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麼樣?嬸嬸怎麼樣?小侄子會走路了沒有……”問這些有什麼用呢?侄子能不能走路對你的修行沒有任何幫助,他兩叁歲的時候肯定能走路,不用你操心。一個出家人、修行人,打聽這些閑事根本沒有用處,不要打聽。
當他得知親友們遭遇了小小的不幸之時,說什麼也在山裏住不下去了,立即大步流星疾速趕赴回去。
他只要知道家裏出了一點小小的事情就馬上要回去,道友勸、上師勸都不行,一定要回去。但你回去也幫不了什麼忙,事情已經發生了,如果能解決,你不回去也可以解決;如果不能解決,你回去也解決不了。只不過是你自己的執著習氣太嚴重,沒有辦法放下罷了。
就算是呆在神山靜處,心裏整天考慮的也只有親戚們的甘苦,而絲毫不觀想修行的核心無常的道理等。
希望有些修行人,對家裏的事情不用太操心,有人死了的話,理所當然在這裏幫他們念點經、作個超度,除此之外,你即使想管也是管不了。
倉央嘉措的道歌裏說:應該觀想的佛陀一直觀想不出來,不該想的朋友的面容卻不斷浮現在自己的腦海當中。這是對我們作的殊勝教言,修行不好的人,該觀想的本尊怎麼都觀想不出來,但以前的家人朋友,根本不用特意觀想,自然而然就跑出來了。
作爲修行人應該盡力斷除這些貪執,要觀無常、觀大圓滿。無常真的非常重要,八萬四千法門的核心就是無常法,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最後說的一句教言,就是“諸法無常”。各大教派特別重視無常法的原因也是如此,如果無常觀得好,對今生的一切瑣事自然而然會斷除;無常觀得不好,那心裏想得多,行爲上也會做很多,你經常打電話回家問:“奶奶的頭發白了沒有?爺爺的牙齒掉了沒有……”只是浪費電話費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如若與這種對親友情意纏綿之人接觸,長此以往,自己也會成爲貪戀親友之人。故而隨時隨地都不能與之交往。倘若獨自一人既無眷屬,又無仆人,那麼也就不存在不聽自己話的人,其實與眷仆具足沒有差別,甚至比有眷屬仆人還好。
如果自己做自己的眷屬、自己做自己的仆人,不會出現使自己心煩意亂的人,心情也會非常愉快。
如是惡貫滿盈的惡友就像黑炭一樣,誰一接觸它,就會沾得滿身黑。同樣,誰如果交往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惡友,也必定會沾染上他們的過患,從而失去正法。這就是所謂的近墨者黑。
失去正法特別可惜,所以首先不要交往惡友,這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
不僅如此,而且因爲那些野蠻無知的惡友都是秉性過于惡劣之人,所以上師與道友誰也無法使他好轉。就好比在數劫中將黑炭觀想成黃金,它也不可能變成金子一樣。金厄瓦格西曾經將一塊炭放在多龍巴的手中說:“尊者,縱然一劫又一劫連續不斷地將它觀想成金子,它也不可能變成金子。同樣的道理,對于上師足下毀誓言、破戒律、貪圖現世的人們,即便是一劫又一劫中將他們作佛陀想,他們也不可能變成佛陀。”
上面所講的九種惡人,對他們怎樣觀想都不可能成爲好人。格西的這種說法,當然有了義、不了義幾種解釋,這裏應該是從大多數壞人來講的。
以前有個惡人殺了人,有人問:“你爲什麼殺人?”他說:“這個人很討厭,一直在我面前晃來晃去,所以就把他殺了。”這些惡人的性格真的很難改變,就像黑炭根本無法變成白色一樣。
這都是以前的等流習氣特別嚴重的人,如果等流習氣不嚴重也是可以改變的,像以前的伏藏大師列繞朗巴,最初的時候就是個獵人。有本書上說:“好的修行人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只能見到衆生的痛苦;好的修行人只想自己的過失,根本不想別人的過失。”確實這樣,好的修行人只會把衆生的痛苦和自己的過失放在心上,然而不好的修行人不是這樣的。因此我們還是要觀自己的過患,不要把自己變成黑炭一樣。
九 修者與修法
在即生的所有圓滿之事中,穩重住在寂靜山裏的修行人的圓滿財富恐怕是誰也比不上的,換言之,也就是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幸得如此殊勝圓滿機緣的修行人也有上中下叁種。
穩重地住在寂靜地方的修行人非常有福報,這是世間任何一種福報都無法相比的。
在座的修行人,現在能夠住在寂靜的地方修行,確實很有福報,因此應該穩重地住下來,不要今天到這裏、明天到那裏,這樣既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也不是一種圓滿的福報。現在有些人,雖然已經具足了這種福報,心態卻不太端正,總是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到處奔波,這不是一個好修行人的行爲。
在世間獲得轉輪王、世間尊主的果位也不是很難,但是能夠依止善知識、精進地在寂靜地方修持,這是千生累劫當中積累福報才能夠獲得的,希望大家正在享受這種福報的時候,不要隨隨便便舍棄。
上等修行人
其中上等修行人,已將貪戀現世中欲妙之藤斬草除根,專心致志地修行,從而獲得了見修行的穩固境界,在此基礎上,利他事業也極爲廣大。
