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52

  ..續本文上一頁“而令愚癡黑暗反複增”。

  只是轉生到四禅四無色界的話,仍然在輪回的巨輪中流轉,沒有很大意義。

  猛獸貪肉

  信中雲:“未以信心願望調相續,欲求競爭依止寂靜山,恒時貪求一切諸欲妙,入睡山中猛獸大行者。”

  有些人對上師、修行根本沒有信心,對調服自相續也沒有興趣,只是抱著與其他修行人競爭的想法來到了寂靜地方,這樣的大修行人真是與猛獸沒有什麼差別。

  有一部分修行人對上師與正法無有強烈的信心,也不具足日日夜夜如理取舍業因果的勇猛精進,他們住在寂靜處的目的完全是以競爭的心態所引發想與其他比較優秀的修行人比試一番。

  他們只想與其他好的修行人作一番比試,對真正的修行、解脫沒有一點興趣。這裏有些人也是這樣,他們來學院不是爲了求法、不是爲了解脫,而且對上師、對佛法也沒有任何興趣,只是因爲與他等同的人已經來了,他也就“不甘落後”,來到了這裏。

  這些人心裏所想的就是如果某位施主死了,則會得到多少超度錢,如果施主病了,我能獲得多少念經與打卦費等。

  這種現象在當時的藏地還是很多的。

  他們爲了得到一點點利養便會對施主阿谀奉承、好話恭維等采取五花八門的虛僞手段,而且心裏也想:如果能獲得一些欲妙那該是令人多麼高興的事啊。

  他在施主面前經常說神通、打卦,依靠各種手段希求利養,經常想:如果能有彙款來該有多好!

  于是一直滿懷希望地期待著,這種人就像是睡在山中的猛獸一樣。

  他雖然住在寂靜山中,卻一直貪戀著世間八法,對世間財物非常執著。

  出沒山間的所有野獸心裏想的就是將多少羊只等動物置于死地,好獲得豐足的食物,于是平日裏經常到處巡視。

  有些修行人雖然住在寂靜處,貪心卻非常大,心裏面經常想著如何獲得財産,有些大城市中的修行人也不一定有這麼大的貪念。

  同樣,我們這些人也是身處山上,整天想著施主帶來多少信財亡財,翹首以待,這是最下等的修行者。

  他雖然住在山中,但對調服自心卻沒有一點兒幫助,就像野獸住在山中,心卻非常不調柔一樣。

  既然住在這裏,對上師和佛法一定要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只在世間八法方面競爭沒有很大意義。

  如《喻法書》中雲:“所謂“如孩比高及賽跑”是指對某些修行人十分形象的一種比喻。比如,孩提時代的小朋友們當身體長高一點時,他們就會擡起腳跟比個頭,這個小朋友說“我高”、那個小孩又站到高坡的地方說“我高”,就這樣比來比去。

  很多世間人在財産方面互相攀比,修行人則是通過寫自傳、做光盤互相攀比自己的名聲,這類人與比個高的小孩子沒有什麼區別。

  或者,當他們能夠快速奔跑的時候,又相互比賽,一個小朋友跑到另外一個同伴的前面說“我跑得快”。

  對于名聲財産等方面比賽就好像小孩子賽跑一樣沒有意義,修行人應該在聞思修行方面比賽,但是恰恰相反,現在很多人在這些沒有意義的方面競爭特別激烈。

  還有人說:“這是我的上師,不是你的上師。”希望你們不要這樣說,只要聽過法就可以稱爲上師,應該了知,他是所有衆生的上師,不是你一個人的專屬品。現在漢地有些居士就是這樣,有人說:“這是我的上師,你不要來。”有些上師也說:“這是我的弟子,你不要接近他。”這類說法都是不對的。

  同樣,我們中的有些人如理如法的行爲一個也沒有,卻常常在嫉妒心競爭心的驅使下一邊頗爲自信地說“我要超過他,如果他們這些人沒有拜倒在我的足下,那就沒什麼利益了”,一邊勇猛精進地聞思,其實這種完全是顛倒的精進。”

  一般來說,修行人不能離開寂靜地方,雖然有些高僧大德經常去喧囂的大城市,但是他們出去對衆生會有很大利益,像我們這樣的修行人,離開寂靜山林肯定是不好的。米拉日巴在他的道歌中說:修法的人舍棄寂靜地方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敗。

  我們最好不要離開寂靜的地方,但在寂靜地方住的時候也應該如理如法,不然與山中住的猛獸沒有什麼差別。山裏的猛獸每天就是想著吃其他衆生的血肉,而你雖然住在山中,卻也是每天想著施主的錢包,貪心特別強烈,這樣不太好。

  正如這其中所說的那樣,表面上居住在寂靜聖地的我們,一心只想如何才能得到衣食受用,卻從來不在調伏心相續上下功夫,如此不僅無有功德,反倒會積累下無比深重的大罪。

  修行人最好是住在寂靜的地方修行。

  狐狸尋香

  信中雲:“棄解脫道增長諸罪業,求利住山虛度時光後,爲男女施主作經忏者,如狐流浪山城大行者。”

  下等修行人中,有一種人已經完全舍棄了解脫道,雖然住在寂靜地方,卻也經常造作各種各樣的罪業,唯一謀求名聞利養,最後居住在寂靜深山的緣分盡了以後,他就成爲男女施主的經忏師,在城市當中如同狐狸一樣到處流浪。

  沒有以前面所說的無比信心與最大的精進來調伏心相續的煩惱,在自心尚未堪能之時,卻將精力全部用在追求名聞利養上,這種“大修行者”可以說已經棄離了解脫的正道,正在不斷增添投生總的叁界輪回尤其墮入惡趣的罪惡之因,最後在寂靜山間實在呆不下去,這時這些修行人認爲住在山間岩洞的時光該結束了,

