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相換的修法
一、總義
(一)修法的重要性
前面講過,自他相換等叁個修法具有兩種作用:其一、在未發菩提心時,雖然不容易産生真實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的念頭,但通過這叁個修法的鍛煉,卻可以生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其二、在已發菩提心後,通過這叁個修法的鍛煉,可以使已經生起的菩提心更加穩固和發展。
另外,前面也曾經講過,菩提心和自他相換等修法是非常偉大的。雖然沒有單獨修忏悔的法,但在菩提心生起來的同時,就連五無間罪、謗法罪之類非常嚴重的罪業,都會得以減輕,而殺生、偷盜等一般的罪業,則能從根本上得以清淨。所以,菩提心自身就具備了清淨罪業和積累資糧的兩種能力;同樣的,自他相換等修法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許多人可能尚未生起無僞的、不造作的菩提心,但正如前面所講的一樣,對我們這樣的凡夫而言,菩提心的修法並非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們肯下功夫精進修行,就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雖然許多學佛的人每天都在打坐、修行,但有些人所謂的打坐、修行,實際上卻是很盲目的。比如,有些居士只懂得念誦一些密法的儀軌或本尊的心咒,根本不理解儀軌的含義,卻自以爲在修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其實,僅僅念誦儀軌的詞句與修生圓次第是有天淵之別的。如果不具備菩提心,則其所修之法也不會成爲有實質意義的生圓次第。
在甯瑪派裏,其密宗修法的著重點是什麼呢?比如,在每一個生起次第本尊修法的前面,都有兩個修法是絕對不能缺少的,那就是空性和大悲心(菩提心)。每次修本尊法之前,首先,不但必須精通空性,而且要或長或短地實修空性;之後,還要修大悲心。只有修完這兩個法後,才能正式進入本尊的修法。當然,其圓滿次第的修法也有同樣的要求。
甯瑪巴的經續中有這樣的記載:在沒有證悟空性和沒有生起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將憤怒本尊觀想得再清楚,也不一定能得到修法的真實利益,反而有可能會引起一些解脫的障礙。由此可知,空性見和菩提心是修習密法的基礎,而菩提心又是證悟空性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從菩提心開始做起。當然,在修菩提心之前,還必須具備出離心。只是有關出離心的修法,我們已經講得很多了,這裏就不再重複。
正因爲菩提心至關重要,所以就不能簡單地認爲,打坐時僅僅念誦儀軌,就是在修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絕對不是這樣的。現在對我們而言,不要談修什麼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就是讓我們准確地說出生圓次第的意義,也是很困難的。由此可見,我們現在離生圓次第尚有一定的距離,所以萬萬不可操之過急,而要先修菩提心。
不過,菩提心和自他相換等修法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我們要想馬上達到這個要求,幾乎是不可能的。盡管在修菩提心的過程中,我們無法立即達到修法的真實境界,但若能在每一座中都造作地發菩提心,或者造作地修自他相換等法,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在一座當中,以造作之心修菩提心的功德,已遠遠勝過了以自己爲中心所行的布施、放生、念咒等等的功德;在缺乏菩提心的情況下,即使行持成千上萬次念咒、頂禮、繞塔等善行,都不如修一座自他平等、自他相換的善根。這不是我信口說的,佛陀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所以,你們在每一座中,都一定要認真地修,這點非常重要。
(二)修法的最佳時機
該于何時修自他相換呢?嚴格地講,只有在基本上修好自他平等以後,才能考慮自他相換的修法。因爲,在修好自他平等之前,只可能造作地修自他相換。雖然從積累資糧、清淨業障的角度來講,這樣造作地修也有很大功德,而且有一定的必要和意義,但從修行進步的角度來說,此時若想修出真實不虛的自他相換之心,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應該修自他平等之心,在有了一定的體會之後,再修下一個法——自他相換。
以前,藏地的那些高僧大德都是這樣教導弟子的。每當弟子們向上師請求換一個修法的時候,上師往往不會同意,而是要求他們花很長時間在同一個修法上。其原因就是我們反複所講的——尚未修好前面的法,便去修後面的法,這是標准地修好每一個法的最大違緣。因前前是後後的基礎,所以不能忽略前面的基礎修法,否則後面的修法便會受到影響。故而,修自他相換的最佳時機,是在基本上修好自他平等以後。
(叁)自他相換的標准
華智仁波切以一個譬喻說明了自他相換的標准:有五個放牧的人,其中卻只有一個人,有一件僅夠四個人使用的雨衣。當他們遇到一場大雨時,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讓給其他四個人,而甘願自己挨雨淋。如果在一切實際行動當中,都能夠這樣做,這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換之心。
華智仁波切講過,自他平等之心雖然達到了自他的“平等”,但還是比較偏重于自利,其中的自私心,還是比較重的。比如,我只有一雙鞋,當自他平等的心生起時,我只願意給別人一只鞋,另外一只還是要留給自己;當自他相換的心生起時,我就完全舍棄了自私心,而純粹以他人爲中心,那時就會把兩只鞋都送給別人,絲毫不考慮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正像上次所講的一樣,這僅僅是一個譬喻而已。若只是讓雨衣這件小事,那我們肯定也做得到。另外,在某些事情上,我們也有可能做出相似的自他相換。比如,對于一些比較輕微的痛苦,如果需要兩個人中的一個來承受,那麼其中對大乘佛法稍有概念的人,就很有可能站出來說:“我可以替他受苦”。
但實際上,只有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夠這樣去做,才是真正的自他相換。比如,必須殺死兩個人中的一個,而且是可以選擇的,此時一個人就毫不猶豫地站出來說:“我可以去死,不要殺他。”如果有這種不造作的發心,並且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夠這樣做的話,這就是自他相換之心。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那麼我們現在能不能做到自他相換呢?非常難!不過,現在做不到也沒有關系,我們可以把它作爲修行的目標。
那麼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達到這個目標呢?只有在登地以後。當我們證入第一地時,便完全破除了我執,那時就不在乎自己,而能夠完全做到自他相換。但在此之前,作爲一介凡夫,要真正做到自他相換,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爲,正如我以前所說,自他相換等修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這樣講有什麼根據嗎?
