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36

  ..續本文上一頁但也不能長久,經常會依靠各種外緣再度失去。

  總之,想舒舒服服、順順當當地享受那是絕對沒有的事。這些世間人就像餓狗尋食一樣,爲什麼說他們和餓狗尋食相似呢?例如,許多餓狗跑到城裏尋覓食物,如果所有的狗都去找食,那麼一開始人們都不會隨意施舍食物,它們感到十分痛苦。

  這個比喻特別好。我們這裏的餓狗不是很多,其他地方的餓狗就特別多。

  餓狗在尋覓食物時,經常一無所獲,這是最初的痛苦。

  就算有人生起恻隱之心施舍,那所有的狗一起蜂擁而上爲了爭奪食物必然要相互撕打,又是非常痛苦。

  即使偶爾找到一丁點食物,也要與其他餓狗不斷撕打,這是中間的痛苦。

  最後雖然幸運得到了微量的食物,可是卻又被那些勢力強大的其它惡狗搶奪去,又是痛苦不堪。

  通過百般努力,好不容易獲得了少許食物,又因爲自己勢力微小而被其它餓狗搶走,這是後期的痛苦。

  劄嘎仁波切通過初中後叁個階段分析了這種痛苦。對高僧大德來說,所有的山山水水都可以成爲修行的善知識,貢塘仁波切在見到河水樹木的時候,全部成了修行的比喻,劄嘎仁波切見到餓狗尋食時,也同時想到了許多世間人的痛苦經曆。

  那些富裕的人們也是同樣,有了財物而舍不得享用,沒有呢,又要拼死拼活地去尋覓,結果非但不能如願以償,甚至爲此連自己的性命也賠進去了,這種現象屢見不鮮。

  這些人雖然名義上是富翁,其實與乞丐沒有任何差別。

  前面用餓狗作比喻,這裏是用乞丐來比喻的。

  對于這樣的比喻,可能有些人不高興。一般世間人對佛教的名詞、用法不一定接受,有些剛剛學佛的人,對個別佛教名詞不能理解,與自心不一定相應,但過一段時間之後會理解、會相應的,希望你們不要因爲一時的不相應,就馬上斷定爲不合理。這是一種愚笨的做法,從一個角度來說,也許這種比喻不一定相合,但從另一角度卻是非常相合的。

  不論佛經論典,對其中所說教義認爲不相合的時候,不要馬上舍棄。這些高僧大德的智慧肯定不會比你的智慧低,你們一個《大圓滿心性休息》都背不清楚,而這些高僧大德背過世間出世間的多少論典,我們的智慧與前輩高僧大德相比,就像星星的微光與太陽的光芒一樣。因此,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人,連生死因果的道理都不懂,就不要做出愚蠢的行爲,隨便誹謗。想不通的時候,好好祈禱上師叁寶,在上師金剛道友前聽聞,從方方面面進行推證、慢慢思考,這樣不會造惡業的。

  下面從幾個角度講到富翁與乞丐無有差別的道理。

  擁有財産的富人舍不得盡情享受,這與無有財産一模一樣。

  首先,富人即使擁有非常多的財産,也根本舍不得享用,這一點與窮人沒有差別。

  實際上,那些乞丐因爲一無所有而不享用與富人應有盡有而不享受這兩者從對身體無利方面來說一模一樣。

  《量理寶藏論》中說:“部分相似普皆有,一切相同悉不具。”全部相同的比喻何處也是找不到,一般從某個角度相似就可以作爲比喻。

  富人們因爲貪得無厭而需要通過經商等手段重新尋找財物與窮困潦倒的乞丐需要拄著棒棍、提著口袋去尋求食物這兩者在需要重新苦苦尋找方面也是一模一樣。

  唯一的區別是,大老板穿得比較好、手裏拿著大哥大,而乞丐穿得破爛一點兒,手裏拿著打狗棒,但他們心裏卻都在想:我能不能得到。就這樣一邊想一邊到處尋找。

  富翁與乞丐這兩者在許多方面無有差別。所不同的是,那些富裕的人們擁有過多的財物,不得不加以保護,白日裏擔心土匪搶劫,晚上又害怕盜賊偷竊,白天忐忑不安,夜裏不能成眠,整日提心吊膽,寢食難安。

  確實,對一些大富翁,如果沒有親近他們就不會知道,親近之後才明白,他們的內心其實非常痛苦,日日夜夜睡不著,擔心工廠倒閉,害怕生意不順利。而乞丐白天乞討一些食物填飽肚子,其他什麼都不管了,晚上睡得特別香。

  這麼說起來,家財萬貫的富人的痛苦與那些一貧如洗的乞丐相比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詳細觀察,富人的痛苦已經完全超過了窮人,但現在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認爲乞丐很可憐、富翁很快樂,其實他們各自的痛苦別人根本不知道,相比之下,作爲修行人的我們實在太快樂了。

  身爲一名好的修行者與那些大富豪比起來那真是富中之富了。《親友書》中雲:“佛說一切財産中,知足乃爲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人天導師佛陀說過,一切財産當中,知足少欲是最殊勝的財産,只要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那你已經是一個真正的富翁了。

  因此,作爲修行人,應該以知足少欲作爲自己的財産,這才是最大的富翁。

  正如這其中所說的那樣,知足是一切財産中最爲殊勝的。

  自古以來,諸多佛經論典以及高僧大德的教言都一再強調:知足少欲是一切財富中最殊勝的。

  如果誰具有知足少欲這一財産,那麼他就是超凡出衆,任何富翁也無法與之相抗衡。具有知足這一財富的人不會患得患失,換句話說既不擔心不能得到,也不顧慮用完耗盡,又不會憂慮別人搶占摧毀,從這叁個方面來看都已遠遠勝過了世間上的任何財産。

