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43

  ..續本文上一頁、道友做事情不會有任何負擔,心情是非常愉快的,根本不會痛苦。

  最好的仆人

  世間上的人們的眷屬仆人成群,隊伍龐大,可是與修行人比起來差之千裏,

  世間有些人的眷屬仆人確實非常多,但卻根本無法與修行人相比。

  修行人既無眷屬也無侍者,自己作自己的仆人,這才是最殊勝的眷仆。

  這裏的眷屬不是指傳法弟子,而是在自己手下做事情的這種眷屬。

  作爲修行人,生活各方面如果能夠自理,那自己做自己的仆人是最好的,如果真的有一些仆人眷屬,依靠他們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會影響自己的修行。

  如若依靠世間的眷仆,則會中斷自相續中的善法,如此勢必會障礙現見真正實相之義,自相續中對輪回的過患原已生起的厭離心也會殆失不遺,最終到了大限來臨之時因爲無有正法的悲哀而在憂愁歎息、遺憾不已的心情中痛苦而死。

  對于這些眷屬仆人,總是要照顧他的情緒、看他的臉色,自己原有的一點兒慈悲心、出離心也會毀壞,真正大限來臨時,由于不具足正法,一輩子只是與這些人一起混時間,最終只好在哀嚎聲中死去。

  《入行論》雲:“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

  在死主魔王來臨時,所謂的親戚朋友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呢?一點幫助都沒有。本來修行正法可以救護自己,然而卻一點都沒有修行。

  如若依靠自己的眷仆做許多事情,那麼他們的愦鬧散亂就會使自己的心不能夠一緣安住于遠離沈掉的寂止中,不能一緣安住,也就無法使勝觀的基礎寂止達到極爲穩固的程度,如此勝觀當然就不可能成就,修不成勝觀,也就無法斷除自相續的煩惱,可想而知,過患有多麼的嚴重。

  這些親友眷屬經常依靠很多瑣事來打擾自己,根本無法靜心安住。我們無始以來的煩惱特別強大,必須依靠勝觀智慧斷除,但是無法一緣安住的緣故,也就根本不可能生起勝觀的智慧。

  一般身體太差的話也沒辦法,但只要自己能夠自理,就不要找各種各樣的眷屬仆人,不然身邊有個人,無論如何都會浪費很多時間。現在我們這裏,尤其女衆,洗衣服的、搬牛糞的、提水的,這樣實在沒有必要,自己還很年輕,一桶水都提不動的話,那你幹啥子嘛?太懶惰了!

  當然,你們自己有福報,這樣盡情享受,我也沒有什麼嫉妒心,不過,過一種比較平凡的生活還是比較好,很多堪布活佛也是自己做事情的。一般來說,懈怠的這種習慣特別不好,自己應該想一想:那些所謂的眷屬、仆人,對自己到底有沒有幫助?

  倘若自己對于世間愚夫的所有眷屬都過于仁慈,那麼他們反倒對你不屑一顧,假使自己過于蠻橫,他們也會對你恨之入骨,進而惡言相罵,诋毀誹謗,甚至幹脆不呆在你的跟前而跑到別人那裏當作下屬,任人使喚,

  如果性格特別不好,經常罵他們的話,那他們就會跑到別人那裏提水……這種現象也有。

  以諸如此類的事情將相續攪得心煩意亂,自心的煩惱過患不可抵製地增長,並造下各種各樣的罪業,所以說,與其依賴俗世的眷屬,不如自己充當自己的仆人,這是再殊勝不過的眷屬了。

  依靠世間眷屬沒有利益,還是自己做自己的仆人、自己做自己的老板。確實是這樣的,人特別多的時候,在吃飯的問題上都會爭論不休,他想吃白菜,你想吃蘿蔔,一頓飯都吃得不開心。最好是一個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用聽別人的。

  自己作自己的仆人無需維護情面,也不必擔憂因衣食而令眷仆心懷不滿以及不聽吩咐的問題,又不用擔心他們的美言惡語擾亂自心,這樣一來,既方便又不會積累罪業,同時也符合前輩先德的做法,有不可估量的利益與功德。

  沒有眷屬的話,即使不想吃飯也是可以的,但旁邊有個人,觀點上總會有不同的地方,還是挺煩的……

  伏怨護親

  世間上的伏怨護親與修行人的伏怨護親有著本質的差別。世間俗人的怨敵,如果製伏殺死一個,那麼他的子孫後代以及親戚朋友等又與你結成仇敵,結果仇人會越來越多,怨敵永遠消滅不盡。

  對于世間上的怨敵,你殺了他,那他的兒子、兄弟全都會過來替他報仇,就像《入行論》所說:“頑敵如虛空,豈能盡製彼?”

  可是修行人卻截然不同,我們所謂的怨敵就是煩惱,如果調伏一個煩惱,則大多數煩惱都將被壓製。

  世間人經常會說:“這個人害我,那個人也害我……”修行人不是這樣,他們沒有其他的怨敵,只會說:“煩惱太討厭了、睡眠太多了,怎麼對治呢?”世間人的怨敵都是在外境上,但修行人除了煩惱以外,沒有其他的怨敵,而且,通過中觀、大圓滿的方法,將貪心、嗔心轉爲道用,所有的煩惱都是可以製伏的。

  世間人的怨敵暫時被製服,但他們還是重整旗鼓,當獲得一定的實力以後,便會卷土重來,再度向你進攻。而煩惱的怨敵與之完全不同。《入行論》中雲:“常敵受驅逐,仍可踞他鄉,力足旋複返,惑賊不如是。”

  世間的敵人,雖然暫時已經打敗了他,但不久的將來就會再度侵犯你。煩惱的怨敵不是這樣,在你真正認識到它的本質之後,可以從根本上斷除。在座的很多人,通過中觀、大圓滿等方法已經認識了煩惱,雖然還沒有徹底斷除,但煩惱的力量也是非常微薄的。

  正如其中所說,一次摧毀煩惱的敵人,從它再生的能力來看,絕對是一去不複返。

  很多經論中都說:只要你真正認識到煩惱的本性,它就會一去不複返,再不會侵害你的。

  修行人的怨敵如若一次調伏,必然已經服服帖帖,這樣修行人很快就會大獲全勝,而世間上的人們卻永遠也不會戰勝敵人。

  世間上最大的英雄,爲了防止敵人的複仇也是整天帶著刀,這又算什麼英雄呢?有些國家的戰爭已經打了七、八年,卻還是沒有結束,如果能用佛法來解決該多好哇!

