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又云:“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倾泻平石上,如宫意生欢。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很多高僧大德经常引用《入行论》和《宝性论》的教证。
的确正像这其中所描述的那样,修行人的住处地洞岩窟等是诸佛菩萨赞不绝口的好地方。世间上的人们也经常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到修行人所住的地方去朝圣”,于是带着各种各样的薰香以及五颜六色的鲜花,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他们恭敬地顶礼,虔诚地供养,郑重地发愿。世间上的住宅无论再怎么豪华美观,对它生起信心而礼拜、发愿的人恐怕一个也不会有,这一点很容易知道的。
世间上再有名、再豪华的宫殿,最多也只是去看一看,真正以恭敬心去顶礼朝拜的根本不会有。现在像刚日托嘎、桑耶青普等地方,许多西方的人都会不远万里前来朝拜,因为他们知道无垢光尊者曾经在那里住过,都希望亲自过来看一看。但世间上非常有名的人住过的地方,虽然人们也会去看一看,真正发自内心以鲜花供养、顶礼朝拜的却一个都没有。
不仅是美宅无法相比,而且就算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景色秀丽怡人的风景名胜区也远远比不上修行人所居寂静处的神山与密林。
对于名胜古迹以及风景秀丽的地方,人们多数以一种好奇心去观光旅游,根本没有一种真正的恭敬心。
以前我们去刚日托嘎的时候,住在无垢光尊者曾经住过的山洞里,我当时晚上睡都睡不着:无垢光尊者在这个山洞里做过《七宝藏》等如此殊胜的论典,这个山洞肯定具有很大的加持。我当时一直吃山洞里流下来的水,还有那些土粉,总觉得多吃一点儿就会得到无垢光尊者的证悟与加持。
因为住在环境幽雅的寂静圣地,遍及视野的是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还有青色天然石板所成的片石山和形状各异的岩石构成的乱石山。
智悲光尊者住的地方乱石山比较多,据说龙多活佛的家乡也可以看到乱石山,我们这边是没有的。
在这无有世间人居住、来往的地方,只能看见飞禽野兽时常出没,而根本看不到有世间俗人在此穿梭,不与任何世间人相互碰面,独自一人,胸襟宽广,舒心惬意,善法自增。
耳边所听到的仅仅是潺潺流淌的水声和时而刮起的风声,而世俗中由纷纷妄念引发的贪亲嗔疏的闲言碎语一句也听不到,所以自相续自然而然就会远离利欲熏心的贪恋以及怒不可遏的嗔恨之过患,内心清清净净、坦坦荡荡。
一般我们这里的风吹起来的时候不会感觉很快乐,有个在这里呆过的喇嘛说:“冬天的时候,吹的那个风让我的眼睛都无法睁开,还是美国特别好……”
嗅觉所闻到的也都是鲜花水果散发出的芬芳清香,以及到处飘逸着的苦行本身所特有的浓郁气息,除此之外根本感受不到俗世中增长贪爱的荤腥酒肉饮食的熏天浊气,从而必然能有效地制止依靠扑鼻香气的诱惑而引起的对香喷喷气味的贪恋。
山上的食物非常清净,所能闻到的唯一是修行的清新气味,根本闻不到增长贪爱的熏天臭味。
希望你们不管是给上师还是道友,最好供养清净的食物,现在有些人给我供养牛肉、羊肉……心里非常感谢他们,但这些肉食是不清净的,可能也不太好。
在世间上尤其在城市里,根本没办法制止增长贪心的香味的飘散,但在寂静山林中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气味,非常清净。
舌根所品尝的味道也只是荨麻、大黄等植物以及花汁、水果的美味,
以前有个人为了躲避敌人藏到荨麻丛中,这些荨麻刺得他非常痛。人们找到他时,他说:“敌人已经用刀子把我刺伤了。”但到医院检查时才知道,其实是他在荨麻丛里滚来滚去造成的。但人和人也有差别,有些人不论怎么接触荨麻都不会受伤,原来出现灾荒的时候,人们经常到处寻找荨麻过生活。
一般荨麻都是生长在比较低的地方,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住的地方还是很高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找到荨麻的。
依靠这些清清淡淡的苦行饮食可以使自相续的等持自然增上。
在座的修行人一定要尽量吃素,大家应该看一看《悲惨世界》,这些众生确实特别可怜,看了之后可能让你吃也不会吃的。如果实在不能长时间吃素,像初八、十五、三十等吉祥的日子,在佛像前发愿吃素,这样即使一天当中吃素的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身下所坐的是柔软的绒草垫子,身上穿的是破破烂烂的粪扫衣。
绒草在藏药中是非常好的一种药,一般修行人都用绒草做垫子和被子。现在像地毯之类的也很便宜,没有贪执地坐在上面倒也可以,但一般来说,这类花花绿绿的物质受用不应该成为修行人的资具,对它们特别执著没有必要。
这样一来,就会远离身体贪图舒适安逸、暖暖和和的衣服坐垫的过患,因此也就没有通过身体贪爱触觉而积累恶业的可能性了。
