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尽大悲 拯济群萌──朝阳佑顺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佛陀即以神通力示现十方清净庄严国土,让夫人选择将来欲生之处,夫人深受感动,心生欢喜,决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于是佛陀为她宣说如何修行净土法门的方法,教授「十六观」及「净业三福」。

  而频婆娑罗王在狱中亦是痛苦不堪,同样遥拜佛陀祈求解脱,亦得佛感应,派遣目犍连至狱中探视,并为其授「八关斋戒」;频婆娑罗王一心向佛,感得佛陀放光普照、加持;最后虽然在狱中往生,但他的灵光为恶子阿阇世开示,原谅他的恶行,并劝他改邪归正;可是因为罪报的关系,他身上长满了脓疮,对于自己以前所作种种罪行,深痛忏悔;慈悲的佛陀仍为他说法,解除他一身的罪恶,从此阿阇世王勤修福德,努力护持三宝。

  无尽大悲.拯济群萌(三)

  ──朝阳佑顺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开示

  所以,最终他身上的脓疮完全地好了。因此,我们不怕犯错,只怕犯了错不识得悔改,所谓「谁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佛教的忏悔法门,就是给我们自我反省、自我改革、自我洗涤的机会;

  当然忏悔可分「事忏」和「理忏」两方面。

  什么是「事忏」呢?就是依靠着有关事相来达成忏悔的。比方:诵戒、诵经、礼佛、念佛、持咒、观想、做功德等等,都可以说是事忏。

  什么是「理忏」呢?就是由对道理的了解,来达成忏悔的;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当我们了解到业性本空,罪业亦是虚妄的,无作者、无受者,如此,无形中,内心的罪恶感便会消失,达到忏悔的目的,这就是理忏。

  也就是说,「事忏」是从事相上说的,「理忏」是从心性上说的。事忏不能断根,好比生病一样,只能用治疗的方法把它控制住不至于扩散,保持着现状,但这个病不能够根治。而理忏则是般若智慧现前,烦恼无明统统被照破了,这才叫从根本上忏悔。但是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得到的。那么什么人才能做得到?从念佛人来讲,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属于理忏;若念到「事一心不乱」,即断见思烦恼的人,还是不行,因为还没有见性。也就是说见性之后,他所修的一切法门就统统都属于理忏;没有见性之前,统统都是属于事忏。

  理忏虽然了解「观罪性空」,了不可得;可是必须内心完全清净了,身心世界俱不可得,达到一念不生,才是这个境界。千万不要错会了意思,以为既然「观罪性空」,多造一点罪也没关系,那将来受的果报就很惨、很严重。我空、人空、法空,罪性亦空;如果「我」还有,罪就实有,决定不空;一定要人法俱空,那这个罪自然就空了。

  由此可见,事忏较为容易,我们现前就可以做到;理忏虽然较困难,但等我们事忏达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也就能够提升到这个境界。

  所以,我们如果不小心做错了事,或犯了过失,就必须要忏悔,不能覆藏,怕让别人知道;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坦白地把它说出来,在佛教来说,这就是「发露忏悔」,或「披露忏悔」。

  在以前的时候要礼比丘的足,现在在我们可以在佛前求忏悔,披露已犯的过失,所谓一声佛号可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只要我们真心诚意,恳切至诚,那么这个罪业自然而然就会消除。不过,很多人会觉得自己以前或者多生多世前可能做了很多的错事,那么,西方净土我能不能去?我有没有份呀?总是产生许多怀疑。慈悲的阿弥陀佛告诉我们,不要疑虑,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欲生彼国」,一念到十念,都能决定往生。

  记得我们天台的祖师谛闲长老,他是在农村长大,他有一位玩伴也就是同学,从小一起长大;这个同学生活非常困苦,学了一门「锅漏匠”」的手艺。什么叫锅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补起来再用。他就天天挑个担子在外面叫喊,非常的辛苦。他真正体会到人生实在太苦了!由于穷苦的关系,所以没有人肯嫁给她,因而一直没有结婚。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

  想起了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了家,做了和尚,也就是谛闲老法师,于是就去找他。来到庙里住了几天,就跟老法师说:「我要出家。」法师问:「为什么?」「人生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说:「你不要开玩笑啦!住几天还是去做生意吧!」为什么不让他出家呢?老和尚考虑到他年岁太大了,在当时,四、五十岁就是老人,体力也衰退了,出家,五堂功课学不会,念经也念不来,这样,住在寺庙里,让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内心有多难过啊!若是学讲经吧,他不识字,那有办法?于是,老和尚就拒绝了他。

  可是他就硬赖着:「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就说:「这样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就得听我的话,我才收你做徒弟。」他说:「这没问题,我认你做师父,你说什么我统统听、统统都接受。」老和尚就说:「这很好!我给你剃头,剃了头之后,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寺里。受戒,五十三天你受不了的。再说宁波乡下,有很多小庙、破庙、废庙没人住,就找一个小庙住下来。」

