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52

  ..续本文上一页“而令愚痴黑暗反复增”。

  只是转生到四禅四无色界的话,仍然在轮回的巨轮中流转,没有很大意义。

  猛兽贪肉

  信中云:“未以信心愿望调相续,欲求竞争依止寂静山,恒时贪求一切诸欲妙,入睡山中猛兽大行者。”

  有些人对上师、修行根本没有信心,对调服自相续也没有兴趣,只是抱着与其他修行人竞争的想法来到了寂静地方,这样的大修行人真是与猛兽没有什么差别。

  有一部分修行人对上师与正法无有强烈的信心,也不具足日日夜夜如理取舍业因果的勇猛精进,他们住在寂静处的目的完全是以竞争的心态所引发想与其他比较优秀的修行人比试一番。

  他们只想与其他好的修行人作一番比试,对真正的修行、解脱没有一点兴趣。这里有些人也是这样,他们来学院不是为了求法、不是为了解脱,而且对上师、对佛法也没有任何兴趣,只是因为与他等同的人已经来了,他也就“不甘落后”,来到了这里。

  这些人心里所想的就是如果某位施主死了,则会得到多少超度钱,如果施主病了,我能获得多少念经与打卦费等。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藏地还是很多的。

  他们为了得到一点点利养便会对施主阿谀奉承、好话恭维等采取五花八门的虚伪手段,而且心里也想:如果能获得一些欲妙那该是令人多么高兴的事啊。

  他在施主面前经常说神通、打卦,依靠各种手段希求利养,经常想:如果能有汇款来该有多好!

  于是一直满怀希望地期待着,这种人就像是睡在山中的猛兽一样。

  他虽然住在寂静山中,却一直贪恋着世间八法,对世间财物非常执著。

  出没山间的所有野兽心里想的就是将多少羊只等动物置于死地,好获得丰足的食物,于是平日里经常到处巡视。

  有些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处,贪心却非常大,心里面经常想着如何获得财产,有些大城市中的修行人也不一定有这么大的贪念。

  同样,我们这些人也是身处山上,整天想着施主带来多少信财亡财,翘首以待,这是最下等的修行者。

  他虽然住在山中,但对调服自心却没有一点儿帮助,就像野兽住在山中,心却非常不调柔一样。

  既然住在这里,对上师和佛法一定要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只在世间八法方面竞争没有很大意义。

  如《喻法书》中云:“所谓“如孩比高及赛跑”是指对某些修行人十分形象的一种比喻。比如,孩提时代的小朋友们当身体长高一点时,他们就会抬起脚跟比个头,这个小朋友说“我高”、那个小孩又站到高坡的地方说“我高”,就这样比来比去。

  很多世间人在财产方面互相攀比,修行人则是通过写自传、做光盘互相攀比自己的名声,这类人与比个高的小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或者,当他们能够快速奔跑的时候,又相互比赛,一个小朋友跑到另外一个同伴的前面说“我跑得快”。

  对于名声财产等方面比赛就好像小孩子赛跑一样没有意义,修行人应该在闻思修行方面比赛,但是恰恰相反,现在很多人在这些没有意义的方面竞争特别激烈。

  还有人说:“这是我的上师,不是你的上师。”希望你们不要这样说,只要听过法就可以称为上师,应该了知,他是所有众生的上师,不是你一个人的专属品。现在汉地有些居士就是这样,有人说:“这是我的上师,你不要来。”有些上师也说:“这是我的弟子,你不要接近他。”这类说法都是不对的。

  同样,我们中的有些人如理如法的行为一个也没有,却常常在嫉妒心竞争心的驱使下一边颇为自信地说“我要超过他,如果他们这些人没有拜倒在我的足下,那就没什么利益了”,一边勇猛精进地闻思,其实这种完全是颠倒的精进。”

  一般来说,修行人不能离开寂静地方,虽然有些高僧大德经常去喧嚣的大城市,但是他们出去对众生会有很大利益,像我们这样的修行人,离开寂静山林肯定是不好的。米拉日巴在他的道歌中说:修法的人舍弃寂静地方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我们最好不要离开寂静的地方,但在寂静地方住的时候也应该如理如法,不然与山中住的猛兽没有什么差别。山里的猛兽每天就是想着吃其他众生的血肉,而你虽然住在山中,却也是每天想着施主的钱包,贪心特别强烈,这样不太好。

  正如这其中所说的那样,表面上居住在寂静圣地的我们,一心只想如何才能得到衣食受用,却从来不在调伏心相续上下功夫,如此不仅无有功德,反倒会积累下无比深重的大罪。

  修行人最好是住在寂静的地方修行。

  狐狸寻香

  信中云:“弃解脱道增长诸罪业,求利住山虚度时光后,为男女施主作经忏者,如狐流浪山城大行者。”

  下等修行人中,有一种人已经完全舍弃了解脱道,虽然住在寂静地方,却也经常造作各种各样的罪业,唯一谋求名闻利养,最后居住在寂静深山的缘分尽了以后,他就成为男女施主的经忏师,在城市当中如同狐狸一样到处流浪。

  没有以前面所说的无比信心与最大的精进来调伏心相续的烦恼,在自心尚未堪能之时,却将精力全部用在追求名闻利养上,这种“大修行者”可以说已经弃离了解脱的正道,正在不断增添投生总的三界轮回尤其堕入恶趣的罪恶之因,最后在寂静山间实在呆不下去,这时这些修行人认为住在山间岩洞的时光该结束了,

