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72

  ..续本文上一页业障现前,因为原本应该下一世感受的恶趣痛苦,如今通过自己精进的修法已经在这一世中感受了,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所以我更应该精进努力,这样一定会现前证悟的验相。

  所以,无需心灰意冷,应当提高心力。有时心稍稍能专注所缘,如果认为现在我的心已经得以净化,成了一位大修行人,而沾沾自喜,生起贡高我慢之心,则应当提起正念:心只是稍微能专注一点儿,如何能压制内心强有力的烦恼,自心修习虽然有了提高,但仍旧需要更加精进修行。

  自己的心稍微可以专注,烦恼似乎也有所减少,这时也不应生起傲慢之心,因为它们都是不稳固的。因此,对自己要时刻提起正知正念:依靠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烦恼只是暂时得到了压制,并没有真正断根,因此我还是应该继续努力修持。

  依靠忆念心生我慢之过患而摧毁自命不凡的傲气;当生起怯懦之心时,通过观想心一缘专注的功德而鼓励自己。

  相续中生起傲慢具有很多过患,比如自相续不会生起功德,见不到别人的功德与自己的过失等等。华智仁波切说:最难认识的就是嫉妒心和傲慢心。因此一定要认识到自相续中的傲慢心,假设心里生起类似“我的修行境界非常高,每天都很快乐,不像其他人那样散乱”的念头,你可能已经生起了傲慢心,一定要尽快对治。不然,你遇到违缘痛苦的时候就开始痛哭流涕,三四天了眼泪还不干,最后所有金刚道友都拿着毛巾来擦也无法止住你的泪水,这样的话,你自己也会对自己的修行非常失望的。所以,烦恼稍微得到压制时,不要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应该继续努力修持,这样才是真正修行人的行为。

  总之,应当以这两种方式力求使精进永不间断。《手册》中云:“欲求一心精进者,赞德毁慢而修行。”

  真正想要获得解脱而不断精进的人,应该赞叹他人的功德、摧毁自相续的傲慢,如此行持的话,你的修行一定会成功的。

  又云:“如是赞德与毁慢,不断精进大方便。”

  精进确实非常重要,一般欲界众生的心很难调伏,有时身体四大不调,有时外境条件不具足,每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躺着睡懒觉也不会出现什么违,但是《般若经》中说:魔众经常会给精进的修行人制造违缘。你真正想要精进修持的时候,睡眠魔来了、烦恼魔来了、病魔也来了……很多人经常因此倒下去了,这样的话,魔军已经获得了胜利,他们可能会大开庆功宴的。真正的修行人不应该被魔军打败,魔军越制造违缘你就越坚强,这样的话,任何魔众都不会摧毁你的。

  阿底峡尊者也曾亲口说过:“藏人成佛数少有三因,藏人心思繁多不守誓,虽喜正法然心不稳重,虽喜窍诀然不实地修。”

  阿底峡尊者对很多藏人都看不惯,他说:你们这些坏藏人能够成佛的非常少,原因有三个,一是藏人的心思非常散乱,不遵守誓言;第二是,虽然喜欢正法,但内心非常不稳重;第三,虽然喜欢各种各样的窍诀,却从来都不修持。这是藏人很难获得成就的三个原因,也是修行人具足的三大过患。

  的确,藏地与印度相比,印度当时有八十位大成就者以及很多高僧大德,而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成就者的数量更是数不胜数,所以,阿底峡尊者说:藏人成佛的数量非常少。不过,对于尊者所说的三个原因,在藏人身上表现得其实不是很明显,如果尊者见到了汉人纷繁复杂的心思和不稳重的性格,批评的语言可能会更加严厉。

  尊者的话实实在在一点不错。

  札嘎仁波切在世时,藏地的很多修行人可能确实是这样的,但比较而言,我觉得汉人的心态更严重——不稳重、心散乱、不实修、到处奔波,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我们这些人依止一位上师心不满足,还要依止第二个,依止第二个也不满足,还要依止第三个、第四个上师……依止所有传法的上师,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

  这些人依止一个、两个上师也不满足,还要依止第三个、第四个,似乎所有的传法上师都要去依止。

  在一位上师前都不能守护誓言,那么在诸多上师前怎么能护持誓言呢?

  可是,你连一位上师的要求都无法做到,又如何守护所有上师的誓言呢?

