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皈依之利益,略说有八:
一、能遇佛法,趋入内道。
二、若出家能作法师,为众所依。
三、昔作恶业,皆悉清净。
四、不为人与非人等障碍所损。
五、一切所作,皆得成办。
六、常具广大福德之因。
七、不堕恶趣。
八、速证菩提。
世︱法︱世︱范─不平等的爱
今天大年初一,中国佛教将这一天订为弥勒菩萨的圣诞,其中是有典故的。根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在五代时期的奉化县,出现一位长相奇特,举止怪异的和尚。他身材肥胖,大腹便便,出门总是用禅杖背着一个布袋,随身物品都放里头。乞食的时候,不管是酸鱼咸肉,一拿到就往嘴里送,吃不完的就放进布袋,因此人人称他为布袋和尚。怎么知道他是弥勒菩萨示现的?由于他经常以独特的方式教化世人,处处显出不凡的心境,尤其在他圆寂的当天,他只身来到岳林寺的东廊,在一块大石头上端身正坐,说了一首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之后,安然而逝。从这一首偈所透露的玄机,人们又回想他平常种种不凡的行谊,因而认定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从此之后,佛教界便按照他当时的模样塑像,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在寺院的四天王殿所看见的弥勒菩萨像。
布袋和尚生前曾经留下二首偈子,到现在依然脍炙人口,我自己也很喜欢。一首是「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另一首是:「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罣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大家不妨好好体会其中的深义。另外我们要特别跟各位介绍弥勒菩萨的德行,他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尊敬呢?因为他随时带给众生欢喜,人人喜欢他,他的头顶可以让人走过,耳朵可以让小孩子玩耍,但始终笑口常开,绝不生气。不但如此,他还曾经发愿宁可断骨、挖眼、挖骨髓,绝不伤害众生乃至吃众生肉,绝不直接或间接使一切众生受苦。今天大年初一,各位来到这里过年,最好也能效法弥勒菩萨的慈悲,发愿从今开始不吃肉,好不好啊?如果你要带给众生快乐,又要吃它的血肉,这就无法与弥勒菩萨的精神相应了。所谓「弥勒」,中文翻译为慈氏,这是以名字昭显其平等无二的大慈大悲。凡夫众生有没有慈悲心?有啊!但凡夫的慈悲是有条件的,不平等的。
底下跟各位说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这件事情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因为它曾经带给我刻骨铭心之痛,一辈子很难忘记的。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个星期假日,正在家里作功课,突然听见外面街上有人嚎啕大哭,声音很凄厉,我好奇的推开大门向外望去,左邻右舍也探头探脑的,观看街上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已经僵硬,脸色发黑的小孩尸体,一路哭回家,她一边哭,一边喃喃自语:「怎么那么傻,才讲你一句就这么听话⋯。」我虽然听不懂她说什么,但几乎一眼认出那个悲惨的女人正是同学的妈妈,剎那间,一种冰冷的感觉直冲脑门,呆了五秒钟才开始感到恐惧,慢慢恢复思考:「既然那是同学的妈妈,那她手上抱着的是谁?阿兴?不会吧!昨天才和他玩了一下午,不会的。」虽然心里抗拒这个事实,但终于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不久,妈妈提着菜篮回家,一进门迫不及待的告诉我这件事情:「你一个同学跳河自杀了,喔,不是跳河,是用走的,走进河里去寻死,只因为妈妈骂了他一句:『去死啦!』他真的那么听话,自己去死!」我这才明白阿兴的妈妈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在社区里,大家议论纷纷,都说我同学实在「够听话的」,当时虽然年纪小,但是看见街上这一幕,心里起了个大问号,为什么只有阿兴的妈妈哭,别人都不哭?当然这个问题不难,我也很快有了答案,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不是我儿子。」
接连几天,阿兴的妈妈哭得死去活来,她后悔说了气话而造成不幸,自责不已。那一天之后,我也变得郁郁寡欢,心里盘绕着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只有阿兴的妈妈哭?」世间太不公平,我暗自立下决心,一定要帮助阿兴的母亲,但自己摸摸脑袋,能做些什么呢?后来偶然间听人说起,过世的人可以知道阳世间的人心里想什么。当时年记小,也不管它是真是假,人家随便说,我也随便相信,从此我认真的利用可以独处的时间,躲在房间里,专心轻呼同学的名字,想象他在我面前,然后一再告诉他:「阿兴,阿兴,赶快托梦给妈妈,说你现在过得很快乐,不然,妈妈搞不好也要自杀了。」
