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48

  ..續本文上一頁的境界和把握。

  依靠清淨的修行,身心獲得輕安的體驗,由慈悲心所引發的地道功德前所未有者垂手可得,已經獲得者經久不衰,達到如此境界;

  他已經獲得了身心輕安的體驗,由慈悲心引發的所有五道十地的功德唾手可得。

  這是從修行方面講的,由于已經遣除了罪障,相續中修行慈悲心的緣故,一切功德也會自然而然引發,如同堆積財物一樣全部可以顯現。

  由于行爲清淨而于諸佛菩薩前無有可被指責的過失,成了令他們心生歡喜的對境。

  由于他的行爲非常清淨,上師和諸佛菩薩根本不會指責他,這樣一來,一切功德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增上。

  好似獅子美麗的綠鬃一樣無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正大光明地顯露出來,

  獅子的綠鬃根本找不到一絲雜質,可以毫無畏懼地顯露在世人面前,同樣,這樣的修行人,見解、修行、行爲不論哪方面,都可以無所畏懼地在世人前顯露。

  就像法王如意寶,已經具足了圓滿的地道功德,不論哪一方面都讓人非常敬仰。不過有些人見解倒可以,行爲上非常不如法,很難讓人接受;有些行爲上還可以,每天都是規規矩矩的,就像聲聞羅漢一樣,而在見解方面卻懷疑重重,更別說大圓滿、大中觀的見解了;有些修行還不錯,其他方面卻很難令人滿意。所謂的見、修、行各方面全部圓滿的修行人,在末法時代確實很難找到。

  稱爲具有獅子般無所畏懼境界的偉大修行者。

  在座的一些人,雖然沒有法王如意寶那樣的境界,但對大圓滿、大中觀已經生起了一定的定解,平時經常修持善法,行爲也算如理如法,這樣也是非常不錯的。

  信中雲:“身披饒益無量衆生铠,騎二資馬揮舞精進鞭,以智慧刃摧毀煩惱敵,奔赴沙場勇士大行者。”

  這裏將大修行人比喻成一個沙場上的勇士,即上等修行人中的第二種,他身上披著饒益衆生的铠甲,騎著二種資糧的駿馬,手中揮舞著精進的皮鞭,依靠智慧武器摧毀煩惱的怨敵。

  意思是說,爲了成辦衆生的利益,毫無怯懦之心實修廣大的福慧資糧,依靠證悟無我的智慧而將煩惱的怨敵斬盡殺絕,這樣的大修行者就是如奔赴沙場勇士般的大行者。

  這樣的大修行人,相續中具有菩提心、慈悲心以及無我的智慧,而且對成辦衆生的利益無比的精進。

  我們這裏的很多人符不符合呢?關鍵是證悟無我的智慧有沒有?不過,你們現在已經學了一些中觀法門,相似的無我智慧應該具足吧!然後經常發菩提心、積累資糧,這也算是大修行人。

  應該衡量一下,看自己是不是一個上等修行人?不是上等修行人也不要緊,講到下等修行人的時候,你可千萬不要所有的條件全部具足了!

  信中雲:“具有無垢叁學之寶藏,于衆發放財施無畏施,依靠法施令入解脫道,以四攝利有情大行者。”

  這是第叁種上等修行人,他已經具足了戒律、禅定、智慧的一切功德,對衆生經常用財物布施以及放生等作無畏布施,依靠灌頂傳法等法布施令所有衆生趨入解脫道,並且以四攝利益有情。

  所謂的四攝,就是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衆生需要財物時,就通過布施度化。需要通過語言度化的,就宣說愛語。度化過程中應該有一個利他心,這一點很重要,一般來說,語言每個人都會說,但相續中有沒有一個真正利他的心?我想在座很多人以後都會攝受弟子,你在攝受弟子的過程中有沒有一個利他心?到底是爲了利益他們才攝受的,還是有一些目的才攝受的?無垢光尊者的傳記中說:對別人的供養,沒必要依靠財物進行回報,只要念經回向就可以了。並且說:以財物回報的話,已經成了買賣品,這樣不合理。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別人供養比較多,上師也會多給一些加持品。漢地有些大居士說:“某某活佛經常給我什麼什麼。”其實這都是不太如法的,應該以念經、修法進行回向。因此,最關鍵的就是利行。同事,自己的行爲一定要與衆生相應,否則想利益衆生也很困難。

  也就是說,以叁學成熟自相續後,通過四攝的方式成熟他相續的大修行人,是展示此信最合格的法器。如是的叁種上等大修行人可堪爲殊勝的寶藏,所謂的叁種上等修行人的第一類,見修行清淨;第二類依靠清淨的見修行而積累廣大的二資糧,摧毀煩惱的敵衆;第叁類積累二資並以智慧鏟除一切煩惱,以叁學成熟相續,同時無偏利益其他衆生。

  在自相續完全成熟的基礎上利益他衆,這是最偉大的。

  上述叁種修行人的順序和功德的次第,是在前前功德成熟的基礎上圓滿後後的。

  應當明確的是,這叁種修行人,按順序,後者較前者功德高超。

  中等修行人

  信中雲:“雖未精通如海之教言,然師修于頂上依信心,熱淚盈眶而祈禱,即已獲解脫道大行者。”