  這些人既不具足對上師的信心,也沒有精進調伏自相續的煩惱,雖然自心根本沒有堪能,煩惱也非常深重,卻認爲住在寂靜處的時間已經足夠,于是風風火火地跑到城市當中去……

  其實修行人有機會、有緣分的時候,還是應該住在寂靜處,噶當派的四依法中,並沒有說先依止寂靜處,最後死在大城市,最後死的時候也應該死在寂靜山谷裏。但現在的很多修行人,只在寂靜的地方呆了一小段時間,就急急忙忙跑到城市裏去了。

  當然,像章嘉國師那樣具有弘法利生能力的大成就者到城市中去也是可以的,但作爲凡夫人的我們,心不能自主,沒辦法抵擋住外境的誘惑,也許因的發心還很清淨,但到了城市當中,眼見耳聞得特別多,五根面前經常顯現各種各樣誘惑人心的景象,即使每天遮住自己的五根也很困難,對治煩惱又怎麼可能實現呢?但寂靜地方根本沒有産生貪嗔癡的因緣,因此,應該穩重地住在寂靜地方。

  現在有些人,首先以弘法利生的發心到城市中去,到最後卻讓世間人把你給“度化”了。還有些人特別愚笨,有人勸他:“你現在已經修得很好了,應該到城市裏去度化衆生了。”于是內心蠢蠢欲動,最後開始付諸行動——到城市當中度化衆生去了,結果沒有一兩年,自己原來的境界並沒有如如不動地安住,反而被世間八法染汙的面目全非了。

  于是爲了男女施主供養亡財信財而到俗家去作經忏,就這樣,幾乎整個人生全是在城裏度過的。

  這些人,有的已經還俗,有的雖然沒有還俗,但是所有的修法念誦已經全部放棄了,確實非常可憐。

  比如,狐狸往往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潛入城區鄉村,它跑去的目的就是爲了吃那些被人扔掉的皮鞋底 或者破衣爛衫的碎片。

  現在藏族人真正穿自己做的皮鞋的非常少,這種皮鞋的鞋底經常會被磨破,藏地民間的故事裏面說:狐狸特別喜歡人們換下來的皮鞋底。因此狐狸來到城市的目的就是爲了尋找這些皮鞋底和破碎的皮革。

  與之相同的修行人自然成了被極爲嚴厲呵責的對境。或者信中的喻義結合也可以這樣來理解:有些修行人就像居住並流浪在空城廢墟處的狐狸一樣,但我認爲按照前一種來解釋似乎更爲恰當。

  在空無一人的城市裏,經常會有許多被抛棄的皮革,狐狸在晚上的時候經常前去尋找。也有這樣解釋的,但劄嘎仁波切認爲他解釋的更合適一點。

  對于此類修行人《喻法書》中另有一種別開生面的相似比喻。此書中雲:“所謂“如同網狐狸”的意義,譬如,爲了捕獲狐狸而設下網罟,在捉狐狸的網中要放一些熏煙之類的誘餌,由于狐狸的嗅覺十分靈敏,它們從很遠的地方便聞到了氣味,于是一邊用鼻子嗅一邊朝著那一方向走來,結果落入網中被生擒活捉。

  這種方法以前就有。現在甘肅那一帶的人特別喜歡賣狐狸皮,他們有很多捉狐狸的技巧,由于狐狸的嗅覺特別靈敏,他們就經常放一些誘餌,這樣狐狸會很快依靠氣味尋找過來,就這樣被獵人們生擒活捉,但這時後悔也沒辦法了。

  這個比喻非常好。

  與此相同,我們也是經不住欲妙氣息的引誘,而屢屢沈迷,隨後又中了惡友的圈套。”

  貪心強烈的修行人與狐狸沒有什麼差別,他們經常四處打聽一些大施主,然後不遠千裏的跑到他那裏去。

  現在的一些大施主還是挺苦惱的,因爲個別大修行人經常“加持”他,嚇得他們連電話都不敢接,因爲這些人給他打電話就是爲了化緣。

  這裏的含義是說,如同狐狸被熏煙所欺惑而落入網中一樣,我們這些人也是受到名聞利養的誘惑而爲之在城內奔波,到了最後居然落到在城內毀壞戒律,無法養活成群的孩子、女人而苦不堪言的悲慘下場。

  現在藏地有很多修行人到城市當中去,一方面來說,漢地的衆生會因此得到一些利益,但對修行人自身來說損失特別大。而且有些修行人不住在寺院裏,經常到施主的家裏去,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也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以前有個堪布在他的上師圓寂之後,到處化緣希望給上師建個金銀的遺塔,但遺塔建完了,他也已經還俗了。所以爲了叁寶而貪執財産,最後的下場也是很悲慘的。

  《喻法書》裏講到一個鸠丹大格西的公案:鸠丹大格西以前經常到寺院裏去,但他的修行不好,原因是交丹巴地方與一個部落開始打仗,後來交丹巴地方的人失敗了,鸠丹格西非常氣憤,于是還俗參加戰鬥,結果死在戰場上。後來交丹巴地方的一群麻風病人編了一首歌:“鸠丹格西呀,傲慢的你以前看不起我們,可是今天,你卻放棄自己的修行,死在了戰場上,真是非常可憐呀!”仲敦巴格西曾經有個弟子叫薩西,他在一次紛爭中不幸喪生,格西惋惜地感歎到:“我的薩西如果叁年前死去,還是以叁藏法師的身份死的,只可惜他叁年後才死。”

  以前在蒙古有位華藏格西,是蒙古寺院非常有名的一位大格西…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