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上師羅丹秋佩前,作者在此以誠摯的信心恭敬頂禮:我的上師具有佛所具足的一切功德——智慧、大悲和威力,他以大慈大悲的繩索牽系一切有情衆生,以甚深廣大的智慧無礙了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一切所知,以其無與倫比的威力,可以摧毀無量無邊衆生無以計數的煩惱。

  作爲上師確實需要一種威力,否則在弘法利生過程中的力量還是很脆弱的,就像法王如意寶,雖然學院非常的寒冷,但依靠他老人家的大悲繩索將我們緊緊地系縛在這裏,每一個人都不願意離開。我也不時在想:處于末法時代的此刻,多數衆生喜歡造作惡業,不歡喜善業,但上師依靠他的名聲與威力,使許多衆生來到這裏修學佛法,遣除他們相續中的疑惑,上師的威力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叁界無余諸有情,遭受難忍苦刃逼,

  救離折磨唯一法,即修殊勝菩提心。

  叁界輪回的所有衆生都在遭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能夠斷除此種痛苦折磨的方法,唯是修持殊勝菩提心。

  彼之根本穩固出離心,彼依舍棄今生圓滿事,

  如是抛棄今世實修法,當以竅訣方式而賜予。

  這裏講到一個因果規律,菩提心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菩提心的根本就是無僞的出離心,而想要生起真實出離心必須舍棄今生的一切名聲、地位、財産等圓滿瑣事,然而抛棄今世的實修法,必須依靠竅訣的方式才能夠獲得,作者即在這裏賜予如是殊勝的竅訣,請大家認真谛聽!

  莫想此爲我造而輕視,莫以邊執嫉妒魔擾心,

  莫想無有必要而舍棄,視爲利益後世勝教言。

  作者勸請大家說:雖然我個人的修持並不好,但也不要因爲這是我造的論典就加以輕視,也不要以邊執嫉妒心——“我是漢傳佛教的”、“我是其他教派的”來擾亂自己的心,更不要以爲這是普通的一個山法,根本不需要修持,而應該將它視爲利益後世最殊勝的教言百般重視,精進行持。

  在本論結文中講到:“實修佛法之心語,爲令居靜處行者,心生歡喜而奉獻,活佛假名劄嘎我,無修行然通道歌,一心喜愛寂靜山,身體遠離諸愦鬧,語說靜處之功德,所修之法念無常。”劄嘎仁波切特別喜歡寂靜的地方,特別喜歡唱寂靜地方的歌,他的身語意經常在寂靜地方修持,我們也應該通過這部《山法》,修學他老人家的行爲,身語意都在寂靜的地方精進地修持。

  現在很多人都認爲:我是修密法的,這樣的《山法》是針對下等根基者來講的,我沒有必要聽。確實如此,很多人都希求高法、大法,自己也認爲在這些所謂的高法上有某種程度的境界,但是就如下文即將講到的:首先確實求得了一些高法,然而連簡單的基礎法都沒有作修持,這樣所謂的高法也不會長久、究竟的。因此大家不要自認爲是依靠寂靜地方的瑜伽士,對于這樣一個普通的《山法》根本沒有必要重視。不要這樣想,這部《山法》實際是利益後世最好的一個教言,在今生當中也是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一個教言。

  在此,爲依賴于我修持妙法的諸位弟子開示一些平時應當付諸于實際行動中的道理。

  劄嘎仁波切說:爲了依賴于自己修法的幾百個弟子,才撰著了這部《山法》。

  實際上,不僅僅是爲利益他的幾百個弟子,也是爲了利益我們這些後學者,劄嘎仁波切才撰著了這樣一部《山法》。確實如此,這部《山法》當中的很多話好像都是在說我們一樣,指出了我們的很多毛病、缺點以及修行上容易出現的歧途障礙,因此,對于這部論典大家一定要從頭到尾認真地學習。

  對于這部《山法》,很多年以前就非常想講,但可能傳講的因緣不具足,無論如何也沒有成功,但今年依靠種種因緣已經將這種心願付諸實施,那麼這部法究竟如何殊勝我在這裏也不必過多宣說,相信你們在見到它的內容之後便會一目了然的。

  

  一 抛棄故鄉

  大善知識博朵瓦在教言中曾經說過:“抛棄故鄉、遠離親友、斷除愦鬧、如理作意之人離解脫不遠了。”

  作爲修行人,一定要抛棄故鄉、遠離親友、斷除愦鬧,並且具足如理如法的作意,這樣一來,離解脫就已經不再遙遠了。

  這一點非常重要,全文內容已全部包括在這一句話當中了。

  如果觀察這其中的含義,就會明白他的意思無非是說我們依止靜處的人,如果只是關注著家鄉的親友怨敵,心生貪嗔而虛度人生,那麼自己雖然形象上是出家人,實際上與那些在家男女無有任何差別。

  真是這樣的,經常關心著家裏的親人、朋友,心生貪念從而虛度人生,那表面上你雖然是一個出家人,實際卻與在家男女沒有什麼差別,因爲他們做的就是諸如此類的事情,你也是除此之外沒有做聞思修行等善法。

  如今依靠上師善知識們的大恩大德,使我們有背井離鄉在這樣幽靜山中修行的機會,真是很有善緣,應當生起無比的歡喜心。

  現在在座的許多人依靠大恩上師如意寶的加持,已經離開了家鄉,住在如此殊勝的喇榮聖地,大家確實非常有福報,對此,大家應該生起歡喜心。

  這部《山法》如果給城市當中居住的人宣講的話,可能他們每天都會處于一種很後悔、很遺憾的狀態中,但是居住在寂靜地方的修行人聽到這部法之後,一方面可以了知許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對依止靜處生起一種歡喜心。應該了知,這是我們的福報所致,理應生起極大的歡喜心。

