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39

  ..續本文上一頁”又雲:“皎潔明月光,清涼似檀香,傾瀉平石上,如宮意生歡。林風無聲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很多高僧大德經常引用《入行論》和《寶性論》的教證。

  的確正像這其中所描述的那樣,修行人的住處地洞岩窟等是諸佛菩薩贊不絕口的好地方。世間上的人們也經常興高采烈地說“我們到修行人所住的地方去朝聖”,于是帶著各種各樣的薰香以及五顔六色的鮮花,絡繹不絕地前來朝拜,他們恭敬地頂禮,虔誠地供養,鄭重地發願。世間上的住宅無論再怎麼豪華美觀,對它生起信心而禮拜、發願的人恐怕一個也不會有,這一點很容易知道的。

  世間上再有名、再豪華的宮殿,最多也只是去看一看,真正以恭敬心去頂禮朝拜的根本不會有。現在像剛日托嘎、桑耶青普等地方,許多西方的人都會不遠萬裏前來朝拜,因爲他們知道無垢光尊者曾經在那裏住過,都希望親自過來看一看。但世間上非常有名的人住過的地方,雖然人們也會去看一看,真正發自內心以鮮花供養、頂禮朝拜的卻一個都沒有。

  不僅是美宅無法相比,而且就算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景色秀麗怡人的風景名勝區也遠遠比不上修行人所居寂靜處的神山與密林。

  對于名勝古迹以及風景秀麗的地方,人們多數以一種好奇心去觀光旅遊,根本沒有一種真正的恭敬心。

  以前我們去剛日托嘎的時候,住在無垢光尊者曾經住過的山洞裏,我當時晚上睡都睡不著:無垢光尊者在這個山洞裏做過《七寶藏》等如此殊勝的論典,這個山洞肯定具有很大的加持。我當時一直吃山洞裏流下來的水,還有那些土粉,總覺得多吃一點兒就會得到無垢光尊者的證悟與加持。

  因爲住在環境幽雅的寂靜聖地,遍及視野的是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還有青色天然石板所成的片石山和形狀各異的岩石構成的亂石山。

  智悲光尊者住的地方亂石山比較多,據說龍多活佛的家鄉也可以看到亂石山,我們這邊是沒有的。

  在這無有世間人居住、來往的地方,只能看見飛禽野獸時常出沒,而根本看不到有世間俗人在此穿梭,不與任何世間人相互碰面,獨自一人,胸襟寬廣,舒心惬意,善法自增。

  耳邊所聽到的僅僅是潺潺流淌的水聲和時而刮起的風聲,而世俗中由紛紛妄念引發的貪親嗔疏的閑言碎語一句也聽不到,所以自相續自然而然就會遠離利欲熏心的貪戀以及怒不可遏的嗔恨之過患,內心清清淨淨、坦坦蕩蕩。

  一般我們這裏的風吹起來的時候不會感覺很快樂,有個在這裏呆過的喇嘛說:“冬天的時候,吹的那個風讓我的眼睛都無法睜開,還是美國特別好……”

  嗅覺所聞到的也都是鮮花水果散發出的芬芳清香,以及到處飄逸著的苦行本身所特有的濃郁氣息,除此之外根本感受不到俗世中增長貪愛的葷腥酒肉飲食的熏天濁氣,從而必然能有效地製止依靠撲鼻香氣的誘惑而引起的對香噴噴氣味的貪戀。

  山上的食物非常清淨,所能聞到的唯一是修行的清新氣味,根本聞不到增長貪愛的熏天臭味。

  希望你們不管是給上師還是道友,最好供養清淨的食物,現在有些人給我供養牛肉、羊肉……心裏非常感謝他們,但這些肉食是不清淨的,可能也不太好。

  在世間上尤其在城市裏,根本沒辦法製止增長貪心的香味的飄散,但在寂靜山林中根本不會有這樣的氣味,非常清淨。

  舌根所品嘗的味道也只是荨麻、大黃等植物以及花汁、水果的美味,

  以前有個人爲了躲避敵人藏到荨麻叢中,這些荨麻刺得他非常痛。人們找到他時,他說:“敵人已經用刀子把我刺傷了。”但到醫院檢查時才知道,其實是他在荨麻叢裏滾來滾去造成的。但人和人也有差別,有些人不論怎麼接觸荨麻都不會受傷,原來出現災荒的時候,人們經常到處尋找荨麻過生活。

  一般荨麻都是生長在比較低的地方,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住的地方還是很高的,不知道他是怎麼找到荨麻的。

  依靠這些清清淡淡的苦行飲食可以使自相續的等持自然增上。

  在座的修行人一定要盡量吃素,大家應該看一看《悲慘世界》,這些衆生確實特別可憐,看了之後可能讓你吃也不會吃的。如果實在不能長時間吃素,像初八、十五、叁十等吉祥的日子,在佛像前發願吃素,這樣即使一天當中吃素的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身下所坐的是柔軟的絨草墊子,身上穿的是破破爛爛的糞掃衣。

  絨草在藏藥中是非常好的一種藥,一般修行人都用絨草做墊子和被子。現在像地毯之類的也很便宜,沒有貪執地坐在上面倒也可以,但一般來說,這類花花綠綠的物質受用不應該成爲修行人的資具,對它們特別執著沒有必要。

  這樣一來,就會遠離身體貪圖舒適安逸、暖暖和和的衣服坐墊的過患,因此也就沒有通過身體貪愛觸覺而積累惡業的可能性了。

  如果僅僅爲了溫暖造一點兒惡業也可以理解,但現在很多人不是爲了溫飽,而是爲了打扮。去年我到羅科瑪 去的時候,對那裏的老鄉說:“你們現在殺牦牛的主要目的不是因爲吃不飽、穿不暖,就是想買珊瑚、瑪瑙、羔兒皮、水獺皮,爲這些造惡業非常不好。”我想漢地和其他地方也是這樣,並不是吃不飽,就是爲了買這些昂貴的奢侈品,這樣沒有任何意義。

