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障現前,因爲原本應該下一世感受的惡趣痛苦,如今通過自己精進的修法已經在這一世中感受了,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所以我更應該精進努力,這樣一定會現前證悟的驗相。
所以,無需心灰意冷,應當提高心力。有時心稍稍能專注所緣,如果認爲現在我的心已經得以淨化,成了一位大修行人,而沾沾自喜,生起貢高我慢之心,則應當提起正念:心只是稍微能專注一點兒,如何能壓製內心強有力的煩惱,自心修習雖然有了提高,但仍舊需要更加精進修行。
自己的心稍微可以專注,煩惱似乎也有所減少,這時也不應生起傲慢之心,因爲它們都是不穩固的。因此,對自己要時刻提起正知正念:依靠上師和諸佛菩薩的加持,煩惱只是暫時得到了壓製,並沒有真正斷根,因此我還是應該繼續努力修持。
依靠憶念心生我慢之過患而摧毀自命不凡的傲氣;當生起怯懦之心時,通過觀想心一緣專注的功德而鼓勵自己。
相續中生起傲慢具有很多過患,比如自相續不會生起功德,見不到別人的功德與自己的過失等等。華智仁波切說:最難認識的就是嫉妒心和傲慢心。因此一定要認識到自相續中的傲慢心,假設心裏生起類似“我的修行境界非常高,每天都很快樂,不像其他人那樣散亂”的念頭,你可能已經生起了傲慢心,一定要盡快對治。不然,你遇到違緣痛苦的時候就開始痛哭流涕,叁四天了眼淚還不幹,最後所有金剛道友都拿著毛巾來擦也無法止住你的淚水,這樣的話,你自己也會對自己的修行非常失望的。所以,煩惱稍微得到壓製時,不要認爲自己很了不起,應該繼續努力修持,這樣才是真正修行人的行爲。
總之,應當以這兩種方式力求使精進永不間斷。《手冊》中雲:“欲求一心精進者,贊德毀慢而修行。”
真正想要獲得解脫而不斷精進的人,應該贊歎他人的功德、摧毀自相續的傲慢,如此行持的話,你的修行一定會成功的。
又雲:“如是贊德與毀慢,不斷精進大方便。”
精進確實非常重要,一般欲界衆生的心很難調伏,有時身體四大不調,有時外境條件不具足,每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躺著睡懶覺也不會出現什麼違,但是《般若經》中說:魔衆經常會給精進的修行人製造違緣。你真正想要精進修持的時候,睡眠魔來了、煩惱魔來了、病魔也來了……很多人經常因此倒下去了,這樣的話,魔軍已經獲得了勝利,他們可能會大開慶功宴的。真正的修行人不應該被魔軍打敗,魔軍越製造違緣你就越堅強,這樣的話,任何魔衆都不會摧毀你的。
阿底峽尊者也曾親口說過:“藏人成佛數少有叁因,藏人心思繁多不守誓,雖喜正法然心不穩重,雖喜竅訣然不實地修。”
阿底峽尊者對很多藏人都看不慣,他說:你們這些壞藏人能夠成佛的非常少,原因有叁個,一是藏人的心思非常散亂,不遵守誓言;第二是,雖然喜歡正法,但內心非常不穩重;第叁,雖然喜歡各種各樣的竅訣,卻從來都不修持。這是藏人很難獲得成就的叁個原因,也是修行人具足的叁大過患。
的確,藏地與印度相比,印度當時有八十位大成就者以及很多高僧大德,而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成就者的數量更是數不勝數,所以,阿底峽尊者說:藏人成佛的數量非常少。不過,對于尊者所說的叁個原因,在藏人身上表現得其實不是很明顯,如果尊者見到了漢人紛繁複雜的心思和不穩重的性格,批評的語言可能會更加嚴厲。
尊者的話實實在在一點不錯。
劄嘎仁波切在世時,藏地的很多修行人可能確實是這樣的,但比較而言,我覺得漢人的心態更嚴重——不穩重、心散亂、不實修、到處奔波,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我們這些人依止一位上師心不滿足,還要依止第二個,依止第二個也不滿足,還要依止第叁個、第四個上師……依止所有傳法的上師,這種行爲是不合理的。
這些人依止一個、兩個上師也不滿足,還要依止第叁個、第四個,似乎所有的傳法上師都要去依止。
在一位上師前都不能守護誓言,那麼在諸多上師前怎麼能護持誓言呢?
可是,你連一位上師的要求都無法做到,又如何守護所有上師的誓言呢?
