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空,拥有一片绿地,拥有一种好的心境或心情;但是不要占有,因為一旦占有,我们就会有所负担,就会感到累了;一般人很想占有土地、楼房,其实也不是长久的,比如現時香港,这个楼房的使用权只有五十年;而它的寿命也最多只有八十年;所以,无论你占有得再多,也只不过是个过客;只不过是在这人世间里头寄居、暂住,不能永久的占有。
可是,我们很多人就是想占有;一旦占有了,又担心它会失去,而且想尽办法去攫取,这样的话,你说累不累呀?其实无论你占有再多,那都只不过是身外之物;就以汽车、楼房为例,汽车只是一个代步的工具,而楼房亦只是藏身之所,让我们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住的舒服自在就好了,不需要过度的豪华。可是很多的人呀,就是喜欢占有,占有一个还不够,而且是愈多愈好;但是我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其实都不是我们所能享用的,所谓「大厦千栋,夜眠三尺;山珍海味,日食三餐」,即使你拥有一千栋的楼房,你晚上睡觉所眠的亦不过是三尺的地方;而山珍海味再多的摆在你面前,你亦只能吃三餐而已;吃多了会怎么样啊?糖尿病、心藏病、高血压,种种身体的毛病都出来了,所以我们要令需要、想要达到平衡。现在大家来到寺庙里头受戒,每天只吃早、晚两餐饭,而且都是罗汉斋,而睡觉就是一张普通的床,可是大家念佛、静坐、听法师开示,内心高兴不高兴啊?虽然吃得简简单单,心中欢不欢喜啊?当然是高兴、欢喜了,因为可以有机会静下心来验寺庙的生活;所以,其实开心就是这么简单。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啊,就是不开心,为什么不开心呢?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比较。
百年人生.名利幻影(四)
前几年,我们看到缅甸也好,泰国也好,不丹也好,或者尼泊尔、印度等这些国家,它们的幸福指数都非常的高,而且不丹更曾经是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
我带着小和尚及十多位居士,几个月前也去了不丹一次;这个地方非常的朴素,因为它保持了原始的风貌,而且那里的人民大部份都信奉密宗;全国人口只有七十万,土地却有百分之七十的森林覆盖率,人民都在一片大自然中生活,所以感到非常的幸福,但是现在他们已经觉得不太幸福了,为什么?因为以前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现在慢慢都有了;而且国家的旅游事业逐步开放,现时每天有二十五位旅客可以入境;游客多了,自然就把西方的文明带到了不丹,所以现在的不丹啊,幸福指数正在下降,为什么?因为人们的生活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有种种的计度:你多我少,你有我无,你长我短,你美我丑,种种的烦恼,由此而生。
就好像香港一样,香港的财富在全世界排到十一位,但幸福指数却排到七十多位,由此可见,有钱并不等于幸福。可是很多人却以为钱是万能的,以为有了钱就能令人生幸福快乐,殊不知财富往往是烦恼、痛苦的根源;我们可以看到富贵家庭争产案的例子,实在是非常非常之多;为了钱可以令到夫妇反目,父子成仇,人伦的关系愈来愈冷漠。前面我已经说了,本来我们需要的很少,但是想要的却很多、很多,为了增加个人的权势、名望、利益等等,日日夜夜在这里头苦苦的追逐,而且怎么样啊?贪得无厌,愈多愈好,这都是我们苦恼的根源。因此,佛陀早就告诉我们,人生有生老病死、有求不得、有爱别离、有怨憎会、有五阴炽盛等种的苦,乃至是无量诸苦;如此的一个堪忍的世界,又怎可以长久居住呢?
