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上师罗丹秋佩前,作者在此以诚挚的信心恭敬顶礼:我的上师具有佛所具足的一切功德——智慧、大悲和威力,他以大慈大悲的绳索牵系一切有情众生,以甚深广大的智慧无碍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所知,以其无与伦比的威力,可以摧毁无量无边众生无以计数的烦恼。
作为上师确实需要一种威力,否则在弘法利生过程中的力量还是很脆弱的,就像法王如意宝,虽然学院非常的寒冷,但依靠他老人家的大悲绳索将我们紧紧地系缚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离开。我也不时在想:处于末法时代的此刻,多数众生喜欢造作恶业,不欢喜善业,但上师依靠他的名声与威力,使许多众生来到这里修学佛法,遣除他们相续中的疑惑,上师的威力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三界无余诸有情,遭受难忍苦刃逼,
救离折磨唯一法,即修殊胜菩提心。
三界轮回的所有众生都在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能够断除此种痛苦折磨的方法,唯是修持殊胜菩提心。
彼之根本稳固出离心,彼依舍弃今生圆满事,
如是抛弃今世实修法,当以窍诀方式而赐予。
这里讲到一个因果规律,菩提心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菩提心的根本就是无伪的出离心,而想要生起真实出离心必须舍弃今生的一切名声、地位、财产等圆满琐事,然而抛弃今世的实修法,必须依靠窍诀的方式才能够获得,作者即在这里赐予如是殊胜的窍诀,请大家认真谛听!
莫想此为我造而轻视,莫以边执嫉妒魔扰心,
莫想无有必要而舍弃,视为利益后世胜教言。
作者劝请大家说:虽然我个人的修持并不好,但也不要因为这是我造的论典就加以轻视,也不要以边执嫉妒心——“我是汉传佛教的”、“我是其他教派的”来扰乱自己的心,更不要以为这是普通的一个山法,根本不需要修持,而应该将它视为利益后世最殊胜的教言百般重视,精进行持。
在本论结文中讲到:“实修佛法之心语,为令居静处行者,心生欢喜而奉献,活佛假名札嘎我,无修行然通道歌,一心喜爱寂静山,身体远离诸愦闹,语说静处之功德,所修之法念无常。”札嘎仁波切特别喜欢寂静的地方,特别喜欢唱寂静地方的歌,他的身语意经常在寂静地方修持,我们也应该通过这部《山法》,修学他老人家的行为,身语意都在寂静的地方精进地修持。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我是修密法的,这样的《山法》是针对下等根基者来讲的,我没有必要听。确实如此,很多人都希求高法、大法,自己也认为在这些所谓的高法上有某种程度的境界,但是就如下文即将讲到的:首先确实求得了一些高法,然而连简单的基础法都没有作修持,这样所谓的高法也不会长久、究竟的。因此大家不要自认为是依靠寂静地方的瑜伽士,对于这样一个普通的《山法》根本没有必要重视。不要这样想,这部《山法》实际是利益后世最好的一个教言,在今生当中也是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一个教言。
在此,为依赖于我修持妙法的诸位弟子开示一些平时应当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的道理。
札嘎仁波切说:为了依赖于自己修法的几百个弟子,才撰著了这部《山法》。
实际上,不仅仅是为利益他的几百个弟子,也是为了利益我们这些后学者,札嘎仁波切才撰著了这样一部《山法》。确实如此,这部《山法》当中的很多话好像都是在说我们一样,指出了我们的很多毛病、缺点以及修行上容易出现的歧途障碍,因此,对于这部论典大家一定要从头到尾认真地学习。
对于这部《山法》,很多年以前就非常想讲,但可能传讲的因缘不具足,无论如何也没有成功,但今年依靠种种因缘已经将这种心愿付诸实施,那么这部法究竟如何殊胜我在这里也不必过多宣说,相信你们在见到它的内容之后便会一目了然的。
一 抛弃故乡
大善知识博朵瓦在教言中曾经说过:“抛弃故乡、远离亲友、断除愦闹、如理作意之人离解脱不远了。”
作为修行人,一定要抛弃故乡、远离亲友、断除愦闹,并且具足如理如法的作意,这样一来,离解脱就已经不再遥远了。
这一点非常重要,全文内容已全部包括在这一句话当中了。
如果观察这其中的含义,就会明白他的意思无非是说我们依止静处的人,如果只是关注着家乡的亲友怨敌,心生贪嗔而虚度人生,那么自己虽然形象上是出家人,实际上与那些在家男女无有任何差别。
真是这样的,经常关心着家里的亲人、朋友,心生贪念从而虚度人生,那表面上你虽然是一个出家人,实际却与在家男女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他们做的就是诸如此类的事情,你也是除此之外没有做闻思修行等善法。
如今依靠上师善知识们的大恩大德,使我们有背井离乡在这样幽静山中修行的机会,真是很有善缘,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
现在在座的许多人依靠大恩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已经离开了家乡,住在如此殊胜的喇荣圣地,大家确实非常有福报,对此,大家应该生起欢喜心。
