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47

  ..续本文上一页怎么样?婶婶怎么样?小侄子会走路了没有……”问这些有什么用呢?侄子能不能走路对你的修行没有任何帮助,他两三岁的时候肯定能走路,不用你操心。一个出家人、修行人,打听这些闲事根本没有用处,不要打听。

  当他得知亲友们遭遇了小小的不幸之时,说什么也在山里住不下去了,立即大步流星疾速赶赴回去。

  他只要知道家里出了一点小小的事情就马上要回去,道友劝、上师劝都不行,一定要回去。但你回去也帮不了什么忙,事情已经发生了,如果能解决,你不回去也可以解决;如果不能解决,你回去也解决不了。只不过是你自己的执著习气太严重,没有办法放下罢了。

  就算是呆在神山静处,心里整天考虑的也只有亲戚们的甘苦,而丝毫不观想修行的核心无常的道理等。

  希望有些修行人,对家里的事情不用太操心,有人死了的话,理所当然在这里帮他们念点经、作个超度,除此之外,你即使想管也是管不了。

  仓央嘉措的道歌里说:应该观想的佛陀一直观想不出来,不该想的朋友的面容却不断浮现在自己的脑海当中。这是对我们作的殊胜教言,修行不好的人,该观想的本尊怎么都观想不出来,但以前的家人朋友,根本不用特意观想,自然而然就跑出来了。

  作为修行人应该尽力断除这些贪执,要观无常、观大圆满。无常真的非常重要,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就是无常法,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说的一句教言,就是“诸法无常”。各大教派特别重视无常法的原因也是如此,如果无常观得好,对今生的一切琐事自然而然会断除;无常观得不好,那心里想得多,行为上也会做很多,你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奶奶的头发白了没有?爷爷的牙齿掉了没有……”只是浪费电话费而已,没有任何意义。

  如若与这种对亲友情意缠绵之人接触,长此以往,自己也会成为贪恋亲友之人。故而随时随地都不能与之交往。倘若独自一人既无眷属,又无仆人,那么也就不存在不听自己话的人,其实与眷仆具足没有差别,甚至比有眷属仆人还好。

  如果自己做自己的眷属、自己做自己的仆人,不会出现使自己心烦意乱的人,心情也会非常愉快。

  如是恶贯满盈的恶友就像黑炭一样,谁一接触它,就会沾得满身黑。同样,谁如果交往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恶友,也必定会沾染上他们的过患,从而失去正法。这就是所谓的近墨者黑。

  失去正法特别可惜,所以首先不要交往恶友,这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

  不仅如此,而且因为那些野蛮无知的恶友都是秉性过于恶劣之人,所以上师与道友谁也无法使他好转。就好比在数劫中将黑炭观想成黄金,它也不可能变成金子一样。金厄瓦格西曾经将一块炭放在多龙巴的手中说:“尊者,纵然一劫又一劫连续不断地将它观想成金子,它也不可能变成金子。同样的道理,对于上师足下毁誓言、破戒律、贪图现世的人们,即便是一劫又一劫中将他们作佛陀想,他们也不可能变成佛陀。”

  上面所讲的九种恶人,对他们怎样观想都不可能成为好人。格西的这种说法,当然有了义、不了义几种解释,这里应该是从大多数坏人来讲的。

  以前有个恶人杀了人,有人问:“你为什么杀人?”他说:“这个人很讨厌,一直在我面前晃来晃去,所以就把他杀了。”这些恶人的性格真的很难改变,就像黑炭根本无法变成白色一样。

  这都是以前的等流习气特别严重的人,如果等流习气不严重也是可以改变的,像以前的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最初的时候就是个猎人。有本书上说:“好的修行人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只能见到众生的痛苦;好的修行人只想自己的过失,根本不想别人的过失。”确实这样,好的修行人只会把众生的痛苦和自己的过失放在心上,然而不好的修行人不是这样的。因此我们还是要观自己的过患,不要把自己变成黑炭一样。

  

  九 修者与修法

  在即生的所有圆满之事中,稳重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的圆满财富恐怕是谁也比不上的,换言之,也就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幸得如此殊胜圆满机缘的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三种。

  稳重地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非常有福报,这是世间任何一种福报都无法相比的。

  在座的修行人,现在能够住在寂静的地方修行,确实很有福报,因此应该稳重地住下来,不要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这样既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也不是一种圆满的福报。现在有些人,虽然已经具足了这种福报,心态却不太端正,总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到处奔波,这不是一个好修行人的行为。

  在世间获得转轮王、世间尊主的果位也不是很难,但是能够依止善知识、精进地在寂静地方修持,这是千生累劫当中积累福报才能够获得的,希望大家正在享受这种福报的时候,不要随随便便舍弃。

  上等修行人

  其中上等修行人,已将贪恋现世中欲妙之藤斩草除根,专心致志地修行,从而获得了见修行的稳固境界,在此基础上,利他事业也极为广大。

  上等修行人,已经对现世一切妙欲从根本上断除。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对今生的贪欲是不是已经断除了?是不是能够专心致志地修法?是否已经获得了一种稳固的境界?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否广大?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话,你就是一个上等修行人。

