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幾天我的身體有點生病,也有點糊塗,不知道什麼原因……”
人的心力還是很重要,有關“老了以後無法化緣”這方面的憂慮實在沒有必要,到時候在你面前必定會出現一條路的,不用擔心。真要是死的話,還是死在寂靜地方,不然,死在城市裏就和雪山獅子死在城市中沒有什麼差別了。
即便是得了病入膏肓的重症,上師與同參道友也會悉心竭力護理你的,而且出現其他暫時性的一點兒小小的違緣,他們也會千方百計依靠各種儀軌祈禱叁寶予以遣除。而若讓親友來護理你,那他們只會造下違逆正法的罪業而已,除此之外,上師與僧衆們所不清楚的有利于你的病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難道他們會知道嗎?
不管你的身心上出現什麼樣的違緣,上師和道友對于違緣如何轉爲道用的方法還是非常精通的,假設連他們都沒有辦法的話,那世間所謂的親友對于你的病情難道有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嗎?不會有任何辦法。
其實,就連你的那些親友他們自己出現頭痛腦熱等病患時,也完全要指望上師與僧衆。這是眼前明擺著的事實。
實際上,就連他們在出現疾病違緣的時候,也要依靠上師和僧衆們加持、念經,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進一步地說,我們自己罹患疾病時,如果想方設法依靠種種藥物治療以及別人的精心侍候來康複,這也實在不是修行人應有的風範。
作爲修行人,生病時應該修持歡喜心、修自他交換,打針、吃藥等不是修行人的作風。
很多上師的傳統也不相同,有一次曲恰堪布病得特別嚴重,他的弟子好不容易在縣上請了一個醫生,曲恰堪布說:“魔女一樣的,喊來做什麼?不要來我的房子。”當時曲恰堪布等個別大德根本不看病,但有些上師在顯現上還是會看病、吃藥,所以一概地說“打針吃藥不是修行人”恐怕也有點兒困難。
倘若身染重病,那作爲真正的修行人就應當生起無比的歡喜心。
一般來說,作爲病人都有希望康複的希求心,這是很多病人的一種向往。
這幾天我也是生病了,感覺還是很痛苦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正常的上課已經停止了,這些年來都沒有像這樣停過叁、四天的課,心裏感覺真的比病苦還要難受。有些道友建議我到其他地方去治療,但如果我出去的話,可能沒有人同步翻譯 ,那你們還是有點兒可憐,對這方面確實很執著。不過,依靠叁寶的加持,現在看來似乎也沒有太大困難了,其他像身體這種假合的法出現違緣倒也無關緊要,但是佛法上出現違緣的話確實有點可惜。
因爲通過生病可以淨除前世所積累的深重惡業,並且還可以憑借著疾病而修自樂施他、代受他苦的施受法,從而生病便對修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助緣作用。
“施受法”是自他交換的一種修法,將自己的快樂施給別人,別人的痛苦由自己代受。
通過生病,既可以遣除罪障也可以修持施受法,因此修行稍微好一點兒的人,生病會對修行起到很大的幫助。
因此心裏應當這樣想:此次患病實在是由上師的恩德而來。如此的不勝喜悅。
生病對遣除違緣的幫助確實非常大,你們自己可能也有這方面的體會:本來修行上可能會出現很大的違緣,但依靠生病已經緩解了。
因此,每次生病都應該想:這是具德大恩上師的慈悲加持。從而生起極大的歡喜心。
特別是在自己患病時,如若親戚朋友、護理看望的人很多,那麼非但對病情沒有絲毫的好處,反而會因爲人聲嘈雜、喧鬧不休而在不知不覺中做出許多違背正法之事。當你處于彌留之際時,他們則在一旁要麼嚎啕大哭,要麼說一些貪戀話語,使得你平靜的心不由自主地被攪得一塌糊塗,甚至連皈依叁寶、修施受法的憶念觀想也無法做到。
生病時,如果親朋好友都來看望你的話,那在無形中會造下很多惡業,或者在快要死的時候,他們會在旁邊大哭大叫,使你根本無法專心觀想,由此心也就被攪得一塌糊塗。
藏地有這種說法:人要死的時候,旁邊的人千萬不能哭,要哭的話,臨死之人的意念會立刻專注到哭聲上面,然後想“我是不是快死了?我將要離開這些可憐的親人朋友”,從而生起貪心。或者旁人大聲地說“你不要死”之類的話語,也會使死者的心無法平靜。
尤其修行人的親戚朋友死的話更不應該哭,只要在旁邊給他念個佛號就可以了。有些修行人說:“我不願意死在家裏,如果死在家裏,臨死的時候根本無法做到認真觀想,因爲旁邊的親人會影響我。”這種說法非常正確。
如果身邊沒有擾亂自心的親友等任何人,那麼心情會十分恬靜,神態怡然安甯,可以在如理修持上師所傳的施受法等教授中安詳死去。
“施受法”是噶當派比較甚深的法要,學院裏的人可能是修無上大圓滿——死的時候安住在心的本來覺性當中,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好的。
這樣說來,病也有病的快樂,死也有死的幸福。
貪財無義
