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皈依之利益,略說有八:
一、能遇佛法,趨入內道。
二、若出家能作法師,爲衆所依。
叁、昔作惡業,皆悉清淨。
四、不爲人與非人等障礙所損。
五、一切所作,皆得成辦。
六、常具廣大福德之因。
七、不墮惡趣。
八、速證菩提。
世︱法︱世︱範─不平等的愛
今天大年初一,中國佛教將這一天訂爲彌勒菩薩的聖誕,其中是有典故的。根據《景德傳燈錄》記載,在五代時期的奉化縣,出現一位長相奇特,舉止怪異的和尚。他身材肥胖,大腹便便,出門總是用禅杖背著一個布袋,隨身物品都放裏頭。乞食的時候,不管是酸魚鹹肉,一拿到就往嘴裏送,吃不完的就放進布袋,因此人人稱他爲布袋和尚。怎麼知道他是彌勒菩薩示現的?由于他經常以獨特的方式教化世人,處處顯出不凡的心境,尤其在他圓寂的當天,他只身來到嶽林寺的東廊,在一塊大石頭上端身正坐,說了一首偈子:「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之後,安然而逝。從這一首偈所透露的玄機,人們又回想他平常種種不凡的行誼,因而認定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從此之後,佛教界便按照他當時的模樣塑像,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在寺院的四天王殿所看見的彌勒菩薩像。
布袋和尚生前曾經留下二首偈子,到現在依然脍炙人口,我自己也很喜歡。一首是「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另一首是:「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大家不妨好好體會其中的深義。另外我們要特別跟各位介紹彌勒菩薩的德行,他爲什麼受到後人的尊敬呢?因爲他隨時帶給衆生歡喜,人人喜歡他,他的頭頂可以讓人走過,耳朵可以讓小孩子玩耍,但始終笑口常開,絕不生氣。不但如此,他還曾經發願甯可斷骨、挖眼、挖骨髓,絕不傷害衆生乃至吃衆生肉,絕不直接或間接使一切衆生受苦。今天大年初一,各位來到這裏過年,最好也能效法彌勒菩薩的慈悲,發願從今開始不吃肉,好不好啊?如果你要帶給衆生快樂,又要吃它的血肉,這就無法與彌勒菩薩的精神相應了。所謂「彌勒」,中文翻譯爲慈氏,這是以名字昭顯其平等無二的大慈大悲。凡夫衆生有沒有慈悲心?有啊!但凡夫的慈悲是有條件的,不平等的。
底下跟各位說一個我小時候的故事,這件事情到現在仍然記憶猶新,因爲它曾經帶給我刻骨銘心之痛,一輩子很難忘記的。小學叁年級的時候,一個星期假日,正在家裏作功課,突然聽見外面街上有人嚎啕大哭,聲音很淒厲,我好奇的推開大門向外望去,左鄰右舍也探頭探腦的,觀看街上一個女人抱著一個已經僵硬,臉色發黑的小孩屍體,一路哭回家,她一邊哭,一邊喃喃自語:「怎麼那麼傻,才講你一句就這麼聽話⋯。」我雖然聽不懂她說什麼,但幾乎一眼認出那個悲慘的女人正是同學的媽媽,剎那間,一種冰冷的感覺直沖腦門,呆了五秒鍾才開始感到恐懼,慢慢恢複思考:「既然那是同學的媽媽,那她手上抱著的是誰?阿興?不會吧!昨天才和他玩了一下午,不會的。」雖然心裏抗拒這個事實,但終于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不久,媽媽提著菜籃回家,一進門迫不及待的告訴我這件事情:「你一個同學跳河自殺了,喔,不是跳河,是用走的,走進河裏去尋死,只因爲媽媽罵了他一句:『去死啦!』他真的那麼聽話,自己去死!」我這才明白阿興的媽媽剛才說的是什麼意思。在社區裏,大家議論紛紛,都說我同學實在「夠聽話的」,當時雖然年紀小,但是看見街上這一幕,心裏起了個大問號,爲什麼只有阿興的媽媽哭,別人都不哭?當然這個問題不難,我也很快有了答案,因爲大家都知道「那不是我兒子。」
接連幾天,阿興的媽媽哭得死去活來,她後悔說了氣話而造成不幸,自責不已。那一天之後,我也變得郁郁寡歡,心裏盤繞著同樣的問題:「爲什麼只有阿興的媽媽哭?」世間太不公平,我暗自立下決心,一定要幫助阿興的母親,但自己摸摸腦袋,能做些什麼呢?後來偶然間聽人說起,過世的人可以知道陽世間的人心裏想什麼。當時年記小,也不管它是真是假,人家隨便說,我也隨便相信,從此我認真的利用可以獨處的時間,躲在房間裏,專心輕呼同學的名字,想象他在我面前,然後一再告訴他:「阿興,阿興,趕快托夢給媽媽,說你現在過得很快樂,不然,媽媽搞不好也要自殺了。」
回想當時這一些舉動,不免覺得幼稚,但或許因爲童心純真,幾次之後,沒想到真的靈驗了。一天,我去探望他媽媽,她雖然憔悴不堪,但平靜多了,也比較不哭了,她告訴我:「阿興昨天托夢,說他在淡水河裏作了海龍王的女婿,過得很好,叫我不要難過。」聽了她這麼說,我心裏舒坦多了。最後一次與阿興做心靈對話時,我告訴他:「還好你很孝順,不然你媽媽真的不知道怎麼辦?」
