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45

  ..續本文上一頁己的行爲也會逐漸改變。

  其五、與貪圖現世利益之人哪怕僅共住一頓飯的時間,從他的言談中就能明顯地聽出,

  第五種是貪圖現世利益的人,與這類人僅僅吃一頓飯的時間,也可以從他的言語中聽出他對親友如何貪愛、對怨敵如何嗔恨。所以一個人的修行好不好,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看出來。

  無論從任何方面來說,都是親友眷屬的苦樂如何如何、我是怎樣盡心盡力幫助他們的,片刻也不暇安住,

  特別貪愛親友的人,經常口中會說:“我的親友如何如何、朋友如何如何。”根本聽不到有關聞思修行的任何話語。平時我們一定要加強修行方面的串習,因爲人的修行境界是可以通過他的身體和語言顯露出來的。當然,如果相續中沒有悲心、智慧,那在他的身語中也就不會表現出這方面的功德。

  口中總是說:“爲了父母必須前往,爲了妹妹、侄女也不得不去,爲了親朋好友等需要去。”對自方說的全部都是貪愛的話語。又聽他說:“其他的某某人對我的家人從不做好事,而且對我本人也不做好事,對親友也沒做過好事。”對他方說的全是憎恨的言詞。

  他在寂靜道場中一刹那也不安住,經常爲了這個、爲了那個跑到外面去。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自己不好好聞思修行,整天東跑西竄,不是爲了自己就是爲了他人,根本不好好修行。

  你們也許認爲《劄嘎山法》很好懂,但我覺得它的內容非常難懂,真正以每句話衡量自己時,作爲一個修行人都會感覺特別慚愧:“我這個修行人是不是這樣呢?”希望大家對這部法一定要經常看、經常思維,不要聽完之後就全部還給上師了。

  他不僅自己不行善法,而且長期這樣影響別人。聽他說的都是些貪愛憎恨之類的話題,如此一來,自相續貪嗔散亂分別妄念紛紛增盛。

  我們都是凡夫人,如果經常有人在旁邊說些貪嗔散亂的語言,自己的相續也會漸漸隨著這些分別妄念而轉,無法自已。

  因此說追求現世利益之人是惡劣之友。

  應該了知,整天爲親朋好友奔波忙碌的人就是真正的惡友。

  貪圖現世利益之人與在家俗人有什麼差別呢,雖然形象上是出家人,也無有益處,他們的心裏所憶念的、身體所做的無一不是爲了本鄉本土、親戚朋友、財産受用、伏怨護親。

  有些人,從形象看確實是個出家人,但他對世間非常貪執,其實已經與世間人沒有什麼差別了。你表面保持出家形象,實際卻像世間人一樣,身體所作、心裏所想、語言所說,沒有一樣不是爲了伏怨護親,整天爲了獲得名利地位四處奔走,這樣又怎麼可能獲得任何功德利益呢?

  外表雖然身著僧衣,其實內心全是貪親嗔敵的紛繁雜念,甚至連在家人也比不上,而且他的斑斑劣迹那些在家人也十分清楚。

  有些在家人非常善良淳樸,他的一言一行根本不願意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但個別出家人連比較淳樸的在家人都不如。

  我們不應該只是外在的形象出家,應該想一想:真正內心當中是不是已經出家了?如果整天爲家庭、親友忙碌的話,其實你根本沒出家,還不如那些在家人,這些忙忙碌碌的在家人對于做功課、修法也是非常精進的。

  可是,現在像我這樣根本不如善良在家人的出家人肯定特別多。

  他的家人以及親友們發生一點點不幸之事時,經常會說:“這件事需要去問一問我們那位住在寺院裏的出家人,去喊出家人回來。”實際上,他們這樣做並非是因爲那位出家人心地善良,而只能說明他對親屬的貪愛以及對仇人的憎恨極爲強烈而已。

  他們經常找你的原因,並不是你的修行特別好,而是了知你內心的貪心、嗔心特別強烈,對世間上的事情特別關心,因此才會叁番五次地去找你。

  作爲一個清淨的修行人,除了聞思修行以外,對在家人的瑣事最好不要參與,這才是出家人的行爲。

  通常,在家俗人與出家僧人從本分上而言,出家人已經徹頭徹尾舍棄俗事,出家爲僧,他們在財産方面可以說一無所有,既不務農也不經商,又無債款本金所得利,按理說在家人要對他們上供生活資具。

  自古以來,出家人與在家人本質上就存在很大差別。按理來說,出家人只要清清淨淨地修行,然後由在家人提供一點兒生活資具就可以了。

  可是當今的時代,已經完全顛倒錯亂了,那些在家人整天無所事事呆在家裏,經商務農、伏怨護親等什麼能力也沒有。而寺院中的出家僧人們卻要幫助他們種地、經營、與敵人打架,還要幫助他們向官員們請示,總是爲親友們忙前忙後,盡力饒益。

  原本出家人應該在寂靜地方靜靜地聞思修行,不能參與世間的瑣碎事情,而在家人應該操心世間的繁雜瑣事。現在卻已經完全相反了,那些在家人整天呆在家裏無所事事,寺院裏的出家僧人反倒四處奔波忙碌,幫助在家人管理工商農牧。

  這種現象在當今末法時代非常多,尤其是現在,比如藏地的牧民,出家人經常會幫助他們放牧;在農區,春種秋收的時候經常會見到出家人的身影在田地裏忙忙碌碌,這種現象非常不如法。

