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感動的心

  今天(農曆四月初八)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因緣,現在是本地區最好的季節——春夏交接之際,鮮花盛開,氣候宜人。本市,如果對喜歡的人來說,這也是最好的地方。石家莊的風景你們都知道,沒有什麼山水,而我們這個地方有山有水。山雖然不高,有仙則靈嘛,經常會來一些神仙,我呢不是神仙,是一個凡人,但我知道這裏經常請一些各路的高人給大家講課,我比喻他們爲神仙;水也不深,但是在夏天也長出蓮花來。對你們經常來的人來說,此地就是石家莊最好的地方。今天還是一個最好的日子,今天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日子。佛經裏記載,釋迦牟尼佛生活在大約二千多年以前,在古代印度的一個王國叫迦毗羅衛國,漢傳佛教每年以農曆四月初八作爲釋迦牟尼佛誕辰紀念日。

  他出生在一個中午,鮮花盛開的季節,在一個美麗的花園,所以我們漢地的人所定的四月初八的紀念日我覺得很好,因爲不同的傳承定釋迦牟尼佛誕辰的日期有些差異,在佛法看來這不要緊,只要這一個地區的人統一就行。

  佛經記載,他剛生下來,就在地上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時候天上有九條龍,噴水爲他沐浴。要是以我們凡人的感受來說,是不是那時天上下了一些雨?之後他又恢複到普通的人,普通的嬰兒常態了。所以佛教徒們在這一天就以浴佛的形式來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誕生。

  我們通過這一種形式來紀念釋迦牟尼佛出生這一偉大的事件。釋迦牟尼佛出生這一偉大事件的重要性——對人類的影響、對衆生的意義,超出了我們的任何想象。我們以此方式紀念他,通過把水澆到太子佛身上來紀念。這樣的操作,一方面來紀念他、緬懷他的誕生,另一方面在佛教裏也有很深的象征意義。佛陀出生,其實每個人心裏都有佛,那麼我們的佛在哪裏?我們的佛在心裏。我們的心在哪裏呢?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對凡夫來說,我們每一個念頭的生滅,一個心生,一個心滅,在我們每一個念頭的生滅上。每一個念頭的出生其實就是佛在出生,但是我們的念頭出生的時候,有時是佛,有時可能是魔。爲什麼呢?魔難道就不是佛嗎?其實魔也就是佛性被遮,被染汙的佛,有時候我們不說是魔,就說是衆生。我們的很多念頭是衆生的念頭,衆生就是被染汙的佛,染汙障礙我們的心地光明、障礙我們自性佛的塵垢,就是我們的煩惱,就是我們的無明迷惑。所有這些無明、迷惑、煩惱,用智慧的水把它洗幹淨,用智慧的水將這些障礙我們佛性、障礙我們自性佛的塵垢洗幹淨,佛就誕生了。

  所以浴佛呢,佛經記載,並不一定非在佛陀誕生的這一天,平時浴仍然可以,這樣一個外在的操作,表達了我們衆生需要進行一個內心的淨化,就是用智慧的水來洗滌澆灌我們的心塵,心底的塵垢,生命的塵垢,這樣佛性的光明就顯露出來了。所以浴佛在經裏講功德很大,所謂功德就是意義。那麼我們每年只有在四月初八才有這樣的活動,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活動,提醒自己,掃清我們心中的塵垢。佛誕這樣一個日子,在東南亞佛教國家已經成爲國家的一個公共假日,他們把這一天叫作衛塞節,在四月份的第一個月圓日,定爲一個公共假日。在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香港佛教界的努力下,也把四月初八定爲香港的公共假日。所以今天是香港的公共假日。他們說,在香港,因爲聖誕是公共假日,所以在佛教徒的努力下,也是香港回歸這個契機,得到我們中央政府的支持,最後把這件事辦成了,我覺得功德無量。本來在我們漢地像浴佛這樣的事情已經成爲我們社會民俗文化的構成部分了,像臘八已經進入到民俗裏去了,我也不知道在漢地我們有沒有這個福報,未來有一天讓佛誕日也成爲公共假日,那就好了。所以對我們佛教徒來說,這一天是最好的日子,是佛誕日。如果你們的心裏每一念都有佛誕生,那麼你們每天都在佛誕,都在最好的日子裏面。

  我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題目呢,臨時想的,叫感動的心。最近一段時間因爲組織一個慈善活動,接觸了各方面的人,跟大家一塊合作,有一些體會,本來我這些體會想過一段時間再講,今天我提前供養你們了,把這體會裏自己認爲最精華的部分供養你們——感動的心。