  老法师在附近,找了几个护法、信徒,每月给他送一点钱、送一点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个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给他洗衣服,并烧中午、晚上两餐饭。然后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交代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将来一定会有好处。」这个人没有读书,但是听话、老实,于是他就死心塌地念这六字圣号。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个庙里,三年都没有出门,一句佛号,一点也不杂,也不散乱,这就是真正的专一、精进。

  有一天,他突然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看他的亲戚朋友。晚饭吃完,就跟那位烧饭的老太太说:「明天你不用替我烧饭了。」这老太太心想:师父三年都没有出门,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还有朋友请他吃饭,所以叫我不要给他烧饭。

  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惦掛著,到庙里去看看,师父有没有回来?那是个破庙,庙门都是不关的;老太太来到庙里,大喊师父,可是没有人应,于是就到处去找一找;看见师父站在寮房里,面对着窗户,一手拿着念珠;另一手握着把灰,扳开手一看,手里有八、九块大洋(银圆)。为什么手上拿着钱?他一定是做手艺时、做买卖时,存了几块钱,恐怕自己死后别人不知道,把钱抓在手里站着念佛往生。他是预备拿着这些钱,让人们看看好办理后事,应该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谛老法师说的。

  当时老太太叫喊他,他不回应;走到他面前,才知道,他死了!站着死的,念佛往生了。这时老太太吓了一跳,她从来没有看见人死了是站着的,于是赶紧报告那几位护法。这些护法赶来一看,也不晓得怎么办,连忙派人到观宗寺报告谛闲老法师。 

  那时候没有车,请人去报信,来回需三天。他站着往生,还要站三天,等他的师父来替他办后事。

  谛老看了之后,非常赞叹说:「你没有白出家啦!那些名山宝剎的方丈住持,讲经说法的法师,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像你这样的成就不多呀!」

  以前倓虚老法师在佛七开示中说到:「这个耍手艺的锅漏匠,人家念三、四年佛,立着就走了,总算是真有功夫。我听谛老法师说过两回,这是真事,很能警诫人。今天我说这话,大家要知道,念佛法门,人人都能行,祇要肯念,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准能往生佛国。」

  前面说到诸佛菩萨为了救度众生,而「惠以真实之利」;而这个故事,它是真实不虚的,有人证有物证。所以,我们只要生起对净土的信心,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坚持到底,专精一念,不夹杂、不间断,将来必定会有所成就。

  无尽大悲.拯济群萌(四)

  ──朝阳佑顺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开示

  我们都知道,人生有很多苦;这些苦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主要来说,可分为「三苦」及「八苦」;三苦即是苦苦、行苦和坏苦: 

  苦苦:即下三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所经验的苦,及人天(天、人、阿修罗)所经验的病苦、恶毒的诽谤、诋毁及闲言闲语等,都是苦苦。

  行苦:当人们过着安乐的日子,似乎生活很快乐,但转眼间,世事无常,变化的苦又来到,这就是行苦。

  坏苦:上述两种苦都是因为五蕴(色、受、想、行、识)聚合的缘故,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故名坏苦。

  而「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1. 生的五种苦:被生之苦:因为出生时是极度痛苦与危险的。生可以说是苦的基础:因为老、病、死皆来自于生。生又是惑的基础:因为惑会渐渐扩大,而人会不断的造业。与此同时,生隐含着面对死亡或毁灭时的无力及无奈之苦。

  2. 老的五种苦:容貌衰老、身体退化、精力衰退、感觉迟钝、财富减少。

  3. 病的五种苦:身体健康情况的自然改变,挫折与焦虑的增加,无法享受愉快的事物,必须仰赖别人的照顾,生命能力的减弱。

  4. 死的五种苦:离开财富、离开权力、离开亲属及朋友、离开肉体,强烈的绝望及激烈的悲痛。

  5. 求不得苦:虽然拚命追求,甚至不择手段的去伤害或毁谤别人,却仍得不到所希望的金钱、名誉或地位,就是求不得苦。

  6. 五阴炽盛苦:心理上焦燥、空虚、烦恼、苦闷等难以形容的痛苦。

  7. 爱别离苦:至亲、至爱的人如父母、兄弟、姊妹、丈夫、妻子的死亡;财势的衰退;大笔金钱的损失;忧虑由于自己做坏事或别人忌妒所造成的毁谤、伤害。这些都是爱别离苦。

  8. 怨憎会苦:自己最讨厌的人或最不想碰到的人,却偏偏要见面或聚合在一起;帮助别人反而招来讥讽;遭遇病苦、危险敌人的加害、被谋杀、被破坏名声、恶毒谣言所伤,甚至是佣人不听话、懒惰等。这些都是怨憎会苦。

  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里头就完全没有这种种的苦,可以说是一个…

《无尽大悲 拯济群萌──朝阳佑顺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