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愿意苦行。
我们应该观察一下,自己接触的道友具不具足这些法相?如果已经具足的话,那依止这样一位道友,即使原本没有功德,久而久之,自己的功德也会与他相同,甚至超胜他。
与此相反,倘若交往一位秉性恶劣、心不入法、与众同修道友格格不入的友人,那自己甚至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位比他更下劣的罪人。
反之,接触的人性格不好、与任何道友都格格不入,到头来,你也会变成与他同等甚至比他更下劣的人。
宁玛巴、噶当派等很多高僧大德都要求我们,接触的人一定要是个好人,不是好人的话,凡夫人非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渐渐地,你自己也会堕落为非常下劣的一个人。
我们这些人善妙的习气可谓少之又少,而罪恶的习气多之又多,所以从贤德的好上师、好道友的身上吸取善妙的功德难之又难,而从凡夫恶友的身上沾染不良的过患可谓易之又易,就如同破衣烂衫投在尘屑中,它不会粘上优质的金银之粉,反而却会粘满污秽不堪的毛发、灰尘等。
凡夫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严重,善妙的习气少、恶业的习气多,想要获得上师、道友的功德很困难,但接受不良习惯却非常快,不需要接触很长时间,他身上所有的不良习气就会全部沾染在你的相续当中。
就好像破烂的衣服放在地上时,杂质、灰尘很快就会沾到上面,但金粉等根本不会沾上。人的习气也是这样,社会中不好的习气很容易染上,然而学习善妙的高尚行为时,却像爬山一样非常困难。
《因缘品》中云:“何时何地交,如敌凡愚苦,不见不听闻,不依凡愚妙。”
《因缘品》中说:何时何地都不要结交像怨敌一样的凡愚之人,否则一定会非常痛苦的。对于这种恶友,既不见面也不听闻,更不应该依靠他们。
又如《入行论》中云:“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取悦难。”
所谓的恶友,一刹那对你特别好,视你为最亲密的朋友,但一会儿就开始不高兴,跟你变成仇敌一样,对于值得欢喜的对境,他反而生起嗔恨心,像这样的凡夫愚人,想让他高兴非常困难,因此修行人最好不要与他们接触。
因此,我们有必要知道如何弃离作恶多端的恶友以及结交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同修挚友。
首先要舍弃恶友,之后了知如何接触志同道合的善道友。
假使自己对结交挚友一窍不通,那么即便是一位贤良的好朋友,也难对你有任何利益。
如果对结交道友的方式和窍诀一点儿不懂,那你的朋友即使戒律、智慧各方面非常好,对你来说也得不到丝毫利益。
会不会交友的差别就在于是观察朋友的过失还是注重对方的功德。
应该了知,观察朋友的功德,对自己有利;观察朋友的过失,那不管什么人都不会对自己有利。
无论与任何友人交往,如果总是以审视的目光观察他的缺点过失,对他的优点功德却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并且在其他人的面前也是口若悬河地说他有如是如是的缺点,谈论朋友的许多过失。这种人就根本不懂得如何交友。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你在其他人身上看到的到底是功德还是过失?如果经常将目光放在别人的过失上,那是不合理的。
人还是有一种差别,有些人虽然修行不是很好,但对于说别人的过失特别不喜欢;有些人一开口就是别人的过失,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多功德,也有一些过失,我们不应该对别人的功德视若无睹,对他的过失却津津乐道,假设别人根本没有这种过失,那你随便诽谤会产生很大过患,而且你的清净心也会逐渐退失。因此希望各位道友最好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听者也不要听,这对你来说没有很大意义。
札嘎仁波切说:这些经常口若悬河说别人过失的人,根本不懂结交道友的方法。我们毕竟生存在人群当中,应该与人和睦相处,不要经常到处宣扬别人的过失。一些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跟这个不和、跟那个不和,最后自己生存的天地越来越狭窄了,这样唯一是在危害你自己,因为到一定时间,所有人都看不惯你的行为,人人都把你当成敌人,人人都对你恨之入骨,那时你肯定会特别苦恼的。
所以,希望大家不论在学院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尤其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一定要与其他人和合共处,这一点非常重要。
擅长交友的人则与之恰恰相反,即使明明看见对方的过错,也会立即想到这不是别人的过错,而是我自己的错觉。
真正比较好的、擅长交友的人,虽然亲眼目睹了别人的不如法行为,但是他认为这根本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的过错。
举个例子来说,自己照镜子时,面容会清清楚楚地现于镜中,如果看到眼睛瞎盲、满面皱纹等缺陷,理应知道那显然不是镜子的错,而是自己面部的缺陷。
这个比喻的意义非常深。札嘎仁波切在这里的很多比喻与以前很多经论中的说法不太相同,因为他老人家对这些比喻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作了解释,真正思维时,感觉确实是受益匪浅。
这里说,看见别人的过失时,不要认为这是别人的过失,其实就像照镜子一样,由于自己心不清净的缘故,见到外面的一切都是有过失的;如果自己的心很清净,见到外面的众生也都是佛菩萨,非常清净。由此可以了知,自己所见到的一切过失,都是自己的缺陷,是自己心不清净造成的,根本不是别人的过失。
这样观清净心,对你具有非常大的利益,不会产生任何危害。但我们很多人一开口就说:“这个人是坏人、那个人是坏人……”好像全世界除了他老人家以外没有一个好人,这时候口才、辩才等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但是让他解释《入菩萨行》或者《大圆满前行》的时候就开始结结巴巴,好像舌头已经用绳子系住了一样。不要这样,大家应该打开有关经论方面的智慧,如果提到别人的过失,就应该关着嘴巴、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知道了。
如若自己从不去寻视朋友的过患,而唯一观察他的功德,那么就决定不会出现不恭敬的态度,如此也就会避免恼羞成怒、生竞争心以及瞧不起对方等类事情的发生。
如果整天观察别人的功德,就不会出现对别人不恭敬的态度。
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应当懂得如何才能使自己与挚友的情意长久、始终不渝。
这个道理,只要是稍微有点儿知识的人就应该懂。但是,本来很多人从人格、智慧各方面还算不错,可在交友过程中,跟任何人都合不来,隔壁的人都不愿意跟你说话,这样的话,你的修行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呀!
