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陀即以神通力示現十方清淨莊嚴國土,讓夫人選擇將來欲生之處,夫人深受感動,心生歡喜,決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于是佛陀爲她宣說如何修行淨土法門的方法,教授「十六觀」及「淨業叁福」。
而頻婆娑羅王在獄中亦是痛苦不堪,同樣遙拜佛陀祈求解脫,亦得佛感應,派遣目犍連至獄中探視,並爲其授「八關齋戒」;頻婆娑羅王一心向佛,感得佛陀放光普照、加持;最後雖然在獄中往生,但他的靈光爲惡子阿阇世開示,原諒他的惡行,並勸他改邪歸正;可是因爲罪報的關系,他身上長滿了膿瘡,對于自己以前所作種種罪行,深痛忏悔;慈悲的佛陀仍爲他說法,解除他一身的罪惡,從此阿阇世王勤修福德,努力護持叁寶。
無盡大悲.拯濟群萌(叁)
──朝陽佑順寺八關齋戒共修法會開示
所以,最終他身上的膿瘡完全地好了。因此,我們不怕犯錯,只怕犯了錯不識得悔改,所謂「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而佛教的忏悔法門,就是給我們自我反省、自我改革、自我洗滌的機會;
當然忏悔可分「事忏」和「理忏」兩方面。
什麼是「事忏」呢?就是依靠著有關事相來達成忏悔的。比方:誦戒、誦經、禮佛、念佛、持咒、觀想、做功德等等,都可以說是事忏。
什麼是「理忏」呢?就是由對道理的了解,來達成忏悔的;所謂「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當我們了解到業性本空,罪業亦是虛妄的,無作者、無受者,如此,無形中,內心的罪惡感便會消失,達到忏悔的目的,這就是理忏。
也就是說,「事忏」是從事相上說的,「理忏」是從心性上說的。事忏不能斷根,好比生病一樣,只能用治療的方法把它控製住不至于擴散,保持著現狀,但這個病不能夠根治。而理忏則是般若智慧現前,煩惱無明統統被照破了,這才叫從根本上忏悔。但是一般人是不容易做得到的。那麼什麼人才能做得到?從念佛人來講,念到「理一心不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屬于理忏;若念到「事一心不亂」,即斷見思煩惱的人,還是不行,因爲還沒有見性。也就是說見性之後,他所修的一切法門就統統都屬于理忏;沒有見性之前,統統都是屬于事忏。
理忏雖然了解「觀罪性空」,了不可得;可是必須內心完全清淨了,身心世界俱不可得,達到一念不生,才是這個境界。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以爲既然「觀罪性空」,多造一點罪也沒關系,那將來受的果報就很慘、很嚴重。我空、人空、法空,罪性亦空;如果「我」還有,罪就實有,決定不空;一定要人法俱空,那這個罪自然就空了。
由此可見,事忏較爲容易,我們現前就可以做到;理忏雖然較困難,但等我們事忏達到相當程度的時候,也就能夠提升到這個境界。
所以,我們如果不小心做錯了事,或犯了過失,就必須要忏悔,不能覆藏,怕讓別人知道;這樣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坦白地把它說出來,在佛教來說,這就是「發露忏悔」,或「披露忏悔」。
在以前的時候要禮比丘的足,現在在我們可以在佛前求忏悔,披露已犯的過失,所謂一聲佛號可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只要我們真心誠意,懇切至誠,那麼這個罪業自然而然就會消除。不過,很多人會覺得自己以前或者多生多世前可能做了很多的錯事,那麼,西方淨土我能不能去?我有沒有份呀?總是産生許多懷疑。慈悲的阿彌陀佛告訴我們,不要疑慮,只要我們「至心信樂」,「欲生彼國」,一念到十念,都能決定往生。
記得我們天臺的祖師谛閑長老,他是在農村長大,他有一位玩伴也就是同學,從小一起長大;這個同學生活非常困苦,學了一門「鍋漏匠”」的手藝。什麼叫鍋漏匠?就是碗碟打破了,他能把它補起來再用。他就天天挑個擔子在外面叫喊,非常的辛苦。他真正體會到人生實在太苦了!由于窮苦的關系,所以沒有人肯嫁給她,因而一直沒有結婚。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不想再這樣生活下去。
想起了小時候在一起玩的朋友,出了家,做了和尚,也就是谛閑老法師,于是就去找他。來到廟裏住了幾天,就跟老法師說:「我要出家。」法師問:「爲什麼?」「人生太苦了,我一定要出家!」老和尚說:「你不要開玩笑啦!住幾天還是去做生意吧!」爲什麼不讓他出家呢?老和尚考慮到他年歲太大了,在當時,四、五十歲就是老人,體力也衰退了,出家,五堂功課學不會,念經也念不來,這樣,住在寺廟裏,讓人瞧不起,冷眼看待,內心有多難過啊!若是學講經吧,他不識字,那有辦法?于是,老和尚就拒絕了他。
可是他就硬賴著:「我非出家不可,我不做生意了!」老和尚就說:「這樣好了,你要是真的想出家,就得聽我的話,我才收你做徒弟。」他說:「這沒問題,我認你做師父,你說什麼我統統聽、統統都接受。」老和尚就說:「這很好!我給你剃頭,剃了頭之後,你也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寺裏。受戒,五十叁天你受不了的。再說甯波鄉下,有很多小廟、破廟、廢廟沒人住,就找一個小廟住下來。」
