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境界和把握。
依靠清净的修行,身心获得轻安的体验,由慈悲心所引发的地道功德前所未有者垂手可得,已经获得者经久不衰,达到如此境界;
他已经获得了身心轻安的体验,由慈悲心引发的所有五道十地的功德唾手可得。
这是从修行方面讲的,由于已经遣除了罪障,相续中修行慈悲心的缘故,一切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引发,如同堆积财物一样全部可以显现。
由于行为清净而于诸佛菩萨前无有可被指责的过失,成了令他们心生欢喜的对境。
由于他的行为非常清净,上师和诸佛菩萨根本不会指责他,这样一来,一切功德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增上。
好似狮子美丽的绿鬃一样无论在任何人面前都可正大光明地显露出来,
狮子的绿鬃根本找不到一丝杂质,可以毫无畏惧地显露在世人面前,同样,这样的修行人,见解、修行、行为不论哪方面,都可以无所畏惧地在世人前显露。
就像法王如意宝,已经具足了圆满的地道功德,不论哪一方面都让人非常敬仰。不过有些人见解倒可以,行为上非常不如法,很难让人接受;有些行为上还可以,每天都是规规矩矩的,就像声闻罗汉一样,而在见解方面却怀疑重重,更别说大圆满、大中观的见解了;有些修行还不错,其他方面却很难令人满意。所谓的见、修、行各方面全部圆满的修行人,在末法时代确实很难找到。
称为具有狮子般无所畏惧境界的伟大修行者。
在座的一些人,虽然没有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境界,但对大圆满、大中观已经生起了一定的定解,平时经常修持善法,行为也算如理如法,这样也是非常不错的。
信中云:“身披饶益无量众生铠,骑二资马挥舞精进鞭,以智慧刃摧毁烦恼敌,奔赴沙场勇士大行者。”
这里将大修行人比喻成一个沙场上的勇士,即上等修行人中的第二种,他身上披着饶益众生的铠甲,骑着二种资粮的骏马,手中挥舞着精进的皮鞭,依靠智慧武器摧毁烦恼的怨敌。
意思是说,为了成办众生的利益,毫无怯懦之心实修广大的福慧资粮,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而将烦恼的怨敌斩尽杀绝,这样的大修行者就是如奔赴沙场勇士般的大行者。
这样的大修行人,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慈悲心以及无我的智慧,而且对成办众生的利益无比的精进。
我们这里的很多人符不符合呢?关键是证悟无我的智慧有没有?不过,你们现在已经学了一些中观法门,相似的无我智慧应该具足吧!然后经常发菩提心、积累资粮,这也算是大修行人。
应该衡量一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上等修行人?不是上等修行人也不要紧,讲到下等修行人的时候,你可千万不要所有的条件全部具足了!
信中云:“具有无垢三学之宝藏,于众发放财施无畏施,依靠法施令入解脱道,以四摄利有情大行者。”
这是第三种上等修行人,他已经具足了戒律、禅定、智慧的一切功德,对众生经常用财物布施以及放生等作无畏布施,依靠灌顶传法等法布施令所有众生趋入解脱道,并且以四摄利益有情。
所谓的四摄,就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众生需要财物时,就通过布施度化。需要通过语言度化的,就宣说爱语。度化过程中应该有一个利他心,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来说,语言每个人都会说,但相续中有没有一个真正利他的心?我想在座很多人以后都会摄受弟子,你在摄受弟子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利他心?到底是为了利益他们才摄受的,还是有一些目的才摄受的?无垢光尊者的传记中说:对别人的供养,没必要依靠财物进行回报,只要念经回向就可以了。并且说:以财物回报的话,已经成了买卖品,这样不合理。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别人供养比较多,上师也会多给一些加持品。汉地有些大居士说:“某某活佛经常给我什么什么。”其实这都是不太如法的,应该以念经、修法进行回向。因此,最关键的就是利行。同事,自己的行为一定要与众生相应,否则想利益众生也很困难。
也就是说,以三学成熟自相续后,通过四摄的方式成熟他相续的大修行人,是展示此信最合格的法器。如是的三种上等大修行人可堪为殊胜的宝藏,所谓的三种上等修行人的第一类,见修行清净;第二类依靠清净的见修行而积累广大的二资粮,摧毁烦恼的敌众;第三类积累二资并以智慧铲除一切烦恼,以三学成熟相续,同时无偏利益其他众生。
在自相续完全成熟的基础上利益他众,这是最伟大的。
上述三种修行人的顺序和功德的次第,是在前前功德成熟的基础上圆满后后的。
应当明确的是,这三种修行人,按顺序,后者较前者功德高超。
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未精通如海之教言,然师修于顶上依信心,热泪盈眶而祈祷,即已获解脱道大行者。”
中等修行人一共有四类。虽然没有精通如海般的教言,但以虔诚的信心经常祈祷上师,这是获得解脱道的第一类中等修行人。
这一点应该做得来,有些人可能比较愚笨,闻思、背诵都不行,但你经常将上师观在头顶上,通过四种明观或者虔诚的信心进行祈祷,这一点应该做到。
虽然不是通达浩瀚无边之经论的智者,但是能够经常将上师观于头顶上,而依靠不为外缘所转、坚定不移的敬信心依照上师的言教奉行,这无疑是已获得解脱道之人,也就是第一类中等修行者。