这部《山法》如果给城市当中居住的人宣讲的话,可能他们每天都会处于一种很后悔、很遗憾的状态中,但是居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听到这部法之后,一方面可以了知许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依止静处生起一种欢喜心。应该了知,这是我们的福报所致,理应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莫返家乡
本论的小标题是为了方便理解才加上去的,因为一直读下去可能不太好懂,所以加了这些标题。但是这样的小标题并不能完全涵盖下面所讲的内容,只是作为一种大概的了解,希望在阅读时能够起到一个简单的提示作用。
如是我们有幸获得了居于静处的好缘分,正像世尊所说的:“脱离家庭而出家。”说明自己已经从第一个故乡的家庭中解脱出来了,从此以后父母亲友也就再没有机会对自己求法制造违缘了,所以说很有善缘。
佛陀曾经告诉我们:必须脱离家庭而出家。修行人应该从家庭当中脱离出来,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是这样,一个人出家之后,与家庭就再也没有很大关系,应该住在寂静的寺院里努力修持。
脱离家庭之后,父母不会对你的修法制造障碍,最多也就是哭一哭,然后不给你寄生活费,除此之外不会再制造其他任何违缘。
在座诸位,除个别居士以外大部分都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家乡,有些居士暂时在这里住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要回去与家里的人一起搞世间法,不过这也是个别的环境等各方面条件不同,不能勉强。
然而,出离了第一个家庭之后却仍然住在人群当中也是不行的,如此一来,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二个家。
之后如果是住在众人群集、过于稠密的寺院中,这里也就成了第二个家,那也很难与家乡彻底断绝关系,因为自己从无始以来对父母亲友贪恋的习气已是根深蒂固,乡亲们来到自己的跟前,于是愦闹散乱以及贪欲嗔恨的大门便敞开,也就情不自禁地重视起父老乡亲们的苦乐来。
有些人虽然出了家,却选择住在自己家乡旁边的某个寺院或者众人聚集的道场、中心,再加上自相续的烦恼习气比较严重,如此一来,散乱与贪嗔痴的大门也就不知不觉地敞开了。
以此外缘,自己便坐卧不宁,呆不下去,贸然回到故乡,也就不得不挑起家乡农牧工商以及伏怨护亲的沉重担子,如此一来便在自相续中积累下许多违背正法的罪业,结果必然导致后世堕入恶趣。
尤其如果住在家乡旁边,那自己家里出现了什么事情、亲人出现了什么违缘等也就不得不四处奔走,百般维护。
真正来讲,家乡亲人的农牧工商等不是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需要操心的事情,因此第一个家庭必须要远离。而第二个家庭——住在家乡太近的寺院或人群当中,这样的话,自己家里的人会经常到寺院中对你叙说家中的种种事情,于是你自己便开始与他们造作恶业,共同造下了堕入恶趣的因。
因此,我们心里应当这样思量:我现在要离开寺庙这个小家,前去与家乡无有任何来往更为神圣的寂静处,在那里不需要背负家乡的包袱,独自一人专心致志地勤修正法,能够有幸在这样的静处安住实在是很有善缘。
因此,我们不应该住在离家乡特别近的地方,应该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这样家里人找你或者打电话都不方便,于是也就无法找你做各种事情了。
能够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确实是非常有福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第一个家庭已经离开了,其次寺院的家庭也已经离开了。我们这里有很多道友曾经是某某寺院的当家师、住持,他们虽然在自己的家乡、寺院各方面条件都相当不错,但还是毅然地抛弃了第二个家庭来到这里求法,这是非常值得欢喜的。
当今大多数住山的修行人煞有介事地说“为了便于化缘维生”,于是就住在靠近家乡的一座山里,竟然还大言不惭地说我住在寂静处,并心怀我慢,洋洋自得,这种现象极为普遍。
然而,现在一大部分的住山修行人却说:“住在这里化缘比较方便。”之后美其名曰:“我是住在寂静山里面的修行人。”这种现象在藏地非常多,在汉地也应该有吧:“我家乡附近有一座山,山里有座庙,这里挺寂静,我就在这儿修行……”
仅仅住在这样的山间根本算不上是寂静处。所谓的寂静山必须远离对家乡亲友的贪爱以及对敌人的嗔恨,才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寂静。倘若住在自己家乡的旁边,就会常常耳闻目睹家乡的苦乐,与此同时,自相续中贪嗔痴三毒便会不由自主地增盛。由此你所住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是寂静处呢?自己能有机会住在全然听不到家乡甘苦好坏话的静处,的确很有缘分,
但这样根本算不上一种寂静处。因为住在这样的地方,相续中的贪嗔痴会不知不觉地产生。
一般噶当派的修法要求不能与家里联系太多,如果联系太多,自己会经常听到有关痛苦、快乐等各种各样的事情,尤其作为凡夫人,如果自己与家里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就会不时地说:“你一定要回来,不然你的父亲要死了、母亲病了、哥哥要结婚了、儿子出车祸……”这样便会使你坐立不安,很想马上回去看一看。
经常与外界联系对修行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虽然从经济等…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