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能非常遺憾的離開。
世間人一輩子當中忙忙碌碌,根本沒有修持正法,然而後世墮落惡趣的罪業,從根本到支分已經圓滿具足了,這時,即使心驚肉跳也沒有辦法。米拉日巴尊者說:“若見罪人死亡時,爲示因果善知識。”罪業深重的人,在看到死相非常恐怖的人死去時,也會一一回想起自己所造的惡業,由此生起深深的恐怖。
希望你們對以前所造的惡業一定要誠心忏悔,《百業經》等很多經典中說殺了五千個人、九百九十九個人也可以清淨獲得成就,因此佛教中最特殊的一個特點,就是不論造下了何種罪業,只要真心誠意地忏悔,沒有不能清淨的。
一般有智慧的人都願意忏悔,有些人曾經造了非常嚴重的罪業,但後來也是非常誠心地忏悔了,一般大人物造業的時候非常有能力,造的業也非常嚴重,但他發現錯誤之後,造善業的能力也非常強,發心也跟一般人不同。不管是誰,對自己所造的惡業應該盡量忏悔,否則到臨死時,除了害怕沒有其他任何可以依護的,來世也只能感受非常可怕的果報。
心裏也十分清楚即使睜大雙眼,四方尋找庇護處,終究無濟于事,于是心灰意冷,淚水像傾盆大雨一樣止不住地往下流,卻怎麼也無法擺脫死亡。
這時,罪業深重的人確實特別痛苦,尤其相信因果卻沒有好好修行的人更是悔恨交加,但不相信因果的人可能臨死也不會相信的。
而作爲一名好的修行人即便是身染絕症,在生死攸關之際,也會心情安然,無比歡喜,神態安詳,含笑而死。
一般來說,生老死病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但修行人和非修行人在面對的方式上有天壤之別。
這樣的修行人即便是生病也會像古大德所說的“病痛成了掃除罪障的笤帚”。
無著菩薩也說:生病很好,可以成爲遣除前世罪障的笤帚。麥彭仁波切在《竅訣寶藏論》中也講了生病轉爲道用的方法。釋迦牟尼佛年輕時,在王宮外見到了老病死的現象,便決定出家修行,他對淨飯王說:“如果沒有老病死叁者,我還會繼續享受宮中的各種美妙生活,但是並非如此。”我們這裏很多有智慧的人也是因爲見到了生老死病的痛苦,知道唯一的對治方法和面對方法就是學佛,因此才來到這裏的。
現在難以忍受的病痛降臨到自己的頭上,真是萬分喜悅,因爲自己往昔所積累的殺生、毆打等深重的惡業,都將成爲感受痛苦之因,如今通過這種病痛的折磨能使自己後世中需要感受的這些苦難都一掃而光,並在此基礎上,代受一切老母有情的痛苦。
修行人生病了應該特別高興,但我們有些人可能不是這樣:“我今天拉肚子,很痛苦哇……”
有些人即生遇到很多痛苦的事,但無論怎樣念經、作佛事都起不到作用,這時應該了知,原本所造之業應該于來世感受無量的惡趣痛苦,但在這一世已經通過這種方式得以遣除了。所以應該這樣想:依靠我前世造下的殺生等惡業,于來世會感受惡趣的無量痛苦,但因今生遇到殊勝的佛法、出家修行的緣故,以此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來世不會再次感受痛苦。
依靠生病的因緣,一方面遣除了來世墮入惡趣的痛苦,一方面可以代受一切老母有情的痛苦,如此一舉兩得,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如此一來,病也值得,死也值得,毫無怯懦之心,具有大無畏的精神,所以根本不會因爲生病而苦惱憂愁。
修行人應該這樣的,但有些人生病的時候,聞思、修行全部都放下了,這樣實在不像一個修行人。一般來說,生病根本不用憂傷,身體不好也是正常的,《水木格言》中說:“生老病死之戲,刹那刹那改變。”身體今天很好、明天可能不好,心情今天不錯、明天可能很糟,我們生活在這樣無常的世界中,生老病死的遊戲肯定會刹那刹那變化的,對此沒有什麼痛苦的,即使痛苦也解決不了,因此心情應該快樂起來。
有些人可能是心髒不太好,要麼就是精神不太好,反正不知道什麼原因,心情總是特別煩躁,這不是修行人的所爲,這樣的話,聞思修行根本無法進行。
就算是死,這一生也是在行持正法中走完的,整個人生過得十分有意義,死而無憾。
看一看法王如意寶的傳記,他老人家從幾歲就開始念咒語,一生都是在佛法中度過的,這樣的人身確實非常有意義。但像我們這樣的人,與其他世間人比較起來,也只能說是不幸之中的萬幸吧……
依靠這個血肉之軀修法而度過人生,以此同性等流果後世中也獲得人身也必然會唯一修持正法度過時光,這是千古不變的緣起規律。
依靠這種等流果,即使即生沒有獲得解脫,來世仍會轉爲人身繼續修持佛法,以此度過一生。
即生種下什麼樣的業,來世必定會成熟什麼樣的果,這是一條永恒不變的緣起規律。
所以,縱然是壽終正寢也是無比安樂。比如,有一位巨商外出做生意,待到需要銷售的貨物全已賣完,需要購買的金銀財寶、茶葉等等均已買好,即使今天返回也可以立即動身,因爲該做的都已完事大吉了。
商人出外做生意,需要賣的已經賣了,需要購進的也已經購進了,由于該做的全部做完了,心情非常快樂,任何時候出發都可以。
華智仁波切、劄嘎仁波切經常用茶葉作比喻,藏地由于各種條件限製,茶葉需要到很遠的地方去買,確實非常不容易。
同樣的道理,作爲一名好的修行人該淨除的所有罪業全已清淨,該修持的叁學之法均已真實修成,一切均已就緒,哪怕是即日死亡,後世的口糧也已准備得相當充足,隨時啓程上路都萬無一失,自己相續得以成熟,而且也具備饒益他衆的能力,因此別無他求,死也高興。
修行人一輩子都在聞思修行當中度過是非常好的,即使不能這樣,也應該在修持善法中度過,這樣的話,心裏也會想:死就死吧,反正該修的已經修了,該忏悔的已經忏悔了。就像已經辦完一切事情的商人一樣,沒有什麼遺憾了。
劄嘎仁波切在勸誡別人的時候確實不太相同,他對每個問題都作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對每個問題表達得非常清楚。你們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思維,這裏的每一個比喻都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一想到這些,臉上也不禁神采奕奕,在人前胸有成竹、直言不諱地說“我已經獲得了穩固道相”的言詞,而神態自若安然死去。
這樣的修行人,不論死亡還是生病都會非常高興,對別人也說:“不用傷心,我現在已經獲得了非常穩固的道相。”尤其具有一定大圓滿境界的話,臨死中陰現前時肯定會轉爲道用的。
啊拉拉,真奇哉!
