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尽大悲 拯济群萌──朝阳佑顺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开示

  无尽大悲.拯济群萌(一)

  ──朝阳佑顺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看到大家非常精进的念佛,实在令我由衷地赞叹。于是想起了蕅益大师所说的一句话;他说:「得生与否,全凭信念之有无;品位高低,全凭持名之深浅。」大家受了八关斋戒,而且持名念佛又念得这么诚恳,确实是非常的难得。昨天我已经跟大家说了,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将来就是「中品中生」,是近阿罗汉住。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体会佛菩萨的慈悲,在《无量寿经》里面呀,有这么的一段经文,说得非常非常的好:「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佛菩萨慈悲,就是悲悯一切众生,让他们都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今天念佛,就是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果。我们现在懂得学佛,就是因,将来人生改善,家庭幸福美满,就是果。因为佛教相信的就是因果。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知因识果,赞佛功德;尤其是念佛法门的殊胜,更是令我们赞叹并向往不已;所谓「一句佛号一块金,多念结成净土因」;我们不要少看这一声的佛号,对于往生资粮的累积,那句句都是金呀!而且,比金还要贵!就好像《阿弥陀经》中的描述,极乐世界中庄严无比,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黄金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花,种种景象,美妙绝伦。在我们娑婆世界的人间,觉得黄金非常的珍贵难得,可是在极乐世界里边,黄金是用来铺地的,而到处都是珍宝,闪烁生辉,柔和悦目,依正庄严。因为这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所成就的净土,目的就是为了摄受、接引我们众生前往彼国继续学习、修行。 

  佛菩萨慈悲摄受众生,种种善巧方便,正如经上所说:「应摄受者摄受之,应折服者折服之。」又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就是为了救度众生,所以,极乐世界之中,才会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等种种众生所希求、所向往的珍宝建造,从而吸引他们,令他们生起向往、欣愿之心。

  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诸佛菩萨「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好像火宅一样,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随时都有衰失生命的危险,可是我们却乐在其中,仍未觉察,从未想过要出离。

  所以佛菩萨为了救度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捷徑中之的捷徑,也就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简单易行的念佛法门,让我们透过持名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就「惠以真实之利」,也就是说,由于西方净土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我们众生都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不过,也许有人会说,极乐世界,只是唯心所現,如果在佛的境界去看,亦不过只是幻化而已。从某种意义来说,在漫长的成佛之道上,西方极乐世界只是中途给众生暂时休息、补充体力的化城而已。就好像《法华经》第三卷〈化城喻品〉里面所说的「化城喻」;其中说到,有一个聪明智慧的导师带着一队商侣,本来要到一个五百由旬远的地方去取宝藏;宝藏比喻佛国。由于路途险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家都很累了,而且粮食及水份都不足,大家都不想走了;好像我们很多人虽然知道极乐世界非常的淸净,而且都很向往,可是却不肯老实念佛;念了几年之后,看见没有什么明显的效益,也就不想念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好呢?于是佛菩萨就给他们一个方便,给他们化现一个极乐世界;在〈化城喻品〉里,聪明的导师就比喻为佛菩萨,当他见到众生不想继续往前的时候,于是便化现一个城市,这是一个假设的涅槃城;当大家走得人困马乏之际,一看见城市,便以为已经到达佛国,于是便欢喜不已,安心在这里歇息、补充粮食;体力恢复后,导师便告诉大家,这只不过是一化城,还需努力往前再走两百由旬,才能到达真正的宝所。由于在化城中,大众的体力得到了补充,所以便可以继续前进。

  因此,为什要变现化城呢?如果没有化城的话,大家会觉得太遥远、太辛苦了,走到一半便想放弃,无法到达真正的目的地。所以,我们经常说「长远心难发」,就是这个道理。修行的路是绝不容易的,许多时候,不是一生一世努力,而是多生多世的不懈,就好像〈化城喻品〉中所说的,当我们走到一半,开始生退心的时候,慈悲的佛菩萨就会给我们方便,给我们变现种种的境界;正当我们以为这个境界是真实的时候,佛菩萨又告诉我们说,现在已经走了一半,再走一半很快便到家了,我们便会生起信心,继续向涅槃城──即清净的彼岸,亦即极乐世界的方向走去。所以「化城喻」是比喻二乘人,初时闻到一乘大教,中途便容易迷失,而且流转生死,所以世尊就暂设方便,先令众生断见思烦恼,暂证真空涅槃,以为苏息;待所有的烦恼一分一分的断除之后,才能到达真空涅槃──究竟的宝所、究竟的清净彼岸。所以,开始的时候,所证的是一种化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只是暂供修行的地方,仍未到达最终的彼岸。