我們對古印度的宗教、西方的宗教和哲學倫理道德等,都有一點兒概念,它們之中有沒有這樣的思想呢?沒有!古往今來,惟有佛陀才倡導、宣揚了這樣的思想。
《入菩薩行論》中也講過:一般凡夫對于這些無私利他的心行,不但是爲了他人想不出來,即便是爲自己,也連做夢時都不曾夢到。因爲這些崇高的思想與凡夫的自私心差得太遠了。
然而,現在的關健問題,不是達不到標准,而是不往這個方向努力。請大家想一想:我們每天都在做些什麼?很多人不但做世間法是爲了自己,而且連出世間的聞、思、修,也全是以自己爲中心,這就是當前我們修持大乘法的最大障礙。
所以,盡管我們現在不能完全接受這些思想,但仍要往這個方向努力,大乘菩提道本來就是需要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而所謂的往這個方向努力,就是指修習自他相換等菩提心的修法。
其實,修行就是一種鍛煉。譬如,一個運動員在開始鍛煉的第一天,可不可能馬上達到其最終目標呢?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只有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
同樣的,“現在”就是我們修自他相換的第一天。因爲從剛剛開始到最終達到上述標准,肯定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我們要從現在做起,而且要持之以恒,這才是最關鍵的。
二、自他相換的具體修法
該怎樣修自他相換呢?其入座的方法和以前所講的沒有任何差別。在打坐的前期工作全部做完以後就靜下來,首先要按照四無量心的修法,詳細地修一遍知母、念恩、報恩,並由此深深地體會到:一切衆生都是我的母親;而且每一個衆生作我母親的時候,對我都有這麼大的恩德;由此又進一步想到,今天就是輪到我去報答母親深恩厚德的時候了。
因爲,以前曾經作過我父母的那些衆生,現在絕大多數都墮落在惡趣裏,正在忍受著劇苦的折磨。雖然他們中的一些也能暫時享有某種安樂,比如說,野生動物在沒有受到人類侵擾、獵殺的時候,也能相對自由地生活;但他們還是有無明的痛苦(所謂無明,即指什麼也不懂、愚蠢),以致沒有修行的機會。
而我現在已經明白了這些道理,並且也有修行的機會(如有適當的時間、自由等等),總之,各方面的條件都已經具備了,所以,現在就是我來報答母親恩德的時候了。
那麼,該如何報恩呢?此處首先需要修兩點:其一、是以大悲心領受衆生的痛苦;其二、是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快樂,也即以大慈心將自己的幸福帶給衆生。
1、以大悲心領受衆生的痛苦
(1)思維
首先,我們需要觀察一下,以前曾經對我有這麼大恩德的父母衆生,他們現在是幸福,還是痛苦呢?這就需要從外加行中的輪回痛苦的角度去觀察,由此就會發現:所有衆生都在經受著不同層次痛苦的折磨,沒有一個衆生是沒有任何痛苦的;不僅如此,他們不但正在感受痛苦的果,而且同時又播下了痛苦的種子(因),所以他們的苦難將是永無休止的。在了知父母衆生的現狀和未來後,我們又該怎麼修呢?
接下來,就應該修一遍四個具備:第一、具備想望,即非常渴望每一個衆生都能遠離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二、具備發願,即從內心深處真誠地祝願所有衆生,都能夠遠離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叁、具備發誓,即發誓從現在起,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去減少乃至斷除衆生的一切痛苦;第四、具備祈請,即祈請上師叁寶、諸佛菩薩加持我,能夠遣除衆生的痛苦、清淨衆生的罪業。與此同時,還要念誦相應的偈頌。
然後,就開始修自他相換。這時應當思維:這些罪苦的父母有情是多麼地可…
《慧燈之光叁 自他相換的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