  對于世間的親友,無論如何盡心盡力地維護,也沒有一個心滿意足的時候,到頭來,親友反目成仇,甚至可能殘忍地斷絕自己的性命,以貪心護持親友除了造惡業以外毫無善法可言。

  世間的親友,不論你怎樣維護他們,都只是在增長他們的貪心而已,不會有心滿意足的時候。

  而修行人的所謂親友就是普天下的所有衆生,由于對一切有情均是無有貪嗔之心、一視同仁,以大慈大悲心予以救護,致使所有的衆生都不勝歡喜,並且喜愛善法的天神們也會竭力庇護以免遭受違緣,又不會受到毒物與兵器的威脅,心情經常處于安樂無比的狀態中,無勤之中心想事成。即便是今生中未能解脫,但死後也會轉生于梵天界中,獲得慈法八德。

  世間人與修行人的親友是不同的,修行人的親友,是包括螞蟻以上的一切衆生,如果只是執著自己的親人,根本不管其他衆生的話,那不是修行人的行爲。

  如《寶鬘論》中雲:“人天將歡喜,彼等亦護之,不爲毒刃害,恒常具安樂,無勤成諸事,雖未得解脫,亦生梵天界,獲慈法七德 。”

  在對衆生修慈心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廣大的功德利益。同樣,通過修悲心也能獲得速成佛果的功德利益。經中雲:“何者若有頭顱具壽命,何者有悲心具菩提心,何者有菩提心具佛果。”誰人對衆生有一顆無僞的慈悲心,自然會獲得經中所說的功德。

  有頭顱的人就會有壽命,同樣,有悲心就會有菩提心,只有具足菩提心才會獲得佛果。

  佛經中說沒有頭顱的人就沒有生命,慈誠羅珠堪布在《前世今生論》中說:這是從總體而言的,個別衆生沒有頭還是可以存活。《悲慘世界》中也講到了“一只蹒跚行走的無頭龜”,這是特殊而言的。

  世間人因爲執著自方而以貪心維護親友,對自己而言,不用說是獲得功德利益,反而只會以所積累的彌天大罪,在後世中墮落到地獄中去。

  希望你們看一下《菩薩寶鬘論》、《佛子行》、《中觀寶鬘論》,發願在相續中一定要生起無僞的菩提心。當然,沒有菩提心做善事也有功德,但功德不會很大,修行人以菩提心和慈悲心攝持所做善法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人本著慈悲爲懷的宗旨救護六道的一切衆生,因此非但無有過患,反而能獲得巨大的功德,最終必定成就佛果,哪裏還有比這更大的利益呢?簡要地說,世間人的伏怨護親實在無法與修行人的伏怨護親相提並論,它們的本質有著天壤之別。

  我們不是世間人,而是修行人,修行人應該做的事情,這裏已經講得非常明確了,大家應該盡量做到。

  

  八 棄離惡友

  總的來說,要斷絕眷屬仆人等所帶來的一切愦鬧,尤其是絕對不能親近像毒物般的惡友。

  總的來說,修行人在身心等各方面應該保持清淨,不要因爲親友眷屬耽誤自己的修行時間,尤其是如同毒物般的惡友一定要遠離。

  下面是應該遠離的九種惡友。

  大善知識博朵瓦的傳記《美麗的蓮花》中寫道:“破戒毀誓著魔及女人,見行不同追求現世利,秉性惡劣愚笨貪欲大,親友等諸惡友當棄離。”

  博朵瓦其實是筆名,他的真名叫寶明。據說博朵瓦格西是十六大阿羅漢雷登得瓦的化身,他在藏傳佛教的後弘時期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對于此處所講的九種惡友,不管什麼身份的人,都需要盡快遠離。

  意思是說,破戒者、與上師和道友背道而馳的破誓言者、鬼使神差被魔左右者、親近女人者、見解行爲不相一致者、唯一貪圖今生不求來世利益者、秉性極其惡劣難以和睦相處者、過于愚笨自心不向正法者、自私自利心極大之人以及親友等全部屬于惡友。

  如果想做一個清淨的修行人、出家人,就千萬不要與這樣的惡人交往。

  如果與他們進行交往,則罪業自然增長,善心必然喪失。除此之外,根本也不存在張著大口、獠牙畢露、雙目圓睜、手持利刃的其他惡友。

  與他們整天交往的結果,就是善業滅盡、罪業增長。實際真正張著大口、獠牙畢露的惡魔根本不會危害你,就是這些惡友對你的損害最大。一般在寂靜地方想要遠離這些惡友非常容易,但在大城市裏就很難說了,因此,修行人千萬不要輕易離開寂靜的地方!

  其一、不能與破戒者交往,因爲破戒之人,他自己最初不重視戒律,行爲放蕩不羁,長期串習而導致戒律沾染過患。

  破戒者,不論居士還是出家人,有些…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