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大悲.拯濟群萌(一)
──朝陽佑順寺八關齋戒共修法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看到大家非常精進的念佛,實在令我由衷地贊歎。于是想起了蕅益大師所說的一句話;他說:「得生與否,全憑信念之有無;品位高低,全憑持名之深淺。」大家受了八關齋戒,而且持名念佛又念得這麼誠懇,確實是非常的難得。昨天我已經跟大家說了,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將來就是「中品中生」,是近阿羅漢住。所以,我們要好好地體會佛菩薩的慈悲,在《無量壽經》裏面呀,有這麼的一段經文,說得非常非常的好:「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佛菩薩慈悲,就是悲憫一切衆生,讓他們都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今天念佛,就是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果。我們現在懂得學佛,就是因,將來人生改善,家庭幸福美滿,就是果。因爲佛教相信的就是因果。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知因識果,贊佛功德;尤其是念佛法門的殊勝,更是令我們贊歎並向往不已;所謂「一句佛號一塊金,多念結成淨土因」;我們不要少看這一聲的佛號,對于往生資糧的累積,那句句都是金呀!而且,比金還要貴!就好像《阿彌陀經》中的描述,極樂世界中莊嚴無比,有七寶池,八功德水,黃金鋪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花,種種景象,美妙絕倫。在我們娑婆世界的人間,覺得黃金非常的珍貴難得,可是在極樂世界裏邊,黃金是用來鋪地的,而到處都是珍寶,閃爍生輝,柔和悅目,依正莊嚴。因爲這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所成就的淨土,目的就是爲了攝受、接引我們衆生前往彼國繼續學習、修行。
佛菩薩慈悲攝受衆生,種種善巧方便,正如經上所說:「應攝受者攝受之,應折服者折服之。」又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就是爲了救度衆生,所以,極樂世界之中,才會以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等種種衆生所希求、所向往的珍寶建造,從而吸引他們,令他們生起向往、欣願之心。
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諸佛菩薩「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這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好像火宅一樣,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隨時都有衰失生命的危險,可是我們卻樂在其中,仍未覺察,從未想過要出離。
所以佛菩薩爲了救度我們,給我們指出一條捷徑中之的捷徑,也就是叁根普被,利頓全收,簡單易行的念佛法門,讓我們透過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就「惠以真實之利」,也就是說,由于西方淨土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我們衆生都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不過,也許有人會說,極樂世界,只是唯心所現,如果在佛的境界去看,亦不過只是幻化而已。從某種意義來說,在漫長的成佛之道上,西方極樂世界只是中途給衆生暫時休息、補充體力的化城而已。就好像《法華經》第叁卷〈化城喻品〉裏面所說的「化城喻」;其中說到,有一個聰明智慧的導師帶著一隊商侶,本來要到一個五百由旬遠的地方去取寶藏;寶藏比喻佛國。由于路途險阻,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家都很累了,而且糧食及水份都不足,大家都不想走了;好像我們很多人雖然知道極樂世界非常的淸淨,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卻不肯老實念佛;念了幾年之後,看見沒有什麼明顯的效益,也就不想念了。這個時候該怎麼好呢?于是佛菩薩就給他們一個方便,給他們化現一個極樂世界;在〈化城喻品〉裏,聰明的導師就比喻爲佛菩薩,當他見到衆生不想繼續往前的時候,于是便化現一個城市,這是一個假設的涅槃城;當大家走得人困馬乏之際,一看見城市,便以爲已經到達佛國,于是便歡喜不已,安心在這裏歇息、補充糧食;體力恢複後,導師便告訴大家,這只不過是一化城,還需努力往前再走兩百由旬,才能到達真正的寶所。由于在化城中,大衆的體力得到了補充,所以便可以繼續前進。
因此,爲什要變現化城呢?如果沒有化城的話,大家會覺得太遙遠、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棄,無法到達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們經常說「長遠心難發」,就是這個道理。修行的路是絕不容易的,許多時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說的,當我們走到一半,開始生退心的時候,慈悲的佛菩薩就會給我們方便,給我們變現種種的境界;正當我們以爲這個境界是真實的時候,佛菩薩又告訴我們說,現在已經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們便會生起信心,繼續向涅槃城──即清淨的彼岸,亦即極樂世界的方向走去。所以「化城喻」是比喻二乘人,初時聞到一乘大教,中途便容易迷失,而且流轉生死,所以世尊就暫設方便,先令衆生斷見思煩惱,暫證真空涅槃,以爲蘇息;待所有的煩惱一分一分的斷除之後,才能到達真空涅槃──究竟的寶所、究竟的清淨彼岸。所以,開始的時候,所證的是一種化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只是暫供修行的地方,仍未到達最終的彼岸。