如果在与道友相处的过程中,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对方的功德上,那么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倍加慎重、格外严谨,处处小心翼翼而不敢毫无顾忌为所欲为,因为深怕同修道友耻笑讥讽。
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观想别人的功德上,你也就会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所作所行了知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一来,对自己的修行会产生极大帮助。
真正的好朋友能解除自己三门罪业的酷恼,好似妙树的凉荫一样,给自己带来受之不尽的利益。
真正的好友可以遣除自己三门的烦恼,如同妙树一般,能够给自己带来暂时和究竟不可思议的利益。
反过来说,如果自己的目光总是盯着道友的毛病,那即便自己的朋友是一位慈悲为怀的大菩萨,他也不会对你起到一丝一毫的有利作用。
相反,你的目光一直盯在别人的过失上,如同善星比丘一样,依止释迦牟尼佛25年却没有见到佛陀丝毫的功德,这样一来,即使佛陀对你也不会有任何利益。
因此,见到别人的过失或不良行为,应该了知:“这是我自己的眼根不清净、意根不清净,这都是我自己的过错。”由此马上观清净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自己只是一味地用刻薄的语言羞辱讥笑好友,而内心从来未顾虑过如此也同样会遭受对方的羞辱。
他一直肆无忌惮地说别人的过失,从来没考虑过自己也会因此受到别人的羞辱。这是非常愚笨的做法,稍微有一点智慧的人就应该考虑到: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人都无法独自一个人生存下去,所以我不应该对其他人百般指责。
确实,每个人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我们也是这个生存大环境中的一分子,因此不要经常与同修道友产生矛盾、抵触。虽然凡夫人相续中有很多世俗的习气,但自己要尽量改正,不要让大家都认为你这个人很坏,不然,不管做什么事,可能每个人都不愿意与你合作。一般人有一种习惯,某某人做了一次好事,大家都认为他真是个好人;如果做了一次坏事,大家都会觉得他就是个坏人。因此作为修行人,不要将以前社会上各种不好的习气带到学院里来,这样非常不好。这是我对你们好心好意的劝告。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若是一位精通与道友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修行人会常常将自己看作是有缺点过错之人,而将道友视为是有优点功德之人。
从另一个角度,能够与道友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人,经常会把自己看作有过错、有缺陷的人,而其他道友都是有优点、功德的人,这就是交友的真正窍诀。
如何将自己看作有过失的人呢?心里应当如是观想:自己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每一天烦恼的熊熊烈火都是弥天漫地,焚烧了所有善业的妙树,罪恶滔天的毒海汹涌澎湃,淹没了通向解脱与佛果的大道,如此下劣的我每一日里各种烦恼恶业接连不断地纷纷涌现,长此以往,毋庸置疑后世必然会下堕恶趣,哪里还有像我这样浑浑噩噩、庸庸碌碌、无所事事恶贯满盈的人呢?
心里经常观想:我相续中的烦恼如同熊熊烈火,已经焚烧了自己所有善妙的善业;罪业也是非常深重,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已经完全淹没了自己暂时、究竟的解脱大道,像我这样的恶人,整个世界都无法找到,我每天烦恼如是的严重、恶业如是的深重,行为也是浑浑噩噩、忙忙碌碌、没有任何实义,像我这样恶劣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去说别人的过失呢?
假设能经常如此内省自己的过失,那么自相续中的贡高我慢、骄傲自满的情绪就会崩溃瓦解,也不会对好朋友轻视怠慢。
经常这样反省自己,那在朋友面前不会出现轻视怠慢的态度,自己贡高傲慢的…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