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空,擁有一片綠地,擁有一種好的心境或心情;但是不要占有,因為一旦占有,我們就會有所負擔,就會感到累了;一般人很想占有土地、樓房,其實也不是長久的,比如現時香港,這個樓房的使用權只有五十年;而它的壽命也最多只有八十年;所以,無論你占有得再多,也只不過是個過客;只不過是在這人世間裏頭寄居、暫住,不能永久的占有。
可是,我們很多人就是想占有;一旦占有了,又擔心它會失去,而且想盡辦法去攫取,這樣的話,你說累不累呀?其實無論你占有再多,那都只不過是身外之物;就以汽車、樓房爲例,汽車只是一個代步的工具,而樓房亦只是藏身之所,讓我們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住的舒服自在就好了,不需要過度的豪華。可是很多的人呀,就是喜歡占有,占有一個還不夠,而且是愈多愈好;但是我們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其實都不是我們所能享用的,所謂「大廈千棟,夜眠叁尺;山珍海味,日食叁餐」,即使你擁有一千棟的樓房,你晚上睡覺所眠的亦不過是叁尺的地方;而山珍海味再多的擺在你面前,你亦只能吃叁餐而已;吃多了會怎麼樣啊?糖尿病、心藏病、高血壓,種種身體的毛病都出來了,所以我們要令需要、想要達到平衡。現在大家來到寺廟裏頭受戒,每天只吃早、晚兩餐飯,而且都是羅漢齋,而睡覺就是一張普通的床,可是大家念佛、靜坐、聽法師開示,內心高興不高興啊?雖然吃得簡簡單單,心中歡不歡喜啊?當然是高興、歡喜了,因爲可以有機會靜下心來驗寺廟的生活;所以,其實開心就是這麼簡單。可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啊,就是不開心,爲什麼不開心呢?就是因爲有太多的比較。
百年人生.名利幻影(四)
前幾年,我們看到緬甸也好,泰國也好,不丹也好,或者尼泊爾、印度等這些國家,它們的幸福指數都非常的高,而且不丹更曾經是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地方。
我帶著小和尚及十多位居士,幾個月前也去了不丹一次;這個地方非常的樸素,因爲它保持了原始的風貌,而且那裏的人民大部份都信奉密宗;全國人口只有七十萬,土地卻有百分之七十的森林覆蓋率,人民都在一片大自然中生活,所以感到非常的幸福,但是現在他們已經覺得不太幸福了,爲什麼?因爲以前沒有汽車,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現在慢慢都有了;而且國家的旅遊事業逐步開放,現時每天有二十五位旅客可以入境;遊客多了,自然就把西方的文明帶到了不丹,所以現在的不丹啊,幸福指數正在下降,爲什麼?因爲人們的生活有了比較;有了比較,就有種種的計度:你多我少,你有我無,你長我短,你美我醜,種種的煩惱,由此而生。
就好像香港一樣,香港的財富在全世界排到十一位,但幸福指數卻排到七十多位,由此可見,有錢並不等于幸福。可是很多人卻以爲錢是萬能的,以爲有了錢就能令人生幸福快樂,殊不知財富往往是煩惱、痛苦的根源;我們可以看到富貴家庭爭産案的例子,實在是非常非常之多;爲了錢可以令到夫婦反目,父子成仇,人倫的關系愈來愈冷漠。前面我已經說了,本來我們需要的很少,但是想要的卻很多、很多,爲了增加個人的權勢、名望、利益等等,日日夜夜在這裏頭苦苦的追逐,而且怎麼樣啊?貪得無厭,愈多愈好,這都是我們苦惱的根源。因此,佛陀早就告訴我們,人生有生老病死、有求不得、有愛別離、有怨憎會、有五陰熾盛等種的苦,乃至是無量諸苦;如此的一個堪忍的世界,又怎可以長久居住呢?