無盡大悲.拯濟群萌(二)
──朝陽佑順寺八關齋戒共修法會開示
我們將來如何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在這裏就必須跟大家講講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其中說到:「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意思就是說,假設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聽到我的名號,發起無上的至誠心,相信並且樂意要往生極樂世界,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乃至少到只有念十聲佛號,除了犯五逆重罪及誹謗佛法的人以外,都必定往生。如果不是這樣,我就不成佛。
「十念必生」願是四十八願中的核心,可以說是四十八願中,最偉大的一願,它普攝十方無量念佛衆生往生極樂。只要有信、有願,即使包括叁惡道在內的一切衆生,十念念佛無不往生。由此可見,本願是阿彌陀佛無上大悲心的具體顯現。「至心信樂」;「至心」就是至誠的心,懇切到最高最極程度的誠心。「信樂」;信是信心,樂是歡喜,表示非常相信、非常願意、非常高興。所以,「至心信樂」就是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名字,知道了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就一心歡喜信受,想要往生極樂國土。「欲生我國」:非常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非常向往而且下定決心一定要往生,並且相信只要具足信願,一心念佛,決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乃至十念」:雖然所念的佛號不多,甚至少到只念了「十念」,只要是以至誠心來念的,就可以往生。當然能夠多念就更好了。蕅益大師說:「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十念」,若在臨終時,是連續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在平時修持,則可遵照宋朝慈雲忏主所立的「晨朝十念法」,每天晨朝都要連續念十口氣「南無阿彌陀佛」,從起修到臨終都不間斷。若能早晚都念就更好了。
淨土宗就是教我們信願持名念佛:「至心信樂」主要是信;「欲生我國」是願;「乃至十念」是持名,是行。具足信願,只有十念就可以往生。包括叁惡道在內的一切衆生,若能夠信願念佛,沒有不能往生的。
但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條是極端罪惡的行爲,也就是極大的重罪,犯了任何一條將來都必定要墮地獄。「誹謗正法」:誹謗了佛法,誹謗了演說正法的大德,這個罪是極大的,亦必墮地獄。
正如善導大師所說:在四十八願中,是以第十八願爲核心,其他每一條願都是第十八願的引伸。因爲此願就是攝受衆生都能往生,都能證入無量光壽大誓願海的無上大願,顯出阿彌陀佛的究竟方便。一乘願海、六字洪名,普令一切衆生同成佛道。
蕅益大師又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第十八願主張信願持名,名號就是佛德,就是佛所證的實德。這句佛號具足了無量無邊的一切法門。但當深具信願,乃至少到只有臨終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平時修「十念法」念佛,都決定可以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我們凡夫衆生,若能往生極樂,就可以永離惡趣,證叁不退,位齊一生補處菩薩,決定成佛。只要信、願、行具足,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我們即使再困難、再繁忙,每天只修「十念」總是可能的。所以「十念必生願」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
我們都知道,極樂世界是一個絕對清淨、絕對善良的地方,那裏沒有惡人,惡人是不可能去得到的。前面說到「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犯了五逆及誹謗正法的人都是沒有資格去的;其中的一個典型人物就是提婆達多,他多生多世與佛陀作對,想盡辦法加害佛陀,而且破和合僧,並曾經出佛身血。但是佛陀在法華會上仍然爲他授記成佛。這是什麼原故?原來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他曾經做過佛陀的老師,給佛陀講過《妙法蓮華經》,就是因爲這個因緣,所以佛陀仍然爲他投記。但是有一個條件,他要怎麼樣呀?在阿鼻地獄裏頭受完罪報之苦以後,才能慢慢地得到超拔,直至最後成佛。
還有,據《佛說無量壽經》所載,摩竭陀國的阿阇世王子,因惡友提婆達多的教唆,爲了謀奪王位,他把自己的父王頻婆娑羅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企圖將他餓死;母後韋提希夫人知道了,在身上塗滿了酥蜜,璎珞盛漿,偷偷地到囚室去看望;數日後阿阇世王子發現父王並沒有餓死,原來是因爲母後偷送蜜漿給他吃,于是憤然大怒,斥責母後是賊,竟然舉劍想殺害親母,幸得大臣月光勸阻,才平息了這一場倫常慘劇;但阿阇世王子雖然不敢殺母,可是同樣把她幽禁在密室之中;韋提希夫人傷心欲絕,憂愁憔悴,想到自己前生不知造下何種罪業,今天會受到如此五逆之子的加害,于是痛哭流淚遙向靈鹫山上釋迦世尊禮拜祈求;世尊即時感應,派遣弟子目犍連與阿難從空而來安慰;夫人至心誠懇,祈求佛陀爲其開示人生苦難解脫之道…
《無盡大悲 拯濟群萌──朝陽佑順寺八關齋戒共修法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