  由此來看,身爲出家人不能坐在修行者的行列中,反而需要養活那些在家人,就好似轉輪王降低到牧童的位置上一樣,在佛教中再沒有比這更難看的事了。何時何地也不能接觸這些徒有其表的形象出家人。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業,他們應該好好地呆在寺院裏聞思修行,除此之外,經常操作在家人的事業是不合理的。但有些出家人習氣比較嚴重,特別喜歡穿在家人的衣服、唱在家人的歌。還有些出家人喜歡帶著孩子,這樣確實不好,是非常不吉祥的,如果你經常這樣做,可能你以後真的會這樣抱著孩子的,不是一件好事。

  作爲修行人、出家人,還是應該精進地修行,如果出家人沒有坐在修行人的行列中精進聞思修行,反而特別喜歡在家人的行爲,那就像轉輪王去當牧童一樣特別可惜。出家人的行爲是非常高尚的,不要去學一些低劣行爲。

  現在世間上的人們特別貪著錢財、名聲,他們根本不了知諸法的實質,修行人如果沒有生起真正的無常觀,那想斷除諸如此類的行爲也很困難。宗喀巴大師說:“如果相續中生起了人身難得和死亡無常的觀念,那此人一定會精進修持。”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最後涅槃的時候,在薩拉樹 下一邊做獅子臥式一邊說:“諸法無常。”這是他來到人間轉*輪所說的最後一句話,這既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的遺書,也可以說是對我們最後的教言。

  因此沒有生起無常觀的話,無論說得多麼好聽,你的修行也不會成功的;如果能夠生起無常觀,對上述這些惡友也就根本不想去接觸。

  其六、人格不好也就是指秉性惡劣。作爲修行人秉性善良十分重要。如果性情惡劣,那即便是信心十足、智慧高超也無濟于事。

  即使世間人也是非常重視人格,對學佛的人來說,人格就更加重要了。

  善知識博朵瓦對前來依止的人首先要向其他人打聽道:“他的人格如何?”有人如實彙報說:“此人人格雖然平常,可是智慧卻是出類拔萃的。”這時,格西會毫不客氣地說:“我實在不願意因爲弟子下墮地獄。現在讓那人背起包裹趕緊離開。”

  博朵瓦面前經常會來很多人,這時尊者首先會打聽他的人格如何,如果說:“他人格平平常常,但智慧卻非常好。”間接說明這個人的人格不是太好,這時尊者經常會讓他馬上離開。

  如果別人介紹說:“此人秉性倒是不錯,容易和睦相處,但是信心不足,而且智慧也淺薄。”格西便會說:“信心是有爲法,可以生起,對于智慧淺薄這一點,我有辦法讓他學好,但這也要靠他自己精進。”

  信心和智慧都是有爲法、無常的,如果沒有信心,就經常看上師傳記,平時精進修持,這樣一來,漸漸也會有信心的;如果智慧淺薄,只要他自己精進,上師再拿一個“棍棒”在旁邊看著他,他的智慧也會增上的。不論智慧還是信心都有辦法增上,但人格不好的話,就很困難了。

  噶當派所有的高僧大德都對人格特別重視,他們認爲,就像無法使黑炭變成白色一樣,人格不好的人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法王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等許多論典中也著重強調了人格的重要性,因此希望大家人格一定要穩重,與大家要和睦相處。不然人格不好的人,吃一頓飯的功夫就會大打出手,說句話的功夫也是豎眼橫眉,來了沒幾天,已經跟許多人打過架,這樣的人千萬不要與他接觸。

  所以說,人格的好壞非常關鍵。

  修行成不成功,關鍵看人格好不好。如果人格不好,即使一兩天當中假裝修行,最終也不一定會成功的。

  假設是一位秉性惡劣之人,那麼暫時雖然對上師與正法可能有一點信心,可是當上師嚴厲地呵責他不合正法的所作所爲以及道友們好言相告說“這應當做,這不該做”之時,他便會暴跳如雷,怒不可遏,對自己的錯誤根本不看成是過失,

  一般人格好一點兒的人,別人指出錯誤時,他一定會虛心接受的;人格不好的人,他暫時對上師和正法有一點兒信心,但只要上師稍微批評一下就特別不高興。

  反而認爲上師或這些道友不喜歡我,他們有偏袒之行,以此生起邪念,進而反抗上師與諸位道友,並向自己的兄弟親友們添枝加葉地訴說:“上師與這些道友對待我如何不公平、不合理。”

  這種現象特別多,對上師和道友的批評,不但他自己不接受,而且會在自己的親戚朋友中間到處宣揚。

  他的那些親友們也偏聽偏信,認爲上師與道友們就是與他不和,從而退失信心,順口說出各種各樣的難聽話。

  由于他們不懂什麼道理,聽了這個人的話以後,也開始認爲上師不公平。

  當時,如果上師心平氣和向他們解釋說:“事實不是這樣的,他既違背了佛陀製定的戒律,又違犯了僧衆內部的紀律。”盡管苦口婆心地給這位品質惡劣者講道理,但因爲那人心術不正,一口否認他有如是的罪過,而且說起話來也都是虛僞詭辯之詞,再加上他的親屬們對佛陀製定的戒律與僧團內部的紀律也是一竅不通,所以無論如何解釋,他們也沒辦法理解。

  以前我們多芒寺有個破戒的人,他對帝察活佛非常不恭敬,後來上師批評了他,他回去便對自己的親戚朋友說:“上師對我…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