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43

  ..续本文上一页、道友做事情不会有任何负担,心情是非常愉快的,根本不会痛苦。

  最好的仆人

  世间上的人们的眷属仆人成群,队伍庞大,可是与修行人比起来差之千里,

  世间有些人的眷属仆人确实非常多,但却根本无法与修行人相比。

  修行人既无眷属也无侍者,自己作自己的仆人,这才是最殊胜的眷仆。

  这里的眷属不是指传法弟子,而是在自己手下做事情的这种眷属。

  作为修行人,生活各方面如果能够自理,那自己做自己的仆人是最好的,如果真的有一些仆人眷属,依靠他们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会影响自己的修行。

  如若依靠世间的眷仆,则会中断自相续中的善法,如此势必会障碍现见真正实相之义,自相续中对轮回的过患原已生起的厌离心也会殆失不遗,最终到了大限来临之时因为无有正法的悲哀而在忧愁叹息、遗憾不已的心情中痛苦而死。

  对于这些眷属仆人,总是要照顾他的情绪、看他的脸色,自己原有的一点儿慈悲心、出离心也会毁坏,真正大限来临时,由于不具足正法,一辈子只是与这些人一起混时间,最终只好在哀嚎声中死去。

  《入行论》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在死主魔王来临时,所谓的亲戚朋友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呢?一点帮助都没有。本来修行正法可以救护自己,然而却一点都没有修行。

  如若依靠自己的眷仆做许多事情,那么他们的愦闹散乱就会使自己的心不能够一缘安住于远离沉掉的寂止中,不能一缘安住,也就无法使胜观的基础寂止达到极为稳固的程度,如此胜观当然就不可能成就,修不成胜观,也就无法断除自相续的烦恼,可想而知,过患有多么的严重。

  这些亲友眷属经常依靠很多琐事来打扰自己,根本无法静心安住。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特别强大,必须依靠胜观智慧断除,但是无法一缘安住的缘故,也就根本不可能生起胜观的智慧。

  一般身体太差的话也没办法,但只要自己能够自理,就不要找各种各样的眷属仆人,不然身边有个人,无论如何都会浪费很多时间。现在我们这里,尤其女众,洗衣服的、搬牛粪的、提水的,这样实在没有必要,自己还很年轻,一桶水都提不动的话,那你干啥子嘛?太懒惰了!

  当然,你们自己有福报,这样尽情享受,我也没有什么嫉妒心,不过,过一种比较平凡的生活还是比较好,很多堪布活佛也是自己做事情的。一般来说,懈怠的这种习惯特别不好,自己应该想一想:那些所谓的眷属、仆人,对自己到底有没有帮助?

  倘若自己对于世间愚夫的所有眷属都过于仁慈,那么他们反倒对你不屑一顾,假使自己过于蛮横,他们也会对你恨之入骨,进而恶言相骂,诋毁诽谤,甚至干脆不呆在你的跟前而跑到别人那里当作下属,任人使唤,

  如果性格特别不好,经常骂他们的话,那他们就会跑到别人那里提水……这种现象也有。

  以诸如此类的事情将相续搅得心烦意乱,自心的烦恼过患不可抵制地增长,并造下各种各样的罪业,所以说,与其依赖俗世的眷属,不如自己充当自己的仆人,这是再殊胜不过的眷属了。

  依靠世间眷属没有利益,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仆人、自己做自己的老板。确实是这样的,人特别多的时候,在吃饭的问题上都会争论不休,他想吃白菜,你想吃萝卜,一顿饭都吃得不开心。最好是一个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听别人的。

  自己作自己的仆人无需维护情面,也不必担忧因衣食而令眷仆心怀不满以及不听吩咐的问题,又不用担心他们的美言恶语扰乱自心,这样一来,既方便又不会积累罪业,同时也符合前辈先德的做法,有不可估量的利益与功德。

  没有眷属的话,即使不想吃饭也是可以的,但旁边有个人,观点上总会有不同的地方,还是挺烦的……

  伏怨护亲

  世间上的伏怨护亲与修行人的伏怨护亲有着本质的差别。世间俗人的怨敌,如果制伏杀死一个,那么他的子孙后代以及亲戚朋友等又与你结成仇敌,结果仇人会越来越多,怨敌永远消灭不尽。

  对于世间上的怨敌,你杀了他,那他的儿子、兄弟全都会过来替他报仇,就像《入行论》所说:“顽敌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可是修行人却截然不同,我们所谓的怨敌就是烦恼,如果调伏一个烦恼,则大多数烦恼都将被压制。

  世间人经常会说:“这个人害我,那个人也害我……”修行人不是这样,他们没有其他的怨敌,只会说:“烦恼太讨厌了、睡眠太多了,怎么对治呢?”世间人的怨敌都是在外境上,但修行人除了烦恼以外,没有其他的怨敌,而且,通过中观、大圆满的方法,将贪心、嗔心转为道用,所有的烦恼都是可以制伏的。

  世间人的怨敌暂时被制服,但他们还是重整旗鼓,当获得一定的实力以后,便会卷土重来,再度向你进攻。而烦恼的怨敌与之完全不同。《入行论》中云:“常敌受驱逐,仍可踞他乡,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世间的敌人,虽然暂时已经打败了他,但不久的将来就会再度侵犯你。烦恼的怨敌不是这样,在你真正认识到它的本质之后,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在座的很多人,通过中观、大圆满等方法已经认识了烦恼,虽然还没有彻底断除,但烦恼的力量也是非常微薄的。

  正如其中所说,一次摧毁烦恼的敌人,从它再生的能力来看,绝对是一去不复返。

  很多经论中都说:只要你真正认识到烦恼的本性,它就会一去不复返,再不会侵害你的。

  修行人的怨敌如若一次调伏,必然已经服服帖帖,这样修行人很快就会大获全胜,而世间上的人们却永远也不会战胜敌人。

  世间上最大的英雄,为了防止敌人的复仇也是整天带着刀,这又算什么英雄呢?有些国家的战争已经打了七、八年,却还是没有结束,如果能用佛法来解决该多好哇!