  意識整天都是如理思維法義,行持善法日見有長,而住房、財産等不符正法的一切繁冗瑣事想也不想,由此一來,自相續也就杜絕了俗世間愦鬧的分別妄念。

  在寂靜地方想得不多、看得不多,不像在大城市裏,看的、想的都特別多,對簡簡單單的生活不滿足,經常追求高檔的生活水准,同時爲了滿足貪心造作很多惡業。所以,大城市裏的人修行不好也情有可原,一方面沒有修行的基礎,另一方面他們看得多、聽得多、想得多,人的分別念就像沒有成長的孩子一樣,經常受到花花綠綠的物質受用的引誘,這樣確實很難修行。學院裏的修行人,從早到晚就是聞思修行,除此之外,這件衣服真好看、那座房子很舒服等高的希求是沒有的,這就是佛法的加持。

  在具有遠離五欲妙的引誘以及分別雜念鮮少之功德殊勝無比的甯靜聖地,以行持十二頭陀行來度過人生的旅途實在是最好不過的了。

  這是斷除對衣服飲食貪執的一種行爲,釋迦牟尼佛教法下,真正想要做一個如理如法的修行人,應該斷除非理行,行持十二頭陀行。

  一般印度等地比較溫暖,即使冬天也可以行持十二頭陀行,但佛法傳到藏地、漢地以來,能夠全部圓滿行持十二頭陀行的非常少。

  這十二頭陀行即是:(一)常露地坐:如是而行,便可以依靠日月升落的規律而觀修無常;

  這有什麼必要呢?可以觀察日月的升落情況。現在很多人都是關在屋子裏聞思,連太陽什麼時候落下、月亮什麼時候升起都不知道。如果沒有屋頂,就可以看到太陽落山與月亮升起,依靠這一點,便可以了知自己的身體壽命等一切都是無常的。

  (二)常住樹下,從而依靠樹葉新生逐漸凋零直至墜落的新陳代謝過程可以觀修無常;

  一般印度的修行人經常住在樹下,看著春天綠葉發芽、秋天黃葉落下,這時可以了知人生其實也是如此,從降生到中年、老年,就這樣在不斷的變化中一步步邁向死亡……

  (叁)常住冢間:經常居于屍林處,每每看到新舊不一的屍體,心中必然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這一規律,可以藉此而修無常觀;

  “冢”一般指屍陀林。即使沒有住在屍陀林,也應該經常去看一看,看到那裏許多新舊不同的屍體,了知終有一天自己也會躺在這裏。

  (四)常期端坐:平日裏常常堅持夜不倒單,端直而坐,就能避免入于深深酣睡的狀態中,如此便可以時時專注于內在的瑜伽修法;

  這個確實非常好,做一個小箱子,然後坐在裏面,腰帶也不用松開,這樣醒來就會特別快,不會貪著睡眠。如果蓋得特別多、睡得特別舒服,可能睡到中午也很難醒過來。

  學院裏的很多修行人,以前都是這樣端坐的,但現在依靠各種各樣的原因,一個個都已經倒下去了,還坐著的可能基本上沒有了……

  (五)隨處而坐:不擇好壞之地隨意而坐,可成爲貪圖臥處最行之有效的對治方法;

  像這樣隨意安住,不會執著“這是我的床、這是我的住處……”,不然有些人坐在你床上的時候,你都不高興:“快給我下來……”

  (六)次第乞食:如果能夠做到不分貧富依次乞食,就不會對珍馐佳肴愛戀不已;

  個別修行人對比較富裕的人特別寬容:“你不用修加行,直接修持密法就可以……”不應該這樣,對任何施主都不應執著,平等對待。

  (七、八)但一座食、不作余食:此二者是貪圖多物最好的對治;

  一座食,是指在一個坐墊上把食物吃完。不作余食,對于化緣來的食物不會剩下,全部吃完。這是貪圖多物的最好對治。

  (九)但持叁衣:如果能做到長年累月只著叁衣,就不會愛慕貪執花樣繁多的衣物;

  《叁戒論》中說:“在邊地,爲了防寒而開許使用皮鞋、皮墊,在特別嚴寒的地帶,可以隨意享用。”藏地的天氣比較冷,只依靠叁衣維持生活很困難,因此多穿一點兒也可以開許。

  (十)但持毳衣,可以對治貪圖享受柔軟舒適的衣裝;

  毳衣,是指以鳥毛織成的衣物。

  (十一)持糞掃衣:如果身上成年累月穿糞掃衣,就必然不再執著優質華麗的衣衫;

  現在真正穿糞掃衣的人非常少,我前幾天在縣上看到一個乞丐穿糞掃衣,現在可能除了乞丐以外,出家人已經不穿糞掃衣了。

  (十二)處阿蘭若:經常身居甯靜的聖地,便可遠離外界層出不窮的妙欲的誘惑,內心恬靜。如若能夠有頑強的毅力堅持上述的這十二種頭陀行,那麼衣食住行一切威儀都不會積累罪業並且均可成爲煩惱的最佳對治,具有很大意義。

  現在真正實行十二頭陀很困難,但心裏面應該發願:願我能過一種如十二頭陀行一般清淨的生活。大家發自內心的發願非常重要,千萬不要說:“這些都是做不到的,說它做什麼呀?”這是一種邪見。

  在神山、曠野或寂靜的林間這些聖地,無有來來往往的人流,朝夕爲伴、相依爲命的就是一些飛禽走獸。這些忠誠可愛的鳥兒和動物依靠自然界…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