回想当时这一些举动,不免觉得幼稚,但或许因为童心纯真,几次之后,没想到真的灵验了。一天,我去探望他妈妈,她虽然憔悴不堪,但平静多了,也比较不哭了,她告诉我:「阿兴昨天托梦,说他在淡水河里作了海龙王的女婿,过得很好,叫我不要难过。」听了她这么说,我心里舒坦多了。最后一次与阿兴做心灵对话时,我告诉他:「还好你很孝顺,不然你妈妈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世间的事情如梦似幻,真真假假,但童年的心灵不会想那么多,只要能帮助朋友,谁管它真假!平常一放学,我都跟阿兴、另一个姓郑的同学,三个人一起回家,自从少了他之后,好长一段时间心情很低落,甚至害怕走那一条平常上学的路,久而久之,没心情上课了,每天跑去淡水河边呆坐,望着河面空想:「阿兴去了哪里?」天天如此,从早上坐到傍晚,爸妈都不知道我逃学了,但只要遇到考试,我还是乖乖上学,成绩还不错呢!那一段日子可以说是孤僻,而寂寞的童年。
几年之后,我家先后搬迁了几次。就像平常人一样,我也历经了人生必经之路,求学,考试,就职,成家立业。而与平常人不太一样的是,三十五岁那一年,正当事业如日中天,家庭幸福美满之际,我放弃世间人梦想拥有的一切,走上出家之路,红尘往事也渐渐在记忆中褪色,但那一幕悲伤的母亲抱着儿子尸体,一路哭回家的景象,仍然偶尔在脑海中出现。促使我出家的因缘中,相信这一段往事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它似乎不断提醒我:「一切法苦、空、无常;如梦、如幻、如泡影。」尤其这几年来,从事弘法布教的过程,总是有信众抱怨身为父母的无力感,小孩不听话,不知道怎么教育;或为子女的病痛忧心,课业忧心,点点滴滴,数不尽的忧心⋯⋯。我总是劝勉这些父母敞开心胸,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心情会快乐一些。如果他们实在听不懂,最后我总会问他一句话:「如果那不是你儿子,你会这么忧心吗?」
世︱法︱世︱范─天下父母心
等一下我们要传授三皈依,各位尽量把心静下来,最好作观想,用意是为了使自己从此以后对三宝的信心更加坚定。当我给各位洒上甘露水的时候,你要观想这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十方诸佛所汇集的功德,净除了我们无始劫以来一切的身心业障。不但净除业障;同时,皈依的戒体也融入到身心世界中,得到诸佛的护持。要知道诸佛菩萨悯念众生的悲心是平等清净,无穷无尽的,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不是世间凡夫那一种烦恼杂染的爱所能比拟的。
说起父母疼爱子女的情形。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大哥发高烧,全身虚脱,手也扭曲了,眼白往上翻,当时父亲一紧张,竟忘了自己有车,直接背着他冲往医院,好像赛跑选手一样,这一幕情景印入我脑海中好深好深。长大以后,只要和大哥一聊起童年,这一段往事总是不会遗漏。我常告诉他,从那一次可以看出来,爸爸实在爱你。大哥自己也了解,所以他特别孝顺,但二哥有时候心里感觉不舒服,总认为爸爸对他没这么好,长大之后才明白,父母亲一定对那个身体有病痛的小孩最心疼,因为我也曾经出过状况,所以这一点绝不怀疑。我高中二年级时,有一次负气离家出走,没有拿家里的钱,在外面流浪了好几天,虽然已经是陈年往事了,但老爸只要讲到这一段往事,总是忍不住伤心,老泪纵横。年轻的时候,不懂这些,直到自己有了小孩之后,才感受到身为人父的心情。
有一次,儿子顽皮,我忍不住打了他一下,他哭了起来,现在只要回想起这一段,就跟父亲回想起往事一样,心里好痛,好后悔。父亲的性情一向温和,我们兄弟从小到大,没有挨打过,家庭气氛一向平和,记忆中,只被妈妈打过一次。小学五年级时,有两个同学欺负我,虽然我很生气,但不知道怎么应付,他们离开以后,我气得从地上捡一颗石头往天上丢,发泄发泄也好,但那颗石头好像长了眼睛一样,一落下来,不偏不倚砸到欺负我的那个同学头上。放学后,同学的妈妈气呼呼的拉着他找上门来理论,妈妈哭得好伤心,她从小教育我们不能伤人,没想到儿子这么不受教,天晓得,我确实不想伤人呀!但同学头上肿一个大包,使我百口莫辩。记得当时弟弟还小,抱在她手上,她一手拿着竹棍子打我,我痛得大哭,她也哭,两个人哭成一团。
那一次之后我就发愿,这一辈子绝不再伤人,不再让父母伤心,只是多年来一直想不透,哪有那么巧合的事情?直到学佛之后才知道,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一切法唯心所现」,念头的力量何其大!那颗石头虽然没有生命,但是它传达了我内心的愤怒。所以各位,比如朋友打电话给你,说他人在美国生病了,没关系,你在这里拜药师忏回向给他,只要你用心专一,他绝对收得到。念头无论是好是坏,都有作用的。
偶尔回忆童年往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反省过去的言行。佛弟子在道业上,每天思惟,观察,决定是不可或缺的功课,释迦牟尼佛当初也是从观察思惟中见到世间的真相。他八岁的时候,看见父亲带着百姓耕田,天气那么热,人们为了食物必须这么辛苦,社会阶级不平等,众生之间弱肉强食,牛被农人鞭打,耕田的时候,虫被挖出来,然后鸟吃虫,蛇吃鸟,老鹰又吃蛇。他坐在树下思惟世间为何如此残酷,想…
《慈悲的音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