如果仅仅为了温暖造一点儿恶业也可以理解,但现在很多人不是为了温饱,而是为了打扮。去年我到罗科玛 去的时候,对那里的老乡说:“你们现在杀牦牛的主要目的不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就是想买珊瑚、玛瑙、羔儿皮、水獭皮,为这些造恶业非常不好。”我想汉地和其他地方也是这样,并不是吃不饱,就是为了买这些昂贵的奢侈品,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意识整天都是如理思维法义,行持善法日见有长,而住房、财产等不符正法的一切繁冗琐事想也不想,由此一来,自相续也就杜绝了俗世间愦闹的分别妄念。
在寂静地方想得不多、看得不多,不像在大城市里,看的、想的都特别多,对简简单单的生活不满足,经常追求高档的生活水准,同时为了满足贪心造作很多恶业。所以,大城市里的人修行不好也情有可原,一方面没有修行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看得多、听得多、想得多,人的分别念就像没有成长的孩子一样,经常受到花花绿绿的物质受用的引诱,这样确实很难修行。学院里的修行人,从早到晚就是闻思修行,除此之外,这件衣服真好看、那座房子很舒服等高的希求是没有的,这就是佛法的加持。
在具有远离五欲妙的引诱以及分别杂念鲜少之功德殊胜无比的宁静圣地,以行持十二头陀行来度过人生的旅途实在是最好不过的了。
这是断除对衣服饮食贪执的一种行为,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真正想要做一个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应该断除非理行,行持十二头陀行。
一般印度等地比较温暖,即使冬天也可以行持十二头陀行,但佛法传到藏地、汉地以来,能够全部圆满行持十二头陀行的非常少。
这十二头陀行即是:(一)常露地坐:如是而行,便可以依靠日月升落的规律而观修无常;
这有什么必要呢?可以观察日月的升落情况。现在很多人都是关在屋子里闻思,连太阳什么时候落下、月亮什么时候升起都不知道。如果没有屋顶,就可以看到太阳落山与月亮升起,依靠这一点,便可以了知自己的身体寿命等一切都是无常的。
(二)常住树下,从而依靠树叶新生逐渐凋零直至坠落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观修无常;
一般印度的修行人经常住在树下,看着春天绿叶发芽、秋天黄叶落下,这时可以了知人生其实也是如此,从降生到中年、老年,就这样在不断的变化中一步步迈向死亡……
(三)常住冢间:经常居于尸林处,每每看到新旧不一的尸体,心中必然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这一规律,可以藉此而修无常观;
“冢”一般指尸陀林。即使没有住在尸陀林,也应该经常去看一看,看到那里许多新旧不同的尸体,了知终有一天自己也会躺在这里。
(四)常期端坐:平日里常常坚持夜不倒单,端直而坐,就能避免入于深深酣睡的状态中,如此便可以时时专注于内在的瑜伽修法;
这个确实非常好,做一个小箱子,然后坐在里面,腰带也不用松开,这样醒来就会特别快,不会贪著睡眠。如果盖得特别多、睡得特别舒服,可能睡到中午也很难醒过来。
学院里的很多修行人,以前都是这样端坐的,但现在依靠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个都已经倒下去了,还坐着的可能基本上没有了……
(五)随处而坐:不择好坏之地随意而坐,可成为贪图卧处最行之有效的对治方法;
像这样随意安住,不会执著“这是我的床、这是我的住处……”,不然有些人坐在你床上的时候,你都不高兴:“快给我下来……”
(六)次第乞食:如果能够做到不分贫富依次乞食,就不会对珍馐佳肴爱恋不已;
个别修行人对比较富裕的人特别宽容:“你不用修加行,直接修持密法就可以……”不应该这样,对任何施主都不应执著,平等对待。
(七、八)但一座食、不作余食:此二者是贪图多物最好的对治;
一座食,是指在一个坐垫上把食物吃完。不作余食,对于化缘来的食物不会剩下,全部吃完。这是贪图多物的最好对治。
(九)但持三衣:如果能做到长年累月只着三衣,就不会爱慕贪执花样繁多的衣物;
《三戒论》中说:“在边地,为了防寒而开许使用皮鞋、皮垫,在特别严寒的地带,可以随意享用。”藏地的天气比较冷,只依靠三衣维持生活很困难,因此多穿一点儿也可以开许。
(十)但持毳衣,可以对治贪图享受柔软舒适的衣装;
毳衣,是指以鸟毛织成的衣物。
(十一)持粪扫衣:如果身上成年累月穿粪扫衣,就必然不再执著优质华丽的衣衫;
现在真正穿粪扫衣的人非常少,我前几天在县上看到一个乞丐穿粪扫衣,现在可能除了乞丐以外,出家人已经不穿粪扫衣了。
(十二)处阿兰若:经常身居宁静的圣地,便可远离外界层出不穷的妙欲的诱惑,内心恬静。如若能够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上述的这十二种头陀行,那么衣食住行一切威仪都不会积累罪业并且均可成为烦恼的最佳对治,具有很大意义。
现在真正实行十二头陀很困难,但心里面应该发愿:愿我能过一种如十二头陀行一般清净的生活。大家发自内心的发愿非常重要,千万不要说:“这些都是做不到的,说它做什么呀?”这是一种邪见。
在神山、旷野或寂静的林间这些圣地,无有来来往往的人流,朝夕为伴、相依为命的就是一些飞禽走兽。这些忠诚可爱的鸟儿和动物依靠自然界…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