  对于世间的亲友,无论如何尽心尽力地维护,也没有一个心满意足的时候,到头来,亲友反目成仇,甚至可能残忍地断绝自己的性命,以贪心护持亲友除了造恶业以外毫无善法可言。

  世间的亲友,不论你怎样维护他们,都只是在增长他们的贪心而已,不会有心满意足的时候。

  而修行人的所谓亲友就是普天下的所有众生,由于对一切有情均是无有贪嗔之心、一视同仁,以大慈大悲心予以救护,致使所有的众生都不胜欢喜,并且喜爱善法的天神们也会竭力庇护以免遭受违缘,又不会受到毒物与兵器的威胁,心情经常处于安乐无比的状态中,无勤之中心想事成。即便是今生中未能解脱,但死后也会转生于梵天界中,获得慈法八德。

  世间人与修行人的亲友是不同的,修行人的亲友,是包括蚂蚁以上的一切众生,如果只是执著自己的亲人,根本不管其他众生的话,那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如《宝鬘论》中云:“人天将欢喜,彼等亦护之,不为毒刃害,恒常具安乐,无勤成诸事,虽未得解脱,亦生梵天界,获慈法七德 。”

  在对众生修慈心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广大的功德利益。同样,通过修悲心也能获得速成佛果的功德利益。经中云:“何者若有头颅具寿命,何者有悲心具菩提心,何者有菩提心具佛果。”谁人对众生有一颗无伪的慈悲心,自然会获得经中所说的功德。

  有头颅的人就会有寿命,同样,有悲心就会有菩提心,只有具足菩提心才会获得佛果。

  佛经中说没有头颅的人就没有生命,慈诚罗珠堪布在《前世今生论》中说:这是从总体而言的,个别众生没有头还是可以存活。《悲惨世界》中也讲到了“一只蹒跚行走的无头龟”,这是特殊而言的。

  世间人因为执著自方而以贪心维护亲友,对自己而言,不用说是获得功德利益,反而只会以所积累的弥天大罪,在后世中堕落到地狱中去。

  希望你们看一下《菩萨宝鬘论》、《佛子行》、《中观宝鬘论》,发愿在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当然,没有菩提心做善事也有功德,但功德不会很大,修行人以菩提心和慈悲心摄持所做善法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人本着慈悲为怀的宗旨救护六道的一切众生,因此非但无有过患,反而能获得巨大的功德,最终必定成就佛果,哪里还有比这更大的利益呢?简要地说,世间人的伏怨护亲实在无法与修行人的伏怨护亲相提并论,它们的本质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不是世间人,而是修行人,修行人应该做的事情,这里已经讲得非常明确了,大家应该尽量做到。

  

  八 弃离恶友

  总的来说,要断绝眷属仆人等所带来的一切愦闹,尤其是绝对不能亲近像毒物般的恶友。

  总的来说,修行人在身心等各方面应该保持清净,不要因为亲友眷属耽误自己的修行时间,尤其是如同毒物般的恶友一定要远离。

  下面是应该远离的九种恶友。

  大善知识博朵瓦的传记《美丽的莲花》中写道:“破戒毁誓着魔及女人,见行不同追求现世利,秉性恶劣愚笨贪欲大,亲友等诸恶友当弃离。”

  博朵瓦其实是笔名,他的真名叫宝明。据说博朵瓦格西是十六大阿罗汉雷登得瓦的化身,他在藏传佛教的后弘时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对于此处所讲的九种恶友,不管什么身份的人,都需要尽快远离。

  意思是说,破戒者、与上师和道友背道而驰的破誓言者、鬼使神差被魔左右者、亲近女人者、见解行为不相一致者、唯一贪图今生不求来世利益者、秉性极其恶劣难以和睦相处者、过于愚笨自心不向正法者、自私自利心极大之人以及亲友等全部属于恶友。

  如果想做一个清净的修行人、出家人,就千万不要与这样的恶人交往。

  如果与他们进行交往,则罪业自然增长,善心必然丧失。除此之外,根本也不存在张着大口、獠牙毕露、双目圆睁、手持利刃的其他恶友。

  与他们整天交往的结果,就是善业灭尽、罪业增长。实际真正张着大口、獠牙毕露的恶魔根本不会危害你,就是这些恶友对你的损害最大。一般在寂静地方想要远离这些恶友非常容易,但在大城市里就很难说了,因此,修行人千万不要轻易离开寂静的地方!

  其一、不能与破戒者交往,因为破戒之人,他自己最初不重视戒律,行为放荡不羁,长期串习而导致戒律沾染过患。

  破戒者,不论居士还是出家人,有些…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