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能非常遗憾的离开。
世间人一辈子当中忙忙碌碌,根本没有修持正法,然而后世堕落恶趣的罪业,从根本到支分已经圆满具足了,这时,即使心惊肉跳也没有办法。米拉日巴尊者说:“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罪业深重的人,在看到死相非常恐怖的人死去时,也会一一回想起自己所造的恶业,由此生起深深的恐怖。
希望你们对以前所造的恶业一定要诚心忏悔,《百业经》等很多经典中说杀了五千个人、九百九十九个人也可以清净获得成就,因此佛教中最特殊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论造下了何种罪业,只要真心诚意地忏悔,没有不能清净的。
一般有智慧的人都愿意忏悔,有些人曾经造了非常严重的罪业,但后来也是非常诚心地忏悔了,一般大人物造业的时候非常有能力,造的业也非常严重,但他发现错误之后,造善业的能力也非常强,发心也跟一般人不同。不管是谁,对自己所造的恶业应该尽量忏悔,否则到临死时,除了害怕没有其他任何可以依护的,来世也只能感受非常可怕的果报。
心里也十分清楚即使睁大双眼,四方寻找庇护处,终究无济于事,于是心灰意冷,泪水像倾盆大雨一样止不住地往下流,却怎么也无法摆脱死亡。
这时,罪业深重的人确实特别痛苦,尤其相信因果却没有好好修行的人更是悔恨交加,但不相信因果的人可能临死也不会相信的。
而作为一名好的修行人即便是身染绝症,在生死攸关之际,也会心情安然,无比欢喜,神态安详,含笑而死。
一般来说,生老死病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但修行人和非修行人在面对的方式上有天壤之别。
这样的修行人即便是生病也会像古大德所说的“病痛成了扫除罪障的笤帚”。
无著菩萨也说:生病很好,可以成为遣除前世罪障的笤帚。麦彭仁波切在《窍诀宝藏论》中也讲了生病转为道用的方法。释迦牟尼佛年轻时,在王宫外见到了老病死的现象,便决定出家修行,他对净饭王说:“如果没有老病死三者,我还会继续享受宫中的各种美妙生活,但是并非如此。”我们这里很多有智慧的人也是因为见到了生老死病的痛苦,知道唯一的对治方法和面对方法就是学佛,因此才来到这里的。
现在难以忍受的病痛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真是万分喜悦,因为自己往昔所积累的杀生、殴打等深重的恶业,都将成为感受痛苦之因,如今通过这种病痛的折磨能使自己后世中需要感受的这些苦难都一扫而光,并在此基础上,代受一切老母有情的痛苦。
修行人生病了应该特别高兴,但我们有些人可能不是这样:“我今天拉肚子,很痛苦哇……”
有些人即生遇到很多痛苦的事,但无论怎样念经、作佛事都起不到作用,这时应该了知,原本所造之业应该于来世感受无量的恶趣痛苦,但在这一世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得以遣除了。所以应该这样想:依靠我前世造下的杀生等恶业,于来世会感受恶趣的无量痛苦,但因今生遇到殊胜的佛法、出家修行的缘故,以此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来世不会再次感受痛苦。
依靠生病的因缘,一方面遣除了来世堕入恶趣的痛苦,一方面可以代受一切老母有情的痛苦,如此一举两得,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如此一来,病也值得,死也值得,毫无怯懦之心,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所以根本不会因为生病而苦恼忧愁。
修行人应该这样的,但有些人生病的时候,闻思、修行全部都放下了,这样实在不像一个修行人。一般来说,生病根本不用忧伤,身体不好也是正常的,《水木格言》中说:“生老病死之戏,刹那刹那改变。”身体今天很好、明天可能不好,心情今天不错、明天可能很糟,我们生活在这样无常的世界中,生老病死的游戏肯定会刹那刹那变化的,对此没有什么痛苦的,即使痛苦也解决不了,因此心情应该快乐起来。
有些人可能是心脏不太好,要么就是精神不太好,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心情总是特别烦躁,这不是修行人的所为,这样的话,闻思修行根本无法进行。
就算是死,这一生也是在行持正法中走完的,整个人生过得十分有意义,死而无憾。
看一看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他老人家从几岁就开始念咒语,一生都是在佛法中度过的,这样的人身确实非常有意义。但像我们这样的人,与其他世间人比较起来,也只能说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吧……
依靠这个血肉之躯修法而度过人生,以此同性等流果后世中也获得人身也必然会唯一修持正法度过时光,这是千古不变的缘起规律。
依靠这种等流果,即使即生没有获得解脱,来世仍会转为人身继续修持佛法,以此度过一生。
即生种下什么样的业,来世必定会成熟什么样的果,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缘起规律。
所以,纵然是寿终正寝也是无比安乐。比如,有一位巨商外出做生意,待到需要销售的货物全已卖完,需要购买的金银财宝、茶叶等等均已买好,即使今天返回也可以立即动身,因为该做的都已完事大吉了。
商人出外做生意,需要卖的已经卖了,需要购进的也已经购进了,由于该做的全部做完了,心情非常快乐,任何时候出发都可以。
华智仁波切、札嘎仁波切经常用茶叶作比喻,藏地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茶叶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买,确实非常不容易。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名好的修行人该净除的所有罪业全已清净,该修持的三学之法均已真实修成,一切均已就绪,哪怕是即日死亡,后世的口粮也已准备得相当充足,随时启程上路都万无一失,自己相续得以成熟,而且也具备饶益他众的能力,因此别无他求,死也高兴。
修行人一辈子都在闻思修行当中度过是非常好的,即使不能这样,也应该在修持善法中度过,这样的话,心里也会想:死就死吧,反正该修的已经修了,该忏悔的已经忏悔了。就像已经办完一切事情的商人一样,没有什么遗憾了。
札嘎仁波切在劝诫别人的时候确实不太相同,他对每个问题都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每个问题表达得非常清楚。你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思维,这里的每一个比喻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想到这些,脸上也不禁神采奕奕,在人前胸有成竹、直言不讳地说“我已经获得了稳固道相”的言词,而神态自若安然死去。
这样的修行人,不论死亡还是生病都会非常高兴,对别人也说:“不用伤心,我现在已经获得了非常稳固的道相。”尤其具有一定大圆满境界的话,临死中阴现前时肯定会转为道用的。
啊拉拉,真奇哉!