所以,我們必須發起真正的出離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裏就沒有這種種的煩惱與痛苦了;因此,我們學佛就要學佛菩薩的甚深智慧,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不要被外在的「色」迷惑,因爲這一切都是緣起性空的,沒有實在的本性,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我們衆生由于無明的障蔽,才會被色所迷:我們眼觀妙色,眼睛喜歡看好看的東西;我們鼻嗅好香,鼻子喜歡嗅好的香味;我們耳慕好音,耳朵喜歡聽好聽的聲音;我們舌貪嗜味,舌頭貪愛好吃的食物;我們身貪細滑,身體喜歡細滑的觸覺;我們的六根總是向外邊追逐。
所以佛教就是教我們要往內觀,所謂「內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只要我們內觀自在了,才能觀見世間一切的音聲;那我們爲什麼不能觀世音呢?我們都沒有內觀,都是向外觀,我們天天在計度、比較:啊。這個寺廟的法師領導唱念很好,可是那個寺廟住得比較舒適,如果要參加法會的話,到底去哪一間好呢?這樣比較、分別的話,如何能夠專心念佛修行呢?作爲佛弟子,其實我們都不應該有比較的心,但是如果真的要比較,那就應該比較誰發心多,誰奉獻多,誰看破的多,誰放下的多,這才正確的態度。因爲我們要知道一切的諸法實相,其實都是緣起性空的、沒有自性的,正如《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過,可能很多人會誤解,那不生不滅是不是就死滅了呢?斷滅了呢?絕對不是的。那是什麼呢?這個「不生不滅」,其實就是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生生無盡的超越生滅的一種境界。
百年人生.名利幻影(五)
我們國內的人都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種思想實在是太好了;就好像佛菩薩一樣,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利益,只想到如何去利益他人,那就是菩薩道精神啊!所謂上求下化,利己利人、利人利己;我們發心要幫助別人,其實幫助別人就等于是幫自己,我前面已經說了,布施就是幫助別人,布施就是結緣啊!這個緣結多了,那會怎麼樣啊?自然就會很多人來幫你。
以前有一位法師,他講經講得非常的好,可是不知什麼原因,總是沒有人來聽,原來他只求修慧,沒有修福,不肯布施,不肯跟人家結緣,所以沒有信衆緣,沒有人來聽他講法;當時他的一位同修看見這個情形,就跟他說了:「你身上還有什麼東西啊?」他說:「我身上還有點布。」就是人家供養他的衣料。同修說:「好吧。我幫你去做一件事。」于是便把衣料拿去了,換成很多小鳥的食糧,然後把它灑到樹林裏去;結果很多鳥都吃了他布施的食糧,因而結下了很好的善緣。這件事做完以後,就跟他說:「現在好啦,你該走就走吧!」過了沒多久,這位法師就真的往生了。他來世再生的時候,也是一位法師,可是他講經說法的時候,法筵大開啊!每次講經說法,信衆紛沓而至,絡繹不絕,很多、很多人來聽他開示啊!爲什麼?就是因爲他前生曾把自己僅有的東西布施出去,跟很多雀鳥結了緣,所以今生就有回報。由此可以這個布施結緣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如果我們的人生想要獲得成功,無論出家、在家,就是要結緣,就是要利他,這是菩薩道的一個基本的條件。許多時候今生的成功,不是靠現世的緣,而是靠過去世、多生多世的緣,緣多了自然就會才有成就,緣少了往往就難以成功。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廣結善緣;好像水陸法會就是結什麼緣啊?十法界的緣。我們「上供四聖,下施六凡」;上供四聖,也就是結佛緣、結菩薩緣,結聲聞緣、結緣覺緣;而下施六凡,就是跟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結緣。當然了,之所以有十法界的區別,是因爲衆生境界的不同,若到了佛境界的時候,以佛眼來看,一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法界;以法眼來看、以天眼來看、以慧眼看、以人眼看,境界都不一樣。唯有到了成佛我們才能看到一切諸法的無分別性,也就是緣起的本質。
因此,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就曾經慨歎地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爲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妄想執著就是我們衆生的通病啊!我們有太多的貪、瞋、癡、慢、疑,又太多的無明及我見、我執,我們老是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所以無時無刻不在分別計較;我們心裏頭就是有太多的罣礙、太多的放不下、太多的求不得。其實這些都是顛倒夢想。所以《心經》教我們要求自在、要觀自在、要遠離顛倒夢想,不要以假爲真,以幻爲有;能夠這樣的話,就能無有罣礙;從而達至「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的境地。那麼,如果我們真能做到不妄想、不顛倒,再進一步就是破迷開悟,就是了生脫死了。
可是我們很多人信佛、學佛,往往都是信心不足,而且很多時候都是進一步、退兩步,都是反反複覆的;所以若欲成佛,必須經曆叁大阿僧祇;這麼漫長的時間,這樣遙遠的路途,怎能保證這個初心不失,怎能避免不再墮落叁塗繼續在六道裏頭輪回?如果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那應該怎麼辦?