我們看《智海浪花》也可以發現,很多人都是因爲佛教對生老死病的不同觀點才開始學佛出家的。一般世間人面對生老死病的時候特別想不開,但修行人面對這些的時候完全不同,當然作爲凡夫人肯定會有煩惱,但他的煩惱與世間人相比是非常微弱的。
劄嘎仁波切發出感歎:啊拉拉,真奇哉!修行人死亡的時候多麼快樂!
這正如著名的大善知識恰卡瓦所說:“已得滅我執竅訣,當下死亡亦無悔。”
恰卡瓦格西說:由于已經獲得了滅除我執的竅訣,即使當下死亡也不會有一點兒後悔。在座的很多人依靠上師的威力和加持,已經獲得了這種竅訣,什麼時候死都不會後悔的。
如果問你們:“害不害怕死?”這時不知道你們會怎麼回答,但一般來說也沒有什麼可以害怕的吧?對于所造的惡業確實很害怕,但死亡沒什麼可怕的,無始輪回中已經死過多少次了,這只是其中的一次而已。
震古爍今的至尊米拉日巴曾經說過:“我屢畏懼八無暇,觀修無常輪回過,誠心皈依叁寶尊,謹慎取舍業因果,修持方便菩提心,斷除習氣障礙道,一切顯現證如幻,今已不懼叁惡趣。”
米拉日巴尊者說:“我首先特別害怕轉生到八無暇,所以再再觀修輪回的過患,誠心誠意地皈依上師叁寶,現在我已經現證一切爲如幻如夢,再也不會害怕叁惡趣了。”
這裏的有些人也是,以前在城市裏特別害怕死,現在在上師的加持下精進修持,已經對死亡有了一定把握,再也不害怕了。
正像尊者所說,任何一位好的修行人都是在今生的有限時間裏循序漸進修持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到了彌留之際,已完全獲得了真修實證的境界,即便是親眼見到了叁惡道,也全然不懼。
宗喀巴大師的《叁主要道論》主要講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正見。由于一輩子當中修持這叁者,臨死時,即使見到叁惡趣也有把握不會轉生到那裏,因此根本沒有一絲一毫的恐懼。
從上述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世間人與修行人這兩者同樣需要親身經曆疾病、衰老以及死亡的過程,然而,在如何面對它們,以及是否對其構成危害方面卻有著天壤之別。
這句話非常的真實,無論什麼身份的人都會經曆這一過程,但修行人和世間人在如何面對的方面卻有很大差別,世間人雖然不願意遭遇老死病,它們也會在無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來臨,因此經常會遭到很大危害;修行人能夠坦然面對老病死,無論何時來臨都已經做好了准備,反而會依此成就修行的順緣。因此,在生病、衰老的時候,可以看出一些修行人的境界。
真實的富翁
修行人與世間人二者富不富裕這一點也是截然不同的。即是說,只有修行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富翁,而世間中的富人,人們再如何說他富有,實際上也不算富裕。
對于這一點,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相信。
爲什麼這樣說呢?世間上的人們如果從事商業,那麼就需要到處奔波尋找物美價廉的金銀珠寶、茶葉等經營産品;
茶葉在藏地確實非常重要,在當時的年代,茶葉、酥油與金銀財寶是同等對待的。尤其一些老年人,他們特別喜歡喝茶,如果沒有茶葉的話,就好像沒辦法生存一樣,而且老年人喝大茶時都會特別濃,如果不濃的話,都認爲對身體不好。
務農的人們也同樣需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操勞大豆小麥等五谷雜糧;依靠牛羊過活的牧民們也必須將全部精力耗費在肉類、酥油、牛奶、衣物等溫飽問題上。可是再怎麼悉心畢力地尋找,到頭來也是一無所得。即使僥幸得到一些,也維持不了多久就空空如也了,或者被其他人搶劫等遭受各種難以預料的災禍。
一些人雖然辛辛苦苦得到少許財産,…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