  其实依止太多上师也是很麻烦的,现在汉地的个别居士说:“我在很多上师面前都得过灌顶,但是对每位上师的要求都一一做到也是困难,不做的话,担心违背上师教言;做的话,自己的智慧和精进程度都没办法达到要求。”确实是这样,每个上师的修法和传承都不太相同,今天这位上师让你修玛哈嘎啦、明天另一位上师让你修普巴金刚……这样的话,到底应该修哪一个,舍弃哪一个?的确很难取舍。

  因此,大家应该依止一位最主要的根本上师,以他的修法为主,如果得到其他的传承或修法,你应该想:这位上师的修法与我的上师的修法没有差别,应该归结在一个修法当中修持。以这种方式修行会好一点,不然今天依止一位上师,按照他的方法修两三天;后来听说另一位上师,又依止这位上师修两三天,就这样一直换来换去,你的修行不会有任何进步,自己的相续也不会出现很大改变。

  在多少位上师座下依止也相应有同样多的誓言要守。

  虽然都是释迦牟尼的教法,但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传承,以宁玛巴来说,也有白玉派、佐钦派等好几个不同的传承支流,其中很多的修法观想都是不同的,因此依止太多上师只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更大困扰。

  所以说,如果自己连一个誓言也不能守护,那依止多位上师非但无有功德利益,反而会积累罪业。

  以前有些金刚道友说有堪布阿琼的耳传,千万别错过了;又说霍西曲恰堪布有哦巴活佛的传承,一定要去听;之后又说阿秋喇嘛那边也有耳传,非常殊胜。他们当时一直叫我一起去,确实,每位上师的传承都是非常殊胜的,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但是我想:今天去这边、明天去那边,这样会不会已经舍弃了真正传承上师的教言?所以哪里都没有去。他们很多人都去了,不过有没有真正实修就不知道了。

  真正来讲,一个修行人没有必要到处去求法,应该以自己根本上师的法为主。当然,也并非一定要依止法王如意宝、修法王如意宝传承下的教法,不管是阿秋喇嘛还是年龙佛父佛母,对于你曾经得过的、与自己最为相应的法精进修持,这样比较好。不然人生非常短暂,经常把自己的修法和窍诀换来换去不一定成功,也没有很大意义。

  因此,应当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师,在其前稳重安住。

  一定要在具足法相的上师前稳重安住,如果不具足法相的话,最好不要依止。当然我并不是对活佛有意见,活佛就是活生生的佛,我们对已经涅槃的佛都应该恭敬供养,更何况活生生的佛,如果能够真正去依止也是非常值得欢喜的。但是对佛法没有利益、不具足上师法相的人,像《窍诀宝藏论》中所说的,连弟子的法相都不具足,即使依止很长时间也没有很大意义。

  前段时间有个人说:“我的上师非常了不起,他给我讲了很多开示。”我说:“既然这么了不起,你能不能跟我说一下他的开示?”他说:“上师说的是藏语,我也听不懂,不过确实非常好。我可以放一段录音,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呀!”我听完录音之后也不敢说什么,可能这位上师是一位大成就者,但总觉得他说的话确实跟佛法有一点儿距离。

  确实,有些上师不要说窍诀,连佛法的基本道理都不懂,像这样不具足法相的上师,即使依止很长时间也只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已,非常可惜,希望大家应该注意。

  藏地的佛教徒普遍存在的一种弊病是,虽然表面上对正法兴趣浓厚、十分喜爱,可是一旦享受正法美味之时,却像小孩子采花一样得到一个舍一个,得此失彼,这是绝对不行的。

  这些人表面看来对佛法确实有很大的信心,但真正让他修持时,就像小孩子采花一样,见到白色的花,觉得很好看就采下来了;见到红色的花时,扔掉原来的白花;见到绿色的花时,就又换一个,这样是绝对不行的。

  如果能全力以赴实修一个教言,现在相续中虽然未能生起境界,但这些境界也是无常的有为法,终有一日必定会生起。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精进修持一个正法窍诀。

  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在座的人,应该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修行上,不要换来换去,《上师心滴》、《入菩萨行》、《三主要道论》、《佛子行》都可以作为终生的修法,决定了这一修法之后,坚持每天修持,一生当中都把这个法作为自己修行的要点。

  如果听别人说“上师的窍诀这个很深那个很深”,自己未全部得到,心里就不舒服,然而已经得过的最为甚深的窍诀一个也不实修,置之度外,这样一来,任何加持与悉地也不可能得到。

  这部《山法》确实一针见血地讲到了许多修行人当中存在的弊病,大家一定要依靠这些教言衡量自身。

  个别人说:“这位上师的窍诀非常殊胜,一定要请求上师传给我……”其实每位上师的窍诀都是大同小异,只是在表达的方式和语气上稍有不同,而且一位上师依靠某法获得成就的话,他就会特别赞叹这个法,比如法王如意宝是通过麦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获得证悟的,因此经常着重强调赞叹《直指心性》;华智仁波切依靠《窍诀宝藏论》见到了心性的本来面目,故而经常赞叹《窍诀宝藏论》。每位上师的传承和证悟方式都不同,在宣说窍诀时也就会有所不同,实际上,依靠弟子猛烈的信心真正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之后,那对他来说这位上师的窍诀就是最殊胜的。

  许多大善知识都曾经说过:在座的诸位都说想唯一修行,可是所谓的修行,要想一步登天获得佛果也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人想在非常短暂的时间中获得佛果,可是要做到这一点确实非常困难。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烦恼习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断除,必须经过很长时间忏悔罪障、积累资粮才可以。不过,如果对佛法和上师具足非常猛烈的信心,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就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应当知足少欲,守持清规戒律,如果想修寂止,当断绝一切散乱愦闹之事,想修胜观者多观法义。

  有关…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