所以,我们必须发起真正的出离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里就没有这种种的烦恼与痛苦了;因此,我们学佛就要学佛菩萨的甚深智慧,好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照见五蕴皆空」,不要被外在的「色」迷惑,因为这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没有实在的本性,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我们众生由于无明的障蔽,才会被色所迷:我们眼观妙色,眼睛喜欢看好看的东西;我们鼻嗅好香,鼻子喜欢嗅好的香味;我们耳慕好音,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我们舌贪嗜味,舌头贪爱好吃的食物;我们身贪细滑,身体喜欢细滑的触觉;我们的六根总是向外边追逐。
所以佛教就是教我们要往内观,所谓「内观观自在,外观观世音」,只要我们内观自在了,才能观见世间一切的音声;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观世音呢?我们都没有内观,都是向外观,我们天天在计度、比较:啊。这个寺庙的法师领导唱念很好,可是那个寺庙住得比较舒适,如果要参加法会的话,到底去哪一间好呢?这样比较、分别的话,如何能够专心念佛修行呢?作为佛弟子,其实我们都不应该有比较的心,但是如果真的要比较,那就應該比较谁发心多,谁奉献多,谁看破的多,谁放下的多,这才正确的态度。因为我们要知道一切的诸法实相,其实都是缘起性空的、没有自性的,正如《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过,可能很多人会误解,那不生不灭是不是就死灭了呢?断灭了呢?绝对不是的。那是什么呢?这个「不生不灭」,其实就是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生生无尽的超越生灭的一种境界。
百年人生.名利幻影(五)
我们国内的人都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思想实在是太好了;就好像佛菩萨一样,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只想到如何去利益他人,那就是菩萨道精神啊!所谓上求下化,利己利人、利人利己;我们发心要帮助别人,其实帮助别人就等于是帮自己,我前面已经说了,布施就是帮助别人,布施就是结缘啊!这个缘结多了,那会怎么样啊?自然就会很多人来帮你。
以前有一位法师,他讲经讲得非常的好,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总是没有人来听,原来他只求修慧,没有修福,不肯布施,不肯跟人家结缘,所以没有信众缘,没有人来听他讲法;当时他的一位同修看见这个情形,就跟他说了:「你身上还有什么东西啊?」他说:「我身上还有点布。」就是人家供养他的衣料。同修说:「好吧。我帮你去做一件事。」于是便把衣料拿去了,换成很多小鸟的食粮,然后把它洒到树林里去;结果很多鸟都吃了他布施的食粮,因而结下了很好的善缘。这件事做完以后,就跟他说:「现在好啦,你该走就走吧!」过了没多久,这位法师就真的往生了。他来世再生的时候,也是一位法师,可是他讲经说法的时候,法筵大开啊!每次讲经说法,信众纷沓而至,络绎不绝,很多、很多人来听他开示啊!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前生曾把自己仅有的东西布施出去,跟很多雀鸟结了缘,所以今生就有回报。由此可以这个布施结缘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如果我们的人生想要获得成功,无论出家、在家,就是要结缘,就是要利他,这是菩萨道的一个基本的条件。许多时候今生的成功,不是靠现世的缘,而是靠过去世、多生多世的缘,缘多了自然就会才有成就,缘少了往往就难以成功。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广结善缘;好像水陆法会就是结什么缘啊?十法界的缘。我们「上供四圣,下施六凡」;上供四圣,也就是结佛缘、结菩萨缘,结声闻缘、结缘觉缘;而下施六凡,就是跟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结缘。当然了,之所以有十法界的区别,是因为众生境界的不同,若到了佛境界的时候,以佛眼来看,一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法界;以法眼来看、以天眼来看、以慧眼看、以人眼看,境界都不一样。唯有到了成佛我们才能看到一切诸法的无分别性,也就是缘起的本质。
因此,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就曾经慨叹地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个妄想执着就是我们众生的通病啊!我们有太多的贪、瞋、痴、慢、疑,又太多的无明及我见、我执,我们老是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所以无时无刻不在分别计较;我们心里头就是有太多的罣碍、太多的放不下、太多的求不得。其实这些都是颠倒梦想。所以《心经》教我们要求自在、要观自在、要远离颠倒梦想,不要以假为真,以幻为有;能够这样的话,就能无有罣碍;从而达至「无罣碍故,无有恐怖」的境地。那么,如果我们真能做到不妄想、不颠倒,再进一步就是破迷开悟,就是了生脱死了。
可是我们很多人信佛、学佛,往往都是信心不足,而且很多时候都是进一步、退两步,都是反反复覆的;所以若欲成佛,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祇;这么漫长的时间,这样遥远的路途,怎能保证这个初心不失,怎能避免不再堕落三涂继续在六道里头轮回?如果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那应该怎么办?