  无尽大悲.拯济群萌(二)

  ──朝阳佑顺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开示

  我们将来如何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在这里就必须跟大家讲讲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其中说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意思就是说,假设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发起无上的至诚心,相信并且乐意要往生极乐世界,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乃至少到只有念十声佛号,除了犯五逆重罪及诽谤佛法的人以外,都必定往生。如果不是这样,我就不成佛。

  「十念必生」愿是四十八愿中的核心,可以说是四十八愿中,最伟大的一愿,它普摄十方无量念佛众生往生极乐。只要有信、有愿,即使包括三恶道在内的一切众生,十念念佛无不往生。由此可见,本愿是阿弥陀佛无上大悲心的具体显现。「至心信乐」;「至心」就是至诚的心,恳切到最高最极程度的诚心。「信乐」;信是信心,乐是欢喜,表示非常相信、非常愿意、非常高兴。所以,「至心信乐」就是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字,知道了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就一心欢喜信受,想要往生极乐国土。「欲生我国」:非常想要往生极乐世界,非常向往而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往生,并且相信只要具足信愿,一心念佛,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乃至十念」:虽然所念的佛号不多,甚至少到只念了「十念」,只要是以至诚心来念的,就可以往生。当然能够多念就更好了。蕅益大师说:「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十念」,若在临终时,是连续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在平时修持,则可遵照宋朝慈云忏主所立的「晨朝十念法」,每天晨朝都要连续念十口气「南无阿弥陀佛」,从起修到临终都不间断。若能早晚都念就更好了。

  净土宗就是教我们信愿持名念佛:「至心信乐」主要是信;「欲生我国」是愿;「乃至十念」是持名,是行。具足信愿,只有十念就可以往生。包括三恶道在内的一切众生,若能够信愿念佛,没有不能往生的。

  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条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也就是极大的重罪,犯了任何一条将来都必定要堕地狱。「诽谤正法」:诽谤了佛法,诽谤了演说正法的大德,这个罪是极大的,亦必堕地狱。

  正如善导大师所说:在四十八愿中,是以第十八愿为核心,其他每一条愿都是第十八愿的引伸。因为此愿就是摄受众生都能往生,都能证入无量光寿大誓愿海的无上大愿,显出阿弥陀佛的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普令一切众生同成佛道。

  蕅益大师又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第十八愿主张信愿持名,名号就是佛德,就是佛所证的实德。这句佛号具足了无量无边的一切法门。但当深具信愿,乃至少到只有临终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平时修「十念法」念佛,都决定可以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我们凡夫众生,若能往生极乐,就可以永离恶趣,证三不退,位齐一生补处菩萨,决定成佛。只要信、愿、行具足,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我们即使再困难、再繁忙,每天只修「十念」总是可能的。所以「十念必生愿」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

  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是一个绝对清净、绝对善良的地方,那里没有恶人,恶人是不可能去得到的。前面说到「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犯了五逆及诽谤正法的人都是没有资格去的;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就是提婆达多,他多生多世与佛陀作对,想尽办法加害佛陀,而且破和合僧,并曾经出佛身血。但是佛陀在法华会上仍然为他授记成佛。这是什么原故?原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佛陀的老师,给佛陀讲过《妙法莲华经》,就是因为这个因缘,所以佛陀仍然为他投记。但是有一个条件,他要怎么样呀?在阿鼻地狱里头受完罪报之苦以后,才能慢慢地得到超拔,直至最后成佛。

  还有,据《佛说无量寿经》所载,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子,因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为了谋夺王位,他把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企图将他饿死;母后韦提希夫人知道了,在身上涂满了酥蜜,璎珞盛浆,偷偷地到囚室去看望;数日后阿阇世王子发现父王并没有饿死,原来是因为母后偷送蜜浆给他吃,于是愤然大怒,斥责母后是贼,竟然举剑想杀害亲母,幸得大臣月光劝阻,才平息了这一场伦常惨剧;但阿阇世王子虽然不敢杀母,可是同样把她幽禁在密室之中;韦提希夫人伤心欲绝,忧愁憔悴,想到自己前生不知造下何种罪业,今天会受到如此五逆之子的加害,于是痛哭流泪遥向灵鹫山上释迦世尊礼拜祈求;世尊即时感应,派遣弟子目犍连与阿难从空而来安慰;夫人至心诚恳,祈求佛陀为其开示人生苦难解脱之道…

《无尽大悲 拯济群萌──朝阳佑顺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