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36

  ..续本文上一页但也不能长久,经常会依靠各种外缘再度失去。

  总之,想舒舒服服、顺顺当当地享受那是绝对没有的事。这些世间人就像饿狗寻食一样,为什么说他们和饿狗寻食相似呢?例如,许多饿狗跑到城里寻觅食物,如果所有的狗都去找食,那么一开始人们都不会随意施舍食物,它们感到十分痛苦。

  这个比喻特别好。我们这里的饿狗不是很多,其他地方的饿狗就特别多。

  饿狗在寻觅食物时,经常一无所获,这是最初的痛苦。

  就算有人生起恻隐之心施舍,那所有的狗一起蜂拥而上为了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撕打,又是非常痛苦。

  即使偶尔找到一丁点食物,也要与其他饿狗不断撕打,这是中间的痛苦。

  最后虽然幸运得到了微量的食物,可是却又被那些势力强大的其它恶狗抢夺去,又是痛苦不堪。

  通过百般努力,好不容易获得了少许食物,又因为自己势力微小而被其它饿狗抢走,这是后期的痛苦。

  札嘎仁波切通过初中后三个阶段分析了这种痛苦。对高僧大德来说,所有的山山水水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善知识,贡塘仁波切在见到河水树木的时候,全部成了修行的比喻,札嘎仁波切见到饿狗寻食时,也同时想到了许多世间人的痛苦经历。

  那些富裕的人们也是同样,有了财物而舍不得享用,没有呢,又要拼死拼活地去寻觅,结果非但不能如愿以偿,甚至为此连自己的性命也赔进去了,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人虽然名义上是富翁,其实与乞丐没有任何差别。

  前面用饿狗作比喻,这里是用乞丐来比喻的。

  对于这样的比喻,可能有些人不高兴。一般世间人对佛教的名词、用法不一定接受,有些刚刚学佛的人,对个别佛教名词不能理解,与自心不一定相应,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会理解、会相应的,希望你们不要因为一时的不相应,就马上断定为不合理。这是一种愚笨的做法,从一个角度来说,也许这种比喻不一定相合,但从另一角度却是非常相合的。

  不论佛经论典,对其中所说教义认为不相合的时候,不要马上舍弃。这些高僧大德的智慧肯定不会比你的智慧低,你们一个《大圆满心性休息》都背不清楚,而这些高僧大德背过世间出世间的多少论典,我们的智慧与前辈高僧大德相比,就像星星的微光与太阳的光芒一样。因此,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人,连生死因果的道理都不懂,就不要做出愚蠢的行为,随便诽谤。想不通的时候,好好祈祷上师三宝,在上师金刚道友前听闻,从方方面面进行推证、慢慢思考,这样不会造恶业的。

  下面从几个角度讲到富翁与乞丐无有差别的道理。

  拥有财产的富人舍不得尽情享受,这与无有财产一模一样。

  首先,富人即使拥有非常多的财产,也根本舍不得享用,这一点与穷人没有差别。

  实际上,那些乞丐因为一无所有而不享用与富人应有尽有而不享受这两者从对身体无利方面来说一模一样。

  《量理宝藏论》中说:“部分相似普皆有,一切相同悉不具。”全部相同的比喻何处也是找不到,一般从某个角度相似就可以作为比喻。

  富人们因为贪得无厌而需要通过经商等手段重新寻找财物与穷困潦倒的乞丐需要拄着棒棍、提着口袋去寻求食物这两者在需要重新苦苦寻找方面也是一模一样。

  唯一的区别是,大老板穿得比较好、手里拿着大哥大,而乞丐穿得破烂一点儿,手里拿着打狗棒,但他们心里却都在想:我能不能得到。就这样一边想一边到处寻找。

  富翁与乞丐这两者在许多方面无有差别。所不同的是,那些富裕的人们拥有过多的财物,不得不加以保护,白日里担心土匪抢劫,晚上又害怕盗贼偷窃,白天忐忑不安,夜里不能成眠,整日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确实,对一些大富翁,如果没有亲近他们就不会知道,亲近之后才明白,他们的内心其实非常痛苦,日日夜夜睡不着,担心工厂倒闭,害怕生意不顺利。而乞丐白天乞讨一些食物填饱肚子,其他什么都不管了,晚上睡得特别香。

  这么说起来,家财万贯的富人的痛苦与那些一贫如洗的乞丐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详细观察,富人的痛苦已经完全超过了穷人,但现在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认为乞丐很可怜、富翁很快乐,其实他们各自的痛苦别人根本不知道,相比之下,作为修行人的我们实在太快乐了。

  身为一名好的修行者与那些大富豪比起来那真是富中之富了。《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人天导师佛陀说过,一切财产当中,知足少欲是最殊胜的财产,只要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那你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富翁了。

  因此,作为修行人,应该以知足少欲作为自己的财产,这才是最大的富翁。

  正如这其中所说的那样,知足是一切财产中最为殊胜的。

  自古以来,诸多佛经论典以及高僧大德的教言都一再强调:知足少欲是一切财富中最殊胜的。

  如果谁具有知足少欲这一财产,那么他就是超凡出众,任何富翁也无法与之相抗衡。具有知足这一财富的人不会患得患失,换句话说既不担心不能得到,也不顾虑用完耗尽,又不会忧虑别人抢占摧毁,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都已远远胜过了世间上的任何财产。

