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便认为修心较其更好,便舍弃道次第而开始观心,因为相续中也未能生起证相,而认为现在修密宗的生起次第很好,于是不再观心而着手修持生起次第,最终相续中仍旧没有什么证相出现,就再度去寻觅其他的法门。
对于《菩提道次第论》或者《大圆满前行》,应该首先在上师面前听闻,之后依照窍诀逐渐修持。可是有些人,一开始就修习《道次第论》,没有得到任何境界就完全舍弃,又开始静坐观心。然而,对于一个法都不能一心专注地修持,即使观心又有什么用处呢?
总是不能专心一意地修持一法,心思繁杂,头绪颇多,意志不坚,精神分散而修持,如此修行,一个法对自相续也起不到作用。
像这样今天修一法明天修另一法,不仅任何验相都得不到,而且自心也非常散乱,这样的修行对自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
无论是任何窍诀,在修道的先后顺序以及相续中未生起前前境界就不会产生后后证相这一点上都是无有差别的。
不论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或者格鲁派、宁玛派,任何教派的修行都需要具足一定的窍诀,在具足窍诀的前提下,依靠一定的次第修行,否则修行也是很难成功的。
因此,内心必须全神贯注地专修一个窍诀才会有结果。如善知识博朵瓦所说:“就像人们所说的山羊闻草的比喻一样,例如,山羊总是习惯性地用鼻子来闻,往往在绿油油青草遍布的地方不尽情享受,只是边走边吃一点草尖,逐步前行,最后到了没有青草的荒野中只好吃一些鸟粪之类的东西。
一般放过山羊的人都会知道,山羊其实是非常可怜的众生,它在生长着新鲜嫩草的地方,通常只是匆忙地吃一点儿草尖,到了山顶或者其他根本没有草的地方,就开始吃土粉、鸟粪……
与之相同,有些人在一位贤善上师前得受了甚深的窍诀,不实地修持,而到一些讲学院走马观花,并装出一副不经探寻众多宗派法门修行时会感受不足的模样,
我们当中也有这种人,他在佛法比较兴盛的寂静地方无法安住,一直到处寻找,到处采访,结果在没有一点佛法的地方安住下来,开个商店、理发店……只能这样简单地维持痛苦的生活。
最后已到了满头白发、牙齿脱落的老朽之年,闻思仍然还没有使法融入自相续,也从未实修过,这样做有什么利益呢?
这些人只是在佛法的文字上苦心研究,根本没有实地修持过,据说泰国有位老法师特别喜欢闻思,对修行一点也不喜欢,可是这样又有什么利益呢?
即便是闻思也要在一位上师座下认真进行,修行中的疑义也要在上师面前加以遣除,对于上师所恩赐的教言的诚信必须达到如此程度:纵然金光闪闪的一位佛陀降临,自己也再不需寻求除此之外的教言了,只此足矣。
真正对上师有信心的话,即使金光闪闪的佛陀来到自己面前也不会另外寻求教言。在座的个别人,传承上师的加持已经融入他的内心了,这一点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得出来,我想他们的见解、修行在一辈子当中也不会有所改变的。
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最好不要变成山羊那样,否则非常可惜的,现在有如此殊胜、绿油油的佛法时,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要想着到处乱跑。
我们这些修行人对佛法进行取舍而不实修,对上师也进行取舍,在一位上师面前求法时说“除了您以外没有其他的依靠处”而听受教言,没住多长时间,似乎对上师与教言生起了厌恶之心而跑到另外一位上师那里,结果又旧调重弹,之后再跑到其他一位上师跟前,最后自己以信心依止的根本上师一位也没有。
这确实是许多坏修行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整天换上师、换修法,甚至对曾经传授过教法的上师不理不睬,现在不仅是一两个人,很多人的心都不稳固,尤其汉族大部分人的性格都不太稳重,希望你们还是看一看《二规教言论》里面的稳重品。
《蓝色手册》中云:“现在我们中的一些人就像秋夏两季的公牛一样,它们对所有的母牛都不随从。”
这里母牛是比喻上师和佛法,而今天到这里求法、明天到那里求法的修行人则比喻为公牛。现在汉地很多人就是这样,今天来了一位活佛马上跑去灌顶,明天来一位活佛又跑去灌顶,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对任何上师都生不起信心,认为谁都不好,个别人甚至对灌顶也已经生起了厌烦心。
上师在摄受弟子方面一定要注意,弟子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应该如理如法,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对自己无有丝毫利益急急忙忙地修行已经失去了一切实修的要点。
这些人今天在某某活佛家、明天在某某堪布家,每天就像新闻记者一样到处采访,他们当面对每一位上师都是百般奉承,背地里却使劲诽谤,对任何上师都没有信心,可是,这样的修行究竟有没有利益?大家应该认真考虑。
如此取舍教言、取舍上师修法不成功也是由于自己的信心与精进不足的过患所致,可是不了知这点,反而错误地认为是因为上师的证悟境界低或者教言无有加持所造成的,这实是在积累弥天大罪。
有些人确实是这样:“我修行不成功,就是上师不加持、法不殊胜……”其实他根本没有按照教言所讲的方法如理修持,反过来却要责怪法不殊胜,就好像病人没有按照医生嘱咐吃药而导致疾病没有好转,反过来却要责怪医生一样,这样做有什么用处呢?