不过,想要生起真正的信心也很困难,但是每天坚持修习上师瑜伽,这就是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未以无缘见离束缚,然珍宝菩提心遍心中,行持他利无有怯懦心,饶益他众宝珠大行者。”
第二类中等修行人,虽然没有以无缘见解远离一切束缚,对于真正的空性见、无二见还未证悟,但他的相续中菩提心无处不在,只要对众生有利就没有一丝一毫的怯懦。
现在有些医生非常精进,有时候为了给病人治病根本不休息,如果他们相续中能发个菩提心的话,那功德就非常不可思议了。
虽然未如理获得正见,可是相续中却生起了珍宝菩提心,并具有饶益他众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像广泛利他的摩尼宝一样的伟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二类中等修行人。
饶益他众的时候确实应该有一种雄心壮志,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想到利益一切老母有情。
信中云:“虽未如理修持胜乘法,然而四种灌顶誓言花,恒时敬如顶饰般守护,即速解脱三有大行者。”
这是第三类中等修行人,他们虽然没有如理如法地修持殊胜大乘法,但对灌顶的誓言鲜花却能恭敬有加,如同顶严装饰般精心守护,从来不会随便扔在地上践踏。
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得过灌顶之后,经常把誓言抛之脑后,一点儿都不在乎,更不要说守护了。但好的修行人不是这样,他对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虽然丝毫也修不来,但对灌顶的誓言却能精心守护,对上师也非常尊重。
一般顶饰都是放在很高的地方,不会随意践踏的。法王如意宝说:“所有誓言中,对上师的誓言最重要。”一位黄教格西的教言说:根据宗喀巴大师的传承,得过灌顶之后,守护身口语三门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修持的法门虽然数不胜数,但最主要的就是不扰乱上师的心和守护上师的誓言。”《三戒论》中也说:“尤其前译大圆满,根本誓师身语意。”
我们对传承上师一定要重视,否则,想生起如理如法的功德很困难。确实,为什么有宁玛巴、噶当派、格鲁派等这么多教派呢?其实每一个教派都是在传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但是,这些教法融入自相续时,究竟是通过哪个渠道来的?这一点一定要重视。
虽说未能如理地修持胜乘密宗的生圆次第等法门,但是,当得受了宝瓶、秘密、智慧、本智四种灌顶时,却能认真严谨、如理如法地守护所承诺的所有誓言与戒律,这样的人称为速得解脱道的伟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三类中等修行者。
他虽然任何法都不会修持,但对于誓言和戒律却能够如同护持眼目一般谨慎守护。
下面是第四类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无成办他利慈爱心,然而听闻无垢教言后,谨小慎微取舍业因果,即断恶趣险门大行者。”
就像小乘行者那样,他虽然没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但在上师前听闻教言之后,能够守护自己的身语意三门不违犯因果,这样也已经断除了趋往恶趣之门。
这里讲的是,发菩提心后虽未真正步入大乘道,但能弃恶从善,如理取舍善恶者即是断绝恶趣之门的伟大修行者,也就是第四类中等修行人。
现在缅甸、泰国也有这类修行人。
这四类修行人当中的第一类重视恭敬心与信解心之人与最后一类以虔诚的信心如理取舍业果的修行者分别是中士道与小士道者,他们只是很好地修炼自心,却未能具备菩提心。
中士道希望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下士道是从三恶趣当中获得解脱。
中间的两类修行人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虽说具备了这一基础,但却未真正进入密宗。后者称为得受入密的灌顶的两类中等大修行人。
对于什么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你们应该牢牢记住。有些人说:“我什么法都修不来……”这样的话,好好地守护誓言或者好好地守护自己的菩提心,也可以称为中等修行人。
下面是对中等修行人作的一个总结。
信中云:“如是彼等称入佛门者,具有证悟之士当了知。”意思是说,第一类与最后一类中等修行人步入了总的佛门,中间的两类修行人已进入了大乘道之门。
信中云:“入于自己所信解之道,为令他众生起定解受。”此处所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对哪一法门有信解,就相应入于哪一道中,并且为令他众生起定解而应机施教,劝说他们接受。
自己不管修行哪一个宗派,当自相续生起了一定定解时,应该为了令其他众生生起同等定解,也应将他们安置在这一解脱道中,比如你对因果法生起了定解,就劝导其他人也行持因果之法;如果你对大圆满法生起了定解,就应该对其他人宣说这一法要。
下等修行人
信中云:“不断殊胜教言之戏论,自心专注迷茫寂止中,愚痴黑暗反复而增上,即如旱獭入睡大行者。”
在这里,对上中下三种修行人都用了“大行者”这个词,但在上等和中等修行人中,“大行者”是一种赞叹的意思,而这里则表现了一种…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