  中等修行人虽然无有广闻博学的智慧,可是对于上师所传授的窍诀要点,却能像盲人握住牛尾那样一丝不苟地以无比虔诚的信心恭敬猛厉祈祷,并通过实地修行菩提心与正见获得证相,进而达到了无有厌倦地利益他众的境界。

  中等修行人虽然没有广闻博学的智慧,但是依靠他虔诚的信心,对上师传下来的窍诀可以一字不漏地记在心里,就好像盲人抓住了牛尾巴一样,唯一对上师本尊一心一意地恭敬祈祷。

  他认为:自己无始劫来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了上师的教言,无论遇到什么违缘,都不应该舍弃。因此唯一以无比虔诚的信心恭敬祈祷传承上师加持,并且对自己所听闻的有关菩提心等方面的教言精进修持,由此获得证相,这样一来,他对利益众生也根本不会心生厌倦。

  下等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处,却仍旧未断绝今生的束缚,身在静处的他们经常为现世的名闻利养而奔波忙碌,在世间人看来,他也成冒牌的修行人,在佛菩萨们看来,就成了耻笑的对象。

  下等修行人表面在静处修行,实际内心却经常往大城市里面跑。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即使住在寂静处,他的境界也比不上住在城市当中修行比较好的人。住在城市里的好修行人,日日夜夜都在思维中观、大圆满以及无常方面的教言,但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却每天思考着怎样获得名闻利养,这种行为,即使在世间人眼中也只是一个形象修行人。

  对上述三种修行人,我们应该观察一下:自己到底属于哪种修行人?

  无论称为大行者或住山隐士或者修行人,都是一样,也就是说,如果见修行已达到最高的境界,并且利他事业也颇为广大,则堪称为上等修行人。

  我们学院也有很多修行隐士,他们从来不愿意出来,经常住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不论是隐士还是大修行者,他们相续中对大中观、大圆满都有很高的见解,而且对上师具有虔诚的信心,利益众生的事业也非常广大,哪怕只给众生写一封信,对他们也会有相当大的利益。

  中等修行人必须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与正见,一心一意安住,做到活到老修到老。

  三种修行人在行为上有很大差别,中等修行人就是按照《三主要道论》中所说那样,经常精进修持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正见,非常稳重地住在寂静处,将一切世间琐事全部抛之脑后,这样一来,他的修行必定会成功的。

  否则,只能算是下等修行人,此类住山修行人可谓与世间俗人是一丘之貉,他们醉生梦死般地沉湎于世间八法之中,实际上他们已为自己打开了恶趣的大门。关于上等大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的分析,文殊菩萨的化身萨迦班智达在给雪山的大行者们的书信中讲述得十分精彩。

  世间人日日夜夜就是在世间八法中度过,如果修行人也是如此,那他已经给自己打开了趋往三恶趣的大门。

  藏地不管哪一个教派都特别重视萨迦班智达给雪域修行人的教言,这虽然是给雪域修行人的一封信,但所有修行者都可以行持。就像释迦牟尼佛在楞伽山所转的*轮并非只是为了楞伽山的众生,一切众生都可以行持。

  此书中云:“雪山静处住有大行者,当以上中下等而致函,断除偏见颠倒邪执著,以极清净之心而谛听。”

  人格正直的人,你怎么说他就会怎么听,但人格不好的人不会听的,因此你们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断除偏见与执著,以极为清净的心专注谛听。

  堪为听受他的这封书信的法器正如前面所说,并非是那些持有偏见者或心地不正之人,而应当展示给秉性正直、光明磊落的法器。

  这封信的法器并不是持有偏见以及心地不正直的人。因为对于上师指出的错误,心性正直的人非常容易接受,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很难接受。

  信中云:“离戏论见清净大力身,无散修行具清净窍诀,行为清净犹如碧绿鬃,即是雪山狮子大行者。”

  首先,上等修行人是用狮子来比喻的。这类修行人,已经获得了中观、大圆满清净离一切戏论的见解,如同狮子谁也无法动摇一样,他的见解由其他任何见解都无法改变;他的修行具有一种非常清净的传承窍诀,无有一丝一毫的散乱;雪山狮子的绿色鬃毛非常漂亮,以此比喻他清净善妙的行为。

  这封信函中清晰明了地指出:具足清净的见解、获得止观双运之等持稳固不动的修行以及不杂染世间八法等不清净之过患的行为者,就是像狮子一样的大修行人。

  我们应该看一看自己的见解、修行、行为是不是像雪山狮子一样?如果已经达到这种境界,那你已经成为一个大修行人,可以如同日月一样四处云游。

  下面从见解、修行、行为三个方面分别宣说。

  之所以将他们比喻成狮子,因为这些修行者具有清净的正见而毫不畏惧实执的分别妄念,已获得了根除轮回的境界;

  这样的修行人具有非常清净的正见,已经获得了断除轮回…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