  知足少欲具有以下叁方面的特點:非常容易得到,無須擔心財産用盡,別人不會與你搶奪這項財産。

  下面對這叁個方面廣泛闡述。

  知足的財富,一開始就沒有得不到的憂慮。爲什麼呢?因爲修行人並不需要多種多樣的妙衣美味,只是化緣到簡簡單單的衣食就可以,所以隨隨便便就可以得到微薄之物。法衣也是糞掃衣就足矣,這麼一來,別人也會毫不吝惜地給予,結果衣服也不難得到。施主從所擁有的財産裏拿出任何低劣的粗衣淡食自己都會心滿意足,因此施主也毫無吝啬之心,而是心甘情願、歡歡喜喜地送給自己,從而也不會擾亂施主的心。

  修行人原本就沒有過高要求,只要簡簡單單的衣食就可以,這樣一來,施主就不會生起吝啬心,隨隨便便給一點兒粗衣淡飯對自己也沒有任何困難。

  現在有很多修行人對施主的要求太高,許多施主都對他生起厭煩心。因此,作爲修行人應該扪心自問:“我這個所謂的修行人是怎樣修行的?”施主們也應觀察:我所供養、所恭敬的對境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對于自己方面來說,尋找衣食也就不成問題,雙方都不爲難。如此一來,施主們看見這位修行人依靠菲薄之物而維生並不再叁追名求利的知足少欲功德後,更加滿懷信心地願意供養,這也是約定俗成的法則。

  如果你是真正的苦行,那在缺少生活用品時,只要捎個口信,施主無論如何也會幫助你,對于這種簡單的要求,在家居士們不會爲難,也會由此積累很多功德。

  總而言之,如果不需求名目繁多的優質衣衫以及美食佳肴,那麼對施主一方而言,提供一些簡陋之物也是不會眉頭緊鎖深感爲難的。

  現在個別人給施主提出要求時,施主特別爲難,如果不發心,怕修行人不高興;滿足要求的話,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難。因此,作爲修行人的我們,不要提出太高的要求,不要再讓這些居士們眉頭緊鎖了。

  如此修行人根本不必爲得不到衣食而憂心如焚,再說修行人也無需擔心衣食財物將會一無所剩。外出化緣一次,所得到的齋飯與樹葉、樹梢等合在一起作爲食品,過著苦行的生活,僅僅能養活自己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便可,而無需吃得過多,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叁番五次地爲飲食而費盡心思地去奔波了。

  在山上苦行時,只要依靠少量飲食,再加上一些樹葉、樹果就可以簡單維持假合的身體,不必要求過多的飲食受用。

  我們這裏的很多人,真正爲飲食奔波的非常少,大多數人出去就是爲了沒有意義的事情。

  假設需要去化緣也不難找到一些菲薄的齋食,因爲這些粗衣粝食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當擁有了生活資具時也不會擔憂用品不足,而且這些衣食用品也只是維持暫時幾天或一個月內的生活,除此之外用不著積蓄貯存任何多余的財物。因此,土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地搶劫以及盜賊在夜深人靜鬼鬼祟祟偷竊的擔心就根本不存在了,並且也不需要擔憂被其他人所摧毀。

  就像米拉日巴所說:“我白天尋找都是找不到,你在晚上又如何找得到呢?”山上的很多修行人根本不用鎖門,但大城市當中的有些人,白天晚上都擔心自己的家被盜,這就是有了財産的過患。

  我們這裏的有些人不鎖門是因爲特別懶惰,有些人也確實沒有什麼財産。

  所以說,知足的財富在所有財産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

  在當今社會,想要真正做到知足少欲也很困難,而且,現在整個社會都在向“錢”發展,上上下下喊的口號都是“大搞經濟建設”,修行人想要像古代高僧大德那樣知足少欲確實不容易,但修行人還是要盡量做到減少貪欲,在沒有任何希求的情況下,以福報現前一些財富也可以擁有,如果實在得不到卻到處化緣,結果必定會將所有正法抛之腦後,這樣非常可惜。

  現在人的貪欲非常強烈,有一件衣服時希求更多更好的衣服、有一間房子時就希求叁間四間房子,其實真正知足少欲的人,只要有個住的地方、穿的能夠蔽體就可以了。

  因此,以前乃至現在的所有聖者們都一再要求知足少欲,對于前輩高僧大德的教言,我們應該盡量做到,對于能夠做到的金剛道友也應誠心贊歎。

  知足之人被高度贊歎爲住于聖者種性者。對衣食住行等一切都十分知足,這是在相續中生起聖法的基礎,因此稱爲聖行。

  真正知足少欲的人,可以稱他爲聖者、好修行人。由于具有知足少欲這一功德,他的一切所作所行也被稱爲聖行,他的種性被稱爲聖者種性。

  衣食住的事情上毫無挂礙,尤爲喜愛聞思修行之人被稱爲聖者種性者。

  由于衣食方面可以做到知足少欲,而且特別喜歡聞思修行,這時這位修行人的相續中可以生起殊勝聖法。

  什麼叫聖法呢?

  聖法是指現量證悟了無我之義後對于任何一法無有我與我所執著。

  聖法就是已經真正了知我和我所皆爲空性,從而對任何一法皆不執著。一般只有在具有聖者種性的人的相續中才可以生起聖法,而具有知足少欲…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