  中等修行人一共有四類。雖然沒有精通如海般的教言,但以虔誠的信心經常祈禱上師,這是獲得解脫道的第一類中等修行人。

  這一點應該做得來,有些人可能比較愚笨,聞思、背誦都不行,但你經常將上師觀在頭頂上,通過四種明觀或者虔誠的信心進行祈禱,這一點應該做到。

  雖然不是通達浩瀚無邊之經論的智者,但是能夠經常將上師觀于頭頂上,而依靠不爲外緣所轉、堅定不移的敬信心依照上師的言教奉行,這無疑是已獲得解脫道之人,也就是第一類中等修行者。

  不過,想要生起真正的信心也很困難,但是每天堅持修習上師瑜伽,這就是中等修行人。

  信中雲:“雖未以無緣見離束縛,然珍寶菩提心遍心中,行持他利無有怯懦心,饒益他衆寶珠大行者。”

  第二類中等修行人,雖然沒有以無緣見解遠離一切束縛,對于真正的空性見、無二見還未證悟,但他的相續中菩提心無處不在,只要對衆生有利就沒有一絲一毫的怯懦。

  現在有些醫生非常精進,有時候爲了給病人治病根本不休息,如果他們相續中能發個菩提心的話,那功德就非常不可思議了。

  雖然未如理獲得正見,可是相續中卻生起了珍寶菩提心,並具有饒益他衆的雄心壯志,這就是像廣泛利他的摩尼寶一樣的偉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二類中等修行人。

  饒益他衆的時候確實應該有一種雄心壯志,不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想到利益一切老母有情。

  信中雲:“雖未如理修持勝乘法,然而四種灌頂誓言花,恒時敬如頂飾般守護,即速解脫叁有大行者。”

  這是第叁類中等修行人,他們雖然沒有如理如法地修持殊勝大乘法,但對灌頂的誓言鮮花卻能恭敬有加,如同頂嚴裝飾般精心守護,從來不會隨便扔在地上踐踏。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得過灌頂之後,經常把誓言抛之腦後,一點兒都不在乎,更不要說守護了。但好的修行人不是這樣,他對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雖然絲毫也修不來,但對灌頂的誓言卻能精心守護,對上師也非常尊重。

  一般頂飾都是放在很高的地方,不會隨意踐踏的。法王如意寶說:“所有誓言中,對上師的誓言最重要。”一位黃教格西的教言說:根據宗喀巴大師的傳承,得過灌頂之後,守護身口語叁門是非常重要的。他說:“修持的法門雖然數不勝數,但最主要的就是不擾亂上師的心和守護上師的誓言。”《叁戒論》中也說:“尤其前譯大圓滿,根本誓師身語意。”

  我們對傳承上師一定要重視,否則,想生起如理如法的功德很困難。確實,爲什麼有甯瑪巴、噶當派、格魯派等這麼多教派呢?其實每一個教派都是在傳授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但是,這些教法融入自相續時,究竟是通過哪個渠道來的?這一點一定要重視。

  雖說未能如理地修持勝乘密宗的生圓次第等法門,但是,當得受了寶瓶、秘密、智慧、本智四種灌頂時,卻能認真嚴謹、如理如法地守護所承諾的所有誓言與戒律,這樣的人稱爲速得解脫道的偉大修行人,也就是第叁類中等修行者。

  他雖然任何法都不會修持,但對于誓言和戒律卻能夠如同護持眼目一般謹慎守護。

  下面是第四類中等修行人。

  信中雲:“雖無成辦他利慈愛心,然而聽聞無垢教言後,謹小慎微取舍業因果,即斷惡趣險門大行者。”

  就像小乘行者那樣,他雖然沒有度化衆生的能力,但在上師前聽聞教言之後,能夠守護自己的身語意叁門不違犯因果,這樣也已經斷除了趨往惡趣之門。

  這裏講的是,發菩提心後雖未真正步入大乘道,但能棄惡從善,如理取舍善惡者即是斷絕惡趣之門的偉大修行者,也就是第四類中等修行人。

  現在緬甸、泰國也有這類修行人。

  這四類修行人當中的第一類重視恭敬心與信解心之人與最後一類以虔誠的信心如理取舍業果的修行者分別是中士道與小士道者,他們只是很好地修煉自心,卻未能具備菩提心。

  中士道希望自己從輪回中獲得解脫,下士道是從叁惡趣當中獲得解脫。

  中間的兩類修行人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雖說具備了這一基礎,但卻未真正進入密宗。後者稱爲得受入密的灌頂的兩類中等大修行人。

  對于什麼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你們應該牢牢記住。有些人說:“我什麼法都修不來……”這樣的話,好好地守護誓言或者好好地守護自己的菩提心,也可以稱爲中等修行人。

  下面是對中等修行人作的一個總結。

  信中雲:“如是彼等稱入佛門者,具有證悟之士當了知。”意思是說,第一類與最後一類中等修行人步入了總的佛門,中間的兩類修行人已進入了大乘道之門。

  信中雲:“入于自己所信解之道,爲令他衆生起定解受。”此處所表達的意思是,自己對哪一法門有信解,就相應入于哪一道中,並且爲令他衆生起定解而應機施教,勸說他們接受。

  自己不管修行哪一個宗派,當自相續生起了一定定解時,應該爲了令其他衆生生起同等定解,也應將他們安置在這一解脫道中,比如你對因果法生起了定解,就勸導其他人也行持因果之法;如果你對大圓滿法生起了定解,就應該對其他人宣說這一法要。

  下等修行人

  信中雲:“不斷殊勝教言之戲論,自心專注迷茫寂止中,愚癡黑暗反複而增上,即如旱獺入睡大行者。”

  在這裏,對上中下叁種修行人都用了“大行者”這個詞,但在上等和中等修行人中,“大行者”是一種贊歎的意思,而這裏則表現了一種…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