  我們學佛的人通常想我們要修行嘛,要修這個心。這個心是什麼樣的心呢?有人說是平常心,什麼是平常心?榮辱不驚。有人說是如如不動的心,什麼是如如不動的心呢?不動,這個用詞是沒有錯的,但是有時候可能我們會理解偏了:一學佛啊,這個心不是如如不動,而是像石頭一樣,太堅硬,太冷漠。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的心由于各種觀念的障礙,概念的障礙,意識形態的障礙,以及人爲了生存謀取利益功利心的障礙,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都平面化了,抽象化,概念化,冷漠化。本來我們的心是活潑潑的,有血有肉的,知道痛知道癢的。所以大家不要誤解,學佛修行不是要你最後痛癢不知。臺灣的星雲大師有一年生病,心髒病,去醫院做手術,因爲心髒搭橋手術相當危險,他那時也70多歲了。他出院以後記者問他,你在手術臺上怕不怕?他說我不怕死,但我怕痛。我覺得星雲大師是一個本分的修行人,他說的是修行人的本分話。你們也不要因爲他這話,認爲他是一個普通的修行人,其實他這個回答才不普通呢!這個修行的心是應該知道痛知道癢的,有血有肉的有感受的。所以佛教禅宗裏有這樣一個公案——有一個出家人在一個山上的草棚裏修行打坐,有一個老太婆每天派一個女孩子給他送飯,供養他,有一二十年的時間。有一天這個老太婆想檢查一下這個師父修行的境界,就是說供養了他這麼多年,他修行得怎麼樣啊?因爲我們供養師父,是希望師父修行得道,這樣我們的供養才沒有落空啊。所以她就派這個女孩子試探他,說你在送他飯的時候突然把他抱住,問他怎麼樣,感受怎麼樣。女孩子就照做了,去的時候突然把師父抱住了,問他感受怎麼樣呢?這個師父被抱住的時候,他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如如不動,他說:“叁冬無暖氣,枯木依寒岩。”他描述他現在被抱住的感覺,就像在嚴冬裏面沒有熱氣的東西,就像枯了的樹靠在冷的石頭上。這個女孩子回去以後報告了師父的反應,老太婆就說,我們供養了他這麼長時間,看來他還是一個俗人。于是就把師父修行的地方拆掉了,把師父趕走了。這是說這個老太婆對這個師父的境界不滿意。因爲在古代,修行不分僧俗,有些在家的即使是老太婆,修行的境界也很高,她覺得這個師父修行的境界還不是最高。當然有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抱住你,能夠像木頭一樣,這應該也是凡人所不能及,但是仍然不是佛法的境界。佛法的境界不是這個,佛法的境界是說,他的心是不動,但是他又能如實覺知一切,在動和不動之間。固然不是像普通的人一樣,但是也不是像石頭一樣。何以見得?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尊菩薩叫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實際上就是一尊感動的菩薩,我們通常說觀世音菩薩叫大慈大悲,我們說她有大悲心。佛教裏講的慈悲和愛心有差別,愛心是比較寬泛籠統含混的,慈悲有嚴格的界定,慈就是給予快樂,以別人的快樂爲自己的快樂,悲是以別人的痛苦爲自己的痛苦,解決別人的痛苦就像解決自己的痛苦一樣,所以悲叫同體大悲,慈叫無緣大慈。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的一個菩薩,我們叫他慈悲的菩薩。慈悲的菩薩其實就是感動的菩薩,他是非常容易被感動的,他是世界上最容易被感動的人,他是隨時隨地准備著被衆生感動的菩薩,這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的意思就是說他隨時隨地在傾聽衆生的呼喚,傾聽衆生心靈的聲音,傾聽他們的呼救,隨時隨地去幫助他們,給予他們快樂,解除他們的痛苦。這是一顆完全開放的准備被感動的心,觀音菩薩的心——大悲心,就是一顆時刻准備著被感動的心。

  我們如果有困難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觀世音菩薩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被我們感動,我們肯定不希望觀世音菩薩叁冬無暖氣,枯木依寒岩。我們希望他在我們一呼喚的時候就被感動而做出反應來。不過觀世音菩薩的感動和我們凡人的感動不一樣,他隨時隨地准備被我們感動准備幫助我們,但又隨時隨地是自在的,所以我們又叫他觀自在。他一面在感動一面又很自在,可能有時候我們是會被感動,比如說,現在股票市場行情很好,我們也許被這猛長的數字感動了,可是我們不自在。我們也許會被一個美貌的異性感動,但是你要分寸拿捏不妥的話,你也是感動而不自在。觀音菩薩不然,他是感動而又自在,這就是我們要學的,這一顆感動的心。

  我們在生活中,如何來運用這顆感動的心,去感動別人,感動自己。世界上我覺得最難的事情是改變自己,認識自己雖難,但經過一段時間也能做到。改變自己是很難的,所以說我們要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那麼比這個還難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就是改變別人。改變自己是難,但是比改變別人還是稍微容易一點,改變別人真得很難。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生活社會中的許多問題都從這裏出現。說在一個家庭裏不和睦,什麼原因呢?這夫妻兩個互相都想改變對方,沒有成功,結果演變成家庭戰爭了。父母跟子女之間也是一樣的,父母總想改變子女,塑造子女,經常會碰到釘子戶,碰到障礙。在單位裏面老板總是想改變員工,你看現在培訓很發達,爲什麼?因爲他抓住了人們的一種需求,就是很多人都想改變別人嘛,培訓公司就會對他說,我來保證,按你的要求幫你改變這些人,所以他們就賺錢了。改變別人很多的時候是很難,家庭、社會、單位乃至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問題有時從這裏出來,和諧與不和諧都與這個問題相關聯。美國就是想改變伊拉克,美國爲什麼占領伊拉克呢?他覺得伊拉克的意識形態,國家管理製度跟他的價值觀不一致,當然美國也想要伊拉克的石油。根本上還是想改變伊拉克,讓伊拉克聽他們的,…

《感動的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人生叁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