  莫返家鄉

  本論的小標題是爲了方便理解才加上去的,因爲一直讀下去可能不太好懂,所以加了這些標題。但是這樣的小標題並不能完全涵蓋下面所講的內容,只是作爲一種大概的了解,希望在閱讀時能夠起到一個簡單的提示作用。

  如是我們有幸獲得了居于靜處的好緣分,正像世尊所說的:“脫離家庭而出家。”說明自己已經從第一個故鄉的家庭中解脫出來了,從此以後父母親友也就再沒有機會對自己求法製造違緣了,所以說很有善緣。

  佛陀曾經告訴我們:必須脫離家庭而出家。修行人應該從家庭當中脫離出來,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都是這樣,一個人出家之後,與家庭就再也沒有很大關系,應該住在寂靜的寺院裏努力修持。

  脫離家庭之後,父母不會對你的修法製造障礙,最多也就是哭一哭,然後不給你寄生活費,除此之外不會再製造其他任何違緣。

  在座諸位,除個別居士以外大部分都已經脫離了原來的家鄉,有些居士暫時在這裏住一段時間,之後還是要回去與家裏的人一起搞世間法,不過這也是個別的環境等各方面條件不同,不能勉強。

  然而,出離了第一個家庭之後卻仍然住在人群當中也是不行的,如此一來,它就會成爲你的第二個家。

  之後如果是住在衆人群集、過于稠密的寺院中,這裏也就成了第二個家,那也很難與家鄉徹底斷絕關系,因爲自己從無始以來對父母親友貪戀的習氣已是根深蒂固,鄉親們來到自己的跟前,于是愦鬧散亂以及貪欲嗔恨的大門便敞開,也就情不自禁地重視起父老鄉親們的苦樂來。

  有些人雖然出了家,卻選擇住在自己家鄉旁邊的某個寺院或者衆人聚集的道場、中心,再加上自相續的煩惱習氣比較嚴重,如此一來,散亂與貪嗔癡的大門也就不知不覺地敞開了。

  以此外緣,自己便坐臥不甯,呆不下去,貿然回到故鄉,也就不得不挑起家鄉農牧工商以及伏怨護親的沈重擔子,如此一來便在自相續中積累下許多違背正法的罪業,結果必然導致後世墮入惡趣。

  尤其如果住在家鄉旁邊,那自己家裏出現了什麼事情、親人出現了什麼違緣等也就不得不四處奔走,百般維護。

  真正來講,家鄉親人的農牧工商等不是住在寂靜地方的修行人需要操心的事情,因此第一個家庭必須要遠離。而第二個家庭——住在家鄉太近的寺院或人群當中,這樣的話,自己家裏的人會經常到寺院中對你敘說家中的種種事情,于是你自己便開始與他們造作惡業,共同造下了墮入惡趣的因。

  因此,我們心裏應當這樣思量:我現在要離開寺廟這個小家,前去與家鄉無有任何來往更爲神聖的寂靜處,在那裏不需要背負家鄉的包袱,獨自一人專心致志地勤修正法,能夠有幸在這樣的靜處安住實在是很有善緣。

  因此,我們不應該住在離家鄉特別近的地方,應該到一個寂靜的地方,這樣家裏人找你或者打電話都不方便,于是也就無法找你做各種事情了。

  能夠住在寂靜地方的修行人確實是非常有福報的,爲什麼這樣說呢?首先第一個家庭已經離開了,其次寺院的家庭也已經離開了。我們這裏有很多道友曾經是某某寺院的當家師、住持,他們雖然在自己的家鄉、寺院各方面條件都相當不錯,但還是毅然地抛棄了第二個家庭來到這裏求法,這是非常值得歡喜的。

  當今大多數住山的修行人煞有介事地說“爲了便于化緣維生”,于是就住在靠近家鄉的一座山裏,竟然還大言不慚地說我住在寂靜處,並心懷我慢,洋洋自得,這種現象極爲普遍。

  然而,現在一大部分的住山修行人卻說:“住在這裏化緣比較方便。”之後美其名曰:“我是住在寂靜山裏面的修行人。”這種現象在藏地非常多,在漢地也應該有吧:“我家鄉附近有一座山,山裏有座廟,這裏挺寂靜,我就在這兒修行……”

  僅僅住在這樣的山間根本算不上是寂靜處。所謂的寂靜山必須遠離對家鄉親友的貪愛以及對敵人的嗔恨,才能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寂靜。倘若住在自己家鄉的旁邊,就會常常耳聞目睹家鄉的苦樂,與此同時,自相續中貪嗔癡叁毒便會不由自主地增盛。由此你所住的地方怎麼算得上是寂靜處呢?自己能有機會住在全然聽不到家鄉甘苦好壞話的靜處,的確很有緣分,

  但這樣根本算不上一種寂靜處。因爲住在這樣的地方,相續中的貪嗔癡會不知不覺地産生。

  一般噶當派的修法要求不能與家裏聯系太多,如果聯系太多,自己會經常聽到有關痛苦、快樂等各種各樣的事情,尤其作爲凡夫人,如果自己與家裏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他們就會不時地說:“你一定要回來,不然你的父親要死了、母親病了、哥哥要結婚了、兒子出車禍……”這樣便會使你坐立不安,很想馬上回去看一看。

  經常與外界聯系對修行人來講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雖然從經濟等…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