老法師在附近,找了幾個護法、信徒,每月給他送一點錢、送一點米,安住他的生活。又在附近找一個念佛的老太太,每天給他洗衣服,並燒中午、晚上兩餐飯。然後教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交代他:「你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你將來一定會有好處。」這個人沒有讀書,但是聽話、老實,于是他就死心塌地念這六字聖號。他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在那個廟裏,叁年都沒有出門,一句佛號,一點也不雜,也不散亂,這就是真正的專一、精進。
有一天,他突然離開寺廟,到城裏去看看他的親戚朋友。晚飯吃完,就跟那位燒飯的老太太說:「明天你不用替我燒飯了。」這老太太心想:師父叁年都沒有出門,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還有朋友請他吃飯,所以叫我不要給他燒飯。
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惦掛著,到廟裏去看看,師父有沒有回來?那是個破廟,廟門都是不關的;老太太來到廟裏,大喊師父,可是沒有人應,于是就到處去找一找;看見師父站在寮房裏,面對著窗戶,一手拿著念珠;另一手握著把灰,扳開手一看,手裏有八、九塊大洋(銀圓)。爲什麼手上拿著錢?他一定是做手藝時、做買賣時,存了幾塊錢,恐怕自己死後別人不知道,把錢抓在手裏站著念佛往生。他是預備拿著這些錢,讓人們看看好辦理後事,應該就是這個道理,這是谛老法師說的。
當時老太太叫喊他,他不回應;走到他面前,才知道,他死了!站著死的,念佛往生了。這時老太太嚇了一跳,她從來沒有看見人死了是站著的,于是趕緊報告那幾位護法。這些護法趕來一看,也不曉得怎麼辦,連忙派人到觀宗寺報告谛閑老法師。
那時候沒有車,請人去報信,來回需叁天。他站著往生,還要站叁天,等他的師父來替他辦後事。
谛老看了之後,非常贊歎說:「你沒有白出家啦!那些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講經說法的法師,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你!像你這樣的成就不多呀!」
以前倓虛老法師在佛七開示中說到:「這個耍手藝的鍋漏匠,人家念叁、四年佛,立著就走了,總算是真有功夫。我聽谛老法師說過兩回,這是真事,很能警誡人。今天我說這話,大家要知道,念佛法門,人人都能行,祇要肯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准能往生佛國。」
前面說到諸佛菩薩爲了救度衆生,而「惠以真實之利」;而這個故事,它是真實不虛的,有人證有物證。所以,我們只要生起對淨土的信心,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堅持到底,專精一念,不夾雜、不間斷,將來必定會有所成就。
無盡大悲.拯濟群萌(四)
──朝陽佑順寺八關齋戒共修法會開示
我們都知道,人生有很多苦;這些苦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但是主要來說,可分爲「叁苦」及「八苦」;叁苦即是苦苦、行苦和壞苦:
苦苦:即下叁道衆生(地獄、餓鬼、畜生)所經驗的苦,及人天(天、人、阿修羅)所經驗的病苦、惡毒的誹謗、诋毀及閑言閑語等,都是苦苦。
行苦:當人們過著安樂的日子,似乎生活很快樂,但轉眼間,世事無常,變化的苦又來到,這就是行苦。
壞苦:上述兩種苦都是因爲五蘊(色、受、想、行、識)聚合的緣故,生時爲樂,壞時逼惱身心,故名壞苦。
而「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1. 生的五種苦:被生之苦:因爲出生時是極度痛苦與危險的。生可以說是苦的基礎:因爲老、病、死皆來自于生。生又是惑的基礎:因爲惑會漸漸擴大,而人會不斷的造業。與此同時,生隱含著面對死亡或毀滅時的無力及無奈之苦。
2. 老的五種苦:容貌衰老、身體退化、精力衰退、感覺遲鈍、財富減少。
3. 病的五種苦:身體健康情況的自然改變,挫折與焦慮的增加,無法享受愉快的事物,必須仰賴別人的照顧,生命能力的減弱。
4. 死的五種苦:離開財富、離開權力、離開親屬及朋友、離開肉體,強烈的絕望及激烈的悲痛。
5. 求不得苦:雖然拚命追求,甚至不擇手段的去傷害或毀謗別人,卻仍得不到所希望的金錢、名譽或地位,就是求不得苦。
6. 五陰熾盛苦:心理上焦燥、空虛、煩惱、苦悶等難以形容的痛苦。
7. 愛別離苦:至親、至愛的人如父母、兄弟、姊妹、丈夫、妻子的死亡;財勢的衰退;大筆金錢的損失;憂慮由于自己做壞事或別人忌妒所造成的毀謗、傷害。這些都是愛別離苦。
8. 怨憎會苦:自己最討厭的人或最不想碰到的人,卻偏偏要見面或聚合在一起;幫助別人反而招來譏諷;遭遇病苦、危險敵人的加害、被謀殺、被破壞名聲、惡毒謠言所傷,甚至是傭人不聽話、懶惰等。這些都是怨憎會苦。
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裏頭就完全沒有這種種的苦,可以說是一個…
《無盡大悲 拯濟群萌──朝陽佑順寺八關齋戒共修法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