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不允許異性留住的。
相反,雖然是附近來的客人,卻爲了滿足自己的貪戀,頗有興趣談一些貪愛親友、憎恨怨敵的閑話而讓他過夜這是根本不行的。
如果是附近來的客人,也沒必要聊起來沒完沒了,不得已的時候,讓他坐一會兒,之後就對他說:“好了,你可以走了,再見、拜拜……”不要讓他們一直呆下去影響自己的修行。
此外,在寂靜處的附近,有一些已到垂暮之年爲數不少的男女老人,他們一方面想在一年或一個月中于上師面前求法,一方面爲了培植善根而住在靜處念誦觀音心咒。
一般藏族人有一種習慣,說是“這個人已經老了,應該念觀音心咒了”,好像年輕人不用念觀音心咒一樣,不過也可以,老都老了,還不念觀音心咒求往生,那你整天呆呆地坐著幹什麼呀?
在他們的群體中如果有自己的年邁父母與親友,當然,他們與那些外來的客人有所不同,雖說可以偶爾見面一兩次,但是也只能在閉關界限處碰頭,絕不能明目張膽或趁人不備到老年人的處所去,更不能擅自做主將他們帶到自己的小屋裏來,也不能到上師面前請假。
本來不准的事情還請假幹什麼!有些人本來自己就當過管家,對學院的規矩非常清楚,但是眼睛看向外面時似乎很明清,但涉及到自己的時候,視線就有些模模糊糊了。
這裏說,居士林即使住著自己的父母,他們死的時候也沒必要去看。
哪怕是住在老年區域裏的自己的父母雙親出現重病纏身或不幸過世的情況,也不能感情用事跑到老年區域去探望。他們命終時屍體等喪事可以委托其他的親屬幫忙處理,自己如果必須要看望他們,也只可以在閉關分界的地方會面一兩次。
父母還健在的話,在閉關處見一兩次也可以,但是他們病了、死了就不要再去操心了。
不過他們可能是按照真正閉關院的規矩來說的,如果像我們這裏,住在居士林的父母死了也不讓去看一下確實有點兒困難。
就算是他們身邊無有護理照顧的其他親友,自己也沒有必要前去。慈悲的上師是會妥當安排別的老人精心照料患者的。
慈悲的上師什麼都會管的,你的父母生病了、死了,你都沒有必要去操心安排,上師會替你安排好一切的。
不過這樣上師也是很麻煩的……
如果親屬已命絕身亡,那麼其他善良的人們一定會將此人的屍體送到屍陀林去的。
你去也沒有什麼用,一定會有人處理這件事的。
因此大家應當知道任何時候也沒有到老年男女所在區域去的機會,並且也不許向上師請假。
這裏已經再叁強調了,沒有必要因爲這樣的事情跟上師請假,即使請假也沒有什麼用處。
製定這樣的規矩有什麼必要呢?因爲去探望住在近處的年邁老人要比與從遙遠地方來的親戚朋友與父母雙親相見的危害大得多。
與住在近處的人再再見面,對自己的修行肯定會有所危害,如果是遠方來的客人,見一下面就回去了,沒有什麼關系,危害性不是很大。
如果去看望住在近旁的老年人,那麼逐漸地與親友等人的聯系紐帶又會拉扯起來,最終背棄了自己始初所立下的“放下瑣事、遠離親友”這一誓言,父母親屬也會像拉水龍頭一樣隨意擺布你,有這麼嚴重的危害,所以有必要作出如此的規定。
保持距離
這部《山法》主要是針對住山修行人所作的教言。這裏也著重講了修行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比如男衆修行人對于女衆一定要注意,此處文字上並未明顯宣說女衆修行人應該注意男衆,雖然劄嘎仁波切的女衆弟子非常多,但這裏只是直接講到了男衆修行人,間接提到了女衆。因此女衆修行人根據此處所講內容,對男衆也應該多加注意,避免修行當中的一些違緣,蓮花生大師說過:男衆修行人最大的魔障是女衆,女衆修行人最大的魔障是男衆,男女衆共同的魔障就是飲食問題。所以修行人對這方面應該多加注意。
有關女衆的過失在很多經論當中都提到了,但以前國外的一位法師在講法時根本不敢提女衆的過失,不然下面聽法的人會站起來反抗。實際這也沒必要,從道理上講清楚,她們不會非常頑固的,很多經論雖然直接講到了女衆的過失、女身不清淨,但也只是一種著重強調,並不是說男衆的身體非常清淨,實際就如女身不清淨一樣,男身也是非常不清淨的,佛陀只是根據不同衆生的根基,以大慈大悲之心,爲了摧毀女衆的傲慢心等依靠種種目的宣說了這樣的教言,具有很多密意。
我們在座的人按理來說應該接受,想一想現在的社會,雖然口號喊得很響,說是“男女平等”,實際一涉及到女性的時候,經常都會加一些括號。因此要求佛教在男女問題上公平對待也很困難,在煩惱、業力等有些方面,女衆確實比不上男衆,所以有些佛經中講到“願女子變成大丈夫”等發願內容,原因就是這樣的。你們如果經常翻閱一些經典論典的話,有關這方面會很容易接受的,其實佛教對于男女平等方面還是起到很大作用,釋迦牟尼佛說:“種姓不重要,性別也不重要,戒律是非常重要的。”印度的個別高僧大德解釋時,經常說是“種姓不重要,性別不重要,修行很重要”,佛教當中是這樣講的。
這裏講男衆住山修行人一定要對女衆多加注意,當然女衆修行人也應該對男衆多加注意,不然一方面會毀壞戒律,另一方面也會受到世間人的譏笑。