世間的事情如夢似幻,真真假假,但童年的心靈不會想那麼多,只要能幫助朋友,誰管它真假!平常一放學,我都跟阿興、另一個姓鄭的同學,叁個人一起回家,自從少了他之後,好長一段時間心情很低落,甚至害怕走那一條平常上學的路,久而久之,沒心情上課了,每天跑去淡水河邊呆坐,望著河面空想:「阿興去了哪裏?」天天如此,從早上坐到傍晚,爸媽都不知道我逃學了,但只要遇到考試,我還是乖乖上學,成績還不錯呢!那一段日子可以說是孤僻,而寂寞的童年。
幾年之後,我家先後搬遷了幾次。就像平常人一樣,我也曆經了人生必經之路,求學,考試,就職,成家立業。而與平常人不太一樣的是,叁十五歲那一年,正當事業如日中天,家庭幸福美滿之際,我放棄世間人夢想擁有的一切,走上出家之路,紅塵往事也漸漸在記憶中褪色,但那一幕悲傷的母親抱著兒子屍體,一路哭回家的景象,仍然偶爾在腦海中出現。促使我出家的因緣中,相信這一段往事占有相當大的份量,它似乎不斷提醒我:「一切法苦、空、無常;如夢、如幻、如泡影。」尤其這幾年來,從事弘法布教的過程,總是有信衆抱怨身爲父母的無力感,小孩不聽話,不知道怎麼教育;或爲子女的病痛憂心,課業憂心,點點滴滴,數不盡的憂心⋯⋯。我總是勸勉這些父母敞開心胸,平等看待一切衆生,心情會快樂一些。如果他們實在聽不懂,最後我總會問他一句話:「如果那不是你兒子,你會這麼憂心嗎?」
世︱法︱世︱範─天下父母心
等一下我們要傳授叁皈依,各位盡量把心靜下來,最好作觀想,用意是爲了使自己從此以後對叁寶的信心更加堅定。當我給各位灑上甘露水的時候,你要觀想這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十方諸佛所彙集的功德,淨除了我們無始劫以來一切的身心業障。不但淨除業障;同時,皈依的戒體也融入到身心世界中,得到諸佛的護持。要知道諸佛菩薩憫念衆生的悲心是平等清淨,無窮無盡的,稱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不是世間凡夫那一種煩惱雜染的愛所能比擬的。
說起父母疼愛子女的情形。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大哥發高燒,全身虛脫,手也扭曲了,眼白往上翻,當時父親一緊張,竟忘了自己有車,直接背著他沖往醫院,好像賽跑選手一樣,這一幕情景印入我腦海中好深好深。長大以後,只要和大哥一聊起童年,這一段往事總是不會遺漏。我常告訴他,從那一次可以看出來,爸爸實在愛你。大哥自己也了解,所以他特別孝順,但二哥有時候心裏感覺不舒服,總認爲爸爸對他沒這麼好,長大之後才明白,父母親一定對那個身體有病痛的小孩最心疼,因爲我也曾經出過狀況,所以這一點絕不懷疑。我高中二年級時,有一次負氣離家出走,沒有拿家裏的錢,在外面流浪了好幾天,雖然已經是陳年往事了,但老爸只要講到這一段往事,總是忍不住傷心,老淚縱橫。年輕的時候,不懂這些,直到自己有了小孩之後,才感受到身爲人父的心情。
有一次,兒子頑皮,我忍不住打了他一下,他哭了起來,現在只要回想起這一段,就跟父親回想起往事一樣,心裏好痛,好後悔。父親的性情一向溫和,我們兄弟從小到大,沒有挨打過,家庭氣氛一向平和,記憶中,只被媽媽打過一次。小學五年級時,有兩個同學欺負我,雖然我很生氣,但不知道怎麼應付,他們離開以後,我氣得從地上撿一顆石頭往天上丟,發泄發泄也好,但那顆石頭好像長了眼睛一樣,一落下來,不偏不倚砸到欺負我的那個同學頭上。放學後,同學的媽媽氣呼呼的拉著他找上門來理論,媽媽哭得好傷心,她從小教育我們不能傷人,沒想到兒子這麼不受教,天曉得,我確實不想傷人呀!但同學頭上腫一個大包,使我百口莫辯。記得當時弟弟還小,抱在她手上,她一手拿著竹棍子打我,我痛得大哭,她也哭,兩個人哭成一團。
那一次之後我就發願,這一輩子絕不再傷人,不再讓父母傷心,只是多年來一直想不透,哪有那麼巧合的事情?直到學佛之後才知道,一點也不奇怪,因爲「一切法唯心所現」,念頭的力量何其大!那顆石頭雖然沒有生命,但是它傳達了我內心的憤怒。所以各位,比如朋友打電話給你,說他人在美國生病了,沒關系,你在這裏拜藥師忏回向給他,只要你用心專一,他絕對收得到。念頭無論是好是壞,都有作用的。
偶爾回憶童年往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反省過去的言行。佛弟子在道業上,每天思惟,觀察,決定是不可或缺的功課,釋迦牟尼佛當初也是從觀察思惟中見到世間的真相。他八歲的時候,看見父親帶著百姓耕田,天氣那麼熱,人們爲了食物必須這麼辛苦,社會階級不平等,衆生之間弱肉強食,牛被農人鞭打,耕田的時候,蟲被挖出來,然後鳥吃蟲,蛇吃鳥,老鷹又吃蛇。他坐在樹下思惟世間爲何如此殘酷,想…
《慈悲的音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