“真正的修行人,病有病的快樂、死有死的快樂”,這句話大家應該記住。修行人和世間人在面對生老死病等許多方面都有很大差別,而且在遭遇困難、痛苦時所持的態度也有所不同,真正的修行人具有內在的境界,先不說具有大圓滿境界的修行人,即使非常普通的一個修行人,在他們遭遇疾病違緣時都可以轉爲道用——病有病時積累資糧的方法,死也有死時的快樂安詳。然而世間上的人們不會這樣想,他們認爲生病是非常可怕的,而死亡更是最不願意遭遇的一件事情。實際上,死亡是輪回流轉的一種途徑,是無始輪回中離開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必須經曆的,修行人已經明白其中的真正含義,因此可以坦然面對。
這裏講“貪財無義”,人在世時、臨死時或者在中陰時,都要把握住自己的相續,不要對人、財、物特別貪著。佛教中將對財物的貪執稱爲外貪,對人的貪執稱爲內貪,人們相續中內貪、外貪的習氣于無始以來已經根深蒂固,想要在短時間內完全斷除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平時就應該注意轉變自己相續當中的習氣。
在平日裏,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微不足道的生活必需品應當看成是借用物而毫不貪執地使用,死後這所有的資具就全部歸于上師僧衆所有。
這一點很重要,平時如果對自己的財物、房子、家産等特別執著,那臨死時根本把握不住,所以平時就應該將一切財物作爲一種借用物來看待,你來的時候不可能一起來,死的時候也不可能帶走一絲一毫。
真正從道理上觀察,所謂的財物只是一種身外之物,除此之外,就連自己尤爲珍愛的身體,到死亡來臨時也會毫不猶豫地舍棄,更何況無有絲毫幫助的身外物,因此對于諸如此類的借用物都應毫無貪執的使用。
如果你是住在寂靜地方,那你死亡之後,所有資具受用全部都應歸屬于上師、僧衆,因此你也不必費心安排它們的去處。
然而,在當今的時代裏,有些名義上的住山隱士臨命終時還念念不忘他的那些物品,有氣無力地說“這個用來做什麼,那個不要用來做什麼”等等,留下諸如此類的遺言。
按理來說,對于暫時借用的財物等不應該留有任何貪執,但在當今時代中,名義上是住山多年的修行隱士,可在臨終時卻將他所謂的“修行境界”全部暴露無遺——他們或者寫下遺書,或者留下紙條,標明“系解脫裏面有多少多少人民幣……”
去年有一個人說自己明天5點鍾就會死,之後將所有財物全部分配出去了,最後也沒有死。有個男衆也是將自己的房屋供養給我,因爲他覺得自己很快時間當中就會死的,我說:“你可能暫時還不會死,即使死也不用對這樣的房子貪執……”但他還是說:“我這個房子還是非常不錯,一定要留給你……”結果他也沒有死,過一段時間就離開學院了。這種現象非常多。
死的時候對于房子等財産不要貪執,這對修行人來說非常非常重要。當今時代的很多修行人跟在家人沒有什麼區別,他們在臨要死時:“我的錢留給某某人、我的房子如何如何……”對所有的財物會交待得清清楚楚,這時其他的人也會說:“這個人真了不起,還沒有死之前就已經將財産作了非常合理的安排。”這似乎是世間人不成文的一種傳統,但作爲修行人來說,如果也出現這類言行,恐怕給人的感覺會非常奇怪。
前段時間色達有個人翻了車,據說他是非常有名氣的一個人,後來他在醫院臨要死的時候,不斷地問:“我的衣服穿好了沒有?我這樣有名氣的人,臨死時衣服一定要穿好,要不然給人留下的印象不好……”別人說是“衣服已經穿好了”,他又說:“我的被子要蓋好,要不然別人看到不好……”其他人將他的被子又仔細地蓋好了,這時候這個人已經死了。這些人雖然不算什麼修行人,但仔細想一想:像他這樣臨死時只是想到這樣沒有意義的事情,對來世有沒有幫助呢?根本沒有任何幫助。
因此,不論哪一個人,在臨死時,如果有時間、有能力的話,就觀想諸佛菩薩在自己的頭頂,念誦佛菩薩的名號,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沒有利益的。
這種做法已將此人沒有斷除對財物貪執的心理狀態全然昭示、暴露無遺。
從這一角度可以看出,這位修行人對財物的貪執根本未能斷除。
對此尤其需要注意,我們每個人在不久的將來都會離開人間,但所謂的離開人間,修行人有修行人離開人間的一種方法,若能虹身或獅子臥式離開當然很好,如果不能這樣,臨死時一邊合掌一邊祈禱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如此一來,死亡時的心態不會特別散亂。或者臨終的時候,對于一切財物斷除貪執的念頭,想著“其他人願意如何處理就如何處理,本來也不是我的”,如果能夠這樣觀想也是非常好的。
如若對財産無有貪執,那留下遺囑目的何在呢?
之所以留下遺囑,就已表明你對這些財物的戀戀不舍,由此才會千叮咛萬囑咐“應該如何如何分配這些財産”。
希望以後學院裏面死的人不要對自己的財産太過貪執,你的財産肯定會處理的,這些根本不需要你來操心。而且現在很多人把系解脫當作自己的錢包,這樣不太好,最好還是分開,不然,以後你們死的時候,可能每個人的系解脫都要翻出來看一下……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