我们看《智海浪花》也可以发现,很多人都是因为佛教对生老死病的不同观点才开始学佛出家的。一般世间人面对生老死病的时候特别想不开,但修行人面对这些的时候完全不同,当然作为凡夫人肯定会有烦恼,但他的烦恼与世间人相比是非常微弱的。
札嘎仁波切发出感叹:啊拉拉,真奇哉!修行人死亡的时候多么快乐!
这正如著名的大善知识恰卡瓦所说:“已得灭我执窍诀,当下死亡亦无悔。”
恰卡瓦格西说:由于已经获得了灭除我执的窍诀,即使当下死亡也不会有一点儿后悔。在座的很多人依靠上师的威力和加持,已经获得了这种窍诀,什么时候死都不会后悔的。
如果问你们:“害不害怕死?”这时不知道你们会怎么回答,但一般来说也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吧?对于所造的恶业确实很害怕,但死亡没什么可怕的,无始轮回中已经死过多少次了,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而已。
震古烁今的至尊米拉日巴曾经说过:“我屡畏惧八无暇,观修无常轮回过,诚心皈依三宝尊,谨慎取舍业因果,修持方便菩提心,断除习气障碍道,一切显现证如幻,今已不惧三恶趣。”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首先特别害怕转生到八无暇,所以再再观修轮回的过患,诚心诚意地皈依上师三宝,现在我已经现证一切为如幻如梦,再也不会害怕三恶趣了。”
这里的有些人也是,以前在城市里特别害怕死,现在在上师的加持下精进修持,已经对死亡有了一定把握,再也不害怕了。
正像尊者所说,任何一位好的修行人都是在今生的有限时间里循序渐进修持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到了弥留之际,已完全获得了真修实证的境界,即便是亲眼见到了三恶道,也全然不惧。
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主要讲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正见。由于一辈子当中修持这三者,临死时,即使见到三恶趣也有把握不会转生到那里,因此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
从上述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世间人与修行人这两者同样需要亲身经历疾病、衰老以及死亡的过程,然而,在如何面对它们,以及是否对其构成危害方面却有着天壤之别。
这句话非常的真实,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但修行人和世间人在如何面对的方面却有很大差别,世间人虽然不愿意遭遇老死病,它们也会在无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来临,因此经常会遭到很大危害;修行人能够坦然面对老病死,无论何时来临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反而会依此成就修行的顺缘。因此,在生病、衰老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些修行人的境界。
真实的富翁
修行人与世间人二者富不富裕这一点也是截然不同的。即是说,只有修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富翁,而世间中的富人,人们再如何说他富有,实际上也不算富裕。
对于这一点,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相信。
为什么这样说呢?世间上的人们如果从事商业,那么就需要到处奔波寻找物美价廉的金银珠宝、茶叶等经营产品;
茶叶在藏地确实非常重要,在当时的年代,茶叶、酥油与金银财宝是同等对待的。尤其一些老年人,他们特别喜欢喝茶,如果没有茶叶的话,就好像没办法生存一样,而且老年人喝大茶时都会特别浓,如果不浓的话,都认为对身体不好。
务农的人们也同样需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操劳大豆小麦等五谷杂粮;依靠牛羊过活的牧民们也必须将全部精力耗费在肉类、酥油、牛奶、衣物等温饱问题上。可是再怎么悉心毕力地寻找,到头来也是一无所得。即使侥幸得到一些,也维持不了多久就空空如也了,或者被其他人抢劫等遭受各种难以预料的灾祸。
一些人虽然辛辛苦苦得到少许财产,…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