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高高在上的人,人們對他恭敬有加,他也自認爲非常了不起,洋洋自得、非常傲慢,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可能已經成爲最下等的人了。
修行人則不然,他們是憑借佛法的力量而處于高位的,因此爲世間各種層次的人們所恭敬禮拜,
然而,修證非常好的上師,任何人都會對他頂禮膜拜。像法王如意寶,不管什麼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生起一種恭敬心,這一點沒有觀察時不知道,真正觀察之後就會發現,法的力量確實不可思議。
從今生到來世這種地位只會越來越高,永往直上,絕不會日趨直下,從後世到佛果之間也是直線上升,所以說修行人具有最爲顯赫的地位。
以前有位領導說:“還是應該多積累一點兒財産,不然到老的時候沒有人會恭敬你的。但你們修行人可能和我們這些人不太一樣……”真的,修行人的見修行爲一直保持穩固的話,地位也會越來越高,如果你的見解修行出現很大變化就不一定了,並不是所有修行人都有很高的地位。
在所有世間人之中,地位最高的要算是轉輪王、梵天、帝釋等,可是高不可攀的他們的下場卻是最爲悲慘的,因爲他們可能會淪落到無間地獄中去,這就是高際必墮的意義所在。如《親友書》中雲:“縱然曾爲轉輪王,于輪回中複成仆。”“梵天離貪得安樂,複成無間獄火薪。”又雲:“帝釋堪稱世間供,以業感招亦墮地。”
輪回就是無常的本質,華智仁波切說:世間的一切名聲地位都是在浮沈升降當中不斷變化的。
最妙的美宅
修行人的住宅,即使天人的無量殿也無法相比。一般與修行有緣分的人會這樣想,與修行沒有緣分的人,可能認爲自己的無量殿非常莊嚴。
假如到了一些苦行的地方自然而然生起一種歡喜心,對城市的嘈雜生起厭煩心,這說明他前世對修行有一定的因緣。
從住所房屋的方面相比較,修行人的住處也比世間人的住宅好上幾百倍。世間人的住宅雖然是雄偉壯觀的高樓大廈,室內也裝修得色彩斑斓、金碧輝煌,令人賞心悅目,可是卻沒有任何實義。
世間上有些人的住宅裝飾得富麗堂皇,真的與天人的無量宮沒什麼差別,但你真正住在裏面時,對今生來世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意義。表面上,住在裏面的人似乎非常歡喜快樂,而實際上,其中的辛酸與痛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一開始看上去似乎頗爲富麗堂皇,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越來越變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了,室內的絢麗色彩已無影無蹤,支撐房屋的柱子也已變得傾斜,房梁已彎曲變形,裏裏外外的牆壁也都是東倒西歪。在這種情況下,房主也是面露驚慌之色說:現在根本不敢住在裏面。
即使最初的時候非常華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無常也會漸漸展示它的威力,原本裝飾得非常好的房子,現在卻連房主也不敢進去。
我們那裏八幾年修的經堂,當時確實非常不錯,前幾天我去看了一下,現在根本不能用了。所以,對這些建築物雖然特別執著,但真正去享用也沒有很大實義。
這些是我們現量可見的事實。
尤其像賓館之類的房屋,雖然裝飾得非常舒服,你一進去時都不想離開,但住了一晚之後,也不會對它有一絲留戀,會毫不猶豫地離開。
這樣的房屋有朝一日必將是像人屍一樣支離破碎,只剩下破爛不堪、搖搖欲墜的一堵灰牆。
這裏個別女衆的房子也是,本來安安穩穩地住在裏面,但轉眼之間已經變成一堵牆了。有些人回到牆壁下的時候,眼淚已經不知不覺地流下來:“原先我就是住在這裏的……”于是開始唱起無常歌,有些修行比較好的人可能會唱歡樂歌……
後人們在閑談時議論著說:從前居住在這裏面的某某一家人都相繼離開了人世,後來已是無人居住的一座空房子,如今這座空房子也變爲殘缺不全的一堵牆了。它成了人們閑聊的一個話題。這種情況在當今實在太多太多,隨處都可以見到。人們看到這種境況,心中不禁會感歎到:所謂的建築物終究毀于一旦的確真實不虛。
無常修得稍微好一點兒的人,看到這些景況就會不由自主地發出感歎。
我們這些修行人的住宅不單單是世間上一般的建築物所無法相比,甚至也爲天界中那無比莊嚴的尊勝宮所望塵莫及。因爲天界中的尊勝宮也是無常有、不穩固、無實質的本性,依賴于它反而會增長輪回的有漏煩惱,所以它並不是真正安樂的宮殿。
天人經常在無量殿裏放逸散亂,這樣只會增長有漏的煩惱,因此它根本不是真正的宮殿。
一般世間上的很多房屋,像美國的五角大樓,人們當初都是倍加贊歎、非常羨慕,但是“9·11”的時候已經什麼都沒有了。一般現在越高的樓就越擔心一些恐怖分子,因此,再高、再莊嚴的房屋都沒有很大實義。
而修行人的宮殿都是大自然中的地洞、岩窟、石板房或者是樹下等,這樣的天然美宅才是最爲安樂的宮殿。
修行人住的天然地洞、山岩才是最安樂的美妙宮殿。我們這裏倒沒有住在這樣的地方,但確實非常非常羨慕這些寂靜深山中靜靜修行的人,不過這也是前世有因緣的人,如果前世沒有因緣,看到這些人可能會生起“悲心”——這些人真是可憐!