其實依止太多上師也是很麻煩的,現在漢地的個別居士說:“我在很多上師面前都得過灌頂,但是對每位上師的要求都一一做到也是困難,不做的話,擔心違背上師教言;做的話,自己的智慧和精進程度都沒辦法達到要求。”確實是這樣,每個上師的修法和傳承都不太相同,今天這位上師讓你修瑪哈嘎啦、明天另一位上師讓你修普巴金剛……這樣的話,到底應該修哪一個,舍棄哪一個?的確很難取舍。
因此,大家應該依止一位最主要的根本上師,以他的修法爲主,如果得到其他的傳承或修法,你應該想:這位上師的修法與我的上師的修法沒有差別,應該歸結在一個修法當中修持。以這種方式修行會好一點,不然今天依止一位上師,按照他的方法修兩叁天;後來聽說另一位上師,又依止這位上師修兩叁天,就這樣一直換來換去,你的修行不會有任何進步,自己的相續也不會出現很大改變。
在多少位上師座下依止也相應有同樣多的誓言要守。
雖然都是釋迦牟尼的教法,但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傳承,以甯瑪巴來說,也有白玉派、佐欽派等好幾個不同的傳承支流,其中很多的修法觀想都是不同的,因此依止太多上師只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更大困擾。
所以說,如果自己連一個誓言也不能守護,那依止多位上師非但無有功德利益,反而會積累罪業。
以前有些金剛道友說有堪布阿瓊的耳傳,千萬別錯過了;又說霍西曲恰堪布有哦巴活佛的傳承,一定要去聽;之後又說阿秋喇嘛那邊也有耳傳,非常殊勝。他們當時一直叫我一起去,確實,每位上師的傳承都是非常殊勝的,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但是我想:今天去這邊、明天去那邊,這樣會不會已經舍棄了真正傳承上師的教言?所以哪裏都沒有去。他們很多人都去了,不過有沒有真正實修就不知道了。
真正來講,一個修行人沒有必要到處去求法,應該以自己根本上師的法爲主。當然,也並非一定要依止法王如意寶、修法王如意寶傳承下的教法,不管是阿秋喇嘛還是年龍佛父佛母,對于你曾經得過的、與自己最爲相應的法精進修持,這樣比較好。不然人生非常短暫,經常把自己的修法和竅訣換來換去不一定成功,也沒有很大意義。
因此,應當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師,在其前穩重安住。
一定要在具足法相的上師前穩重安住,如果不具足法相的話,最好不要依止。當然我並不是對活佛有意見,活佛就是活生生的佛,我們對已經涅槃的佛都應該恭敬供養,更何況活生生的佛,如果能夠真正去依止也是非常值得歡喜的。但是對佛法沒有利益、不具足上師法相的人,像《竅訣寶藏論》中所說的,連弟子的法相都不具足,即使依止很長時間也沒有很大意義。
前段時間有個人說:“我的上師非常了不起,他給我講了很多開示。”我說:“既然這麼了不起,你能不能跟我說一下他的開示?”他說:“上師說的是藏語,我也聽不懂,不過確實非常好。我可以放一段錄音,你千萬不要對別人說呀!”我聽完錄音之後也不敢說什麼,可能這位上師是一位大成就者,但總覺得他說的話確實跟佛法有一點兒距離。
確實,有些上師不要說竅訣,連佛法的基本道理都不懂,像這樣不具足法相的上師,即使依止很長時間也只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而已,非常可惜,希望大家應該注意。
藏地的佛教徒普遍存在的一種弊病是,雖然表面上對正法興趣濃厚、十分喜愛,可是一旦享受正法美味之時,卻像小孩子采花一樣得到一個舍一個,得此失彼,這是絕對不行的。
這些人表面看來對佛法確實有很大的信心,但真正讓他修持時,就像小孩子采花一樣,見到白色的花,覺得很好看就采下來了;見到紅色的花時,扔掉原來的白花;見到綠色的花時,就又換一個,這樣是絕對不行的。
如果能全力以赴實修一個教言,現在相續中雖然未能生起境界,但這些境界也是無常的有爲法,終有一日必定會生起。因此我們應當堅持不懈地精進修持一個正法竅訣。
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在座的人,應該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修行上,不要換來換去,《上師心滴》、《入菩薩行》、《叁主要道論》、《佛子行》都可以作爲終生的修法,決定了這一修法之後,堅持每天修持,一生當中都把這個法作爲自己修行的要點。
如果聽別人說“上師的竅訣這個很深那個很深”,自己未全部得到,心裏就不舒服,然而已經得過的最爲甚深的竅訣一個也不實修,置之度外,這樣一來,任何加持與悉地也不可能得到。
這部《山法》確實一針見血地講到了許多修行人當中存在的弊病,大家一定要依靠這些教言衡量自身。
個別人說:“這位上師的竅訣非常殊勝,一定要請求上師傳給我……”其實每位上師的竅訣都是大同小異,只是在表達的方式和語氣上稍有不同,而且一位上師依靠某法獲得成就的話,他就會特別贊歎這個法,比如法王如意寶是通過麥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獲得證悟的,因此經常著重強調贊歎《直指心性》;華智仁波切依靠《竅訣寶藏論》見到了心性的本來面目,故而經常贊歎《竅訣寶藏論》。每位上師的傳承和證悟方式都不同,在宣說竅訣時也就會有所不同,實際上,依靠弟子猛烈的信心真正獲得上師的意傳加持之後,那對他來說這位上師的竅訣就是最殊勝的。
許多大善知識都曾經說過:在座的諸位都說想唯一修行,可是所謂的修行,要想一步登天獲得佛果也是非常困難的。
很多人想在非常短暫的時間中獲得佛果,可是要做到這一點確實非常困難。我們無始以來積累的煩惱習氣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下子斷除,必須經過很長時間忏悔罪障、積累資糧才可以。不過,如果對佛法和上師具足非常猛烈的信心,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成就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應當知足少欲,守持清規戒律,如果想修寂止,當斷絕一切散亂愦鬧之事,想修勝觀者多觀法義。
有關…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