  这些人既不具足对上师的信心,也没有精进调伏自相续的烦恼,虽然自心根本没有堪能,烦恼也非常深重,却认为住在寂静处的时间已经足够,于是风风火火地跑到城市当中去……

  其实修行人有机会、有缘分的时候,还是应该住在寂静处,噶当派的四依法中,并没有说先依止寂静处,最后死在大城市,最后死的时候也应该死在寂静山谷里。但现在的很多修行人,只在寂静的地方呆了一小段时间,就急急忙忙跑到城市里去了。

  当然,像章嘉国师那样具有弘法利生能力的大成就者到城市中去也是可以的,但作为凡夫人的我们,心不能自主,没办法抵挡住外境的诱惑,也许因的发心还很清净,但到了城市当中,眼见耳闻得特别多,五根面前经常显现各种各样诱惑人心的景象,即使每天遮住自己的五根也很困难,对治烦恼又怎么可能实现呢?但寂静地方根本没有产生贪嗔痴的因缘,因此,应该稳重地住在寂静地方。

  现在有些人,首先以弘法利生的发心到城市中去,到最后却让世间人把你给“度化”了。还有些人特别愚笨,有人劝他:“你现在已经修得很好了,应该到城市里去度化众生了。”于是内心蠢蠢欲动,最后开始付诸行动——到城市当中度化众生去了,结果没有一两年,自己原来的境界并没有如如不动地安住,反而被世间八法染污的面目全非了。

  于是为了男女施主供养亡财信财而到俗家去作经忏,就这样,几乎整个人生全是在城里度过的。

  这些人,有的已经还俗,有的虽然没有还俗,但是所有的修法念诵已经全部放弃了,确实非常可怜。

  比如,狐狸往往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入城区乡村,它跑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吃那些被人扔掉的皮鞋底 或者破衣烂衫的碎片。

  现在藏族人真正穿自己做的皮鞋的非常少,这种皮鞋的鞋底经常会被磨破,藏地民间的故事里面说:狐狸特别喜欢人们换下来的皮鞋底。因此狐狸来到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这些皮鞋底和破碎的皮革。

  与之相同的修行人自然成了被极为严厉呵责的对境。或者信中的喻义结合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有些修行人就像居住并流浪在空城废墟处的狐狸一样,但我认为按照前一种来解释似乎更为恰当。

  在空无一人的城市里,经常会有许多被抛弃的皮革,狐狸在晚上的时候经常前去寻找。也有这样解释的,但札嘎仁波切认为他解释的更合适一点。

  对于此类修行人《喻法书》中另有一种别开生面的相似比喻。此书中云:“所谓“如同网狐狸”的意义,譬如,为了捕获狐狸而设下网罟,在捉狐狸的网中要放一些熏烟之类的诱饵,由于狐狸的嗅觉十分灵敏,它们从很远的地方便闻到了气味,于是一边用鼻子嗅一边朝着那一方向走来,结果落入网中被生擒活捉。

  这种方法以前就有。现在甘肃那一带的人特别喜欢卖狐狸皮,他们有很多捉狐狸的技巧,由于狐狸的嗅觉特别灵敏,他们就经常放一些诱饵,这样狐狸会很快依靠气味寻找过来,就这样被猎人们生擒活捉,但这时后悔也没办法了。

  这个比喻非常好。

  与此相同,我们也是经不住欲妙气息的引诱,而屡屡沉迷,随后又中了恶友的圈套。”

  贪心强烈的修行人与狐狸没有什么差别,他们经常四处打听一些大施主,然后不远千里的跑到他那里去。

  现在的一些大施主还是挺苦恼的,因为个别大修行人经常“加持”他,吓得他们连电话都不敢接,因为这些人给他打电话就是为了化缘。

  这里的含义是说,如同狐狸被熏烟所欺惑而落入网中一样,我们这些人也是受到名闻利养的诱惑而为之在城内奔波,到了最后居然落到在城内毁坏戒律,无法养活成群的孩子、女人而苦不堪言的悲惨下场。

  现在藏地有很多修行人到城市当中去,一方面来说,汉地的众生会因此得到一些利益,但对修行人自身来说损失特别大。而且有些修行人不住在寺院里,经常到施主的家里去,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也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以前有个堪布在他的上师圆寂之后,到处化缘希望给上师建个金银的遗塔,但遗塔建完了,他也已经还俗了。所以为了三宝而贪执财产,最后的下场也是很悲惨的。

  《喻法书》里讲到一个鸠丹大格西的公案:鸠丹大格西以前经常到寺院里去,但他的修行不好,原因是交丹巴地方与一个部落开始打仗,后来交丹巴地方的人失败了,鸠丹格西非常气愤,于是还俗参加战斗,结果死在战场上。后来交丹巴地方的一群麻风病人编了一首歌:“鸠丹格西呀,傲慢的你以前看不起我们,可是今天,你却放弃自己的修行,死在了战场上,真是非常可怜呀!”仲敦巴格西曾经有个弟子叫萨西,他在一次纷争中不幸丧生,格西惋惜地感叹到:“我的萨西如果三年前死去,还是以三藏法师的身份死的,只可惜他三年后才死。”

  以前在蒙古有位华藏格西,是蒙古寺院非常有名的一位大格西…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