住在靜處的修行人,包括自己的親生母親與同胞姊妹在內凡是女性客人均不允許帶到閉關分界以內,就連越過界限的機會也沒有開許,更不用說是請到室內了。雖然在特殊的情況下可以與母親、妹妹在閉關界限處見上一面,但是絕對不允許與他們共同進餐,長時間地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閑聊。
一般來說,閉關的地方都會有一個明顯的界限,所有女性客人都不應該超越這個界限。
我們這裏男衆女衆安住的界限非常清楚,大家應該自覺遵守,雖然沒有劄嘎仁波切那樣嚴格,而且法王如意寶也特別開許超過六十歲的老父親、老母親可以接到自己的住處照顧,但其他人最好不要違犯這個規定。
爲什麼呢?因爲和你們素不相識的一些在家人不明事情真相,看到出家人與女人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便會認爲這些僧衆無視戒律,行爲放蕩散漫進而生起邪見。
剛開始的時候,法王如意寶允許男衆、女衆在一起吃飯,但後來法王如意寶說:“雖然你們是親戚關系,但其他人根本不知道,很容易對你們生起邪見。”從此以後,學院重新規定,男衆女衆不能在一起說說笑笑、吃吃喝喝,男衆女衆應該劃清界限,不要走得太近了,否則不僅染汙自相續,別人看到也會生起邪見。
有些人在上師講戒律的時候不太喜歡聽,藏族有一句話:有正知正念的人喜歡聽戒律,沒有正知正念的人不願意聽戒律。因爲戒律當中一直講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所以非常散亂放逸的人都不願意聽。但不管怎麼,大慈大悲的佛陀爲後學者宣說了這樣的教言,我們也應該按照這樣的教言去做。
同樣,外出化緣時不必說與其他的女人同路結伴而行,就算是自己的母親與妹妹也不能一道同行。
現在我們學院存在這種現象,有些覺姆,不知道是自己的兄弟還是什麼關系,一見面就抱在一起。當然你們可能是親戚,不然不會這樣,但我想你們以前應該聽過《劄嘎山法》,不管是親戚還是非親戚,只要是異性就不要同行、同住。
也不能相約一處悠閑自在地暢所欲言,到城裏辦事、去近處草原上消遣,或者買東西等任何時候,無論是不是自己的親戚,只要是女人,就不能與之結伴同行。
不管到城市當中,還是到草原上,或者轉繞神山,男衆修行人千萬不能與任何女衆同行。
既不能同住一家旅店,也不能一起進餐,又不能隨意交談。諸如此類的規定必須嚴格遵守。
這些規定與學院都是相同的,有些人可能是剛來的原因,對這些規矩不太懂,經常違犯戒律,你們當中的個別人不要對這些規矩生起厭煩心,不然對今生來世都有很大危害。
尤其是與自己依止同一上師,同一壇城接受灌頂、守護同一誓言的僧尼,舉止言行就更要嚴謹慎重,
尤其在座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同一個壇城中灌頂、守護同一種誓言的,這樣你們的言行就更應該注意,千萬不要違犯戒律。
對于相互見面往來等方面更需要提起正念,小心警惕。如果不是自己的母親、姐妹以及其他親屬,那麼與一般的在家女人雖說經上師開許後可以在閉關的界限處相見,但是除了在非常必要、有重大事情的情況下偶爾一次兩次會面之外絕對不能以上師總的已經開許可以見面爲理由,接連不斷地多次相互碰面。
對于一些在家女居士,如果有非常重要的事情,經過上師開許,見面一兩次也可以,但不要以此爲理由,叁天兩頭多次見面。
我們當中有些人,首先過來問我:“我與某某人有某某事,可不可以見一面?”當時我已經開許了,但後來他們經常見面,管家發現之後問我:“是不是你開許的?”我說:“只開許了一次!”但後來問這個人爲什麼這樣,他就開始裝糊塗:“這樣啊!我還以爲開許一次就可以了!”這種人純粹是在裝瘋賣傻,故意違犯學院戒律。
而對于不是自己親戚的出家僧尼無論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任何時間裏都不能相約見面。
這個要求比較嚴格。一般我們這裏,經過上師開許之後還是可以見面的,但是大家不要因此太放縱了,一點點小事就見面,這樣上師會很累,從你們的角度來說,經常見面也很容易毀犯戒律,對自他都沒有利益。
對于學院規定的戒律一定要配合,這對你們有幫助,而且也很符合《劄嘎山法》當中所說的要求。
即使是相互沒有經常你來我往,僅僅在有極爲重大的事情,萬不得已非去一次不可的情況下,也只准托付上師身邊的特殊開許的尼僧侍者捎遞信件,無論什麼時候也不能面對面接觸。
無論如何都不能面對面接觸,如果實在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就讓上師身邊特殊開許的尼衆轉達。不過,有些上師身邊沒有類似的尼衆侍者,即使這樣,都有人對他大肆誹謗,如果有尼衆在旁邊可能就更不行了。
不過這裏需要提醒的是,對于母子關系可以特殊開許一些事情通過信件…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