無論自己住在地洞等任何之處,都絕不會說這是我的房子,對這些無有強烈的我所執,因而無論居于何處自相續中的煩惱都不會滋生蔓延,無論安住多久,在這期間只會使善法日漸增上。
這是大自然賜予的無量宮殿,住在裏面時可以安心修法,離開時也無須擔心:“誰來照顧我的房子?”爲了房子生起貪心,爲了院子與隔壁吵架,不會這樣的。
我們這裏的板皮房、木頭房也是不錯的,雖然簡陋但還是很快樂。不過有些人的房子裏面特別髒,根本不想進去,我們是“人”不是“動物”,如果你修行達到非常高的境界——對賢劣沒有任何執著倒也可以,但恐怕你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吧?因此不管草皮房、木頭房,還是整理得幹淨一點兒。
有些人說:“沒有洗衣服、打掃房間的時間。”但我不太相信,這是在用華麗的言詞來裝飾自己醜陋的身體,如果確實打掃、清洗的時間都沒有,你肯定會別精進的,但在我的印象當中並不是這樣吧。以前藏地由于各種條件的限製,不太講究衛生,特別髒,但現在已經好多了,你們到了藏地不要學這些不好的習慣,否則別人坐在你旁邊也是受不了……
因此,無有挂礙地享用這些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地洞等宮殿也成了對治煩惱的強有力武器,僅僅住在裏面也有很大的意義。由于無有任何貪戀執著,也就絕對沒有依靠房屋積累罪業的可能性。心中無有貪執而只是將地洞、岩窟等作爲修持正法的修行房,從而使它成爲自相續增上出離心、菩提心以及正見等善妙功德的助緣。
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無二正見是格魯派所行持的叁主要道的內容。法王如意寶也再, 叁提過:“甯瑪巴最主要修持的其實也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 正見。”當然這裏面所說的無二正見也包括大圓滿正見。
首先對叁界輪回生起出離心,在這一基礎上,將一切修法的功德回向一切衆生,爲了一切衆生而修持,而且了知,自己所修持的法要並非真實實有,世俗中一切都是如幻如夢,勝義中一法都不存在,或者以大圓滿中本來清淨、任運自成的見解攝持自相續,這就是我們終身修持的法要。
我們在大自然賜予的天然宮殿中精進修持,殊勝善法方面的功德也會自然而然增長。住在世間的豪宅裏,能不能增長這些功德呢?答案是否定的。這裏的有些人總是貪圖玩樂享受,最終離開苦行生活到大城市裏面去,也許最初一兩年會堅持念咒語,但不久之後,百分之九十的人,“見修行果”已經與世間人沒有差別了,結果可能只會慘死在城市當中,因此不要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借口離開寂靜的地方。
先前的修行人通過行持善法而對這天然的宮殿作了加持相繼離去了,後來的其他信心十足的修行人也是同樣追隨效仿前輩先賢依止在世外桃源般的清幽靜處修持善法。想來,這些真的是大自然賜予人們的安樂宮殿。如果尊勝宮連地洞岩窟等美宅百分之一的功德都不具足的話,那世間上的土石磚瓦堆砌而成的建築物不但不具備上述的這些功德,反而成爲毀壞自相續的因,具有無法估量的過患。
世間上的建築物具有很多過患,我們應當像噶當派的高僧大德學習——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幹涸之壑,修行人首先應該將自心專注于佛法之上,但依靠物質的享受無法獲得成功,應該過一種貧窮的生活;如果最初兩叁天比較貧窮,之後越來越富裕也是不行的,一直到死都應保持貧窮的狀態;死的時候,不要死在城市裏面,應該死在山谷當中。這是噶當派的四種修法原則。
確實是,死在山洞中不會産生任何過患,死在城市中卻是過患無窮。
因此諸佛菩薩口徑一致地說世間的住宅就像層層圍困的囹圄、烈焰熊熊的火宅以及凶猛毒蛇的洞穴一樣,通過多種比喻嚴厲地譴責了家宅並且也都曾經深生厭離地說:如若能夠脫離這樣的家庭那該有多好,不知何時能擺脫家庭的束縛。
很多大德的論典中都是如此宣說的。
如果一天中的上下午讓他們選擇,那便會迫不及待地在上午離家而去,抛棄俗世,出家爲僧。
假設有機會出家、到寂靜深山修行,那上下午當中也應選擇上午盡快出家,心裏應該生起一種緊迫感,不然上午沒有去的話,下午可能就不想去,之後明天、下個月,過了一年也就沒有機會了。
但如果到城市裏面的話,上下午讓你選擇的時候,應該是下午去,最好是不去,這樣你的相續會增上很多功德。
位于深山靜處的這些岩窟地洞等天然宮殿也是諸佛菩薩們曾經心馳神往、夢寐以求的地方,他們滿懷羨慕地說但願有朝一日能在如此天高地闊的地方安住。
雖然我沒有諸佛菩薩那樣的境界,但到了這種地方確實很羨慕、非常向往,很希望有一天能住在雞足山、剛日托嘎等誰也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打開《七寶藏》、《四心滴》……那時候肯定特別快樂。
向往是非常向往,不過也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機會……
如《入行論》中說:“何時住樹下,岩洞無人寺,願心不眷顧,斷舍塵世貪。…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