记得以前有一位莹珂法师,他原本修得很好,但是不小心犯了戒,这个罪业原要堕落到三涂去的;有一天,他偶然间看到了一些净土的经典,他突然觉得净土法门实在非常的殊胜,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顿全收,而且可以带业往生;其中有自力亦有他力,自力就是自己发心修行的信愿力,而他力就是阿弥陀佛慈悲摄受众生的大誓愿力。他看了之后,觉得实在是太好、太好了。所以他就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专心一意努力念佛修行;由于他的至诚恳切,结果真的感动了阿弥陀佛到来迎接;可是阿弥陀佛见到他后,却跟他说:「你还有阳寿十年,不应该这么快走。」他回答阿弥陀佛说:「这十年阳寿我不要了。」为什么不要了?他说:「我不知道在这十年里头啊,自己会不会把持不定,会不会再做错事,所以我现在就跟你走。」由于他的尘缘还没有了,所以阿弥陀佛还是没有当下把他接走。于是他又再发心、发愿,日以继夜的精进念佛,果然也再次感动了阿弥陀佛;过了七天以后,就把他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今天大家发心、发愿来到寺院,受持八关斋戒并精进念佛,目的当然也是为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如果今天阿弥陀佛来到你面前跟你说:「我明天就把你带走好不好呢?」你可能会说:「我还没准备好啊!」今天晚上回家还要跟家人道别,还要安排、安排,还要立遗嘱,还要交代种种事情。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
今天早斋过堂的时候,我跟大家不是说了吗?阎王爷给我们的「五封信」,本来早就收到了,我们却不知不觉,因而视而不见,聪而不闻。当有一天真的要离开人世的时候,我们就有万般的不舍得,我们无法放下,这样的话,如何能够去得到西方?我们很多人学佛学了很多年,但是怎么样啊?反而烦恼比以前多了,执着比以前还多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未学佛之前不了解佛法,不会去分别、不会自以为是、不会因所知障而起骄慢心,觉得自己修得好,用自己的见解往别人身上套。记得以前弘一律师说过,你受戒啊,这个戒不是戒别人,而是戒自己。因为觉得自己精进,老是看人家不精进,这就是修行的执着与障碍。因此,我们之所以无明,就是因为我们有我执、有法执,有空执。这些都是修行的障碍。
所以整部的《心经》,其实就是破我们的我执、法执的与空执,就是让你不要执着;不执着于自、不执着于别人,这样我们的大悲心才会发起来,我们才会精进啊!只要大悲心一发,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利己利人。如果不发大悲,我们的心量就会很小,非但不能利益自己,更加不能利益别人。所以我们要学菩萨、要学佛,就是要发心、发愿,我们发心愈大,成就会愈大,将来就必定能够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里面欢喜无量、光明无量,而且寿命无量;那里面正报庄严,依报也庄严,所以只要我们能去到,寿命就会和阿弥陀佛一样,这是多么的殊胜啊!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好好地努力学习,用功修行;我们将来也可以再创造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比极乐世界更好的地方,这才是我们今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发心、发愿的最高理想。所以希望今天大家来到西方寺,不单是受戒念佛,而且还要发心、发愿,广结善缘。你们准备好了没有啊?准备好了吧!准备好了,就要好念好地用功,精进念佛;我们不单是尽形寿地一生一世的学习,而是要多生、多世的学习,直到成佛。时间够了,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全文完)
《百年人生 名利幻影──西方寺八关斋戒开示》全文阅读结束。