如果自己的信心十足,那么依止一位上师与一个窍诀不可能不调伏心相续。倘若自己不进行实修,则即使依止一百多位上师,得受各种各样的教言,也无法调伏心相续。
如果没有依照教言实地修持,即使依止一百个上师也没有用。
无论是佛法还是上师,如果能专心致志地依止一个,那么修法必然会究竟圆满。打个比方来说,就算是要成办世间上的事,如果一件事还未完成又着手第二件事,结果两件事都完成不了。做起事来既不是无有一点紧迫感而置之不理,也不是急不可待、草草率率地做几日就抛之脑后,具有持之以恒精神的人办任何一件事,不但质量过硬而且能完成到底。
做事情不应该过于着急,也不能太慢条斯理,应该适度,掌握分寸非常重要。
因此说,我们这些修行者如今已经获得了清净的人身,此时理应专心修持一法,放下自以为是地觉得我是修法人而忙碌那些无益于心相续的善法。
如果最初修习这一窍诀的修法,也认为依此能够调伏内心的烦恼,而专心修持,有时心能专注所修的任何所缘境,而感到自心有进步,有时无论再怎么修,心也无法专注于所缘上,就会生起现在一直停滞不前,好像再如何修也不会有什么长进的感觉。
将传承上师的教言用简单易行的语言讲述就是所谓的窍诀。在上师前听受这样的窍诀修法之后,每个人都希望依靠它调伏内心无始以来的烦恼。而在修持这一窍诀的过程中,有时内心生起一种十分满足的感觉——修上师瑜伽的时候自心可以专注于上师身相,修善法时可以一心一意行持,自己对这样的进步也非常欣喜。但有时候,不论怎么修、怎么精进,自己的心就是没有办法专注,非常散乱,这时,祈祷上师三宝、忏悔业障也是起不了任何作用。有些道友说:“我这几天心里特别特别烦,根本不想呆在学院。”还有些人说:“我心里特别烦,都想去自杀,怎么办?”他认为离开学院也许会好一点,但我觉得这是非常愚痴的一个办法,因为离开学院可能暂时会让你的心轻松、快乐一点,但在大城市里遇到各种各样的外境时,你原本就有的痛苦再加上新增的痛苦,可能真的会让你想去自杀,这样的话,不要说修行了,你宝贵的人身都会失去,确实非常可惜的。
修行其实是一个相当遥远的旅途,即使遇到违缘、坎坷也是非常正常的,大家不要因此心灰意冷,不然根本算不上一个修行人了。
也就是说,感到心能专注所缘境就精进修持,觉得心无法专注便懈怠不修,这是不行的。
这是札嘎仁波切给我们的修行教言。有些人稍微有了一点进步就特别高兴,早上3点钟就起来闻思修行,可是用不了两天,就一直睡到9点钟也醒不过来,这样肯定不行的。凡夫人的内心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都不要生起懈怠心,也不要太脆弱了,一定要坚持精进地修持,这样的修行才会稳固。
心能专注所缘境说明是上师的恩德与前世的微薄善业习气所致,心不能专注所缘也是由于自相续被十分浓厚的烦恼黑暗所遮蔽而使善心不能够显露出来。
应该了知,我们的心能够专注于善法上,实际是自己前世修习善法的微薄习气成熟,还有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和恩德所致。而自心无法专注时也要明白,自己前世非常浓厚的习气障碍已经现前,应该努力忏悔罪障。
有些人修法不能专注或者没有验相时,就说上师不殊胜,应该换一个上师,或者是修法不好,应该换另一种修法。像这样诽谤佛法、上师,最终的过患都是非常严重的。一般来说,修法不能专注、无有验相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没有打好稳固基础就去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者自己的业力非常深重,导致无论怎么念经、祈祷都起不到作用,这时应该把心暂时放松下来,念点儿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心比较平和之后再继续精进努力,这是修行中非常好的一种窍诀。
如今我仅仅以此还不足够,因为无始以来烦恼将内心层层遮障,我只凭修持一两次的修法怎么能拨开烦恼的厚厚遮掩呢。
应该这样想:只是依靠简单的念诵或观修,怎么可能断除无始以来沉积下来的厚重的烦恼乌云呢?根本不可能,因此还是不要急于求成,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打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修行。
有时信心、悲心等善妙功德也会明显现前,根据这一点推理,只要自己以顽强的毅力修行,则一定会现前正道证悟的验相。
法王如意宝经常说:“修行人必须具足的就是信心和悲心,对可怜的众生要生起悲心,对殊胜的福田要生起信心。一个修行人,如果具足信心与悲心二者,至高无上的智慧也会很容易生起来,而这三者就是修行人最主要的功德。”
暂时出现一点障碍也不要灰心失望,应该想:我以前的信心和悲心还是不错的,现在只是暂时…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