上等修行人,已經對現世一切妙欲從根本上斷除。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對今生的貪欲是不是已經斷除了?是不是能夠專心致志地修法?是否已經獲得了一種穩固的境界?利益衆生的事業是否廣大?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話,你就是一個上等修行人。
中等修行人雖然無有廣聞博學的智慧,可是對于上師所傳授的竅訣要點,卻能像盲人握住牛尾那樣一絲不苟地以無比虔誠的信心恭敬猛厲祈禱,並通過實地修行菩提心與正見獲得證相,進而達到了無有厭倦地利益他衆的境界。
中等修行人雖然沒有廣聞博學的智慧,但是依靠他虔誠的信心,對上師傳下來的竅訣可以一字不漏地記在心裏,就好像盲人抓住了牛尾巴一樣,唯一對上師本尊一心一意地恭敬祈禱。
他認爲:自己無始劫來一直在輪回中流轉,現在好不容易得到了上師的教言,無論遇到什麼違緣,都不應該舍棄。因此唯一以無比虔誠的信心恭敬祈禱傳承上師加持,並且對自己所聽聞的有關菩提心等方面的教言精進修持,由此獲得證相,這樣一來,他對利益衆生也根本不會心生厭倦。
下等修行人雖然住在寂靜處,卻仍舊未斷絕今生的束縛,身在靜處的他們經常爲現世的名聞利養而奔波忙碌,在世間人看來,他也成冒牌的修行人,在佛菩薩們看來,就成了恥笑的對象。
下等修行人表面在靜處修行,實際內心卻經常往大城市裏面跑。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即使住在寂靜處,他的境界也比不上住在城市當中修行比較好的人。住在城市裏的好修行人,日日夜夜都在思維中觀、大圓滿以及無常方面的教言,但住在寂靜處的修行人卻每天思考著怎樣獲得名聞利養,這種行爲,即使在世間人眼中也只是一個形象修行人。
對上述叁種修行人,我們應該觀察一下:自己到底屬于哪種修行人?
無論稱爲大行者或住山隱士或者修行人,都是一樣,也就是說,如果見修行已達到最高的境界,並且利他事業也頗爲廣大,則堪稱爲上等修行人。
我們學院也有很多修行隱士,他們從來不願意出來,經常住在自己的小屋子裏。不論是隱士還是大修行者,他們相續中對大中觀、大圓滿都有很高的見解,而且對上師具有虔誠的信心,利益衆生的事業也非常廣大,哪怕只給衆生寫一封信,對他們也會有相當大的利益。
中等修行人必須修持出離心、菩提心與正見,一心一意安住,做到活到老修到老。
叁種修行人在行爲上有很大差別,中等修行人就是按照《叁主要道論》中所說那樣,經常精進修持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正見,非常穩重地住在寂靜處,將一切世間瑣事全部抛之腦後,這樣一來,他的修行必定會成功的。
否則,只能算是下等修行人,此類住山修行人可謂與世間俗人是一丘之貉,他們醉生夢死般地沈湎于世間八法之中,實際上他們已爲自己打開了惡趣的大門。關于上等大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的分析,文殊菩薩的化身薩迦班智達在給雪山的大行者們的書信中講述得十分精彩。
世間人日日夜夜就是在世間八法中度過,如果修行人也是如此,那他已經給自己打開了趨往叁惡趣的大門。
藏地不管哪一個教派都特別重視薩迦班智達給雪域修行人的教言,這雖然是給雪域修行人的一封信,但所有修行者都可以行持。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楞伽山所轉的*輪並非只是爲了楞伽山的衆生,一切衆生都可以行持。
此書中雲:“雪山靜處住有大行者,當以上中下等而致函,斷除偏見顛倒邪執著,以極清淨之心而谛聽。”
人格正直的人,你怎麼說他就會怎麼聽,但人格不好的人不會聽的,因此你們應該做一個正直的人,斷除偏見與執著,以極爲清淨的心專注谛聽。
堪爲聽受他的這封書信的法器正如前面所說,並非是那些持有偏見者或心地不正之人,而應當展示給秉性正直、光明磊落的法器。
這封信的法器並不是持有偏見以及心地不正直的人。因爲對于上師指出的錯誤,心性正直的人非常容易接受,其他人無論如何都很難接受。
信中雲:“離戲論見清淨大力身,無散修行具清淨竅訣,行爲清淨猶如碧綠鬃,即是雪山獅子大行者。”
首先,上等修行人是用獅子來比喻的。這類修行人,已經獲得了中觀、大圓滿清淨離一切戲論的見解,如同獅子誰也無法動搖一樣,他的見解由其他任何見解都無法改變;他的修行具有一種非常清淨的傳承竅訣,無有一絲一毫的散亂;雪山獅子的綠色鬃毛非常漂亮,以此比喻他清淨善妙的行爲。
這封信函中清晰明了地指出:具足清淨的見解、獲得止觀雙運之等持穩固不動的修行以及不雜染世間八法等不清淨之過患的行爲者,就是像獅子一樣的大修行人。
我們應該看一看自己的見解、修行、行爲是不是像雪山獅子一樣?如果已經達到這種境界,那你已經成爲一個大修行人,可以如同日月一樣四處雲遊。
下面從見解、修行、行爲叁個方面分別宣說。
之所以將他們比喻成獅子,因爲這些修行者具有清淨的正見而毫不畏懼實執的分別妄念,已獲得了根除輪回的境界;
這樣的修行人具有非常清淨的正見,已經獲得了斷除輪回…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