  知足少欲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非常容易得到,无须担心财产用尽,别人不会与你抢夺这项财产。

  下面对这三个方面广泛阐述。

  知足的财富,一开始就没有得不到的忧虑。为什么呢?因为修行人并不需要多种多样的妙衣美味,只是化缘到简简单单的衣食就可以,所以随随便便就可以得到微薄之物。法衣也是粪扫衣就足矣,这么一来,别人也会毫不吝惜地给予,结果衣服也不难得到。施主从所拥有的财产里拿出任何低劣的粗衣淡食自己都会心满意足,因此施主也毫无吝啬之心,而是心甘情愿、欢欢喜喜地送给自己,从而也不会扰乱施主的心。

  修行人原本就没有过高要求,只要简简单单的衣食就可以,这样一来,施主就不会生起吝啬心,随随便便给一点儿粗衣淡饭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困难。

  现在有很多修行人对施主的要求太高,许多施主都对他生起厌烦心。因此,作为修行人应该扪心自问:“我这个所谓的修行人是怎样修行的?”施主们也应观察:我所供养、所恭敬的对境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对于自己方面来说,寻找衣食也就不成问题,双方都不为难。如此一来,施主们看见这位修行人依靠菲薄之物而维生并不再三追名求利的知足少欲功德后,更加满怀信心地愿意供养,这也是约定俗成的法则。

  如果你是真正的苦行,那在缺少生活用品时,只要捎个口信,施主无论如何也会帮助你,对于这种简单的要求,在家居士们不会为难,也会由此积累很多功德。

  总而言之,如果不需求名目繁多的优质衣衫以及美食佳肴,那么对施主一方而言,提供一些简陋之物也是不会眉头紧锁深感为难的。

  现在个别人给施主提出要求时,施主特别为难,如果不发心,怕修行人不高兴;满足要求的话,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难。因此,作为修行人的我们,不要提出太高的要求,不要再让这些居士们眉头紧锁了。

  如此修行人根本不必为得不到衣食而忧心如焚,再说修行人也无需担心衣食财物将会一无所剩。外出化缘一次,所得到的斋饭与树叶、树梢等合在一起作为食品,过着苦行的生活,仅仅能养活自己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便可,而无需吃得过多,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三番五次地为饮食而费尽心思地去奔波了。

  在山上苦行时,只要依靠少量饮食,再加上一些树叶、树果就可以简单维持假合的身体,不必要求过多的饮食受用。

  我们这里的很多人,真正为饮食奔波的非常少,大多数人出去就是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

  假设需要去化缘也不难找到一些菲薄的斋食,因为这些粗衣粝食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当拥有了生活资具时也不会担忧用品不足,而且这些衣食用品也只是维持暂时几天或一个月内的生活,除此之外用不着积蓄贮存任何多余的财物。因此,土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抢劫以及盗贼在夜深人静鬼鬼祟祟偷窃的担心就根本不存在了,并且也不需要担忧被其他人所摧毁。

  就像米拉日巴所说:“我白天寻找都是找不到,你在晚上又如何找得到呢?”山上的很多修行人根本不用锁门,但大城市当中的有些人,白天晚上都担心自己的家被盗,这就是有了财产的过患。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不锁门是因为特别懒惰,有些人也确实没有什么财产。

  所以说,知足的财富在所有财产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

  在当今社会,想要真正做到知足少欲也很困难,而且,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向“钱”发展,上上下下喊的口号都是“大搞经济建设”,修行人想要像古代高僧大德那样知足少欲确实不容易,但修行人还是要尽量做到减少贪欲,在没有任何希求的情况下,以福报现前一些财富也可以拥有,如果实在得不到却到处化缘,结果必定会将所有正法抛之脑后,这样非常可惜。

  现在人的贪欲非常强烈,有一件衣服时希求更多更好的衣服、有一间房子时就希求三间四间房子,其实真正知足少欲的人,只要有个住的地方、穿的能够蔽体就可以了。

  因此,以前乃至现在的所有圣者们都一再要求知足少欲,对于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对于能够做到的金刚道友也应诚心赞叹。

  知足之人被高度赞叹为住于圣者种性者。对衣食住行等一切都十分知足,这是在相续中生起圣法的基础,因此称为圣行。

  真正知足少欲的人,可以称他为圣者、好修行人。由于具有知足少欲这一功德,他的一切所作所行也被称为圣行,他的种性被称为圣者种性。

  衣食住的事情上毫无挂碍,尤为喜爱闻思修行之人被称为圣者种性者。

  由于衣食方面可以做到知足少欲,而且特别喜欢闻思修行,这时这位修行人的相续中可以生起殊胜圣法。

  什么叫圣法呢?

  圣法是指现量证悟了无我之义后对于任何一法无有我与我所执著。

  圣法就是已经真正了知我和我所皆为空性,从而对任何一法皆不执著。一般只有在具有圣者种性的人的相续中才可以生起圣法,而具有知足少欲…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