記得以前有一位瑩珂法師,他原本修得很好,但是不小心犯了戒,這個罪業原要墮落到叁塗去的;有一天,他偶然間看到了一些淨土的經典,他突然覺得淨土法門實在非常的殊勝,這個法門叁根普被,利頓全收,而且可以帶業往生;其中有自力亦有他力,自力就是自己發心修行的信願力,而他力就是阿彌陀佛慈悲攝受衆生的大誓願力。他看了之後,覺得實在是太好、太好了。所以他就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專心一意努力念佛修行;由于他的至誠懇切,結果真的感動了阿彌陀佛到來迎接;可是阿彌陀佛見到他後,卻跟他說:「你還有陽壽十年,不應該這麼快走。」他回答阿彌陀佛說:「這十年陽壽我不要了。」爲什麼不要了?他說:「我不知道在這十年裏頭啊,自己會不會把持不定,會不會再做錯事,所以我現在就跟你走。」由于他的塵緣還沒有了,所以阿彌陀佛還是沒有當下把他接走。于是他又再發心、發願,日以繼夜的精進念佛,果然也再次感動了阿彌陀佛;過了七天以後,就把他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今天大家發心、發願來到寺院,受持八關齋戒並精進念佛,目的當然也是爲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如果今天阿彌陀佛來到你面前跟你說:「我明天就把你帶走好不好呢?」你可能會說:「我還沒准備好啊!」今天晚上回家還要跟家人道別,還要安排、安排,還要立遺囑,還要交代種種事情。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
今天早齋過堂的時候,我跟大家不是說了嗎?閻王爺給我們的「五封信」,本來早就收到了,我們卻不知不覺,因而視而不見,聰而不聞。當有一天真的要離開人世的時候,我們就有萬般的不舍得,我們無法放下,這樣的話,如何能夠去得到西方?我們很多人學佛學了很多年,但是怎麼樣啊?反而煩惱比以前多了,執著比以前還多了;爲什麼?就是因爲未學佛之前不了解佛法,不會去分別、不會自以爲是、不會因所知障而起驕慢心,覺得自己修得好,用自己的見解往別人身上套。記得以前弘一律師說過,你受戒啊,這個戒不是戒別人,而是戒自己。因爲覺得自己精進,老是看人家不精進,這就是修行的執著與障礙。因此,我們之所以無明,就是因爲我們有我執、有法執,有空執。這些都是修行的障礙。
所以整部的《心經》,其實就是破我們的我執、法執的與空執,就是讓你不要執著;不執著于自、不執著于別人,這樣我們的大悲心才會發起來,我們才會精進啊!只要大悲心一發,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利己利人。如果不發大悲,我們的心量就會很小,非但不能利益自己,更加不能利益別人。所以我們要學菩薩、要學佛,就是要發心、發願,我們發心愈大,成就會愈大,將來就必定能夠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裏面歡喜無量、光明無量,而且壽命無量;那裏面正報莊嚴,依報也莊嚴,所以只要我們能去到,壽命就會和阿彌陀佛一樣,這是多麼的殊勝啊!所以,我們現在就應該好好地努力學習,用功修行;我們將來也可以再創造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比極樂世界更好的地方,這才是我們今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發心、發願的最高理想。所以希望今天大家來到西方寺,不單是受戒念佛,而且還要發心、發願,廣結善緣。你們准備好了沒有啊?准備好了吧!准備好了,就要好念好地用功,精進念佛;我們不單是盡形壽地一生一世的學習,而是要多生、多世的學習,直到成佛。時間夠了,今天就講到這裏。阿彌陀佛!(全文完)
《百年人生 名利幻影──西方寺八關齋戒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