自己身上有非常多的过患,却一点都见不到,那我怎么能看到别人隐藏的功德呢?不可能的。
怎么能妄下断言一口咬定说他人无有功德呢?
因此轻易说“某某人无有功德”等话语没有任何理由,尤其是一些高僧大德,他真正内在的功德根本不会在人前轻易显露,那怎么能轻易下结论说他没有功德呢?
我们必须确定自己已能够做到只见其德、不见其过,方可与道友进一步相互往来。
我们应该以“只见功德不见过失”的方式与道友交往。
了解了如何交友以后,无论与任何法友交往,关系也不能过于亲密,甚至密切到依依不舍、难解难分的程度。
不管是哪一个人,与他关系不能过于密切,甚至依依不舍、难解难分。
倘若如此,在所有的法友中,就必然会有一位特别亲密的挚友,随之而出现的状况就是将道友分为和睦密切的一方与互不和睦的一方,以偏袒之心将法友分裂开来。
因为这样必定会出现与自己关系特别紧密的一位道友,你也会对他非常执著。这时,与他关系特别好的缘故,即使他做了很多的坏事你也不承认;但某人与你关系不好,即使行为非常如法,你还是一直看不惯。如此一来,所谓的道友已经被你分成了两派——如同亲友般贪执的一派和如同怨敌般嗔恨的一派。
对亲密的一方贪执爱恋,对不和的一方恨之入骨,与世间人的护亲伏怨无有任何差别,这实在是修行人最大的过患。
在道友中肯定会有与自己性格、脾气和得来的人,但与他过分亲密并不合理,保护亲友、降伏怨敌是世间人的特征,修行人不应如此,否则就与世间人没有任何差别了。
此外,也不应满怀厌恶地说我与这位法友合不来,便与此人老死不相往来,拒彼于千里之外。由于对兴致勃勃地观察揣摩与自己不和睦法友的过失,才造成这种格格不入的现象,结果对道友僧众也会吹毛求疵,寻视过患,从而态度上大为不恭。
有人说:“我对某某人特别看不惯,既不想见到他,也不想跟他说话。”而且,他也特别喜欢观察与自己不和的这位道友,只要有一点点过失就马上添枝加叶扩大好几倍,就像用了放大镜一样。
有些人反映问题也是这样,希望不管是谁,反映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公正,如果不公正的话,上师也会觉得有点儿为难,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对任何问题,原先怎样就是怎样的,不然已经习惯说别人的过失了,这样不好。
我们除了僧众之外哪还有其他的皈依处可寻?
作为佛教徒,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如果如此对待每位僧人,你的皈依境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对法友僧众应当一视同仁、和平共处,对他们满怀敬意、彬彬有礼,自己举止应当庄严稳重,始终如一。
这一点非常重要。
诚如久负盛名的大智者吉贡巴曾说:“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所以,与任何人都长久保持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也就是既不过于亲近也不过于疏远。
这是全知无垢光尊者《三十忠告论》中的一个偈颂。宁玛巴当中没有听说无垢光尊者的名字叫吉贡巴,白玛朗巴说无垢光尊者有八种名号,并将八种名号做成祈祷文,但里面并没有出现吉贡巴的字样。无垢光尊者在自己的论典后面,有时说慈诚多杰,有时说龙钦绕降,也没有见过吉贡巴。但吉贡巴的教言在《修行入门》和《札嘎山法》当中都引用了。
无论住在寺院还是村落,或是寂静深山,都不要与朋友交往太过密切,修行人最好独来独往,即使与人接触,关系也不要太亲密,更不应产生怨恨,应该自己稳重地安住在禅房里。
这是无垢光尊者给我们的教言。作为同修道友,能帮助时尽量帮助别人,不能帮助就以无亲无怨的方式安住,这一点非常重要。以前我刚来的时候,学院人比较少,当时外面有个小喇叭,上师如意宝经常在中午11点左右放《三十忠告论》的磁带。上师如意宝经常对我们说:“无垢光尊者的《三十忠告论》非常殊胜,对我们修行人来讲至关重要。”尤其这个偈颂,上师如意宝特别特别重视。
那么怎么掌握这种关系的分寸呢?如果你没有任何关于佛法上的问题要研讨,只是心血来潮想和言语投机的人漫无边际地谈论些无聊的话题、为了寻开心而和别人玩耍嬉闹,就不要到任何一位道友那里去;
假设有佛法上重要的问题需要请教,也可以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道友相互探讨。如果是为了开心、为了散乱,就最好不要到别人家里去。
有些人不愿意呆在自己家,一直跑到别人家里去散乱,这样不好。希望大家自己修自己的,不要打扰别人,有些人修行非常好,每天看书、背诵等很多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你去的话,不但别人的修行受到影响,对你来说也有一定过失。
即便是有关于教言引导等佛法上的问题要请教或研讨,解决完正法上的事情后也应当毫不迟疑地立即回到自己的禅房里。
解决完佛法上的问题之后,也不要一直留在别人家里,非得吃上一顿中午饭,甚至连晚饭也在别人家里一起解决,这样没有必要,你应该立即回到自己的禅房专心致志修行,或者睡懒觉也是可以的。
举止相合僧众
有的人说我要独自专修,于是便与任何人都不说一句话;
有些人说要自己独修,与任何人也不说话。但有关这一点,一方面专心修行、不与任何人说话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另一方面,有些人发心不见得清净,可能是以一种傲慢心不与任何人说话,也有这种现象。
还有些修行人以我独自修行为借口,居然不参加僧众平时从不间断的四座瑜伽,别出心裁,搞特殊化,独自闭关,真可谓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
有些人说:“我要闭关。”以此为借口,从来不参加僧众共同修持的四座瑜伽。当时札嘎仁波切他们主要以修行为主,每天都有四座瑜伽一起在经堂共修,但是有些人借口闭关,根本不去参加。
另有些人在僧众人人都悠闲自得地安住家中时,他却跑到外面忙忙碌碌地接人待物、烧火提水等,总是与僧众唱反调,这些都是极不应理的行为。
有些人在大家共同修行的时候,自己坐在家里面,而大家安住家中的时候,他却一个人在外面乱跑,总是与大众的行为不一致。
僧众闭关静修时自己也闭关静修,僧众出关时自己也随之出关,点火提水等做些日常生活事务,当僧众聚集一堂诵经时,自己也步入众会的行列中。总而言之,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与僧众步调一致、协调统一。
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该与僧众的步调一致。我们这里,本来法王如意宝讲《大圆满前行》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想呆在家里,因为经堂里面特别冷、特别挤,也见不到法王,而声音不管在哪里都听得到,但法王如…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